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松潘地区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宗教共存的区域.这个地区,以汉藏羌回四个民族为主要人口,集中了中国宗教的几乎所有型态,这些宗教形态不仅共处一地,甚至同居一庙,并形成了各民族共同参与的盛大宗教活动--黄龙庙会,诞生了融合各民族宗教信仰的"黄龙真人"形象.这对于我们思考今天的多宗教共存、对话与社会稳定的问题,以及筹划这一地区的文化旅游和文化建设与管理等,都提供了积极的参考和广泛的借鉴.  相似文献   

2.
白莉 《新疆社会科学》2012,(5):82-87,151
哈萨克斯坦近年来宗教极端势力开始抬头,宗教管理问题日益突出。为此,哈政府开始加强对国内宗教秩序的整顿,颁布和修正宗教管理法规,防止宗教活动和宗教团体被宗教极端势力利用,以避免国家遭受恐怖主义犯罪的破坏。  相似文献   

3.
与制度化宗教不同,中国民间宗教有其独特的特点,中国乡土农村目前所存在的烧香拜佛、风水、占卜、"择良辰吉日"的信仰和仪式行为,也是种宗教体系,属于民间宗教的范畴。这些观念和行为不全是所谓的"迷信",从一定意义上说,也不全是所谓的"理性的敌人"。从民间宗教的功能的角度来看,民间宗教有着其存在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杨璐 《学术探索》2014,(1):102-106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有着丰富的内涵,原始宗教作为一种"地方性知识",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的和谐发展中,发挥着调节和制约作用。苦聪人的原始宗教主要表现为满足生产生活中各种实际需求而进行的一系列功能性祈祷活动。苦聪人原始宗教对社会控制的积极作用主要有加强民族认同、推动社区团结、维护社会秩序,消极作用主要是通过对信仰者的思想控制阻碍了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刘新利 《文史哲》2012,(5):122-131
"世界宗教关系史研究"研究的对象是世界宗教相互之间及其与区域宗教相遇的历史现象和客观过程。迄今已有两千余年的世界宗教关系史,其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古代,作为信仰共同体的世界宗教是一种文化现象,它概括人们的生存状态,标明不同区域的古代文明;教际间发生关系是个别的、偶然的事件。近代,作为信仰社会的世界宗教是人们生活群体的精神依托,它概括人们的生活习俗;与信仰共同体不同,信仰社会是强势者有意识建构的结果,它伴随着利益争夺和暴力统治的过程,教际关系必然地呈现合作或冲突、融合或战争、陌然或排斥等交错复杂的态势。现代,世界宗教常常表现为某一政权的观念形态,它更多地概括人们的价值观念和理想目标;宗教间的关系内容带有更加明显的必然性。"世界宗教关系史研究"使用传统的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方法,以期对于当今世界宗教关系的种种现象、国际关系的宗教背景、全球性事件潜在的宗教因素等等问题,进行历史学科应该给予的描述和解释、分析和思考。  相似文献   

6.
蔡元培先生曾在新文化运动中提出过"以美育代宗教"的口号.今天,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东西方文化的交融、碰撞和由此带来人们对素质教育实施的关注等,也不能忽略宗教对人的作用.通过对"关于人本身"、"个性与共性"、"情感"、"理想境界"、"生存方式"等几个共同关注的话题的展开,探讨了"以美育代宗教"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宗教道德是对世俗道德进行异化和圣化后的一种伦理道德,包括"人神之道"、"人际之道"和"自然之道"三个层次.宗教道德的归宿是信仰.宗教道德以信仰的方式对道德进行着担当和作为并体现出一些鲜明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李占科 《理论界》2020,(4):73-79
唐君毅的宗教观是一种人文主义形态的宗教观,而并非是传统宗教观中神本主义的宗教形态。人并非是依神或者先知的启示而获得宗教信念的,而是从人之安身立命、获得"终极关怀"层面来谈宗教精神的。宗教信仰的核心是人的宗教意识,而宗教意识的形成源自于人之现实生命之自身,其基础是人的良知,外在超越之神性必然要回到内在超越之人性本身。这也是唐君毅体认、赞扬儒学宗教精神的本质所在。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无神论、宗教反实在论和宗教批判实在论三个哲学视角论述了宗教哲学中的语言观。无神论否定宗教语言 ,认为它是一种颠倒的日常语言。宗教反实在论则从人的自律角度出发 ,认为宗教语言在现实生活中是有用的 ,可以用于维持和继承传统的价值观。宗教批判实在论肯定核心的宗教语言具有指称性 ,宗教语言实际上是基于人类对实体的回应而形成的。  相似文献   

10.
宗教有着特定的社会作用,宗教的精神价值、人本取向和对主流文明的普适性,使宗教教育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共产主义实现也需要宗教教育的支撑。当共产主义到来的时候,生产力高度发达,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不同宗教的界限将被消灭,宗教将被代之以具有科学色彩的"心灵哲学"。  相似文献   

11.
坚持宗教管理的科学性、艺术性和创新性是现代宗教管理理论和管理思想的必然要求.而关注从宗教行政管理的"疏"与"堵"、"知"与"行"、"柔"与"刚"、"德"与"法"、"古"与"今"、"内"与"外"等方面对于搞好新时期宗教的行政管理,落实党的宗教民族政策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在将"信仰"与"宗教"混同的情况下,西方一些人很难了解中华文化中的信仰状况,甚至以为中国人没有信仰。实际上,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中,看似"无"宗教,却是"有"信仰的。从《周易》开始,中国人就确立了以"天"为最高信仰,以人为关怀对象,追求"顺天应人"的人本主义信仰方式。这种信仰方式有其合理先进之处:它借多元宗教和非宗教的外壳,保持了"以人为本"的内核,有利于避免西方特别是欧洲历史上多次发生的那种流血的宗教冲突,给社会的发展多保留了一点难得的稳定和安宁。但也有不合理的一面:它对现实中很严肃的重大问题关注得不够认真、不够执著、不够彻底,甚至对于自己的信仰对象也缺少彻底的追究和一贯的把握,而是任其含混不定,随意改变;对于"信仰"这种心理和行为本身,它更少有正面的、开诚布公的自觉、反思、追问和交代,而是将其当作心照不宣的约定,满足于"运用之妙,在乎一心",停留于自发选择和盲目运用的水平。其结果便是,使人容易满足于眼前的、似是而非的所"得",而忽略在那些更大、更深远、更宝贵的东西的所"失"。在新的时代,人们既要深入理解它的特点,这是解开中华文化之谜的一把钥匙;又要充分挖掘它的资源,依据民主法治原则处理好信仰与宗教的关系,这是中国当代先进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3.
中国有没有宗教?儒家是不是宗教?儒、道、佛三教之间到底有没有一种共融的信仰形式?这一系列颇有价值的"现代性"问题是我们开展华人宗教研究时首先需要回答的。通过对"中国无宗教"、"儒家非宗教"陈说的总结和分析,可以知道中国人的思想、文化和哲学充满了各种"宗教性",置汉族人的宗教生活于不顾,试图说明整个"中华文化"传统,或者说改造出一个现代"精神文明"体系,肯定是不可能的。"五四"后学者按西方基督宗教的定义,提出的"中国人宗教意味淡薄,中国文化缺乏宗教"的说法需要反省。中国宗教虽然在教义、教会等形式上不如西方亚伯拉罕宗教那样突出,但在祭祀、庙会、法会等形式上却更胜一筹。中国近代传统的历史研究,包括思想史、文化史、经学史、文学史、地方史,甚至经济史中都有很多宗教课题的研究。目前的宗教研究亟须一种综合性的整体研究,即将"中国宗教"作为一个整体看待,不分儒、道、佛,结合文、史、哲,兼及社、法、经等多学科,建立一门真正独立的"宗教学",对"中国宗教"加以系统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的宗教世俗化理论是最彻底的宗教世俗化理论,它用当今世界本身的世俗化来说明宗教的世俗化,认为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传统宗教教义的可信性丧失;现代社会功能—结构的巨大变迁使宗教边缘化;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使"天国需要"变成了"尘世需要",对宗教的信仰发展为"对实践理性的信仰",商品货币拜物教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宗教";现代社会人的"角色专门化"和需要的多样化,使宗教信仰成为私人的事情。但是,宗教世俗化并非宗教的消解,它是现代宗教回应现代社会的存在方式。当代世界"宗教复兴"的种种表现,并不能否定当代社会是一个日益世俗化的社会,不能否认宗教世俗化的历史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对宗教的批判始终是和他对资本主义的批判联系在一起的.马克思在阶级斗争的环境里运用阶级分析的方法来研究宗教问题时,着重解析了剥削阶级在掌握政权后,利用宗教来作为统治人民的工具,从而使宗教具有了麻痹和腐蚀被剥削的劳动人民的消极作用.这是"宗教鸦片论"产生的真正原因.马克思主义宗教现在历史上是无产阶级政党正确认识和处理宗教问题的基石,在当今社会中仍是帮助我们正确认识、理解宗教的重要理论武器.  相似文献   

16.
文章在介绍了中亚地区宗教发展状况的基础上,将中亚地区宗教的复兴和发展分为4个阶段.这一地区宗教复兴、发展的阶段性与各个时期以经济为基础的国力相关,而宗教极端势力与该地区经济发展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7.
儒家不是宗教,而是文教。自儒家诞生以来,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形态就是"一个文教,多种宗教",此文教即儒家之教化。儒家在中国人精神生活中占据特殊地位,塑造了一种普遍的共同价值。与此同时,各种神灵信仰和宗教均广泛传播,并深入中国人心灵。它们也在传播儒家价值。中国人的这种精神生活格局是普遍意义的"天下"文明之具体而微的样态。  相似文献   

18.
宗教对民族地区社会稳定的双重作用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本文从宗教整合和宗教调适两个方面探讨了宗教对民族地区社会稳定所起的促进作用 ,同时从宗教的滞后性、触发性等方面论述了宗教对民族地区社会稳定所起的制约作用。本文认为 ,宗教整合和调适是构建民族社会稳定机制的十分重要的要素。因此 ,要积极发挥宗教整合的正功能 ,妥善处理好宗教滞后性、触发性对民族社会发展的制约问题  相似文献   

19.
当前农村宗教盛行的原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几年,宗教在一些农村地区迅速发展起来,出现了所谓的“宗教热”现象,从社会失范的视角,从经济、政治、文化三个层面系统的分析宗教得以在农村盛行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把握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切入点,全面正确地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积极而又审慎地处理好传统宗教和新兴宗教的关系,坚决地反对伪宗教和邪教;消除信教群众对"适应论"的误会,积极巩固和发展党同宗教界的爱国统一战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