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政治经济学的主线与生产力经济学的主线马克思在其名著《资本论》中,以剩余价值为主线,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规律。列宁说:“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①恩格斯认为,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一生中的两项最重大的发现之一。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在其经济理论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然而,虽然《资本论》的核心是剩余价值论,但其理论基础却是劳动价值论。马克思说:“剩余价值的规定取决于价值规定”。②劳动价值的规定又是什么呢?是劳动时间。“劳动时间……不仅是交换价值的内在尺度,而且是交换价值的实体本身”。③纵观《资本论》,从第一卷资本的生产过程,第二卷资本的流通过程,到第三卷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  相似文献   

2.
如果说科学的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经济学说的基础,那末,剩余价值论则是马克思经济学说的核心、灵魂,是马克思对经济科学最伟大的贡献。剩余价值论贯串于《资本论》的全书,它包括剩余价值的生产、剩余价值的积累、剩余价值的实现以及剩余价值的分配,这些部分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资本论》是从第一卷第四章“货币转化为资本”开始阐述剩余价值理论的,真是起笔不凡。  相似文献   

3.
《资本论》的逻辑体系,是以剩余价值为中心,按照唯物辩证法,用从抽象到具体、从本质到现象的方法建立起来的。《资本论》第一卷分析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这是从资本的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中抽象出来的直接生产过程,是资本主义经济生活中最本质的东西,分析的目的在于揭示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乃是剩余价值。第二卷研究剩余价值的流通过程,它依然是资本的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中的流通过程,不是纯粹的流通过程,但同第一卷相比,却已比较接近资本主义经济的实际。第三卷阐述剩余价值的分配,不是讲资本主义社  相似文献   

4.
杨彬 《求是学刊》2000,1(3):50-56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理论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应该分清马克思对劳动雇佣关系的经济分析与道德分析的界限,由于人们对“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解过于狭窄,因而对剥削现象认识和理解过于浅显和敏感。人们较多地注意了剩余价值的创造,却忽视了剩余价值的实现。通过理性分析和实证判断,本文对剥削的定义是剥削是以占有一定的生产资料为前提,以经营或管理等方式对受雇一方剩余劳动成果的合法、文明地占有,是劳动雇佣双方契约关系的产物。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关于资本积累的学说,是他的剩余价值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个理论的重要性是人所公认的。然而,《资本论》中的这一部分也是引起争论最多的篇章。我想就以下三个问题谈些探讨性的意见,即:(一)马克思关于资本积累学说的基本内容是什么;(二)关于无产阶级贫困化问题;(三)人口问题。马克思关于资本积累学说的基本内容资本主义生产的基本特点就在于它是剩余价值的生产。正如马克思说的:“生产剩余价值或赚钱,是这个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资本家当然不是赚一回钱就洗手不干,他们必须不断地把资本投入再生产运动中去。“资本家只有作为人格化的资本,他才有历史的价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以简单商品经济为前提科学地提出了金本位制下的货币流通理论。作者从发展的观点出发,对比分析了现代社会经济条件与马克思时代的历史条件,即金本位制到纸币本位制的转变,现代货币经济体系等;重新分析了马克思货币理论的假定前提即商品带着价格进入流通。最后提出从纸币流通规律、纸币的储藏手段、广义货币流通量三方面发展马克思的货币流通理论  相似文献   

7.
《资本论》是一部研究现代市场经济的种学巨著。诚然,把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看成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唯一形式,否定在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下建立现代市场经济的可能性和必然性,是马克思在理论研究上的明显缺陷和局限性。马克思甚至从来没提出过“现代市场经济”这个概念,只是用资本主义的“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来进行概括。但是,这并没有妨碍马克思在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这种现代市场经济特殊形式的分析中,揭示现代市场经济的一般本质及其运动规律.资本、剩余价值和劳动力商品是马克思在研究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建立的科学…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在社会主义经济研究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是否适用于社会主义经济研究的问题,存在着各种不同的认识。本文作者认为,剩余价值概念不适用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但是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对社会主义经济研究仍有重要意义,应该创立反映社会主义经济本质的新概念、新术语,这就是:剩余劳动、剩余产品和剩余产品价值。本文着重考察了社会主义制度下剩余劳动、剩余产品和剩余产品价值的绝对量和相对量的变化,认为社会主义社会增加剩余劳动和剩余产品的唯一途径是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且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必须快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剩余劳动、剩余产品和剩余产品价值的绝对量和相对量都得到增长,才符合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论资本、资本的循环与周转一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论资本、资本的循环与周转》一文中,作者把资本的运动态状最具有共性的特征及一般规定性揭示出来,表明马克思的资本理论,特别是资本的循环与周转理论,仍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和指导价值。作者认为,资本是最能凸显流通一般的要素禀赋,它既是流通发展的产物,又是推动流通加速发展的内冲力。因为资本是流通中流动性最大的异质商品,它既是商品,又是投入;既是流通的客体,又是流通的规模、流向、流速变动的内在经济原因,是一种通过内在冲动,寻找自行增殖的价值流动的更高级的、柔性的生产要素。循环与周转是资本运动周而复始无限化的表达,是马克思构想的资本一般的精华,资本运动的绝对性已构成经济学各流派的共识。  相似文献   

10.
本文是作者正在写的《<资本论>体系与社会主义经济》第三章的一部分。作者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和社会主义经济有它的共性。这个共性就是发达的商品经济。由于这个原因,《资本论》的理论体系,只要脱去资本主义的形式,对于社会主义也是适用的。过去把G—W—G这个流通公式理解为资本流通,其实社会主义在客观上也有G—W—G这个流通公式。马克思认为简单商品流通和资本流通的区别,在于有无价值量的变化,在于一个没有剩余价值,一个有剩余价值。作者把这种情况作为一般商品流通来理解,理解为简单商品流通和扩大商品流通。作为扩大商品流通,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是共同的。所以在谈到总公式的矛盾时,不是等价交换与非等价交换的矛盾,实质上是简单商品流通和扩大商品流通的矛盾。从简单商品流通到扩大商品流通应该看作是商品经济的发展。至于劳动力的买和卖,过去都说成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原因。关于这点,马克思说得好:“资本则不然。有了商品流通和货币流通,决不是就具备了资本存在的历史条件。只有当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所有者在市场找到出卖自己劳动力的自由工人的时候,资本才产生。”所以货币转化为资本,不在于劳动力的买和卖,而在于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所有制。  相似文献   

11.
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而剩余价值学说的基础是劳动价值论。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世界范围内的生产自动化程度有愈来愈提高的趋势。在自动化企业的生产中,大量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为自动化机器所代替。但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这些企业的资本家所得到的利润不但不因此减少;相反,他们比一般企业所得到的利润还更多。于是人们提出了一个疑问:在自动化高度发展的条件下,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否过时了?商品的价值是否由机器创造的,或者是由人和机器共同创造的?本文拟就这一问题谈一些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12.
介绍马克思有关消费的两段精辟论述于光远听到一些关于“抑需求”的言论,使我想把记得的马克思的两段论述找出来,介绍给读者。这两段话都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第一段在这本书的上卷第391~392页上。那是一段关于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消费之间关系的一...  相似文献   

13.
蓝江 《学术交流》2023,(11):29-40
对数字资本主义的研究最重要的问题是数字资本究竟从何处获得利润,数字劳动何以为数字资本和平台资本提供剩余价值。为了理解这个问题,需要回到马克思在《1863—1865年经济学手稿》中提出的实际上的从属的概念,这个概念不仅帮助我们理解了相对剩余价值的来源,也让我们理解工人的身体以能量或劳动力的方式依附于具体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这个过程中,工人的身体被贬低为纯粹的能量储存器,与作为不变资本的机器联合成为具有生产出“机器剩余价值”的机器,而机器反过来奴役了身体,让工人身体成为机器的一部分。在数字时代,物质机器已经被无形的行星规模的算法机器所取代,但算法机器奴役的不再是工人的身体,而是广大被数字化的用户。这样,物质性机器剩余价值概念逐渐变成了无形的算法剩余价值概念。  相似文献   

14.
谭国宪 《探求》2001,(6):54-55
一 根据马克思关于价值构成的原理,商品价值W=C+V+M,其中的C是由生产资料的价值转移过来的,V是劳动力价值,这部分价值被劳动者用于生活消费,在生产过程必须重新生产出来,M是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部分,它只能由劳动力创造。这也就是说,马克思是坚持劳动创造价值的,价值的增殖与劳动相关。到了商品经济发达阶段,商品价值的C和V部分,转化为成本价格,而M则转化为利润和平均利润,从而使商品的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一切不同生产部门的利润的总和,必然等于剩余价值的总和;社会总产品的生产价格的总和,必然等于它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生产劳动”概念新解赵汉平活劳动创造价值,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核心,剩余价值论乃至整个《资本论》理论体系大厦都是在它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这一基本观点尽管传统,但不能动摇。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过程中,全面深入地理解马克思的劳动价值实体理论,从多...  相似文献   

16.
<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是分析马克思空间思想的重要著作,在这部著作中,马克思总体上是按照"货币关系与空间-资本关系与空间-人的发展与空间"的逻辑主线展现空间的经济之纬的.现代货币经济促进了交换关系的空间解放,使交换的范围扩展到全球,同时也潜藏着空间的对立和剥削.在由货币转化为资本的过程中,"空间"既是经济活动的载体、资本流通的条件,榨取剩余价值的手段.也使"空间的资本化"成为资本主义生产的必然产物.空间的资本化既促进了人的全面能力体系的形成,也强化了人对于这种物化空间的依赖,人的积极存在必定是对这种物化的扬弃,以及"空间"作为人的发展的重要维度的充分彰显.  相似文献   

17.
<正> 马克思在《剩余价值理论》中曾经指出:“资本主义生产就同某些精神生产部门要艺术和诗歌相敌对”。有些学者认为马克思的这一论断与黑格尔的“我们现代的一般情况是不利于艺术的”观点基本上相一致,区别只在于预见到共产主义光明前途的马克思并不悲观而已。笔者认为这种“相一致”论的看法是值得商榷的,是孤立地从字面上简单比较而产生的误解。其实,这两个论断是完全不同的,马克  相似文献   

18.
焦坤 《求是学刊》2007,34(6):45-51
马克思主义创立的标志不是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两大发现,而是唯物史观与科学社会主义一体化的伟大成果。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主义成熟发展的标志。澄清理论界长期存在的错误观点有助于我们更加贴近马克思的自身发展逻辑。  相似文献   

19.
最近,结合总结我国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重读了《资本论》第二卷,深感学习马克思关于资本流通理论的重要。马克思在这里所研究的虽然是资本的流通,但他是在分析社会化生产的一般规律的过程中,揭示“资本”这种特殊形式的流通规律的。只要撇开资本主义的形式,把“资本”这个范畴换成社会主义“资金”,那么马克思关于流通过程的许多基本原理,对于社会主义也是适用的。然而,我们对这个问题研究甚少,在实践中违反资金流通规律的蠢事屡见不鲜,以致资金循环中断,资金周转缓慢,经济效果不佳。要克服这些弊端,就要正确认识流通过程在社会再生产中的作用,并对资金循环的各个阶段、影响资金周转速度的各种因素,进行深入细致的考察,找出社会主义资金流通的规律性来。本文拟就其中几个问题谈淡自己的粗浅认识。  相似文献   

20.
唯物史观与剩余价值理论的结合是我们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的一个重要视角。在《资本论》创作过程中,唯物史观与剩余价值理论的结合主要体现为唯物史观与经济范畴特性的辩证统一;在《资本论》的理论内容叙述中,唯物史观与剩余价值理论的结合主要体现为唯物史观与资本主义经济矛盾运动的逻辑关联;在《资本论》的理论体系建构中,唯物史观与剩余价值理论的结合主要体现为唯物史观与经济范畴辩证转化的整体关照。唯物史观与剩余价值理论的结合,不仅反映了唯物辩证法在政治经济学领域的应用,而且也说明了剩余价值理论对唯物史观科学性的印证,更重要的是说明科学社会主义是建立在唯物史观与剩余价值理论的结合之上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