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张爱玲是现代文学史上风格独特的一位女作家.本文从她的独特人生际遇与生命体验出发,认为悲剧生命意识和悲剧文化心理决定了张爱玲认同凡俗人生的求真求美的文学观.她把写出"人生味"(也即"人生安稳的一面")视作衡量作品真实性的准绳,对小说艺术性更是孜孜追求,由此构筑起独一无二的张爱玲的文学殿堂.  相似文献   

2.
鲁春梅 《理论界》2007,4(3):184-185
张爱玲是一位充满悲剧感的作家,她的小说就是一个个悲剧故事,张爱玲笔下的悲剧叙事常常体现在人物心理的停滞与时代不断前进的落差中,体现在平凡的男男女女在欲望面前的不能自持。这种悲剧美不是崇高的力之美,而是苍凉之美。  相似文献   

3.
李新 《东岳论丛》2003,24(6):102-105
张爱玲和王安忆都写了世俗的上海。世俗的日常生活在张爱玲小说里是享乐主义的,在王安忆小说里是有历史感的。张爱玲和王安忆都写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丰富性,张爱玲直指人生的虚无,是反英雄的,王安忆则写出人性的温暖和人性的希望,小人物也有英雄性格。她们的小说的人物命运都以悲剧结束,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感来自乱世以及由此产生的她对人性及人生的虚无绝望,王安忆小说的悲剧感来自她以积极的理性对耽于日常生活的人物命运进行关照,更多的是性格悲剧。  相似文献   

4.
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独特的个体,运用意象叙事是她的特长。张爱玲以夜这一特定意象的悲凉美学意蕴,为她诸多作品中的人物命运铺上了一层悲凉的底色,夜的意象蕴含着作者的人生体验、认识与感悟,展示了作者的精神悲剧。夜意象是张爱玲情绪记忆的显现,是一种凭借她自身的感受和心灵体验的记忆表现。悲凉的夜意象充满了对人生和命运的感叹,表达了女性命运的悲观情绪,将悲剧的美揭示给人看。  相似文献   

5.
悲剧意识是张爱玲对《红楼梦》精神内核的继承,也是其创作的灵魂所在。传统小说悲剧艺术的现代性演进是张爱玲创造的现代文坛“传奇”之谜。张爱玲与《红楼梦》创作精神的核心都是以人性为突破点写人生悲剧,张爱玲借鉴了古典悲剧中物欲的诱惑使人性沉沦的立足点,将封建余孽与“现代文明”相杂读,使人性特点更主体丰富;同时张爱玲继承《红楼梦》中的人生情理冲突悲剧并进行了重新锻造,将情理打成一片,表达对人性脆弱的洞悉。世俗关怀是张爱玲对《红楼梦》古典主义情怀的继承。两者都杂揉着矛盾与困惑,既枕着依恋凡人俗世,又清醒意识生命悲剧,将悲剧意识沉潜于困阁婚恋、世俗真实之中。《红楼梦》立足于感性世界,指向虚无色空,张爱玲则回归于世俗真实,寻求对抗乱世悲凉的寄托。  相似文献   

6.
张爱玲,是一个专门对女性命运进行深刻思考与冷静剖析的作家,<金锁记>是其小说的典型代表作品.讲述了曹七巧不幸的婚姻遭遇以及被金钱毁灭,到头来又毁灭他人的悲剧故事.文章拟从人性的角度阐述张爱玲苍凉的创作底蕴.  相似文献   

7.
董广智 《理论界》2005,(10):166-167
悲剧意识是张爱玲生活中最重大的情感体验,这些不可避免地出现在她的作品中。张爱玲的小说几乎无一例外地笼罩着悲剧的氛围,作品中的人物都生活在悲剧的阴影里。本文试从张爱玲悲剧意识的来源着手,通过对张爱玲创作的悲剧意识在作品中的体现,深层次地探析张爱玲创作的悲剧意识。  相似文献   

8.
张爱玲的《半生缘》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俗世普通人的爱情婚姻悲剧;深刻揭示了在以父权为中心的封建宗法社会,作为女性对自身命运无可把握的悲剧;揭露了造成悲剧结局的人性的弱点、阴暗与丑恶.  相似文献   

9.
张爱玲小说中的月亮意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张爱玲小说中,月亮作为一个重要意象被赋予了鲜明的性别色彩。月亮是女性形象、女性原则的象征。月光下是一个真实而又冷酷的世界:充满悲剧的女性命运、交织着欲望的感情故事、苍白虚无的人生形式。借助月亮文本,作者完成了对现实人生的反思。  相似文献   

10.
陈怡 《理论界》2013,(1):140-142
"旧小说情调与现代趣味的统一"是张爱玲小说的重要艺术特色,也正是这样一种叙述风格使她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但是张爱玲小说的魅力远不止于此,其小说别具一格的悲凉风格背后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张爱玲1943年创作的小说采用了"封锁"下爱情的建构与破灭这一情节模式,通过对其人生经历、心理感受、性格特征等因素的糅合,该模式得以形成,成为了张爱玲悲剧决绝的爱情观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11.
自身家庭的畸形,使张爱玲对美好的人性充满了怀疑,对人性阴毒的沉痛经历,使她总是用自己受伤的心灵观察着人们面具下的真面目,将扭曲的人性和阴毒毫不留情地展示在作品中。《金锁记》中的让人觉得可悲但又可恨的曹七巧,表现了一个柔弱的女性经历过不幸婚姻和爱情后对于金钱和权利的追求,但也只是一种无望的挣扎,最终成了男权制度下的牺牲品。《金锁记》的书名取得恰如其分,形象地展示了黄金的锁链将曹七巧这个人物给牢牢地困住,湮灭了她生命的活力,也就注定了她的悲剧人生。  相似文献   

12.
张健 《理论界》2007,4(8):163-164
叔本华认为人生之所以痛苦,是由于人有欲望;王国维认为欲望是产生悲剧的一个重要原因。葛薇龙的悲剧是对叔本华、王国维悲观主义人生观的最好诠释,对物欲、情欲的痴迷使她一步一步走向沉沦的深渊。张爱玲对葛薇龙并没有持有简单的道德价值判断,她在剖析葛薇龙人性弱点的同时,超越其上,对人类众生命运的悲剧性进行了形而上的思考,字里行间充满着悲悯之情。  相似文献   

13.
张爱玲散文表现了人生的虚无和存在的荒诞,以及由此而来的那种焦虑、孤独和绝望,这成为张爱玲基本的人生观和她着重表现的生存体验。张爱玲散文的虚无主义意向与她独特的人生经历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14.
张爱玲与胡兰成离婚后,她找到了赖雅,一个美国剧作家。张爱玲的美国婚姻,从本质上讲,已经不是要寻找一种“爱”,而是要寻找一个“家”。在与赖雅结婚十二年里,张爱玲生活比较安定,但发表作品却不多。“弃女”“原型”导致了张爱玲对“根”的回溯和对“家园”的寻找,“恋父情结”阴影笼罩了她的两次婚姻。张爱玲的更主要的一个特点是太“重情”,其小说创作展示了睿智而诗意般的女性世界,但在对待自己的感情时,却总是活在旧式的古典时代  相似文献   

15.
陈燕 《社会科学家》2006,(Z1):193-194
李清照的一生是悲剧性的一生,她的词作就是她的人生悲剧写照.在创作题材上,她以词表现爱情、婚姻、家国、身世赋予她的愁苦和灾难.在表现技巧上,她善用残缺形象、愁苦意象来体现悲愁情绪.李清照词呈现出一种与诗不同的悲愁性基调,凄惨感伤的格调使其词具有了独特的风采.  相似文献   

16.
一婚姻爱情是文学作品永恒的主题 ,而要把这个主题表现得具有鲜明特色 ,作家对女性婚姻爱情心理的深切把握和透彻理解至关重要 ,然后再通过艺术形象生动表现出来。在这方面 ,张爱玲和玛格丽特·米切尔无疑是两位杰出的代表 ,她们虽然处于完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 ,作品却有某些惊人的相似。《倾城之恋》是张爱玲的代表作 ,《飘》是玛格丽特·米切尔唯一一部作品。两部作品都写婚姻爱情。两部小说的爱情婚姻不是充满诗意和浪漫情调的那一种 ,而是现实的和功利的。情感婚姻一旦与功利连在一起 ,就无所谓真正的爱情。白流苏与斯佳丽的爱情婚姻悲剧…  相似文献   

17.
流言的世界     
吕丽娜 《兰州学刊》2008,(Z1):180-181
在中国文学史上,20世纪40年代在沦陷区孤岛上海,张爱玲的作品明显区别于当时上海两大文学派别:抗战文学和闲适文学,张爱玲以独特的语言,描写一个个突兀的故事,在中国习以为常、入世近俗的故事里,却浸透着无边的绝望,张爱玲记录下那个时代本真的生活和感受,这为后人留下了从各种角度阐释的空间,文章从张爱玲文本的情感世界入手去理解张爱玲作品中的悲剧意识。  相似文献   

18.
二三十年代的中国现代作家大多执著于社会人生。他们从现实主义出发来表现在社会漩涡中苦苦挣扎的各色人物,且为自己笔下的悲剧人物唱着一曲曲的挽歌。在造成人物悲剧命运的种种原因探讨中,他们着重强调的是社会原因。正是由于存在这样一个愚昧保守、封闭专制的“未庄”社会,才产生了许多悲剧故事。萧红的《呼兰河传》刻意描写的是“呼兰”社会,曹禺写《日出》的目的就是为了贬损那“损不足以奉有余”的金钱社会。如果说大多  相似文献   

19.
张爱玲是有着浓重悲观意识的作家 ,她悲观于人生 ,更悲观于人性 ;悲观于人类生存的现实 ,更悲观于社会发展的未来。强烈而浓重的失败意识、绝望情绪、末世情怀不仅构成了张爱玲小说冷峻而苍凉的风格 ,而且构成了张爱玲小说创作独特的意识向度。  相似文献   

20.
邓海燕 《理论界》2006,(4):177-177
改革开放以来,文学界和读者中出现了张爱玲热,这与张爱玲充满传奇色彩的坎坷人生经历有关,也与张爱玲在小说创作中留下了鲜明的时代印痕有关,她的作品深刻地揭示了那个病态社会的畸形人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