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世世代代居住在松花江、黑龙江,乌苏里江沿岸的赫哲族,是我国北方唯一以捕鱼为主要生产的民族。全年大部分时间都是从事渔猎生产。解放前,赫哲人将捕获的鱼加工晒成干鱼,大量储存起来,以备常年食用。鱼不仅是赫哲人的主要食物,而且鱼皮也是衣著的主要来源。赫哲人早年穿过的衣服和鞋是鲑鱼、哲罗、鲟鱼、怀头等鱼皮制做的。历史上赫哲族曾因食鱼肉、穿鱼皮衣而被称为“鱼皮部”。省博物馆现存的一条鱼皮裤是赫哲人早年穿过  相似文献   

2.
捕鱼是东北三江平原赫哲族的传统生产,因而他们吃鱼的方法较多,其中较为別致的有这样几种:·杀生鱼·对外来的客人,赫哲人常常以杀生鱼为敬。赫哲人叫作“塔拉卡”。它多用鲤、草根、鲟、鳇、胖头等鱼为原料。制  相似文献   

3.
关于赫哲族早期的图腾崇拜物,学术界目前存有几种不同的看法,如龙、鹰、虎、熊等。这也不足为奇,一个民族是完全可能有若干种图腾崇拜对象的。笔者认为,赫哲族先民曾经也以鱼作为图腾崇拜物。现就这一问题作些粗略的论述,以求教于方家。 一、鱼与赫哲人社会生活的关系 赫哲人居住在我国东北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构成的“三江平原”地带。这里河道纵横,江流宽稳。所以赫哲族的社会文化与水有一定的联系。有水必有鱼。该地区盛产各种鱼类,以鳇、鲟和鲑鱼(大马哈鱼)最为著名。由于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使得赫哲人在食物结构上与其他少数民族相差殊异,成为我国北方唯一以捕鱼为生的民族。  相似文献   

4.
赫哲族的日历在很久以前,赫哲人是以“数食达巴哈鱼头”计年的。然而,深入浅出于茂密的山川林地、川流不息的江河湖泊间,没有相当的天文历法知识是万万行不通的,日复一日的渔猎生产活动,使赫哲人懂得,仅有计年知识并不能解决渔猎生产中的所有时空问题,何况数食达巴...  相似文献   

5.
共产党象太阳(赫哲族民歌)毛主席,共产党,好象升起的纽太阳,晒化了千年的冰雪冷霜,照亮了苦难的赫哲家乡。从此赫哲人得了解放,从此赫哲人翻身作主把家 当,从此赫哲人走上幸福路,从此赫哲人儿女上了学堂。开探先学毛主席,唱歌先唱共产党,赫哲人有了重生的父母,祖祖荤辈永不忘。翰船不禹航标走,吃鱼不能忘三江,赫哲人永远跟着毛主席,赫哲人永远跟着共产党。岛苏里江东边有大海 (赫哲族民歌)岛苏里江东边有弋海,海深比不过毛主席的大恩 情,多亏共产党领导的好啊,赫哲族走上了人民公社好前 程。山连江水水连村,赫哲族和汉族亲又亲,各族人民太团…  相似文献   

6.
赫哲族是我国人口最少的一个民族,他们长期生活在祖国东北边境,即沿黑龙江、乌苏里江及松花江流域地区。这里山河秀丽,物产丰富,为赫哲人的生存提供了优裕的自然条件。“赫哲”一语,含有“江边上的人”之意,说明赫哲人长期沿江而居,以渔猎生活为主;同时在渔猎之余,赫哲人还兼行采集,即从天然的野生植物中开拓食源,以植物的根茎叶果作为补充食物。采集曾是人类早期的原始经济生活方式之一,赫哲人的采集生活,无疑  相似文献   

7.
赫哲人对亲友和客人常以请吃杀生鱼为敬,这已成为他们饮食文化的一部分了。比如,当客人来时,为考察该人是否是朋友,赫哲人常从刚捕来的活蹦乱跳的鱼身上用刀割下一块肉用刀挑起,请他吃。如果他很愉快地从刀上咬下鱼肉吃了,那他就会受到赫哲人的热情招待,并被当作朋友;如果他不吃,那就别想再登这家的门。当然,这只是最为简单的杀生鱼。而当赫哲人招待亲朋好友或自己家里想要改善生活时,吃的杀生鱼就要讲究多了。它一般要用最新鲜的四季鲤、鲟鱼为原料,冬天可用狗鱼和牙不斯哈鱼等,夏天则是鲤子鱼。制作时,先将鱼肉从鱼骨上剔下两整块,切成连接的鱼条,再把鱼皮片下来,切成鱼丝,然后,装入一个大盘子,拌上用开水烫过的土豆丝、绿豆芽、粉皮或粉丝、韭菜,  相似文献   

8.
赫哲人传统的宇宙观和天文观张嘉宾赫哲人世世代代居住在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流域,以渔猎为生。在其漫长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原始古朴,带有浓厚渔猎文化特色的传统的宇宙观和天文观。鉴于本文要探讨的是赫哲人传统的宇宙观和天文观,因而本文所指的“赫哲人”...  相似文献   

9.
与鱼共生赫哲族渔文化文/奇河吃的是鱼,穿的是鱼,唱的是鱼……鱼骨做成了纽扣,鱼皮制成了帽子、烟荷包与背兜……跳神的萨满穿着鱼皮神衣面对苍穹。这就是赫哲人———在精神上与鱼融为一体的民族。他们仅凭水面的波纹就能判断水下的鱼种;叉鱼时,不仅叉叉命中,而且...  相似文献   

10.
一乌苏里江水长又长蓝蓝的江水起波浪赫哲人撒下千张网船儿满江鱼满舱赫尼哪呀赫尼哪……听到这首歌,总会让你想起我们的民族——生活在东北边陲世代以渔猎为生、我国唯一使用狗拉雪橇的赫哲人。我们民族是全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少的民族,仅有1782人。松花江、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留下了我们祖先创业的足迹。“赫哲”一词含有“下游”或“东方”之意,最早见于《清实录》一书中。赫哲人自称“那贝”、“那尼卧”、“那奈”,即“本地人”、“土著人”的意思。我们赫哲人只有语言没有文字,但历史悠久。据考证,赫哲古人早在六、七千年前就在三江一带繁衍生息。汉文史籍上有对赫哲人的记载,各个朝代都有不同的称呼,只是到清朝时才统称“赫哲族”的。我们民族共有20多个  相似文献   

11.
随着清代八旗制度的全面实施,大批赫哲人被编入八旗,成为披甲旗丁。出于强化清王朝统治的政治需要,清政府相继把赫哲旗丁由三江流域迁往北京、盛京、齐齐哈尔、黑河、珲春等地驻防,致使清代赫哲人的分布范围远远超出了三江流域。康熙五十三年,赫哲人以旗丁身份首次迁入珲春。乾隆至同治年间,又有一定数量的赫哲人迁入该地。到清末,珲春赫哲人已达1682人,成为当地少数民族之一。  相似文献   

12.
一九八七年七月三日的《人民日报》,刊登了一条新闻:“世世代代居住在黑龙江畔的赫哲人,历来以打鱼为生。在党的开放搞活经济政策指导下,佳木斯市八岔村的赫哲人今年办起家庭养鱼场,全村共养鱼八千亩,投放鱼苗六十万尾,秋后可收商品鱼七点五万公斤。赫哲人首次养鱼,结束了这个民族只打鱼不养鱼的历史。”这则新闻所提到的虽只是一个村子的情况,但它却反映了人类历史上的一个转折,即由单纯的攫取经  相似文献   

13.
自天命元年(1616年)起,努尔哈赤开始派兵征讨赫哲人,直至顺治元年(1644年)才最后征服了黑龙江、乌苏里江、松花江流域的赫哲人,历时几近半个世纪。自后金时代起,清朝统治者为了征服和治理赫哲人,采取了武力征讨和怀柔羁縻的两手政策。由于赫哲地区远离清朝统治中心,加之赫哲人普遍以渔猎为生,民性强悍,不易管理,因而自顺治以后,  相似文献   

14.
赫哲人也有一部抗战史刘增林抗战八年间,日本军曾对我境内的赫哲族人进行了多次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到日本宣布投降时,东北三江流域的2000多赫哲人.只剩下了300来口……。前不久.日本进步作家新井利男第12次自费来华采访,应他的要求,抗战时期的赫哲族老战士...  相似文献   

15.
前苏联学者A··克鲁山诺夫主编的《乌德盖人的历史和文化》一书详尽介绍了乌德盖人传统的宗教信仰和生活习俗。作为通古斯人的一支和赫哲人的近邻,乌德盖人(恰喀拉人)在宗教信仰和生活习俗方面与赫哲人十分相近,与埃文基人和鄂伦春人也相去不远,带有鲜明的通古斯文化的特征。我们认为,了解和研究乌德盖人的宗教信仰和生活习俗,对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通古斯文化大有益处。现将乌德盖人传统的宗教信仰和生活习俗做一介绍和分析。一、传统宗教信仰1.万物有灵论。与赫哲人和其他的通古斯人一样,万物有灵论是乌德盖人传统宗教信仰的…  相似文献   

16.
赫哲族是我国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之一,古称“肃慎”、“黑水殊困”,几千年来一直繁衍生息在我国东北的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一带,以捕鱼、狩猎为生。信奉“萨满”,崇拜太阳向往光明,自称是生活在东方太阳最早升起的地方(除生活在俄罗斯远东地区称“那乃”的赫哲人外,我国境内的赫哲人大多都生活在黑龙江省的同江、饶河等边境市县)。赫哲人只有语言没有文字,但凭着他们的勇敢和勤劳,在漫长而艰辛的历史长河中,在他们特有的渔猎生活中创造并发展了本民族丰富的物质文化和多彩的精神文化,赫哲民歌(赫哲语为嫁令阔)就是其中瑰…  相似文献   

17.
生活在三江流域的赫哲族,世代以捕鱼为业,食肉衣皮.赫哲人创造了丰富多样的民间艺术,用鱼皮作载体的剪纸是其中的典型之作;鱼皮剪纸材料独特,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其内容表现了赫哲人的审美追求与信仰崇尚,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鱼皮剪纸是赫哲人宝贵的遗存文化,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与开发价值.  相似文献   

18.
叉草球     
叉草球叉草球起源于赫哲人捕鱼猎兽的渔猎生产活动,而后才演变为倍受赫哲人喜爱的传统体育比赛项目。初期的叉草球比赛是在人数相等的两个队之间进行的,参赛队员手拿一根一米长的柳木叉和一个以青草做成的草球,便可以进行比赛。比赛伊始,先由一方队员将草球抛向对方,...  相似文献   

19.
赫哲族在期盼周明甫,张京泽一曲乌苏里船歌唱遍了大江南北,唱出了赫哲人对新中国的感激,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也赢得了全国各族人民对赫哲人的关心。解放45年来,赫哲族的生活水平发生了巨大变化。但这次我们深入到同江市的街津口、八岔两个赫哲族乡,发现由于受单一渔...  相似文献   

20.
东方之珠──赫哲族妇女今昔杨欣然“乌苏里江水长又长,蓝蓝的江水起波浪;赫哲人撒开千张网,船儿满江鱼满舱……”一曲古朴悠扬的《乌苏里船歌》将人们带到林海茫茫、烟波浩淼的祖国东北,带到那片人们传诵中的“棒打獐子瓢舀鱼,野雉飞到饭锅里”的神奇之地──就是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