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0 毫秒
1.
宗教类别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宗教研究中,关于宗教分类有多种说法,如:自然宗教和人为宗教说、原生宗教和次生宗教说、传统宗教和历史宗教说、预示宗教和神秘宗教说、秩序宗教和救赎宗教说、教会宗教和大众宗教说、古典宗教和现代宗教说以及氏族宗教、民族宗教、国家宗教、世界宗教、政治宗教、文化宗教等等。这些分法有的强调时段性,有的强调特点和性质,但都存在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所以各有利弊。宗教的概念应该重新界定。鉴于宗教涵盖面包括神性和俗性并各有侧重,我们提出把宗教分为宗教和准宗教两种  相似文献   

2.
民间信仰发端于原始先民对自然、祖先的崇拜,祭祀活动于西周之后分化为宫廷祭典和民间礼神二途,中国宗法性传统宗教及佛教、道教等对民间信仰长期的互浸互染,致使中国宗法性传统宗教及佛、道等宗教的某些神与民间信仰中的对象产生了种种复杂纷繁的交叉、重叠和转换的现象。  相似文献   

3.
宗法性传统宗教包括自然崇拜、人物崇拜以及祭祀、占卜、巫术等,它与等级社会制度相始终。近代山东正处于一个君主专制政体逐渐解体的过程中,这种宗法性传统宗教活动也呈现出逐渐衰微的态势。  相似文献   

4.
汉代的国家宗教,是通过对由来已久的宗法性传统宗教进行儒学化改造而建立起来的。所谓儒学化改造,大致包括对儒家经典的吸收、置立五经博士、重建国家祀典等方面。这些改造虽然是儒学化的,但值得注意的则是渗透在其中的君权力量,君权在其中起着支配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中国自古就有儒教的概念,从现代的角度出发,其中即包括具有宗教性的“儒教”,也包括具有哲学性的“儒学”。宗教社会学认为宗教是社会的象征,它建构一种生活方式作为神圣价值让人们去追求。儒教以实现王道为己任,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发挥着政治、法律、道德、宗教等功能,中国传统宗教的人本主义倾向使得儒教与世界三大宗教不同,从宗教社会学的角度看儒教是一种官方宗教、一种工具性宗教、一种宗法伦理宗教。  相似文献   

6.
中国历史上曾是一个被宗法式教权统治的国家。儒教是宗法式宗教的哲学 ,道教是宗法式教权的主体进行个体化追求的目标 ,佛教是宗法式政教合一的统治模式下芸芸众生的沉默的日常生活世界。儒、释、道仅仅是宗法式宗教的包装。宗法式宗教的神奇性、神秘性、神圣性的观念核心──“天”类似于原始宗教的精神组织剂“曼纳” (Mennan) ,所不同的只是曼纳是个概念 ,“天”则永远以事件的形式出现。于是 ,中国历史陷入了永恒的不能自拔的振荡过程。中国传统社会在政治上、文化上、语言上的早熟掩盖了中国原始宗教的本性。这是中国停滞落后的最直接、最根本、最切中要害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宗法性宗教、本土道教以及产生于明清二代的民间宗教构成中国传统宗教的内容。中国传统宗教形式多样,历史久远。"敬天法祖"的天神崇拜和祖先崇拜是中国传统宗法性宗教的核心。道教和民间宗教是中国自己创立的作为社会形态的教派宗教。中国传统宗教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多神崇拜及其互融、宗教信仰的政治化、入世情怀和天(神)合德等诸多特点,而这些特点对中国传统文化重社会人生的价值取向和重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以及深层的民族心理结构都产生了重大而又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宗法性宗教、本土道教以及产生于明清二代的民间宗教构成中国传统宗教的内容。中国传统宗教形式多样,历史久远。"敬天法祖"的天神崇拜和祖先崇拜是中国传统宗法性宗教的核心。道教和民间宗教是中国自己创立的作为社会形态的教派宗教。中国传统宗教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多神崇拜及其互融、宗教信仰的政治化、入世情怀和天(神)合德等诸多特点,而这些特点对中国传统文化重社会人生的价值取向和重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以及深层的民族心理结构都产生了重大而又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准确把握我国传统宗教实用性和宗法性的历史特点,分析当代中国宗教存在的自然、社会、认识、心理及传统宗教与外来宗教影响等多种原因,认识当代中国宗教的社会功能和科学评价其消极作用,进而预测中国宗教未来的世俗化走向,对于我们现阶段深入地认识当代中国的宗教问题,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国族-国家与传统国家有着本质的区别,国族意识是其文化基础,世俗化是其主要走向,而宪法则是其得以建立的合法性基础。宪法是国族-国家区别于传统国家的首要标志,政教分离、宗教多元以及宗教信仰自由,则是国族-国家区别于传统国家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国族-国家的形成以及现代宪法的诞生,不仅标志着现代国家政权世俗化的实现,同时标志着政教之间关系的根本性变革:在政教分离的国族-国家,宗教不再分享国家行使暴力的权力,难以凭借武力进行精神垄断并排斥其他宗教,于是宗教的多元化开始出现,宗教信仰自由才成为可能。宪法对宗教信仰自由的文本确认,是对传统宗教专制的一种矫枉,并反过来说明国族-国家取得了超越于宗教的政治地位和组织力量。依此剖析中国国族-国家的建构可以发现,传统中国的政治呈现出一种二元结构,即在城市,县、府以上实行的是马克斯.韦伯所说的科层制,而在乡村则是靠宗法进行治理的宗法政治,政教之间存在交织,现代意义上的国族-国家并不存在。清末"新政"以及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时期所进行的乡村建设,一定程度上瓦解了传统的宗法政治,而今在村民自治制度尚未发育成熟之际,宗法政治又呈现出死灰复燃的态势。因此我国当前的国族-国家建构,应以实现国家政治的现代化为任务,着力对农村社会进行现代化改造,以非个人的行政权力代替宗族组织,以法律关系代替血缘关系,使农村社会的现代化程度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11.
世俗化与宗教的未来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伴随着现代化的进程 ,世俗化不仅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 ,而且对宗教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一方面 ,在现代社会中 ,宗教在公共领域的影响力和重要性日益减退 ,宗教信仰越来越成为个人的私事 ;另一方面 ,世俗化并没有导致宗教的死亡 ,相反 ,现代社会的巨大变迁全方位地为各种新兴宗教提供了生存环境 ,而且 ,在某些情况下还出现了传统宗教的明显复兴。如何处理宗教与社会科学的关系 ,如何处理传统宗教与新兴宗教的关系 ,将是宗教在未来发展中面临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国家宗教关系的特点,是与欧美比较而言的。中国历史有自身的发展轨迹,所以中国古代国家与宗教的关系,其展开的历史背景与欧美不同,中国古代社会"政教关系"一词有自己的特殊指谓。人文化的儒学在中国古代意识形态中的主导地位决定了政教关系的基本走势:即教权绝对服从王权,宗教发挥"以教辅政"的社会作用。民间起义对宗教的利用造成了国家政权对宗教组织的警惕,外来干涉势力引起古代政府对外来宗教的警觉。  相似文献   

13.
非法宗教活动是影响新疆社会稳定、民族团结的一个重要因素。新疆非法宗教活动的产生既有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等国际因素的影响,又有民族分裂势力和宗教极端势力的煽动等国内因素的影响。正确分析非法宗教活动产生的原因,探讨其存在的根源,有助于制止和打击非法宗教活动,维护新疆社会的安全与稳定。  相似文献   

14.
在古庐陵地区中心的富水河畔,座落着古老而又神秘的渼陂古村.通过对渼陂古村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对古建筑的考察分析,这个古村的古建筑群的宗族与宗法文化,书院与儒商文化,建筑艺术文化与近现代红色文化等等,便是这个古村古建筑的文化遗韵的奠基,也是渼陂古村旅游及教育基地价值之所在.  相似文献   

15.
现代意义上的现代国际体系起源于中世纪的欧洲国际秩序,而这一国际秩序在本质上是一种宗教秩序.作为现代国际体系主要行为体的民族国家在形成过程中与宗教密切相关,而对行为体有限制和约束力的国际法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与宗教也存在多层次的关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