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刘贤伍 《陇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邓小平一生都在为中国人民以及中国人民的共同富裕而奋斗。人民在邓小平心中占有最重要的位置,是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其理论的终极关怀。研究和分析邓小平理论的终极问题,对于我们深入了解邓小平理论的本质,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5.
韩凤鸣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2(2)
各大宗教都认为自己是对"终极"的最好回应,但实际上许多宗教的终极形式不相同,它们之间难以真正沟通。宗教以种种"相似终极"形式导致终极领悟,它最终走到世俗心灵认知层面,具有伦理意义。对宗教终极的理解能帮助我们参与宗教交往和建立世俗社会与宗教间的良性关系,有利于文化共建与和谐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6.
张显显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Z1)
当代人的物化现象日益严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存在,培养学生的终极关怀意识。一方面要在探究终极关怀内涵的基础上,积极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终极关怀;另一方面,要在分析当代大学生终极关怀意识欠缺根源的基础上,从榜样、对话、实践和认可四个方面积极探索大学生终极关怀的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7.
论教育管理的终极关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是教育管理的终极关怀对象,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教育管理的终极关怀目标。要真正在教育管理中实现对人的终极关怀,就应以主体教育管理观来指导我们的教育管理实践。因为它是一种以实践的、辨证的、唯物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哲学基础的管理观,是一种能够促进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管理观。 相似文献
8.
试论康有为的终极关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有为以大同理想作为终极目标,从道德和宗教两个层面同时建构其终极关怀体系,不仅实现了"仁"的本体境界的深化与突破,而且使传统儒学的核心接受了西方现代文明的洗礼,首开近代终极关怀思想之先河,深刻影响了现代新儒家"内圣开出新外王"的终极关怀之路.从这个意义上说,把康有为列为新儒家的先驱或启蒙,似不为过. 相似文献
9.
秦抗抗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3):11-13
社会和谐与和谐社会是两个不同概念。社会和谐可以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面来达到,而无论政治和谐、还是经济、文化和谐,都应具有终极指向。在多个体或者多元化的背景下,社会和谐仍然需要主导元素的引领。和谐社会最终可能会背离多元,而向动态的和谐体前进。 相似文献
10.
11.
胡杰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11-15
真善美一直是人类所追求的理想境界。人们在真善美的历史生成和现代契合中实现对它的理解和追求。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作为马克思主义坚定的信仰者也必须实现对真善美的终极追求,形成"真人"、"至善"和"人美"的终极目标和价值。"真人",即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终极事实认知;"至善",即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终极价值追求;"人美",即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终极审美人格。 相似文献
12.
人们通常认为白领女性生活得舒适而悠闲,其实,她们在工作中所面临的竞争、承受的压力是强烈而巨大的。她们有时间和精力关照自己的情绪、在心理上适当地放松和整饰自己吗?有没有想到将近期的“坏心清”一股脑儿地“清算”,让精神状态换个模样? 几年前,柳婧从美丽的江南水乡独自一人北上求职,想让拥有硕士学历的自己有一个施展才能的天地。后来,她真的在北京落脚,在一家公司谋求到一份可心的工作。 相似文献
13.
李艺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121-122
当代中国出版走向市场、走向产业,重视图书的经济效益是十分必要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出版的终极追求是经济效益,我们更应重视图书的社会效益。这是因为,出版的本质其实是另一种形式的教育,它通过文化建设与文化积累来教育人、培养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出版业蕴涵着深厚的人文精神,它的价值追求最终指向人本关怀。 相似文献
14.
张华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8(3):056-061
在什么样的终极价值语境下协调真、善、美与利、名、欲的关系,这是当代教育的现实问题。作为寻觅人类精神家园的先锋,教育终极关怀体现了教育对社会或人的存在与发展的意义、价值及作用的哲学沉思,从而为"教育为何"、"教育何为"和"教育如何"奠定精神底色,从根本上回答教育所彰显的人类精神与时代使命。教育终极关怀不仅承载着教育实践的底线、良知和责任感,而且肩负着教育理论的法线、信仰和尊严感,整体性、永恒性和幸福性是教育终极关怀的生命情结和精神指向,对完满、完美、完善的追求,对智慧、理想、幸福的瞻望,对人性、生命、灵魂的思考是教育终极关怀的题中之义。 相似文献
15.
邱文中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8(3):114-116
消费文化是营销界和传播界当前关注的热点,特别是以白领消费特征为代表的消费文化正越来越影响到社会文化的方方面面。白领消费文化以快餐文化为表现,以文化壁垒为特征,体现了形象消费主义的实质。以这一实质为线索,我们看到炫耀型消费、白领追随型消费与白领消费文化的相关特征,为我们全面认识当今社会的消费文化打开了思路。 相似文献
16.
白领犯罪作为一种独特的犯罪现象,自开始在美国出现以来就一直倍受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本文通过介绍各国法学家、社会学家、犯罪学家对白领犯罪的讨论和研究,从白领犯罪的涵义与性质出发,运用结构主义、冲突主义、价值论等方法分析了白领犯罪产生的社会因素及对白领犯罪进行社会控制的相关措施,对我国防范与控制白领犯罪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18.
邓莹辉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9(5):39-44
天人合一不仅是理学建构的终极目的,是理学范畴体系的完成,也是理学美学所追求的最高目标和要达成的最佳境界,而这一境界主要是通过“乐”来体现的。理学家对“乐”有自己的独特认识。他们一方面继承儒学前辈忧乐天下的精神,以大悲襟怀关注现实人生;另一方面又对“孔颜乐处”从本体论层次上加以阐释,从而为士大夫的理想审美人格找到了形上之终极依据。 相似文献
19.
郑碧强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8(5):73-79
文章采用问卷调查法和个案访谈法相结合的方式对福州女性白领的整容时尚消费情况进行实证调查,进而对调查的结果进行社会学分析。结果发现:整容在中国已经逐渐成为普遍现象,被人们所接受,且被视为个人选择;人们出于追求时尚、改变原有形象、受朋友或美容师劝说、表达个性和自我认同、一时冲动、社会认同、获得好的平台或找到更好的工作等动机而选择整容;在整容过程中,朋友的意见对决定的产生起比较重要的作用;此外人们会受经济、安全、家人反对等因素困扰其是否整容。 相似文献
20.
胡山林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3(5):69-73
在重建人类精神家园的伟大工程中,文艺学应该自觉承担一份光荣的使命,即多一点对人类的终极关怀精神。终极关怀的主要内涵是追问人类生存的终极价值和终极意义,寻求灵魂的归宿。终极关怀的途径主要有:通过文艺基本理论的研究提高对终极关怀意义的理解和认识;借助文艺史的研究总结人类寻求终极关怀的历史经验;通过文艺批评引导读者发掘并接受文本中蕴含的终极关怀意蕴。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