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们亲历20余年满族说部田野调查,接触到大量蕴涵着独特民族文化精神的满族说部作品,其中傅英仁所传承的满族说部《老将军八十一件事》、《红罗女三打契丹》与马亚川所传承的满族说部《女真谱评》、《阿骨打传奇》为典型个案,从中可以探究满族说部形成、传承、传播的规律,剖析满族说部寓含的独特的历史文化与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2.
满族传统说部是在我国满族及其女真先民中传袭的古老的民间口承艺术,满语俗称"乌勒本"(u labun),"说部"一词在上个世纪30年代后使用,是由满语转译而来。满族世代根深蒂固的氏族祖先崇拜观念以及维系和凝聚氏族力量的精神支柱——穆昆制,是满族传统说部永葆无限生命力的源泉,也是满族说部得以传流至今的奥秘所在。凡讲唱本家族族源历史或家族英雄传奇类的说部,被原传袭家族视为祖传遗产,至今多由有直系血亲关系的后裔承继和保护,有清晰的传承谱系;大宗满族说部则包罗万象,涉及满族及其先世文化历史的各个方面,是满族说部艺术流传的主流,有的具有几个朝代的传承史,成为北方民族的共同精神财富;满族说部早期在民间靠满语传承与保护,晚清乃至民国以来,满语渐废,渐渐转变为以汉语汉文传播传承,两种语言文字的传承形式,都需要加以保护。  相似文献   

3.
满族及其先世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是一个数度走向辉煌、两度入主中原的伟大民族。满族说部这一艺术形式,乃是满族以及包括女真人在内的满族先民彪炳史册的可贵创造,是这个伟大民族民族精神、民族智慧升华的结晶。满族说部通过口头传承而涵养孕育、勃发崛起,代表着满族及其先民口头文学的最高成就。满族说部在21世纪之初彰显于世,乃是人类文化史上的重大发现,给多元一体、气象万千的中化文化增添了无限的光彩。非物质文化遗产学在新的世纪的确立,已经把口传文化推向历史的前台,使其在人类发展进程中的作用不可或缺、备受瞩目。  相似文献   

4.
文章通过对满族说部关联的历史"本文"与衍生的叙事"文本"之间关系的探析,阐释了历史本文怎样经由满族说部的创作者创化为艺术叙事,以及满族说部叙事如何在与族群历史语境的互动中彰显出多元的文化史意义。文章认为,满族说部作为历史本文的投影与边缘性记忆,对其解读与剖析,有助于推动我们走出以往单向度建构的宏大历史,构建起复线性的多元化历史。  相似文献   

5.
满族说部的称谓与国内其他少数民族的长篇口传叙事故事不同,不是本民族语言而是汉语,但它并非来自汉语文献分类中的"说部",而是由满语称谓汉译形成,并不因此而影响其鲜明而珍贵的民族历史内容;主要被作为文学研究对象加以研究的满族说部,具有十分珍贵的历史价值,是具有一定"史诗"性质的满族民间长篇口传故事。  相似文献   

6.
满族说部是北方民族的史诗,说部艺术深深地根植于民众之中,它是有着长期流传历史的优秀文化遗产,通过代代口耳相传,颂扬了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鞭挞了假、恶、丑的行为,讲述了氏族盛衰兴亡的历史,极大地激励、鼓舞、教育了满族后代,满族说部是文化记忆中最古老的形式。  相似文献   

7.
作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满族说部指的是满族及其先民口耳相传的一种古老的民间长篇说唱艺术形式。2006年至今,学界一直在讨论其命名问题,先是主要针对“满族说部”这一命名本身是否符合实际,后来则主要围绕是否应当以“乌勒本”取代“满族说部”展开。  相似文献   

8.
作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民族,满族仿佛已经为人熟知,而源自西方的现代教育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体系,实际上却使对于满族及其文化的研究过多地受制于书面资料,加上作为已经充分汉化或者说在近现代以后与汉族等其他中华民族的成员一道在生活方式、经济形态、政治制度、教育体系等等方面日益现代化,日渐远离本民族固有文化传统的满族而言,自周之肃慎、汉之挹娄、南北朝之勿吉、唐之靺鞨、宋金元明之女真、清之满洲,绵延数千年生生不息的文化血脉,是否真的已经中断;文化记忆,是否真的已经湮灭?事实上满族的历史与文化不仅仅在典籍中,也在民间;不仅仅在关内,也在关外。由于能够滋养包括满族在内的肃慎族系文化的自然地理区域,在近代沙俄对东北土地的侵吞后,在现代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殖民统治中,被破坏殆尽,肃慎族系的文化再也不可能像在古代史上那样一次次地复生;随着中国现代化程度的加深、速度的加快,满族各类活态的文化也在越来越快地淡化和消失。然而,作为满族文化记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长篇口承叙事作品——“满族说部”,仍顽强地在民间遗存至今。随着其传承人的年长和故去,有的确已“中断”,有的即将消失。幸有富育光先生这样具有家学渊源并受过高等教育的专家,满怀深情,不舍不弃,用大半生的时间,几十年如一日,克服各种艰难困苦,记录并抢救下一大批“满族说部”作品;幸有佟冬先生这样有远见的科研决策者,在上个世纪70年代末,支持和组织了吉林省社会科学院的一部分专业科研力量对之进行调查采集,使得这一极富价值的工作得以更大规模地展开,并开始由富先生等人的个人行为正式纳入科研体系之中。珍贵的满族说部遗存文化虽然久已为国内外深知其价值的学者所瞩目,但因其文本只有少部分被公布,其历史的、文化的、民族的、民俗的、文学的等等,诸多方面的价值皆有待于更为深入地认识与挖掘。2001年,吉林省重新启动“满族说部”工程,并成立了吉林省中国满族说部艺术集成编委会;2006年5月,“满族说部”被批准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第一批阶段性成果——包括11部文本、700多万字的《满族口头遗产——传统说部丛书》,即将面世。本刊特开辟“满族说部”专栏,刊发相关采录、整理及研究文章,以使其珍贵价值得以更多呈现。  相似文献   

9.
《恩切布库》是一个满族部落的创世传说,在恩切布库这位满族创世女神的教化和帮助下,满族先民战胜了野兽、恶魔,改变了生存环境和生活方式,满族的先民由蒙昧逐渐步人文明,写出了满族先民同自然抗争的艰辛历程,也基本上浓缩了广袤的东北地区各族先民共同的发展历程。《恩切布库》等满族说部传递着满族先民社会形态发展的信息,在讲述和传承祖先与英雄的神绩、伟业时,满族先民由母权社会步入父权社会,由野蛮、愚昧走向文明的踪迹依稀可寻,满族先民早期的生产、生活、信仰,以及生存状况等真实的场景依稀可见,对于东北民族早期社会的研究而言是丰富的、弥足珍贵的文化资源库。  相似文献   

10.
2011年8月9日,吉林省满族说部学会成立暨首届满族说部学术研讨会在吉林省社会科学院隆重举行。此次大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所、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吉林省民族宗教研究中心3家单位主办,长春师范学院、通化师范学院、伊通满族自治县县委宣传部3家单位协办,吉林省有关领导以及来自北京、上海、吉林、辽宁、黑龙江、台湾等地区的专家学者150多  相似文献   

11.
2011年8月9日,吉林省满族说部学会成立暨首届满族说部学术研讨会在吉林省社会科学院隆重举行。此次大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吉林省民族宗教研究中心3家单位主办,长春师范学院、通化师范学院、伊通满族自治县县委宣传部3家单位协办,吉林省有关领导以及来自北京、上海、吉林、辽宁、黑龙江、台湾等地区的专家学者150多人出席了此次盛会。大会由吉林省委讲师团团长、吉林省社会科学院正院长级调研员付百臣同志主持。  相似文献   

12.
论清代满族文人文学与民间文学的分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几乎每个民族的民间文学都构成其文人文学发生、发展、变迁的一个重要资源或推动力量,而清代满族的文人文学与民间文学之间,却存在着相当明显的分野。清代满族的文人文学是沿着汉文学的发展路径并作为汉文学的一部分兴起并发展起来的,而民间文学则沿着满族文学的历史传统,主要以口传的形式传承,形成了二者的分立状态。其原因首先在于满洲民族入关的历史性迁移使满族在地域上分割为原驻地与迁徙地两大不同的区域,也使原本统一的民族文化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与文化环境中成长变迁,其次也是在汉文化的涵化作用下,满族民族文化包括其传统文学被边缘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子弟书是清代说唱文学北方鼓词的重要一支,属于民族说唱曲种中的"单唱鼓词"。它是在满族萨满祭辞(神歌)、民歌、小曲、满族说部和汉族变文、弹词、宝卷、鼓词直到诗词影响下形成的一种可供歌唱的具有韵文形式的曲种。最早在清朝初年,远戍边关的旗籍子弟中流行着一种娱乐方式,即以八角鼓击节演唱满族萨满教祭祀的曲调,或抒情遣怀或反映军队时事,  相似文献   

14.
以吉林省民族研究所研究员富育光先生为首的一支萨满教调查研究小组 ,已经深入满族及北方各少数民族地区 ,沿黑龙江、大小兴安岭、长白山及松辽平原 ,持续采风二、三十年。先后录制了一系列萨满教文献记录片 ,出版了一套颇有名气的《萨满教研究丛书》。其中有《满族萨满教研究》、《萨满教神话》、《萨满教女神》 ,还有待出版的口碑文学满族史诗《乌布西奔妈妈》、长篇说部《两世罕王传》和富育光早期整理出版的满族民间故事集《七彩神火》 ,为北方原始文化、满族文化和萨满教学研究 ,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为国内外民族学家、宗教学家所瞩目 ,…  相似文献   

15.
《理论界》2017,(5)
自新时期以来,辽宁满族作家团队立足辽沈大地,扎根人民生活,创作出一批坚守民族传统、高扬家国精神、勾勒历史嬗变、塑造当代新人的作品。这些值得重视的民族书写在乡村叙事中扫描时代辙印,在现实嬗变中刻画人物形象,在故事营造中皴染民族特质。尤其在彰显辽宁满族作家小说的重要元素——故事营造与民族审美的传承方面特色尤为鲜明。  相似文献   

16.
满族作为东北少数民族中一个卓越的代表,以自己特有的民族贡献丰富了关东文化的内涵,推动了关东历史文化的发展。在满族文化与关东文化的互动交融中,满族文化的很多特点和风情已经内化为关东文化的内在品质和精神,关东文化深深地打上了满族文化的烙印。文章结合满族的历史贡献,从关东历史的发展,冰雪文化的形成,饮食文化的创造,民俗风情的展示等方面探究满族在关东文化形成与发展进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益众 《理论界》2009,(8):1-1
长久以来,有关我国满族历史与文化的研究,已成为国内外满学、民族学、历史学、民俗学等学界反复耕耘的一块学术"热土".这块"热土"近来拂过一股清新之风,由辽宁大学江帆教授所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满族生态与民俗文化>一书.以一种不同以往的学术视角,打破了学科疆界,整合了民俗学、人类学、生态学、民族学、历史学等多学科的相关理论与方法,对满族共同体与族群原生文化、满族民俗建构的生态性本原、满族的认知与象征系统、满族的民间信仰与精神世界构筑、满族的口承叙事与社会记忆、满族民俗的功能、满族的文化适应与文化变迁等满族文化建构与民族生态进行了多维审视与系统剖析,赋予了满族文化研究这块学术"热土"以新的耕耘意义.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国内外对于满族历史文化的研究方兴未艾,出版了大量学术论著,取得了许多新的成果。满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虽然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他们没有留下多少记载自己历史的文字史料;但我们今天却可以借助其神话传说、中原王朝的文献及考古学的新成果,以展示满族先世几千年的历史。三江流域的广大地区是满族先世的龙兴之地,这赋予了三江平原以厚重的满族历史文化底蕴,从而使三江地区具有独特的旅游资源和人文景观。  相似文献   

19.
伊通满族博物馆是展示满族历史与民俗文化的专业博物馆,建于1987年6月25日,始称伊通满族民俗馆。2002年,移地扩建后,改称伊通满族博物馆。2008年10月16日,被中国民族博物馆确定为"中国  相似文献   

20.
汪子入 《理论界》2014,(6):54-56
剪纸作为满族的文化特征,在中华民族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本溪作为满族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在满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独树一帜,在满族剪纸文化产业化的发展道路上取得了一些成绩、呈现了良好态势,但也存在着剪纸文化产品特色不明显;产业与城市资源特点联系不够密切;对外宣传和营销相对滞后;缺乏高层次的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等中国满族剪纸产业共性和特性的问题。继续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增加融资渠道、扩大融资比重;加大对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创新剪纸题材,彰显"异文化"特色;加强对外文化推介及贸易拓展;把剪纸文化产业纳入全市及区域产业发展格局等无疑是发展中国满族剪纸文化产业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