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国的渐进式改革是在工业化和社会主义宪法制度的基础上进行的市场化,在市场化改革的过程中实现经济和社会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2.
我国采取渐进式改革方式是符合我国国情的理性选择,但渐进式改革也存在一些不足和缺陷,在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应使渐进式改革与激进式改革实现优势互补,促进经济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3.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选择渐进式改革方式是由我国的国情所决定的。在20多年的改革过程中,我国采取渐进式改革方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渐进式改革也存在一些不足和缺陷,在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应采取渐进式改革为主,适度采取激进措施,使渐进式改革与激进式改革实现优势互补,促进经济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4.
教育券制度的推行必须采取渐进式的改革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弗里德曼提出的教育券思想,对于增进教育公共品供给的效率和公平具有重要意义。我国目前的情况,尚不具备通过实施教育券制度来增进教育产品供给效率和公平的条件,因此,教育券制度在我国的推行,必须采用渐进式的改革思路。  相似文献   

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关键就在于改革、开放和创新成功地奏响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程的三部曲 :改革———突破传统模式不断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开放———顺应全球化发展趋势走向世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创新———迎接知识经济挑战永葆青春活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总结经常项目人民币可兑换改革经验的基础上 ,分析研究了开放我国资本项目可兑换的条件和问题 ;从而在理论上概括出了一个具有世界性经验意义的开放货币兑换限制的改革模式 :渐进式改革模式 ,即开放资本项目人民币兑换 ,要吸收开放经常项目兑换改革经验 ,坚持渐进式的改革道路 ,逐步取消资本项目的外汇管制 ,分步实施资本准入和产业开放 ,最终实现资本的自由流通 ,达到人民币自由兑换的目标。  相似文献   

7.
文章主为 ,我国改革成绩巨大 ,就在于选择了渐进式改革道路。渐进式改革道路是适合中国国情、从中国实际产生的正确道路。邓小平渐进式改革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尊重实际、尊重群众、尊重实践是其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8.
陈云是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科学探索可以概括为三个主要方面:一主张立足国情,探索和掌握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二提出经济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三强调社会主义既要搞计划经济,又不能忽视掉市场调节。这对当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中国已经初步形成了具有本国特色的渐进式政治发展模式,只有以宪政民主为发展目标,渐进式政治发展才能顺利推进并取得最后成功。社会主义宪政民主是一党执政与现代民主兼容同时又符合法治要求的一种政治体制。  相似文献   

10.
中国已经初步形成了具有本国特色的渐进式政治发展模式,只有以宪政民主为发展目标,渐进式政治发展才能顺利推进并取得最后成功.社会主义宪政民主是一党执政与现代民主兼容同时又符合法治要求的一种政治体制.  相似文献   

11.
我国服务业渐进性体制改革路径成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服务业一直在进行渐进性的体制改革。渐进性体制改革会产生预算软约束,进而恶化服务业的技术效率,凸现粗放型发展特征,可视为政策失败。服务业渐进性体制改革实质上是政府在逐渐放松规制范围,这是政府被动适应义理性和财政约束强化的结果。政府之所以会选择一种渐进性的而非更激进的改革策略,主要是因为它能够使政府的规制收益达到动态最优。  相似文献   

12.
赛晓序 《齐鲁学刊》2003,(4):137-140
由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 ,有两条改革路径可供选择 :一是激进改革 ,二是渐进改革。对于不同改革路径之间的差异 ,人们往往只是从改革速度快慢的角度去理解。事实上 ,激进改革与渐进改革的差别不仅是广泛的 ,而且是深刻的 ,从改革的方式、方法 ,到改革的性质、目标 ,都各不相同。全方位地透视和对比激进改革与渐进改革 ,二者的差别主要体现在改革的具体内容和步骤问题、改革的“速率”问题、改革的局部和整体问题、改革中的“破”与“立”问题、改革的过渡性制度安排问题、改革中的双轨制问题、改革中的试验与设计问题、改革中的收益分配问题、改革的性质和目标问题等九个方面。  相似文献   

13.
从创作主体的角度看,中国古代白话小说大体经过了三个阶段,呈现出不同的嬗变特征:宋元时期是说话艺人讲述,文人或书坊主记录整理阶段,宋元话本较多反映市民的生活与情感,按时序讲述一些充满奇异色彩的故事;元末明初至明中叶是文人在艺人讲述的基础上,吸收史书、戏曲的人物与情节进行重写阶段,作家喜爱选取那些创作基础较好的重大题材进行再创作,其思想观念大多来源于前人作品与历史积淀,其中章回小说往往采用缀玉式结构;明末至清中叶时期,文人作家开始独立创作白话小说,作家从自己的人生经历中取材,写熟悉的人物和发生在身边的事件,笔下人物与现实中人一样真实和复杂.  相似文献   

14.
渐进:改革的一般逻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79年以来 ,中国以“摸着石头过河”的哲学为指导 ,采取了以“增量改革”、“双轨制过渡”、“边际改进”、“试验推广”等为特征的渐进式改革。虽然 ,我国的改革取得了极大的成功 ,但是 ,人们仍然对已取得的成就产生争议 ,认为激进的改革也许会做得更好 ,或者是担心渐进改革遗留下诸多问题。即使是一些原来对激进改革存有疑惑的经济学家如科尔奈 ① 等 ,在当前世界动荡的形势下 ,也急速转向了激进的方式 ② 。然而 ,众多的历史实践表明 ,渐进的改革有其内在的合理逻辑。即使是被萨克斯称为休克疗法成功典范的波兰 ,也是抛弃了休克疗法后 ,…  相似文献   

15.
渐进式的改革道路是我国民主政治体制改革的优选之路,作为我国基层民主建设起点和重要建设内容的村民自治也应该遵循渐进式的发展道路。但就目前而言,我国渐进式村民自治仍面临许多现实的困境。如村民民主意识和能力缺乏、政府过多干预村民自治、农村社会自治组织不能为村民自治提供发展的社会基础等等问题。要促进村民自治的发展,就应当逐渐地提高村民的参与意识和自治能力、政府逐渐放权以扩大村民自治的空间,培育农村社会自治组织以巩固村民自治的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16.
复合式行政模式是在借鉴西方行政改革经验和结合我国实际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旨在改进传统行政模式、推动我国行政管理模式的变革,将服务、合作、责任、法治作为政府的行为导向,并从根本上改进管理方式.  相似文献   

17.
当代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当代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主要围绕机构改革、职能转变和公共服务这三个目标展开.政府组织体系逐步优化,政府职能转变迈出重要步伐,公务员队伍结构明显改善,科学民主决策水平不断提高,廉政建设工作深入开展.本文通过时1978年以来当代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回溯分析,可以集中探讨改革目标的实现成效和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的目标取向作出展望.  相似文献   

18.
由于大国成长是社会性成长与物质性成长的统一,因此有必要从大国与国际社会的关系角度来研究中国崛起.迄今为止,中国崛起的进程可分为成长准备期(1911~1956)、成长探索期(1956~1979)、迅速成长期(1979~2009),并开始向平衡成长期(2009~)转入.从国际政治社会学的角度来看,中国崛起有至少八个方面的意义:即实现了古老文明延续与现代文明对话,发现了开放性革命与开放性改良相连贯的复兴之途,树立了大国社会性成长规律的又一典范,探索了依托发展中大国群体共同崛起的新模式,推动了国际格局多极化与国际关系民主化,以中庸、和谐、和平共处的思想丰富了国际政治文化,维护并缔造了亚洲太平洋地区的多维和平,开辟出东方发展中大国跨越式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等等.  相似文献   

19.
当代世界政治变革和中国政治改革的路径表明,渐进性政治变革是一条具有普适性意义的改革道路。这种改革,在近三十年来的中国政治改革进程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显示出了不可忽视的价值:它为中国经济社会各项改革提供了持续的推进动力,为中国社会在巨大的变革中保持了持续的稳定发展,为中国深刻而又快速的社会发展进程建构了持续的可控机制。在改革中,党和政府对原有政治制度基本资产的利用,党和政府使得政治体制在经济市场化的改革中保持较强张力,党和政府容纳并掌控社会变革进程的多变性和自发性的能力,都从性质上决定了中国渐进性政治改革,是一种分割现代性型的政治改革、后现代性的政治变革。认识这种改革定位,对于探索中国未来的政治变革进程探索是非常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20.
WTO文件实质上规定进入市场的企业主体是民营企业,国有企业只有在进行纯粹的商业活动时才能进入市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企业所有制结构正在朝着这个要求调整、发展,中国入世的企业所有制结构的条件逐步成熟。由于产权制度的不同,民营企业天然进行追逐利润的纯粹商业性活动,国有企业既进行一些商业活动,也进行大量的非商业活动。政府要进一步改变对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的态度,纠正一些不符合WTO要求的制度和管理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