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奕訢是洋务运动发起人之一。奕訢洋务思想的发端,与他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及战后咸丰皇帝去世前几个月的经历很有关系。因而,对这一时期奕訢的所作所为及思想演变作一番考察,有助于了解奕訢其人,对于洋务运动史的研究也不无裨益。一奕訢是道光帝第六子,咸丰帝异母弟,咸丰初封为恭亲王,一八五三年二十二岁入值军机,此为有清一代二百年历史所罕见。但是,一八五五年,奕訢为其生母博尔济吉特氏谋取太后封号,触犯  相似文献   

2.
奕譞与洋务     
奕譞继奕訢之后成为清廷的中枢人物。他对慈禧献媚邀宠,但却继承了奕訢的洋务思想。他从保卫皇室(固本)的目的出发,凭借自己的地位、权势与胆识,力排异议,多方筹款,使洋务派创办北洋海军和兴建铁路之举得以继续和发展。他对慈禧的一味迎合造成种种弊端,但他在洋务运动中的作用是不可否定的。  相似文献   

3.
1861年11月在北京发生的宫廷政变,即“祺祥政变”,是清朝后期的重大事件之一。它结束了以肃顺为代表的清王朝中排外势力的控制,揭开了慈禧太后在中国40多年的黑暗统治,也拉开了洋务运动的序幕,暂时确立和稳定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统治秩序。政变的主导人是慈禧太后,而影响局势的核心人物却是洋务派的早期代表奕訢。因此研究这次政变的过程,剖析奕訢粉墨登场的情况,对了解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和正确评价洋务运动的兴起都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4.
同治五年(一八六六)十一月初五日,以洋务派恭亲王奕訢为首的总理衙门,奏议在京师同文馆内添设一馆,专取正途科甲人员学习天文算学,延聘洋人教习。不料此议一出,朝廷内外“众论纷争”,“日甚一日”;及“久著理学盛名”的大学士倭仁跳出来反对,更闹得满城风雨,几乎使奕訢等人“心灰而气沮”。论争持续达半年之久。这就是近代史上洋务派与极端守旧派之间的同文馆之争。这是洋务派自兴办洋务以来遇到的来自统治集团内部的第一次较为严重的挑战;双方以同文馆办学为题,就内政、外交中一系列重大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交锋,远远超出了教育范围。因此,剖析一下这次论争,对认识清朝封建统治集团的腐朽与没落、洋务派的立场与观点、清末教育的变化及与政治的关系,不是没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5.
恭亲王奕訢是晚清时期重要的满族政治家和改革家,是中国近代史上“自强”运动的主要倡导者,这些,似乎不会引起史学界太多的异议。同时,奕訢又是勤学能文的学者,勇于反思的思想家,这个侧面却鲜为人知。本文拟通过对其主要著述的分析粗浅地论述奕訢社会政治思想的特色。反思和平的价值奕訢在清王朝国力衰微,帝国主义列强环伺的形势下,着力研究和平学。他的“和平”思想包括三个层次:和平的价值;和平的手段;和平的保证。他认为和平是实现自强、开展近代化建设的必要条件。他强调说,当列强纷纷从海上袭来的时候,中国必须改变传统的战守观。英法联军之役结束不久,他检查应敌方针说:“窃谓大沽未败以前,其时可剿而亦可抚,大沽既败以后,其时能抚而不能剿。至夷兵入城,战  相似文献   

6.
奕訢在近代中国对外开放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他以恭亲王之尊倡导“自强”、“洋务”于庙堂之上 ,对清政府“师夷长技”、“采西学”的努力起了促进作用。奕主持开创了一系列具有开拓性质的近代化事业 ,在以西法练兵制器、同文馆及天文算学馆的设立、留学生的派遣以及晚清外交的近代化和外向型商贸体系的初步建立等方面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奕訢自强思想的形成、内容及其实践进行了深入分析与阐述,从而揭示出奕訢的自强思想经历了一个由练兵到制器、最后到人才培养的由浅入深的进化过程。自强运动之所以能开展,奕訢的谋略与倡导要算第一功;地方局厂之所以能创设.奕忻的支持与关心也要算第一功。  相似文献   

8.
张之洞的与时俱进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之洞继曾国藩、李鸿章之后成为洋务运动后期的领军人物,但他的影响并不仅限于洋务运动。他更有影响的时期应当是从甲午战争到辛亥革命的“后洋务时期”,尤其是新政时期。在这一时期,他的思想与实践都体现了与时俱进思想。  相似文献   

9.
研究洋务企业的性质,对于理解洋务运动有着重要指导意义。近代洋务企业是在洋务派领导下,以维护清朝封建统治阶级根本利益为目的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进步企业。洋务企业开创了中国近代经济、军事、科技和文化的先河。  相似文献   

10.
19世纪60年代开始,清朝统治阶级内部分化为洋务派和顽固派两个主要政治派别。洋务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是担任封疆大吏的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沈葆桢等,在清朝中央中获得了恭亲王奕訢和军机大臣文祥等人的支持。洋务派的自强观,经历了由“求强”而“求富”的演变过程,并在实践上首次同中国近代化发生了联系。是很值得研讨的史学课题。  相似文献   

11.
<正> 左宗棠是初期洋务派的主要代表,也是洋务运动的首倡者之一。他一生亲手创办了我国近代史上第一所造船厂,第一所毛纺厂,以及西安机器局,兰州机器局,福州船政学堂等军民用洋务企业。在近代史上长达三十五年的洋务运动中,左宗棠的业绩并非伟烈卓绝,然在当时企图以学习和运用西方科学技术来加强封建主义统治的社会思潮中,左宗棠的洋务思想却颇具特色,具有可贵的民族品格。探讨左宗棠的洋务思想,无疑是有益于整个洋务运动、洋务思想的研究的。  相似文献   

12.
1871年,沙俄趁我国西北边疆动乱之机,出兵占领我国新疆伊犁地区。此后,围绕交收伊犁问题,中俄两国进行了长时间的交涉。在这一交涉过程中,清朝统治集团内部逐步分化为对俄抵抗和对俄妥协两大派别。抵抗派的主要人物是以左宗棠为首的一批具有爱国心的地方官吏和京师的“清流”;妥协派则以一贯奉行对外投降主义的李鸿章和朝廷中的奕訢、沈桂芬为代表。而高踞于清朝统治集团顶端的慈禧太后,从维护自身的统治权力和利益出发,  相似文献   

13.
论述了郭嵩焘洋务思想的发展阶段、思想来源、本末观及其具体主张 ,并对他的三个“为本”的思想提出了独特的看法 ,认为郭氏是洋务运动中最为激进的思想家 ,并孕育了早期维新思想的萌芽 ,但总的说来并没有超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范围  相似文献   

14.
洋务思想,是对洋务运动的产生与发展有倡导作用的思想,它包括洋务派官僚和洋务理论家关于洋务的共同认识,它在19世纪60至90年代形成为一股推进中国近代化进程的新的社会思潮。对洋务思想做综合性研究,以判明洋务思想的特质和所括的内容是很有必要的。 “变局”思想 “变局”思想的出现,与两次鸦片战争的炮火对中国的冲击紧密相关。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一些有识之士初步意识到中国已处于西方列强不断侵略的环境中,提出了“变局”观。1844年,黄钧宰首倡此说。他指出,中国人“初不知洋人何状,英法国何方也。乃自中华西北环海而至东南,梯琛航赆,中外一家,亦古今之变局哉”。此后,黄恩彤指出:“迨英吉利立市开关,粗角条理,而米利坚、佛兰西各使踵至,均不免非分之干,其余各小国亦窃睨其旁,妄生觊觎,均数百年中外一大变局也”。此时的“变局”观主要基于对西方列强  相似文献   

15.
从一八六四年太平天国革命失败,到一八九五年中日甲午战争结束的三十余年,是以清朝统治阶级“办洋务”为时代特征的历史时期,即通常所称的洋务运动时期。关于洋务运动和洋务派人物的性质与作用的总的评价,当前学术界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意见认为:“争取独立和谋求进步始终是历史的主题,而向西方学习,发展资本主义,则是近代中国争取独立和谋求进步的根本道路”;洋务运动“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表现了中国社会进步不可  相似文献   

16.
1861 年11 月,北京政变发生。政变后,两宫太后垂帘听政、恭亲王奕訢辅政的政治格局开始形成。恭亲王奕
奕訢辅政之后,重用曾国藩、李鸿章等汉族大臣,扩大督抚权力,形成中央权力的下移,出现了“督抚专政,内轻外重”
的局面;提倡洋务运动,由发展军事工业开始,进而兴办一大批民用工业,促成了中国近代工业及资本主义的形成;改
善与西方列强的关系,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迅速实施了“借师助剿”计划;设立总理衙门和驻外使馆,改变中国历来
以天朝自居、以维系华夷秩序为目的的外交观,开始了中国近代外交的历程。  相似文献   

17.
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中国发生了一场宫廷政变,时值农历辛酉年,史称“辛酉政变”。“辛酉政变”有其复杂的政治背景,它是洋务派奕訢等与顽固派之间矛盾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本文试就奕訢同顽固派的矛盾及其在“辛酉政变”中的作用、影响等问题作一粗浅的探讨,请大家指正。1 第一、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的十多年,是中国社会剧烈动荡的时期,一方面,以太平天国为中心的农民起义蓬勃发展,动摇了地主阶级的统治基础;另一方面,英、法、俄、美等资本主义国家趁火打幼,继续扩大它们的在华“权益”,清王朝在农民起义和外国侵略者的双重打击下,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为了挽救垂危的封建统治,以恭亲王奕訢为首的一批人逐渐从旧营垒中分化出来,他们反对恪守祖制,主  相似文献   

18.
反对外国侵略,这是中国近代史的主题之一。在左宗棠的戎马生涯中,他的后半生与抵抗外来侵略紧密相关。本文将对他办洋务的御侮思想、收复新疆和伊犁交涉中的爱国主张以及中法战争中的积极抵抗思想进行一些探讨,并对史学界一些有关左宗棠评价中有分歧的意见提出几点看法。一左宗棠在洋务运动中独树一帜,他举办洋务的主导思想是“师夷长技以制夷”。两次鸦片战争的炮火,惊醒了地主阶级中的一部分有识之士,左宗棠指出:“中国自强之策,除修明政事精练兵勇外,必应仿造轮船,以夺彼族所恃”。1864年,左宗棠在杭州  相似文献   

19.
郭嵩焘是近代中国一位思想激进而受诟骂的洋务思想家,是清政府正式派遣“西欧”的首任大使。郭嵩焘的洋务思想,在清政府的决策层官员中产生过一定的影响,且清末洋务运动实由郭嵩焘策划发起。本文拟就郭嵩焘的洋务思想予以探讨,并对其本人及其洋务思想给予公正的评价。  相似文献   

20.
从一八六四年太平天国革命失败,到一八九五年中日甲午战争结束的三十余年,是以清朝统治阶级“办洋务”为时代特征的历史时期,即通常所称的洋务运动时期。关于洋务运动和洋务派人物的性质与作用的总的评价,当前学术界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意见认为:“争取独立和谋求进步始终是历史的主题,而向西方学习,发展资本主义,则是近代中国争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