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三国时期,蜀汉始终以诸葛亮隆中筹策之“和夷”、“和戎”策略处置与边境各少数民族的关系。诸葛亮平定南中后,蜀汉北伐更加注意了抚好与凉州边境羌、胡、氐等的关系,并取得了相应的成效。笔者认为,蜀汉在凉州的和戎策略,应当视作是其北伐战略的重要补充组成部分,兼有扩疆拓土和积蓄国力的双重意图,是诸葛亮“治实而不治名”为政风范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2.
程颢是我国宋、明理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他不仅在学术上有辉煌成就 ,在为学、为政与做人等方面均模范地继承和发展了我国先秦儒家的优良道德传统 ,在他为政的实践中表现出了高尚的道德风范 ,从理论与实践方面为我们创立了丰富而独特的道德哲学。  相似文献   

3.
张冬云 《南都学坛》2006,26(3):64-66
诸葛亮是《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倾注全部热情和笔力塑造的艺术典型。诸葛亮的“羽扇纶巾”形象有一个较漫长的形成过程,其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魏晋野史传说中的名士形象、宋代词作中的儒将形象、元明杂剧中的道教军师形象。诸葛亮“羽扇纶巾”的外部形象流泻出疏淡闲雅、潇洒飘逸、从容不迫的精神风范,表现出道家“自然”人格的特征。同时,诸葛亮又具有“儒者气象”,体现了“以道持守”的儒家道德人格,两者相济互补、相辅相成。  相似文献   

4.
出于宣扬各派学术和抗金大业需要,南宋理学各派名家纷纷借诸葛亮说理论事,南宋前期的诸葛亮评价多称赞其集"仁人君子、英雄豪杰、忠臣义士"于一身,很少人批判其法家治术,评价之高远超北宋。南宋后期,诸葛亮赢得朱子后学和失意文人的一致称颂,成为道德完人和精神偶像。南宋诸葛亮评价的思维走向与理学内部纷争演变关联密切,前期强势的湖湘学派、浙东学派强调经世务实,盛赞诸葛亮躬行儒家济世情怀、践行人臣之道,而弱势的陆朱学人则痛心其运用申韩霸术。发展至后期,独尊天下的朱学后人主张穷理尽性,一致标榜其道德风范,诸葛亮良将、忠臣、圣人形象最终确立。  相似文献   

5.
诸葛亮死后,相继代他执掌蜀国军政大权的蒋琬、费(礻韦),是诸葛亮一手培养并委之以大任的人才.蒋琬初为广都长,“众事不理,时又沉醉”,刘备不加察,要问蒋以罪,诸葛亮不轻率附和,请于刘备曰:“蒋琬、社稷之器,非百里之才也,其为政以安民为本,不以修饰为先”。备从亮议,只允蒋官,不加罪戮。之后,琬果如亮之所言,把所主管的事情做得很好。  相似文献   

6.
沙戎嵘 《金陵瞭望》2010,(13):60-60
胡锦涛同志曾多次强调:领导干部要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鲜明地提出常修为政之德的问题.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需要.也是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需要.更是引导广大财政干部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的需要。  相似文献   

7.
胡锦涛同志指出,要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自觉加强道德修养,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的权力观、利益观、地位观,模范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坚决抵御各种腐朽落后思想文化的侵蚀,永葆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胡锦涛同志的这一重要指示,为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加强道德修养指明了方向,对于进一步提高党员干部队伍的政治素质,端正政风,筑牢反腐倡廉的道德长城,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一、常修为政之德是带根本性的党规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的性质,决定了…  相似文献   

8.
《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除了是智慧的,还是无奈的。诸葛亮有着远大的理想,但他选择刘备是无奈的,他和刘关张三人之间的关系也是无奈的,它的理想和现实之间也存在着不可逾越的障碍。诸葛亮的追求与无奈,正体现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那种关注现实、积极入世、不计名利、舍生取义的人文精神,也显示出他们在理想与现实之间艰难选择的尴尬处境。这也正是诸葛亮之所以受到后人的特别关注的真正原因。  相似文献   

9.
党中央颁布的《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要求,进一步加大预防腐败的工作力度,必须继续在加强教育上下功夫,使领导干部自觉拒腐防变,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切实做到勤政为民、廉洁从政。这就要领导干部按照十六大的要求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这“四自”是提高各级领导干部自身素质的内因,是整个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的内在因素、决定因素。“四自”有着丰富的思想内涵,涉及到领导干部政治、思想、作风建设的各个方面。我们应当进一步深刻理解“四自”内涵,不断增强“四自”…  相似文献   

10.
沈小平 《中华魂》2014,(21):22-23
以什么样的心态对待名利?是党员领导干部为官从政应该经常认真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一位领导同志指出,领导干部只有树立正确名利观,以淡泊之心对待名利,才能过好"名利关",不为名所缚,不为利所惑,守住底线,保持本色。名利之心人皆有之,关键是追求什么样的名、什么样的利。能否以淡泊之心对待名利,自觉做到弃不实之名、远不洁之利,是考察和衡量党员干部为政之德的试金石。  相似文献   

11.
刘建明 《中华魂》2020,(3):33-34
三国时期,诸葛亮在《诫子书》中写道:"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这是诸葛亮一生修身治学的体会。至今读来,仍让人备受启迪。对于领导干部而言,修身治学需要平心静气,干事创业也同样需要平心静气。  相似文献   

12.
千百年来,论者都把蜀汉首次北伐中魏延提出的出兵方案称为子午谷路线或子午谷奇谋,并将其与诸葛亮的陇右路线进行比较和评论。实际上,这是严重的错误。完整的魏延策是褒斜—子午策,但由于魏延策存在行军艰难且后勤保障解决不力的隐患,诸葛亮最终选择了主力行军相对容易的陇右路线。与魏延策的正面进攻相比,诸葛亮策堪称真正的"奇谋"。但把二策放在整个北伐中看,又各有其可取之处。  相似文献   

13.
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牢牢把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是衡量有没有真正学懂、是不是真心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最重要的标志。执政为民是财政干部的为政之德、履职之要、处世之道和正气之源,也是财政部门行为规范的核心。  相似文献   

14.
坚持“八荣八耻” 提升中华精神品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认为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彰显了社会主义的精神风范,荣辱不分是剥削阶级腐朽思想的反映,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要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要自觉抵制剥削阶级腐朽思想侵蚀,共产党员和领导干部要率先垂范,要着重提升全体人民的精神品格,提升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等。  相似文献   

15.
本文将新时期领导干部德才素质的基本内涵归纳概括为政治坚定、思想解放、作风扎实、品质高尚、为政清廉、知识渊博、胸怀宽广、思路清晰、用人公道、方法得当等十个方面,并对这十个方面作了展开阐述  相似文献   

16.
政治家素养观是孔子政治学说的重要内容。本文从孔子的言行结合上,概括孔子政治家素养观的基本内容,即在古代中国农业社会、伦理社会结构中,政治家率众治国,以“正己”为前提,本身必备崇高的道德修养、超凡的为政才能、出众的领导风度。这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的精华一部分.其历史影响深远,对现代政治家的素养也具有一定的现代启示性,如:严于自律,勤政为民,德才兼备,科学的领导方法和优良作风.政治风范和气节.是现代政治家的必备基本素质。  相似文献   

17.
刘备何以三顾茅庐?难道仅因诸葛亮有“逸群之才”吗?不,“三顾茅庐”的发生,有其具体的历史背景,只要分析一下当时荆襄地区的各方政治力量,就可看出,先主“三枉驾以见孔明”,真正的目的是为了利用诸葛亮在荆襄地区的势力和影响。据《三国志》记载,诸葛亮出身于官宦世家。原籍琅邪阳都,因“遭汉末扰乱”,不得不漂泊荆州,成为“躬耕陇亩”的“飘然一侨居客”。诸葛亮到了荆州南阳地区后,就投靠了襄阳地方豪强,并与荆州统治集团中的各派上层人物都有联系,成为在荆州具有一定势力和影响的重要人物。首先,诸葛亮定居南阳邓县以后,就通过联姻的手段,投靠了庞德公为首的襄阳地方势力。  相似文献   

18.
艰苦创业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党的一贯工作作风。新形势下继承和发扬艰苦创业精神是由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是由新时期党的建设的基本要求决定的;是由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任务决定的。因此继承和发扬艰苦创业精神是新形势对我们的必然要求。新形势下要继承和发扬艰苦创业精神必须对全党和全国人民深入进行艰苦创业精神教育、进行基本国情教育;进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积极倡导“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良好风气;树立典型,弘扬正气,健全制度,加强监督,充分发挥各级领导干部的表率作用,只有这样才能把艰苦创业精神落到实处,使各级领导干部做到为政清廉,取信于民。  相似文献   

19.
为政之要,首在举人。必须发扬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解决好党政领导干部“向党负责和向人民负责的一致性”的问题;要正确理解GDP增长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关系,为建立科学完善的干部考核指标体系,准确界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职能,为建立科学完善的干部考核指标体系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进入21世纪,我国将开始实施第三步战略部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作为一名地方领导干部,如何当好政谋好政,切实担负起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是摆在面前的重大课题。多年的基层工作实践使我认识到,领导干部要想为好政,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服务,必须坚持做到“四要”:第一,为政要公。“天下为公”是孙中山先生提出的政治理想,更应是我们共产党人为之奋斗终身的伟大目标。领导干部为政要公,就是要始终以民为本,以“富一方百姓、兴一方经济”为已任,不断创造条件,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