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双层博弈理论认为国内政治与国际政治互有关联,国际层面的因素和国内政治的因素都会对国际谈判产生影响。美台虽为国与地区间的关系,但二者间的军售关系确也受各自内部和外部两个层面因素的博弈影响。作为军售中的需求方,台湾岛内的政治环境往往引发民意、利益团体与政党间的多元分歧;而军售中的供应方美国,也会受制于总统在国家安全战略和执政支持度上的考量,以及国会、政党、智库、媒体、舆论各方程度不一的影响。因此,任何一项美台军售案的厘定和通过,都是美台双层博弈的产物。  相似文献   

2.
第25届联大后,佐藤政府开始着手制定新的联合国中国政策。在决策过程中,首相佐藤始终坚持以美国意见为导向,以"保住台湾"为目标,但由于中美缓和、美台博弈以及政权内部意见纷争等因素纵横交错,致使新政策久拖难决。最终在多重因素的影响下,佐藤选择了追随美国、以"首相裁定"决定日本充当美"逆重要问题案"和"双重代表权案"的联合提案国。佐藤此举固然维持了日美、日台关系,但同时也背离了世界潮流,错失了与中国改善关系的良机。  相似文献   

3.
纵观自卡特政府以来美台关系的发展,作者认为美台关系始终处于变化、调整之中,美国政府从未摆脱“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的模式。一方面因为美国的亲台势力强大,但更主要的是对自身利益的考虑。美国对台政策既保持了一定的连续性,但又存在着不稳定性,受到国际环境、中国等因素的制约。台湾问题最能导致中美关系恶化,甚至走向对抗。改善和发展中美双边关系关键在于切实遵守中美三个联合公报,妥善处理台湾问题  相似文献   

4.
台湾是中国领土主权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由于历史的原因与美日等外部势力的干预而出现台湾问题,同时也衍生出了特殊的美日台关系。奥巴马政府时期,美国着力推动"重返亚太"战略,其主要内容即是强化与扩展其亚太同盟关系,通过加强其亚太盟友之间的相互依赖与合作来有效遏制中国"威胁",从而维护美国在亚太地区的霸权地位与其他核心利益。在美国亚太战略的作用下,马英九当局的对日政策呈现出典型的两面性。一方面,由于受到马英九当局固有对日认知态度的影响,台日关系出现明显疏远的一面,甚至一度陷入僵局。但是,另一方面亦可以发现在奥巴马政府加紧推动"重返亚太"战略的背景下,处于美国"亚太再平衡"结构中的台日关系因应美国亚太利益需要也在某些实务方面取得了突出的进展,整体来看台日关系维持着一种"冷中有热"的特殊微妙状态。另外,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台湾问题的特殊性,美日台关系本质上还是从属于中美日关系的大框架。  相似文献   

5.
美台军事关系的现状及其对中美关系的挑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美建交以来,美台军事关系的发展成为中美关系中挥之不去的阴影。近两年,美台军事关系在新形势下又呈现出新的特点。  美台军事关系日益密切,成为当前双方关系的“重头戏”一、美台双方极力制造和散布“中国威胁论”,为双方发展军事关系寻找借口。近两年,台湾当局有意识地加大散布大陆“武力犯台”论的力度,李登辉、萧万长等当局头面人物多次利用公开场合宣扬所谓“中共不放弃武力犯台的意图”、“中共对台湾一直怀有高度的敌意,并在军事上不断打压台湾”、“(中共)不断向俄罗斯采购新式武器装备,造成两岸军力上严重不平衡”。〔1〕台“…  相似文献   

6.
美俄作为当今世界最有影响的国家,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影响着世界格局和各国的对外政策.由于俄罗斯要融入大欧洲,美俄之间相互依靠和互相借重的关系和经济全球化,注定美俄之间的合作伙伴关系的发展趋势.由于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的差异性,美国的冷战思维和俄罗斯经济的持续低靡以及民族主义因素决定美俄之间又是竞争关系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7.
狄德罗的"美在关系说"是以"唤起论"为核心的,即客观事物本身具有的关系因素唤起经过习得存在于悟性中的关系概念。"关系"一词包含四层含义:真实的关系、存在于悟性中的关系概念、悟性活动(唤起活动)或见到的关系、唤起关系的情境。狄德罗认为美的本质在关系,美可以分为能够唤起的、客观事物真实关系的真实的美;已经唤起的、见到的关系的见到的美。在狄德罗看来,真实关系的真实的美和见到的美一样都是和主体相关,因此狄德罗从主体出发探究产生美的判断分歧的原因,并站在知识启蒙的立场为厘清和矫正美的判断分歧提供了根据。  相似文献   

8.
美台“共同防御条约”是美国反共反华遏制战略的产物,是维系当时美台特殊关系的核心文件,也是对中国内政的公开干涉。美台“共同防御条约”的基础是以所谓“台湾地位未定论”为依据,以“台湾中立化”为基准目标。该条约具有三个明显特征,即较大的弹性、长期遏制性及美国的绝对主导性。  相似文献   

9.
台湾政坛的权力更迭使台海形势发生了本质变化,两岸关系迎来了“和平互动”时期。对此,美、日国内的反应有很大不同。如何在台湾与大陆、美国和日本之间建立起“新型平衡关系”,是摆在马英九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面对变化了的台湾政治生态和地区形势,日、台关系以“意想不到”的方式拉开序幕,“联合号”事件的发生无疑将对日、台关系调整产生影响。未来日、台之间在加强务实的经济关系方面存在较大空间,但不会成为安全上的盟友。从这个意义上说,目、台关系将进入一个转型期。  相似文献   

10.
台湾问题一直是中美日三边关系中的焦点问题。美日同盟涉台条款由蓄谋已久的“远东条款”调整为冷战后欲盖弥彰的“周边事态”,“9·11”后美日进一步将台湾问题纳入其“共同战略目标”。美日同盟涉台条款的强化,为美日介入台湾问题提供了“法律依据”;使得台海局势更趋复杂,岛内“台独”分子蠢蠢欲动;周边地区军备竞赛趋势加强。  相似文献   

11.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朝鲜战争 ,引起中国共产党 (大陆 )、蒋介石国民党 (台湾 )和美国三方关系急剧变化 ,由战前美与大陆接近 ,而台蒋受冷落 ,一变而为战后的美台联手、对抗大陆 ,演绎了一场昔日盟友变成战场敌手的历史活剧 ,并对后世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美国“亚太再平衡”政策推行以来,深刻重塑了亚太地区的战略态势,恶化了中国周边的战略环境.美国战略重点东移的背景下,作为其西太平洋重要战略支点的中国台湾自然扮演着特殊角色.就此,美台(中国台湾)双方借“再平衡”之机多层次、多手段地深化双边军事准同盟关系及防务领域的各项合作.特别是“再平衡”战略推行数年来,美台关系在防务议题层面的诸项进展,表明了美方对于台湾在该战略中的军事价值定位与相应作用的发挥给予了高度重视.美台防务关系所生发的诸多特点值得国际社会进行审视与反思.  相似文献   

13.
90年代以来中国学术界关于中美日三角关系的研究 ,既受到美日两国的影响 ,也反映了学者们的独立追求。中日美三角关系形成于 2 0世纪初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的二十余年间 ,既具备了主客观因素 ,也进行了初步运作。 2 0 - 30年代是中日美三角关系的平稳—曲折的发展阶段。 4 0年代初太平洋战争爆发后 ,中日美三角关系处于破裂阶段。 2 0世纪前半期的中日美三角关系 ,是由中日“轴心”和日美“杠杆”以及中美不平等关系而构成的“不等边三角形” ,而积弱的中国则始终是这个三角关系中的最大“输家”。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二战后国际关系格局的变化为背景 ,采用比较的、逻辑的、历史的和现实的方法 ,阐述苏(俄 )中、美“台”关系发展的历史沿革、特点及其矛盾 ,并以苏 (俄 )中、美“台”关系这两对主体关系为线索 ,论证其发展运行过程中的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及其对海峡两岸关系走势的作用 ,力求说明国际关系格局的变化与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是辩证的矛盾统一体 ,希望对海峡两岸关系的未来走势给予历史的启迪和有益的思考  相似文献   

15.
祖国大陆游客赴台旅游业务安全事故的引致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旅游业务安全事故是影响祖国大陆游客赴台旅游的重要事故类型。以2010-2013年发生的661起祖国大陆游客赴台旅游业务安全事故为基础数据,综合使用列联表卡方检验、Fisher精确检验等方法对祖国大陆游客赴台旅游业务安全事故的类型及其与事故引致因素的关系进行统计检定。研究表明:祖国大陆游客赴台旅游业务安全事故的主要引致因素包括环境风险因素、人员风险因素和设施设备风险因素等,且不同类型的业务安全事故的引致因素具有分布上的差异性,应有针对性地采取风险防控策略以减少祖国大陆游客赴台旅游业务安全事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距离产生美,太远就没法欣赏美。有个聪明绝顶的人耗时20年,终于发明了一台时空穿越器。经过很多次小白鼠实验,他知道自己完全可以在现代和唐朝之间自由穿越。这台时空穿越器的唯一不足,就是只能用20  相似文献   

17.
后本·拉登时代,哈卡尼网络在非传统国际格局中日益成为影响美国、巴基斯坦关系的重要因素。其发展历程主要可以分为苏联入侵阿富汗时期、苏联撤出阿富汗之后、"9·11"事件之后三个阶段。哈卡尼网络主要有四个基本特征:隐蔽性、地理位置的特殊性、组织的中枢性、讲究策略的战略方法。后拉登时代,围绕如何对待哈卡尼网络,美国、巴基斯坦之间产生了重大的分歧,哈卡尼网络成为影响美、巴关系持续走向的重要因素之一。但美、巴为了各自的国家利益,二者在"反恐"问题上需要相互借重,因此在可预见的将来,巴基斯坦作为美国反恐"前线国家"的地位不会改变。  相似文献   

18.
研究一个国家特别是大国的外交 ,必须联系该国的政治传统、价值观念 ,以至于广义上的文化来进行考察。日本文化模式的价值精神赋予了日本特定的民族性格和文化心理 ,他们共同影响着日本的外交。本文对战后日美关系的文化因素进行了浅显的尝试性的分析 ,集中阐述了美军占领时期日本的“无常”表现、提升“自主”权益中的日本富国意识因素、维持日美“基轴”关系与对美“说不”及其文化动因等  相似文献   

19.
美日的亚太经济战略和政策、两国双边贸易失衡和国际形势是影响亚太经济中美日关系的三种主要因素。其中第一种因素起决定作用,后两种起重要作用。这三种因素相互影响而变化,最后共同作用于美日关系。  相似文献   

20.
1972年9月日本首相田中受邀访问中国,双方会谈最后共同发布了中日联合声明,一举实现了两国邦交正常化。然而中日两国关系正常化进程离不开美国因素的影响,田中也是在9月初结束与尼克松夏威夷首脑会谈后才前往中国。根据美国原始档案,田中上台初美日双方就中日邦交正常化问题开展了多次交流,双方在承认中国、日台关系、美日安保条约适用性等问题上产生了分歧。经过双方的沟通以及美国内部情报分析与评估,以夏威夷会议为标志双方正式协调一致,该会议也反映出当时日美关系的新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