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辽朝是一个由契丹族建立的草原帝国,在这个草原帝国之中,汉人的人口数量占据了大多数。为数众多的汉人广泛的参与到了契丹社会的各个方面,促使了契丹人在思想文化、生产生活等方面的不断进步,同时生活在辽朝的汉人,也不可避免的受到胡风的浸染,从而在社会组织、经济生活和思想文化等方面表现出了与中原汉人截然不同的面貌。  相似文献   

2.
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对契丹民族有着重要的响和作用。契丹民族尊孔子为大圣,接受儒家思想兴儒办学,兴礼立制,以德治国,纲常名教,提高了契丹民族的文化素质,增强了契丹帝国的振兴,促进了契丹社会的封建化进程。契丹民族倡导儒风不及金元,仍保留着尚武习俗,他们吸收儒文化有着古朴 重实用的特点。他们在北方草原地区首开儒风,则加速了草原文化与中原文化的交流,为我国北方民族的大融合,元朝统一奠定良好的基础,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3.
契丹族在10世纪初建立了辽帝国,契丹族的舞蹈艺术是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相互融合、渗透的产物,有着与其他民族舞蹈不同的表现形式和特征。契丹族的舞蹈艺术对中国北方游牧民族的舞蹈艺术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4.
十世纪初在中国北方草原建立强盛的辽帝国的契丹族,堪为我国古代一优秀民族.在这个优秀的民族当中,曾经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艺术家.著名政治家耶律屋质即是其中之一.屋质字敌辇,系辽太祖阿保机伯父岩木的后代,属孟父房皇族.他出生于太祖神册  相似文献   

5.
辽国境内广阔的草原使契丹人选择了四时游牧的生活方式,因放牧需要频繁更换牧场,所以契丹人居无定所,转徙随时,车马为家。帐篷与毡车就是契丹人主要的居住方式。契丹人的穹庐与毡车颇具草原生态特色,即木构毛毡,同时适应游牧生活的需要,即便于拆卸和搭建。而契丹人蓄养的大量牲畜和境内的莽莽森林为他们建造居所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为避西北风,居所门户皆东向。契丹毡帐中的家具也主要是为适应草原游牧生活的需要而设计的,即所有家具便于搬迁、安装和拆卸。  相似文献   

6.
东北草原民族以游猎生活为特点,反映在服饰上也具有独特的特色。本文从东北草原民族契丹、女真、蒙古人及满族人的服饰在质料、形制、图案以及配饰方面的特点进行梳理分析,探讨其所体现出的契丹捺钵文化精神,以期对契丹捺钵文化研究有更深入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中国北方草原少数民族契丹族建立的辽(907—1125年)纵横草原、大漠与传统汉地,积极汉化并发扬佛道儒教法,对中国北方的经济、文化开发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影响和作用。而辽亡后身居云南大山深处的契丹后裔们,仍然保留着部分辽时契丹人的佛、道、儒教信仰,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衍生出属于自己的宗教文化特色,同时他们的聚居区域亦留有与辽时契丹人不同的捺钵文化遗存。通过对云南契丹后裔宗教文化存续和捺钵遗存现状的研究,可以完善并丰富云南地区契丹后裔研究理论成果,推动云南契丹后裔族群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展开。  相似文献   

8.
姚雪垠的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以全新的写作范式,开创了当代历史小说的新路径,尤其是作者所持的"唯物史观"与"人学"思想,不仅刷新了现代历史小说的创作面貌,同时也为新时期历史小说创作的大兴局面起了重要的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9.
历史现实主义是作家孙皓晖结合中国文学实践提出的一种不同于西方新历史主义的创作理论。它以世界文明史的视角,将历史主义与现实主义有机结合起来。长篇历史小说巨著《大秦帝国》正是作者遵循历史现实主义理论进行创作实践的成功之作,其主要艺术特征表现在:对中国"史传""诗骚"传统的继承与超越;细节的真实与可读性;夸张、怪诞与狂欢化诗学原则的借鉴;反讽的运用与历史现实主义的开放性和未完成性。  相似文献   

10.
契丹文学主要是指契丹贵族的文学、由宋入辽文人文学以及契丹民间文学这三个构成部分。契丹文化是孕育契丹文学的母体,契丹文学风格的形成与其特有的游牧民族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契丹民族崇武尚勇、粗犷豪放,该民族风格特征是由本民族独特的草原游牧文化、地理、人文、生活习性、居住特点所决定的。这一风格深刻地影响了契丹文学,此外,契丹文学作为契丹文化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旅游方面的开发价值。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我国北方草原游牧民族尤其是契丹族留下的灿烂历史文化遗产---壁画的研究、思考与模仿,开创了高仿辽代壁画这一独特的草原画派,丰富、发展了我国的传统文化。本文重点介绍了契丹人的墓室壁画和以内蒙古赤峰市为主的辽代壁画,并且对高仿辽代壁画作了详细的介绍,这有助于推动对契丹以及辽代历史文化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呼伦贝尔草原是一个诞生传奇的地方。这里是北方游猎、游牧民族的成长摇篮,中国历史上有5个少数民族建立过统一政权,其中鲜卑、契丹、女真和蒙古族就发源于呼伦贝尔。一代天骄成吉思汗从这里出发,最终统一了蒙古高原,并在其后50年内,和他的后继者们一起,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版图最大的国家蒙古帝国,[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契丹是一个英雄的民族。在中国历史上,契丹人从统治者到平民百姓都发挥了聪明才智。耶律阿保机建立的大辽帝国统治北中国达二百多年,1234年,辽被金灭后,契丹人仍活跃于历史舞台,尤其在蒙元时期,他们又对蒙古统一全国和元朝的建立与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相似文献   

14.
本文结合元代文献资料、出土文物、图像资料等,分析了蒙元时期蒙古族妇女的面妆与面饰,并与契丹妇女"佛妆"进行比较研究,认为蒙元时期蒙古族妇女的面妆与面饰虽然受契丹妇女"佛妆"影响,但仍具有自己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辽代妇女贞节观淡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契丹族女性主体意识的增强,反映了契丹妇女在社会生产、生活等各个领域中的重要地位和重要作用,同时也反映了契丹故俗中婚姻观念的进步因素。贞节观的淡化是受契丹民族固有的草原文化,以及隋唐五代婚姻中开放风气等因素的影响。贞节观的淡化,使契丹妇女敢于争取与男性同等的权利与义务,因此,契丹女性为辽代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契丹社会货币经济确立于辽朝初年太祖和太宗朝统治之际。此间、由于帝国的建立、疆域的扩大、劳动人口的增多、一系列先进生产技术和进步的生活方式的传入,加之辽朝与南方“五代十国”之间密切的经济文化往来,使契丹社会经济获得了显著的进步,市场网络趋于形成。在这样一种社会历史背景下,契丹社会的货币经济获得了确立。  相似文献   

17.
自21世纪初以来,网络穿越历史小说大行其道,其中又以"清穿"小说为甚。与传统历史小说不同,"清穿"小说大多突破史料限制,大力书写现代人穿越到清朝之后,与皇室贵族之间发生的爱情故事。其关注的焦点不在历史教训,而在古今女性的生存体验,包括她们的生存困境、焦虑感与爱情诉求。其中的优秀之作也不乏对人性的深刻思考,但就整体而言,以"清穿"小说为代表的网络穿越历史小说显示出对史料关注不够、娱乐性过强而思考力度不足等缺点。  相似文献   

18.
历史小说杨家将中的萧太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朝人编写的历史小说杨家将,以表现杨家将忠君报国、英勇抗辽为主题。为了突出杨家将的光辉形象,用虚构的人物、情节竭力丑化以萧太后为代表的辽朝人物。缺乏历史知识的读者,常常把杨家将小说当成信史来读,误认为契丹是野蛮落后的异国他邦,这对中华民族的团结产生了负面影响。今人不应站在宋朝人、明朝人立场上去看待辽朝和契丹人,而应站在中华民族的高度,去正确地认识辽朝和契丹人。  相似文献   

19.
契丹族在其统治中心松漠草原的城镇建设,历经百于年,形成了以上京、中京为中心的草原城镇体系。松漠城镇虽然多来源于中原汉文化城镇建制理念,但也在诸多方面体现了契丹民族的文化传统和习俗。松漠草原城镇体系的形成改变了以松漠为中心华夏北疆的地理文化风貌,并对金元城镇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历史小说中对历史事件作出文学性解释时实际呈现出模式化特征,历史"天命"思想是中国古代历史小说主要的解释模式。历史"天命"思想在创作中将历史发展的"已然性"转换成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强调对历史发展结果的无条件认同,在很多时候,它以佛教的"因果循环"形式出现。将推动历史发展、决定历史结局的主动权完全交给那些拥有"天命"的帝王将相,或者反过来,赋予这些历史活动中的帝王将相以"天命",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我们这个民族集体性格中的某种奴性和政治冷漠意识。但是一些优秀的历史小说如《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又突破了这种历史解释模式,为中国历史小说类型的发展保存了一脉宝贵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