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以剥离为特征的全球性公司重构及其对中国企业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20年来,以美国大企业为代表的全球性公司重构是国际企业臂理界出现的一个重要趋势。在公司重构中,虽然有收购和兼并活动,但实施剥离、分立等战略更为流行。剥离意味着企业特别是跨国公司部分业务的退出、资产的出售和资本的撤离,是跨国公司对业务过度多元化反思后的矫正、对过度并购扩张的逆向调整,也是跨国公司对环境变化的战略反应和战略的重新定位。  相似文献   

2.
资产剥离是一种有效的企业收缩战略.以宝钢股份公司2012年3月进行的资产剥离为案例进行分析.从剥离前的动机分析来看,宝钢有强化核心业务以及盈余管理的动机;从剥离后的财务效果分析,虽然宝钢应收账款的营运能力依然较差,但此次剥离使公司偿债能力和营运能力有显著提高.最后总结宝钢资产剥离的经验,并提出今后国企改革中使用资产剥离策略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作为企业合并反垄断控制的重要内容,合并救济在维护市场有效竞争与维护企业发展之间进行平衡。资产剥离是最为重要的合并救济措施,待剥离资产的合理选择则是确保资产剥离成功实施的关键。从各国实践来看,执法部门基于个案情况在待剥离资产的界定上保有一定的灵活性,最受执法部门青睐的待剥离资产形式是既存的独立业务单位。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 我国上市公司资产剥离的数量和规模呈持续增长的态势, 但学术界对资产剥离的研究却严重滞后, 尚未发现专门、深入研究资产剥离长期绩效的文献.揭示资产剥离长期绩效的情况, 对于正确认识和评价资产剥离具有重要价值.本文选取了2003年91家进行了资产剥离的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以剥离前一年、剥离当年和剥离后四年共六年作为研究时段,利用主成分分析和非参数检验方法对上市公司资产剥离的长期绩效进行实证检验,以期揭示资产剥离长期绩效的变化情况.研究发现:资产剥离关联交易中内幕交易较多的,其资产剥离的长期绩效没有明显改善,非关联交易公司的长期绩效显著改善;剥离与公司行业非相关的资产时可以帮助公司集中主业,增强竞争力,其长期绩效得到显著改善;长期资产负债率高的公司其资产剥离的长期绩效变化不显著, 长期资产负债率低的公司其长期绩效显著改善;资产剥离规模相对较大的公司长期绩效改善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5.
公司紧缩技术80年代在西方兴起,作为该技术之一的资产剥离具有方式灵活、简捷、会计处理简便且可直接获取现金或等量证券收入等特点,在国外被广泛应用,已成为了一种较为成熟的资本运营方式。在我国资产剥离技术则是近几年才兴起的,大多被当作上市公司的一种新兴资本运营方式。上市公司资产剥离原因、方式虽存在很大差异,而通过资产剥离给上市公司带来积极影响却是相同的,但由于运用时间不长,经验不足,法律法规不够完善而存在大量关联交易、资产价值高估等问题,急需得到合理解决。  相似文献   

6.
我国上市公司资产剥离宣告效应实证分析(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我国上市公司资产剥离的宣告效应进行实证分析后发现,样本公司剥离公告前后的一个交易日内以及剥离公告后的7个交易日内,分别有正的累积平均超常收益。这说明样本公司在剥离事件公告前后的短暂时间内,的确能够增加股东的财富。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ZY资产公司并购KL信托公司(以下简称“KL信托”)后实施人力资源整合工作为例,以管理模式、人才开发、文化建设及辅助性的人力资源管理手段等角度为切入点,总结了并购过程中遭遇的难点,提出了并购企业人力资源整合优化工作的可行性方案。  相似文献   

8.
资产剥离作为经营者集中反垄断控制措施之一,在美欧等国家和地区有着丰富的立法与实践经验,美欧等国家和地区对于这项制度也进行着长期的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资产剥离制度从其产生至今始终处于不断的发展和完善过程中。从现有的文献资料看,美国是最早发布资产剥离制度官方研究报告的国家,欧盟在资产剥离制度的立法与实践中大量借鉴了美国的实践经验。我国反垄断法在经营者集中控制措施中也引进了资产剥离制度。本文将以美国和欧盟为例,考察资产剥离制度的立法渊源及其制度演变,并通过比较借鉴美国和欧盟的成功经验,分析其中的规律性,为进一步研究该项制度在我国的运用提供实践素材。  相似文献   

9.
反垄断法资产剥离制度其实施过程中涉及多方主体的利益诉求,因此,在程序设计上就要求为提供多元化主体提供利益表达机制。美国和欧盟在反垄断资产剥离的运用上有着丰富的执法经验,通过体现公开性、参与性和中立性的协商机制为利益表达提供平台,这对于我国实施资产剥离制度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资源优化配置的角度出发,讨论资产剥离能否实现资源有效再配置,促进企业研发投资。研究发现,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资产剥离与研发投资代表了企业战略层面的权衡,企业会将资产剥离回收的现金用于研发投资。进一步研究表明,资产剥离主要是通过缓解企业的融资约束,进而促进研发投资。具体来说,首先,资产剥离对企业研发投资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存有融资约束的企业中,从公司特征来看,分别是年轻企业、小企业、民营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其次,资产剥离与市场需求变动之间不存在相关关系。最后,从经济后果来看,相比于资本性支出,将资产剥离后的资金用于研发投资更符合“效率假说”,会对企业未来绩效产生正面影响。本研究为中国现阶段鼓励企业通过资产重组和创新实现转型升级提供了有利的实证证据,同时也为企业进行相关战略变更和投资决策提供有益参考。   相似文献   

11.
文章认为,高福利成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优越性的代名词,僵硬的工资制度和工资的长期冻结,以及对形势的判断错误和政策执行中所出现的偏差,是导致中国国有企业非经营性资产形成并迅速膨胀的根源;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剥离非经营资产方面所进行的尝试之所以未能实现预期的目标,现实中普遍存在着“剥而不离”的现象,主要在于复杂的认识矛盾、尖锐的比较利益矛盾的存在,以及体制改革的不配套,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社会化服务不到位;根据中国国有企业非经营资产形成的特殊轨迹和剥离过程存在的诸矛盾,作者提出了以“分”—“组”—“转”—“融”—“离”为主要内容的剥离思路  相似文献   

12.
经营者集中附条件批准又被称为合并救济,其目的是在维护市场有效竞争与维护企业健康发展之间寻求平衡。资产剥离是最为重要的合并救济措施。在等待资产被最终剥离的过渡期内,适当处置待剥离资产,保持其竞争力,对于合并救济目的之实现非常关键。我国应进一步细化资产剥离制度,而执法部门则应结合个案需求,提出一般资产保值甚至资产分持的资产处置要求,来确保待剥离资产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13.
在阐述并购引发的人力资源整合问题的基础上,以国内外成功与失败的并购案例为例,对并购企业人力资源整合的意义进行分析,指出并购后的人力资源整合关系到并购成败。最后论述并购企业人力资源整合的措施。  相似文献   

14.
以2007年沪深两市的205家上市公司并购活动为研究样本,采用会计研究法分析了收购公司的长期并购绩效,并运用多元回归分析了收购公司的无形资产和实物资产对并购绩效的影响。结果表明,收购公司的无形资产对并购绩效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收购公司的实物资产对并购绩效的正向效应不具有持续性,且在随后两年下降为负效应,然而在并购后第三年转为正效应。经此推断,无形资产对并购绩效的影响比实物资产更明显。  相似文献   

15.
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并购实践证明,并购交易的成功仅仅只是并购的开始,并购后的整合才是并购最终成功的关键,而并购后如何对双方的人力资源重新进行配置、整合,则是并购后整合工作的核心。由于人力资源不同于并购中所获得的其它实物、品牌资源,它是实现并购战略最为主要的载体和推动其它资源整合的主体,因而有效的人力资源配置及整合工作能够在并购后产生良好的人力资源协同效应,促进并购目标的达成。并购后的人力资源配置及整合工作主要包括管理人员任用、核心人才保留、裁员处理三个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合并和收购是企业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在商业实践中,企业并购的成功率并不高。企业并购后整合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目的在于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企业并购后整合面临着如何选择整合水平、如何确定整合速度、如何弥合文化差异、如何解决人力资源、如何进行有效交流五大关键问题。整合水平选择必须考虑合并双方的任务特征、组织文化特征以及政治特征,整合速度需由参与并购双方企业的内部和外部异质性决定,文化差异弥合可以采用“ 3I策略”和“ IASD模式”,人力资源问题应根据具体问题采取特定措施解决,有效的交流则要求在整合启动的时候制定详细的沟通计划。  相似文献   

17.
一、重新认识企业购并中的管理整合 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Peter F.Druker)在《管理的前沿》中曾这样告诫人们:“公司收购不仅仅是—种财务活动,只有在整合业务上取得成功,才是一个成功的收购,否则只是在财务上的操纵,这将导致业务和财务上的双重失败。”P.S.萨德沙纳姆在《兼并与收购》的开篇中也明确指出:“收购和兼并通常使两个相互独立的具有不同公司特性、文化和价值体系的组织包容在一起。所以,成功的收购兼并取决于不同组织之间如何进行有效的整合。”在两位管理学大师如出一辙的表述中,管理整合之于企业购并的重要性和地位可略窥一斑。……  相似文献   

18.
针对不确定环境下以拍卖方式交易的企业资产剥离时机选择问题,构建以对称独立私人估价拍卖博奔(SIPV)刻画交易收益,并以资产价值剥离临界值为决策变量的实物期权决策模型,证明其解存在且唯一。数值分析显示,剥离交易的买方越多,其对剥离资产估值上限越高,则剥离临界值越高,资产剥离的期权价值越大。资产价值波动率越高,则剥离临界值越低,资产剥离的期权价值越大。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已经成为"走出去"的一种重要方式并引起理论界广泛关注。基于中国企业的实践,从战略资产寻求的视角进行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动因和特征分析,认为跨国并购是中国企业快速整体获取战略资产从而增强企业竞争优势的有效途径;同时,中国企业战略资产寻求型跨国并购具有"弱势并购"的基本特征。中国企业实施战略资产寻求型跨国并购必须关注交易对象的选择、交易过程的管理以及交易后的整合三个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企业并购的两种观点切入,基于对并购投资角度和并购运作角度的“低成本”的扩展性分析,提出企业并购成本应包括买收成本和整合成本,旨在对相关研究进行概念廓清。沿着这一逻辑线索,同时揭示了企业并购“低成本”的形成过程,说明目标企业的“低价”是制度变迁和市场规律双重路径演进的结果。在此基础上着重讨论两个问题首先,在当前买方市场背景下企业并购相比较新建投资是企业外部扩张的低成本形式,同时在宏观层面也具有激活存量资产、消解改革沉淀成本的积极效应。其次;企业并购的实现与完成包括并购交易与资产整合两个阶段,相应发生买收成本和整合成本。企业和政府利益耦舍下的非市场交易方式具有的“低成本”实际上是低买收成本;而企业并购成功与否的关键是整合成本的投入,实证性、逻辑性决定了市场交易方式应成为企业并购的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