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謇慈善思想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世纪末20世纪初,张謇提出了较为系统的慈善思想:在救济时间上要“久”,救助范围上要“遍”,救助方式上要“次第举办”。他的慈善思想融合了儒、道、释三家慈善思想,融通了古今中外的慈善理念,充满了理想色彩,在清末民初的转折时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对现代慈善事业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社会网络与慈善筹资——上海市慈善基金会个案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从社会网络的角度观察慈善团体的筹资行为,以上海市慈善基金会为个案说明社会网络是如何推动慈善筹资的。文章从慈善团体与政府的关系、与企业的关系、与个人的关系三方面进行论证。最后得出结论;社会网络是一种不同于经济资本的社会资本,慈善团体应有自己的“拥护群”,并将之“资本化”以推动慈善筹资。  相似文献   

3.
慈善意识相对弱化及其伦理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民族是善良的民族,有悠久的慈善历史,但与世界上慈善事业发达的国家比较,我国的现代慈善意识和行为有不可否认的差距。我国传统的和现有的伦理构架和伦理观念,与这一结果有深层次关系。首先,儒家仁爱伦理塑造了中华民族的善良本性,也使中国人的善良具有自身特征,但是另一方面,儒家伦理的某些特征和内涵,使中国人的慈善意识固化在特定的框架内,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国人的现代慈善意识和慈善行为;其次,中国宗教伦理对慈善意识的影响相对弱化;再次,共产主义伦理道德和社会主义伦理道德塑造了中国人崭新的精神面貌,同时,特定环境下对社会主义伦理的某些"时代性"注释和偏解,也使人们对当代慈善意识产生某些意识错位。  相似文献   

4.
公益慈善的人文传统源远流长,“轴心时代”的中西哲学分别孕育了一对相应的公益慈善类型:源自拉丁语和希腊语的charity和philanthropy标识着“爱上帝”与“爱人类”;孔子则明辨了“圣”——“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与“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虽然侧重点不同,但中西先哲的共通之处在于揭示了公益慈善的两种范式:一是基于个体道德性的奉献之“圣道”;一是基于交互主体性的共善之“仁道”.启蒙哲学家通过对“爱人类”的重新发现和阐释引领了从前者到后者的转变;中国现代公益慈善理念形成的关键在于由圣至仁的范式转型.  相似文献   

5.
认为现代慈善伦理必须在传统的基础之上实现价值的重构,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提出通过培育慈善文化、强化政府责任、健全慈善组织等路径,不断彰显现代慈善伦理的价值,从而推进慈善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之“慈善”及其他相关语词的基本内涵,与现代“慈善”概念的基本精神相距甚远,有代表性之六种类型的传统慈善行为,具有浓郁的封建宗法性或宗教性,并不具备现代慈善事业所必备的非官方性和社会公益性。中国未来的社会慈善事业,必须适应社会时代的历史变迁,走出宗法、宗教思想传统,与现代公民社会的建设进行互动,才能健康发展,并成为建构和谐社会的重要支柱之一。  相似文献   

7.
慈善正当化了绝大部分人对人或主体对主体的介入,这个词汇的使用决定了关系的张力与方向;而慈善专业化的结果,经常变成权力治理的一部分。特别是当“慈善”或“被慈善”被去政治化时,弱势者只是被标记、被识别的差异群体,单纯地接受国家或私人的好意,然后“感恩”、努力再度融入社会常态甚或回馈,社会服务的本质,就是用来强化既存的社会秩序或伦理道德,成为单向心理治理或成为社会问题去政治化的工具。社会工作其实就是关系工作,而社会福利服务的局限往往就在于关系性的局限。如何将传统慈善/照顾关系的解构与再建构,朝向社会照顾,同时将慈善做为翻转“助人者—受助者”双方政治心理的方法,让彼此在慈善关系中都得到“再政治化”的效果,是我们正在台湾基层社区开始进行的实验/实践。  相似文献   

8.
冗余资源的充分挖掘和利用,为企业慈善战略的实施并促进绩效提升提供了新的研究启示.文章构建了“冗余资源、慈善行为与企业绩效”概念模型,运用回归分析阐释了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影响.通过对上海地区176家企业的实证研究发现:未吸收的冗余促进企业积极参与慈善行为;慈善行为与企业绩效正相关,且不同行为特征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存在差异;慈善行为在冗余资源与企业绩效的关系中具有中介作用.研究结论发展了现有的慈善行为和组织冗余文献,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9.
红乐 《国际公关》2013,(5):68-69
慈善,是永恒不变的话题,近年来,越来越多人投身到慈善事业中来,向全社会送出温暖和关爱,树立个人和企业形象,同时影响更多的人。触动传媒深谙此道,为r了将公益进行到底,在发起慈善活动的同时,还精心打造了属于自己的慈善公益品牌一“触动心灵”。  相似文献   

10.
对于慈善组织概念以及制度创新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慈善法实施的重要保证。慈善法从内涵与外延两个方面对慈善组织的概念进行了界定,慈善组织成为了法律概念。慈善法明确了慈善组织的登记制度,改变了原有的“双重管理制度”;规定了慈善组织的内部治理结构,为实现慈善组织的自治提供了法律依据;将年检制度改为年报制度,实现了慈善监管方式的变革。慈善法的实施需要制定慈善组织的组织形式与登记管理的具体规定与办法,出台有关慈善组织法人治理的国家标准,对接年报制度与慈善监管体系,实现对慈善组织与慈善活动的有效监管。  相似文献   

11.
慈善捐赠是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近十多年来,我国慈善经济的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总体看来,我国目前慈善捐赠状况不尽人意,仍存在种种问题。文章通过简单的建模和计量分析,对我国慈善经济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反思。  相似文献   

12.
现代慈善是一种公益伦理,它往往需要通过市场机制、商业原理去配置慈善资源。营利组织可通过“非营利性”手段为履行社会责任,而非营利组织可通过营利性手段使组织永续发展。但是,“慈善”和“商业”行为还是存在本质区别,因而仍有必要加强化慈善商业化监管。建议出台相应法律,完善营利法人社会责任制度,加强非营利法人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慈善信义法律关系,将营利性法人的“非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法人的“营利性”行为纳入法制的轨道。  相似文献   

13.
中西方慈善组织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家瑶 《东方论坛》2009,(3):102-106,118
慈善组织是慈善事业发展的载体,也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力量。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慈善事业还处在初级阶段,一些显现的、潜在的问题都不同程度地制约着慈善组织的发展及其社会功能的发挥。中西方慈善组织在发展上的差距与它们各自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根基、运作模式和机制、政府与组织之间的地位关系等有关。解决社会慈善核心价值观缺失问题,克服因缺乏制度支持而导致运作随意性消极性的缺陷,调整政府与组织之间的不协调性关系是目前我国慈善组织建设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以“扬弃”之态和“包容”之心汲取发达国家的慈善理念和管理经验,有助于我国慈善组织的效率提高和功能发挥。  相似文献   

14.
汤仙月 《东方论坛》2010,(3):112-115,122
我国的慈善事业存在捐赠额占GDP比例小、民众积极性偏低、政府运作色彩浓厚、慈善机构社会公信力较低等问题,这是慈善文化困境的一种反映。当前,我国慈善价值观面临如何正确对待个人美德与社会责任、施予与尊重、施善与回报、志愿性与强迫性的二元悖论。应推动慈善文化转型,构建"以人为本"的慈善文化,包括确立和谐社会观、社会责任观、现代财富观,并建立相应的慈善制度。  相似文献   

15.
佛教慈善向生态环保的拓展是生态环境建设的现实需要,在当前是与佛教慈善的现代化进程纠结在一起的。佛教慈善观念向生态环保的拓展具有不同于传统慈善的内涵和特征,它要求立足佛教慈善传统,吸收融合现代慈善理念,涵摄生态环保意识等。佛教慈善实践对生态环保的关注目前主要集中于生态环保意识和生态生活方式的宣传方面,其进一步的拓展应结合现实生态环境建设的需要,开展生态环保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项目,它要求佛教慈善基金会、佛商、佛教志愿者的共同参与。  相似文献   

16.
慈善事业作为一种自愿性共享机制,同社会保障这种强制性共享机制一样,都是国家治理不可或缺的风险化解机制,是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议题。在研读与慈善相关的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遵循"从慈善需要到慈善行为"的逻辑思维主线,试图从慈善的重要性、慈善需要与动机、慈善行为以及慈善制度等几个维度对慈善的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梳理与评析。  相似文献   

17.
文章针对我国慈善捐助理念、慈善组织建设、社会诚信体系、慈善事业相关法规的问题,提出了强化教育,更新慈善理念;发展创新,健全慈善捐助运行机制;妥善管理,开发募捐款物价值;加快立法,完善社会捐助法律体系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8.
文章主要对我国慈善事业理念、慈善机构设置与业务管理、慈善捐助额度、慈善事业法律法规的现状进行了归纳与分析.  相似文献   

19.
慈善文化:慈善事业发展的原动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社会经济发展不协调的是目前我国公众的慈善意识淡漠、慈善文化缺失,因此,必须大力弘扬慈善文化,培育慈善意识,推进慈善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儒家"仁"、"仁政"、"人本"、"留余庆"的思想及儒家"灾害观"、"贫困观"、"财富观"中的"慈善意识"经常会在引用中与现代慈善理念混淆。事实上,"博爱"与"等差之爱"、"君王之惠"与"公民权利"、"慈善特权化"与"公民责任"以及"明哲保身"与"爱之慈善"有很多背离之处。认为"宗法"与"礼教"两大思想是导致"人本源"的儒家"慈善意识"与"神本源"的现代"慈善理念"发生冲突的关键所在。建设中国特色慈善文化必须扬平等、弃等差,扬责任、弃恩赐,纠正政府在慈善事业中的"越位"现象,克服"明哲保身"思想的局限,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努力营造"团结互助"的社会新风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