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学生就业困境因素分析及其出路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校毕业生作为人力资源中较高层次的一类,其就业过程是国家高层次人力资源配置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当前由于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存在脱节、社会就业市场不尽完善、大学生就业能力等因素,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逐渐凸显。通过高校合理定位人才培养目标,逐步引导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并加强就业宣传和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相关社会机构不断完善就业市场,这样,借社会、高校、大学生三者共同努力则可有效促进大学生就业。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就业难是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进行分析可以帮助大家正确看待就业形势。对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形成原因和发展变化,以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分析发现高校应对大学生不适应社会需求;以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分析发现大学生应以普通劳动者的身份应对就业竞争;以应用事物是运动变化和发展分析发现,大学生就业形势、就业态度在不断变化发展,应与时俱进对待就业岗位。在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上,政府应正视就业难问题,发挥宏观指导作用;用人单位应从实际出发,树立正确用人观;高校应根据社会需求,注重培养合格人才;大学生则应树立正确就业观,提高自我应对就业竞争。  相似文献   

3.
论当代大学生就业观之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对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切实做好大学生就业的指导工作和思想教育工作。帮助大学生建构科学理性的就业观,对大学生顺利走进职业生活乃至成就人生价值具有重要的意义。教育工作者要紧密结合当前的就业形势和大学生的就业需求,着力引导大学生把就业主观意向与社会客观需求结合起来,从就业目标、就业价值及就业实践等层面来建构起科学理性的就业观:在就业目标层面上,坚持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在就业价值层面上,坚持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结合;在就业实践层面上,坚持理性择业与自主创业相结合。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大学生就业难是困扰当前中国社会发展的一大现实问题.事实上,就大学生就业心理而言,一方面与社会的场关系和国内就业形势等宏观因素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大学生的思维特征等自身因素存在着密切关联.鉴此,现实工作中必须采取措施提升大学生就业心理素质,从学生、社会、政府多方努力,克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与时俱进,完善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新机制.  相似文献   

5.
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自高校扩招以来,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就十分突出,其原因涉及社会、高校、个人等多方面因素。能否做好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以及合理有效地配置使用大学毕业生这种优质人力资源,是提高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的迫切需要,也是实现人力资源强国的需求。针对就业难的现状,无论是社会、高校还是个人都要为此采取可行措施,应对困境。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政府关心、社会关注、群众关切的重大民生问题,它直接影响国家的安定、社会的和谐与发展。大学生就业难涉及到国家经济发展、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大学生主体就业观念及就业能力等多维因素。要解决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需要政府、高校、大学生自身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伴随着高校扩招出现的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暴露出现行大学生就业制度、就业管理体制与市场经济要求存在一些不适应.要解决大学生就业市场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当前高校就业工作要客观地分析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就业矛盾和问题,要从体制上建立和完善全员联动的长效工作机制;要从职能上实现新的转变,从更深层次上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  相似文献   

8.
民生视角下的高校大学生和谐就业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高校大学生就业形势更为严峻。在参与大学生就业工程的各社会力量主体,如政府、社会、学校、家庭、学生自身等方面,存在着政策制定、社会责任分配、信息渠道公布、人才培养模式、学生综合能力等不和谐因素。因此,从民生视角出发,突破市场主导就业形势的局限性,实现各种社会力量的相互协调,通力合作,有利于大学生的和谐就业。  相似文献   

9.
针对近年社会上逐渐出现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对陕西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进行了统计分析;以高校毕业生统计数据为基础,对调查对象的性别、专业、就业地区、就业方向等影响因素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分析,并对这些影响因素与毕业生就业方向、就业地区选择的关联性进行了分析,用t检验说明高校毕业生就业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性别歧视与过度偏好高学历;运用方差分析说明了学生所学专业的就业率,以及到不同性质单位就业,存在明显差异;解释了现代大学生的就业倾向因素背后的社会、经济与观念等原因.  相似文献   

10.
随着中国宏观经济增幅的趋缓、国际原油价格的持续走低,石油企业用工需求疲软,石油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持续加大。受性别歧视、就业观念壁垒、职场经验缺乏、石油高校培养方式局限、石油企业用工偏好等因素的影响,工科女大学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政府、高校、个人都要高度重视,共同努力,方能有效应对工科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经济困难大学生就业状况分析与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当前我国一大社会热点问题,经济困难大学生作为大学生就业中的弱势群体更值得关注.家庭背景、社会关系、个人综合素质及就业心理等方面的因素对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就业存在诸多影响.针对经济困难大学生就业的劣势,学校、社会都应有针对性地采取一些措施.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就业难关系到社会的稳定、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解决此问题的关键在于探明大学生就业困境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其形成路径。构建的大学生就业困境综合解释模型,可得出以下结论:面试的表现是就业结果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就业结果影响因素存在较大的性别差异;人才的供大于求、大学生的就业期望过高和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不相符合是造成大学生就业困境的三大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对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认为目前影响毕业生就业的原因主要有大学生自身观念、心理上的原因及社会制度、经济上的原因。要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 ,大学毕业生应转变就业观念 ,主动适应市场就业竞争 ;社会各方面要努力营造大学生就业的良好外部环境 ;高校应加强对毕业生的思想教育和就业指导。  相似文献   

14.
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成为社会的焦点.大学生就业难与大学生的择业动机有着直接的关系.而择业观念的形成又是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同辈群体、大学思想教育体系和个人因素聚合作用的结果.高校和社会应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在端正其择业动机的基础上创造更好的就业环境,才能有效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及对策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和研究,认为目前影响毕业生就业的原因主要有大学生自身观念、心理上的原因及社会制度、经济上的原因.要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大学毕业生应转变就业观念,主动适应市场就业竞争;社会各方面要努力营造大学生就业的良好外部环境;高校应加强对毕业生的思想教育和就业指导.  相似文献   

16.
在高等教育扩招后,大学生就业就成为中国社会的一道难题。而在当今社会复杂多变的形势下,大学生就业难再次被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国家的就业政策对大学生就业有着深刻的影响。通过分析我国建国以来就业政策的演变因素以及高校在就业政策演变过程中的角色变化,以期更好地推动大学生就业。  相似文献   

17.
当前我国高校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与对策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笔者认为:造成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主要因素有过程性因素、结构性因素、地域性因素和观念性因素等四个方面。因此解决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对策非一方所能为,必须多方协动、配合,这一系统工作至少含三个方面:政府与社会、高等学校本身、学生自身。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如何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是关乎社会和谐、民心稳定的大事,鼓励大学生创业,以创业带动和解决就业,是当今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重要手段,这在当前总体就业形势紧张时期具有积极意义。文章主要对当前大学生创业过程中遇到的政策法规不完善、学校创业教育滞后、家庭观念制约以及创业者自身能力欠缺等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及对策。  相似文献   

19.
自2001年开始,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大幅增加,而就业市场却呈现出饱和、教育输出与接纳不平衡的状态,大学生就业难引发各种心理、社会等问题,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但大学生就业是一个系统化的工程,出现困难既有客观也有主观方面的原因,在此就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对如何解决就业难问题的对策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择业渠道不够畅通。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既有社会原因,又有用人单位、学校和毕业生自身的原因。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高校应以市场为导向,改革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完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提高毕业生综合素质;培养大学生积极的求职意识;政府应创造良好的就业竞争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