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人口与家庭福利是对人口工作和社会福利工作中的共同对象——人口福利与家庭福利的整合,是一个全新的福利概念。人口福利与家庭福利有其指向上的相似性,政策内容的重合性,以及实施过程的一致性。人口与家庭福利具有大福利、发展型福利及适度普惠型福利特征,包括儿童福利、妇女福利、老年人福利等内容,其供给主体多元,实施方式多样。构建以家庭为媒介,覆盖人的整个生命历程,福利主体多元,强调适度普惠的人口与家庭福利体系,对于以科学理论支撑并推动人口均衡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无疑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家庭养老特别是家庭对老年人生活照料的功能值得高度关注.唐朝给特定老年人配备年轻人以照料其生活的给侍制度,有政治目的鲜明、保障范围广泛、责任主体明确等特点.从社会政策视角观照,它是唐朝政府对家庭养老提供政策支持的制度设计,是中国古代社会政策实践的典范,是政府对家庭福利的积极干预,是中国古代的发展型家庭政策.立足于家庭养老,本着“弥补家庭功能的不足”大力发展社会化养老,应该是当今中国养老制度建设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给侍制度对我们今天应如何给家庭养老提供政策支持仍然有许多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王海燕  笹谷春美 《理论界》2005,(11):117-119
如何给老年人以更好的生活照顾,尤其是生活不能完全自立、多少需要他人照顾的老人给于何种形式的照顾问题,是当今世界老年人福利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通过在日本老人福利设施机构中,对老年人看护现状的调查研究,考察家庭看护和设施机构看护的连带关系问题。也想通过日本的调查研究,借鉴日本的先行经验及现实存在的问题,对今后中国的老人福利问题研究提供一些参考性的意见。  相似文献   

4.
城市空巢老人生活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在人口老龄化过程中,"空巢"家庭已成为人们热切关注并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通过对极具典型意义的苏州城市空巢老人生活状况的调查和分析发现,空巢老人的经济状况虽然较好,但大部分空巢老人在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解决这类问题的对策是,不断完善城市的养老保障制度,给老年人提供就业的机会,重视老年人的医疗保障及医疗服务,加快社区照料服务的发展,关注空巢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相似文献   

5.
在农村人口老龄化危机更为突出的现实环境下,探讨家庭老人照料对农户收入及差距的影响与机制,对于新时代实施积极推进人口老龄化战略与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研究发现:(1)整体而言,家庭老人照料仍是一种家庭负担,会增加农户照料资源投入,从而限制农户增收,且这种抑制作用对于低收入农户而言更加明显。但在照料广度的基础上考察照料强度,却发现在高低收入农户群体中,家庭老人照料活动已经呈现出相反的经济效应。对低收入农户而言,照料强度依然是一种负担。对高收入农户而言,照料强度具有福利效应,表明农户内部间的收入差距仍存扩增风险。(2)养老保障与子代支持的不同引致老人照料成本的不一致性,导致农户生计方式出现“分化”,改变了原有分配格局,从而为解释家庭老人照料在低收入农户与高收入农户出现经济差异提供了有效路径。(3)社会照料服务可以起到缓解家庭老人照料的负担作用,但是对于低收入农户而言,这种照料服务具有门槛性,导致农户内部的收入差距具有继续增长的危机。因此,需要强化家庭养老支持、提供“梯度化”照料模式,健全“普惠性”老年照料政策体系,提升低收入农户家庭收入,进而扎实推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6.
社会政策研究经历了由"补缺型特征"向"发展型趋势"的范式转向,家庭由此从"边缘"走向了社会政策的"中心",并与内外部环境产生积极互动。以家庭为切入点和着力点的社会政策为社会化的照料活动提供了重要启示,由此形成了满足社会照料需求、提升照料供给主体能力的照料社会政策。由于制度的长期缺位以及家庭功能的弱化,我国出现了老龄化与老年照料需求增加、儿童照料赤字与生育率降低、女性工作—家庭难以平衡、家庭形态变迁与照料功能式微等对照料社会政策的现实需求表征。家庭本位的照料社会政策的建构遵循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社会政策范式转型、公共服务供给侧改革以及家庭发展能力提升的理论逻辑。客观审视当前中国家庭的变迁以及社会政策的演变特征,迫切需要将家庭作为照料社会政策的客体,在此基础上,构建一种多主体、全方位、多渠道的行动路径,以培育家庭形成内生化的风险抵御机制。  相似文献   

7.
在全球化扩张和风险社会到来的背景下.参与式福利理念作为一种新型福利理念,主张构建积极福利与发展福利。以该理念为指导,中国福利制度建设应该加大人力资本的投资,变福利济贫为教育培训,解决弱势群体能力贫困,提高其发展能力,增强社会适应性,减少福利依赖;注重公民“心理利益”的培育,提高民众幸福感、成就感与满足感,变工作与生活负担、风险为机会与福利;提供机会提高民众在福利政策中的参与性,以提升中国的社会质量,共同促进福利改革;重视家庭、开发并扶持社区与社会组织的多元主体、多元福利内容的提供,加快感性实践与感性选择下的福利社会化发展,从而建设一种与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满足公民多元福利需求的特色福利体系。  相似文献   

8.
我国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阶段。无论现在还是将来,绝大多数老年人都会在家里养老。然而,少子化家庭,其养老功能在削弱,人力在减少,照料失能老人在人力、财力、精力上将是沉重的负担,甚至力不从心。解决担当失能老人照料的繁重任务与小型的核心家庭资源匮乏的突出矛盾迫在眉睫。强化家庭养老功能必须注重发挥家庭照料的基础作用、社区服务的依托作用、政策支持的保障作用。在着力巩固家庭照料地位的过程中,政策支持的方式有待完善改进。即资金投入应由"补机构"向"补人头"方面转变,医疗保障应由"管大病"向"管小病"方面转变,照护老人的职工所在单位应由"送奶假"向"照料假"方面转变,养老院建设应由"围墙式"向"虚拟式"方面转变,以求得投资效果见效快、最大化,将优先的资金、资源分配给最需要的老年人。  相似文献   

9.
借鉴代际关系理论、福利多元主义思想,构建基本养老保险、双代个体特征对家庭双向代际支持影响的分析框架,利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相关数据,建立OLS和有序Probit回归模型实证检验分析框架.研究主要结论有:基本养老保险"挤入"了亲代向子代的经济支持,加剧了逆向反哺现象;婚姻状态在生活照料方面具有显著的"互馈性";亲代学历具有经济支持"溢出效应";子代学历越高越容易出现"代际精神支持冷漠";子女提供的生活照料具有"母亲偏好".研究主要启示有:在加快社会养老事业建设的同时应适度提高农村地区养老金待遇,充分发挥婚姻稳定对家庭建设的双向促进作用等.  相似文献   

10.
全面了解农村老年人口劳动参与状况,有助于消解老年人等于“无用”之人的年龄歧视,助推国家养老战略的适时跟进;关注家庭关系和家庭结构对老年人口劳动参与的影响和制约,有助于探究促进老年人口劳动参与的家庭和谐之道以及建构养老的良性代际互动模式。基于2018年CHARLS数据库的研究分析发现,当前农村老年人劳动参与以家庭整体需求为主、以家庭为主要劳动场所,参与面广,部分中、高龄老年人仍参与劳作,且劳动类型的灵活性较强,照料劳动主要指向高强度孙代照料。家庭关系中,农村老年人对子女的经济支持显著增加其劳动参与的可能性,而子女对农村老年人的经济支持显著负向影响老人参与非农工作。在家庭结构方面,健在子女数量显著负向影响农村老年人参与农业、非农劳动和农业受雇;健在儿子数对农村老年人参与农业自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同时,农村老年人的劳动参与也是其“教育红利”“健康红利”和“婚姻红利”在老年阶段的延续,同时彰显了两性劳动参与差异与性别分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