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哲学是一种关于存在的学说。但是,马克思的存在论不同于西方传统意义的存在论,并且其存在概念的含义实际上也不同于人们过去的理解。本文重新检讨了马克思哲学的存在概念及其价值,从一种新的角度逐层揭示了存在的本质,即整体的存在、异化的存在和自由的存在,试图重新焕发马克思哲学存在论的新意义。  相似文献   

2.
当前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制度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影响了农民权益,阻碍了新农村建设的进展,本文从现行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制度中存在的问题着眼,分析了其存在的根源以及对农民权益的影响,最后提出了完善宅基地使用权制度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3.
昆德拉认为,小说考察的不是现实,而是存在,这是小说存在的唯一理由。小说通过对建立在关键词基础上的假想人物的深思,对存在进行勘探,不断发现和展示存在的新的可能性。为了抓住存在的可能性,小说的智慧通过幽默把世界揭示在模棱两可之中。在小说的世界中,不存在唯一的真理,只存在对叙述、细节和多样性的欣赏。昆德拉的这种小说观,展现了与海德格尔的存在哲学不同的、对存在的另一种言说和另一种声音。  相似文献   

4.
本文主要探讨的是当代法国现象学家马里翁在 《无需存在的上帝》中对于海德格尔的 批评。一方面,马里翁接受了海德格尔对于传统形而上学的理解和批判,把形而上学的本质理解为一 种 “存在-神学”,其核心原则是将上帝看成是一种 “存在者”;另一方面,马里翁又反过来批评海 德格尔使上帝从属于作为 “存在者之境域”的 “存在”,因此没有从根本上摆脱 “偶像崇拜”。马里 翁认为,上帝既不是任何意义的 “存在者”,也不从属于作为 “存在者之境域”的 “存在”,而是一 种至高的 “爱”或 “馈赠”。作为这种 “爱”或 “馈赠”,上帝逾越了存在。  相似文献   

5.
“存在问题”是海德格尔一生追问的问题。布伦塔诺追随亚里士多德运用类比统一性思维解决存在概念多种含义的统一问题,不但直接激发了海德格尔的存在问题意识,而且也为海德格尔早期追问存在问题提供了类比统一性的思维模式。存在类比统一性思维模式三要素与海德格尔提出的存在问题形式结构三要素之间有着良好的一一对应关系。正是在这种思维模式中,存在问题具体化为存在意义问题。  相似文献   

6.
ontisch还是应该翻译为“存在的”或“存在上的”。李章印先生建议把它翻译为“存在者具体存在的”,这一译法其实也主张将ontisch翻译为“存在的”,只是在前面作了限定,加上了“存在者具体”这样的限定词。从李章印先生所作的具体阐释来看,他对于这个概念的认识还是有许多模糊的地方。拟对李章印先生的观点进行分析和评论,同时也申述了作者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7.
海德格尔认为,形而上学的追问方式使它真正追问的也还仍旧是物理学追问的根据问题。正是由于形而上学追问的是存在的根据,它一开始就错过了存在本身而把存在者当作存在。形而上学史是“遗忘存在的历史”。然而,作为存在问题的一种迷误,形而上学并不能像抛弃一种观点那样被抛弃。形而上学可以克服,但不可以拒斥。  相似文献   

8.
首先通过论述公共领域的由来与内涵,推断出判定公共领域“存在”的标准,然后以此为基础评析了学界关于中国公共领域存在问题正反两方面的观点,最后介绍了我们关于中国公共领域存在问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人学认为实践是人的根本存在方式,对这一命题的研究已经很充分,并且写进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教科书。正是这一研究成果奠定了中国马克思主义人学关于人的存在方式的研究基调。实际上,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存在方式,“人也有自己的存在方式,就是人的现实生活的表现形式,是人表现和实现现实生活的具体的相对稳定的形式”。人的表现形式既有根本的一面也有动态的、多样的一面,人的存在方式的根本性与多样性并不矛盾。  相似文献   

10.
我国分税制运行两年来,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同时也还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本文从如何进一步完善分税制出发,总结了我国分税制的成就,分析了分税制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完善分税制的设想  相似文献   

11.
近代科学和哲学的本体论是以空间和时间方式的存在构成的世界。以20世纪科学为基础的哲学将世界理解成生成的世界。在生成的世界中,世界不只是以时空方式的存在,还有作用方式存在。作用是存在生成的自生性和生成存在的整合性。内在的能量作用生成了世界,非线性作用突现了整体的世界,作用是世界的本原和本质。  相似文献   

12.
安瑟尔谟以从观念到现实的巨大跳跃提出了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康德曾给予其彻底的批判。但康德在伦理学中,同样以从观念到现实的巨大跳跃提出了至善概念,并由此推论出了上帝的存在。这种逻辑错误的重复既说明了康德本人在上帝存在问题上的宗教态度,也说明了以理性思维的方式证明上帝的存在之不可能  相似文献   

13.
康德把理性存在者分为具有感性偏好的有限理性存在者和不具有感性偏好的无限理性存在者两类,只有后者才是意志完善的神圣存在者,不存在所谓有限的神圣存在者。但是,在《如何理解康德的“有限的神圣的存在者”?》一文中,刘作坚持将康德哲学中的endliche heilige Wesen译为“有限的神圣的存在者”,并将其理解为既具有感性偏好、又具有神圣意志的理性存在者。刘文坚持机械翻译的“理由”不能成立:它对“有限的神圣的存在者”的界定不符合康德对神圣存在者概念的界定,它设想神圣存在者具有感性偏好和追求幸福,违背了康德关于神圣存在者的基本思想;它降低了神圣存在者的标准,为endliche heilige Wesen概念找出的相应对象达不到神圣存在者高度;它误以为康德提出endliche heilige Wesen概念是为了表明“偏好不是德性的敌人”,没有认识到康德的意图在于表明天使、上帝这类神圣存在者所具有的伦理学,是超出人的德性论的道德论。刘文对endliche heilige Wesen的译解存在无法摆脱的困难,只有将其译为“终极的神圣的存在者”,认识到该概念特指天使和上帝这类“精神存在者”,其意...  相似文献   

14.
高校教学方法与考试方式长期以来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存在许多问题。本文就存在的问题作了简单的分析,并阐述了一些改革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张云鹏 《东方论坛》2023,(2):135-146
为了回答“审美经验如何可能?”这个问题,杜夫海纳借鉴并改造了康德的“先验”概念,提出了“情感先验”这样一个存在论概念。情感先验既是审美经验乃至审美对象之所以可能的条件,同时又是审美经验和审美对象的构成因素。作为存在的一种属性的先验,既先于主体又先于客体,并使主客体的亲缘关系成为可能,所以它同时是主体和客体的一种规定性。情感先验在对象身上体现为“情感特质”,在主体身上体现为情感能力,而对情感先验的存在性认知则为“情感范畴”。在海德格尔思想情调的基础上,杜夫海纳论证了情感对于存在的归属;借助于情感范畴的感性显现,进一步论证了情感与存在的同一——“情感先验-存在”。作为与纯粹感觉相应的情感,在审美经验中向我们揭示了存在的完满。  相似文献   

16.
“就偶性而言的存在”是亚里士多德揭示的四种存在方式之一。本文利用亚里士多德讨论偶性的核心文本,亦即《形而上学》E 2-3,并结合理查德·索拉比和多萝西·弗雷德讨论这一主题的相关文献,深入分析了亚里士多德在其中所表达的有关偶性的形而上学思想,揭示了偶性的存在论的内涵,即,它并不指向反常或例外的事情,也不仅仅指各种伴随性的属性,而是在更根本的意义上指向一类基本的存在,即具体的可感事物,因为构成偶性存在的根本规定的是“可以是别样”,而这恰恰是一切经验存在物的基本存在方式。  相似文献   

17.
阐述了高校实施内部会计控制评审的作用和任务,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完善高校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8.
知识经济时代图书馆人力资源开发的新思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阐述了图书馆人力资源及人力资源开发的含义,并指出目前图书馆人力资源开发存在的难度,围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图书馆人力资源开发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论述了技工学校图书馆现状及存在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了相应的措施。  相似文献   

20.
海德格尔从存在论的角度出发,对死亡这一永恒的话题提出了不同于传统看法和日常看法的精辟见解。在此基础上,海德格尔提出“向死存在”这一著名命题,区分“非本真的向死存在”和“本真的向死存在”有助于深入理解这一命题。通过“先行到死”的生存方式以及良知、决心的帮助,此在克服了沉沦和异化,在“向死存在”中实现了本真的自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