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巴文化研究活动的开展前后可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30年~1949年),此阶段里由于考古发现资料很少,故研究者主要是从历史文献学方面着手研究,老一辈史学大师吴致华、顾颉刚、徐中舒、董作宾、童书业、卫聚贤等对巴、蜀民族的由来及相关问题进行了一些研究,并提出了"巴蜀文化"这一概念,这是巴蜀文化研究的第一个高潮;第二阶段(1950年~1979年),考古工作者在三峡地区开展了一些调查和发掘工作,据广元宝轮院、巴县冬笋坝、涪陵小田溪几处战国时期墓葬的发掘资料,结合相关历史文献记载,专家们提出了"巴文化"概念,进而认为这些战国时期的墓葬资料当属于"晚期巴文化遗存"。20世纪7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三峡东部地区陆续发现了一些新石器时代晚期和夏商时期人类居住遗址,对其文化性质,专家们分析认为应属于"早期巴文化遗存"。出版了一批具有影响的研究著作和研究论文,此乃巴文化研究的第二个高潮;第三阶段(1980年~2010年),考古工作者在三峡地区发掘出了大批巴人遗址和墓群,对巴文化起源由过去判断是在夏商时期的认识又向前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建立起了一批巴文化学术研究组织,举办了多次巴文化研究学术活动,创办了一些巴文化研究刊物,这一时期为巴文化学术研究活动的最高峰。文章对巴文化研究活动兴起与深入前后80余年研究活动情况进行了全面概述。  相似文献   

2.
巴文化研究活动的开展前后可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30年1949年),此阶段由于考古发现资料很少,故研究者主要是从历史文献学方面着手研究,老一辈的史学大师吴致华、顾颉刚、徐中舒、董作宾、童书业、卫聚贤等对巴、蜀民族的由来及相关问题进行了一些研究,并提出了"巴蜀文化"这一概念,这是巴蜀文化研究的第一个高潮;第二阶段(1950年1949年),此阶段由于考古发现资料很少,故研究者主要是从历史文献学方面着手研究,老一辈的史学大师吴致华、顾颉刚、徐中舒、董作宾、童书业、卫聚贤等对巴、蜀民族的由来及相关问题进行了一些研究,并提出了"巴蜀文化"这一概念,这是巴蜀文化研究的第一个高潮;第二阶段(1950年1979年),考古工作者在三峡地区开展了一些调查和发掘工作,据广元宝轮院、巴县冬笋坝、涪陵小田溪几处战国时期墓葬的发掘资料,结合相关历史文献记载,专家们提出了"巴文化"概念,进而认为这些战国时期的墓葬资料当属"晚期巴文化遗存",20世纪7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三峡东部地区陆续发现了一些新石器时代晚期和夏商时期人类居住遗址,对其文化性质,专家们分析认为应属"早期巴文化遗存",出版了一批具有影响的研究著作和研究论文,此乃巴文化研究的第二个高潮;第三阶段(1980年1979年),考古工作者在三峡地区开展了一些调查和发掘工作,据广元宝轮院、巴县冬笋坝、涪陵小田溪几处战国时期墓葬的发掘资料,结合相关历史文献记载,专家们提出了"巴文化"概念,进而认为这些战国时期的墓葬资料当属"晚期巴文化遗存",20世纪7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三峡东部地区陆续发现了一些新石器时代晚期和夏商时期人类居住遗址,对其文化性质,专家们分析认为应属"早期巴文化遗存",出版了一批具有影响的研究著作和研究论文,此乃巴文化研究的第二个高潮;第三阶段(1980年2010年),考古工作者在三峡地区发掘出了大批巴人遗址和墓群,对巴文化起源由过去判断是在夏商时期的认识又向前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建立起了一批巴文化学术研究的组织,举办了多次巴文化研究的学术活动,创办了一些巴文化研究刊物,这一时期为巴文化学术研究活动的最高峰。文章对巴文化研究活动兴起与深入前后80余年研究活动情况进行了全面概况。  相似文献   

3.
巴人来源于哪一个民族?巴文化来源于何种文化?近半个世纪以来,许多学者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由于他们偏重于文献资料,研究受到局限.文化人类学在中国的发展,为巴史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我们仔细分析巴文化,会发现它不仅具有南方文化的特点,而且更多的还是越文化的特点.越文化是否就是巴文化的母体文化呢?如果我们能够证实巴文化源于越文化,那么我们就可以证实巴人来源于越族.要分析巴、越文化是否相似或有多少相似点,象巴这个早在公元前316年便已亡国的民族来说,非进行图腾文化的比较是无法作出判断的.图腾文化是  相似文献   

4.
巴文化作为与蜀文化交相呼应的古文化,作为西南地区的文化源头之一,有着悠久而漫长的历史,是内涵极其丰富和复杂的文化圈层。笔者对于巴文化的视觉符号展开了一系列的相关研究,概略性地探讨了巴国的历史、巴文化的视觉符号构成、巴文化视觉符号的探讨三个主要问题,旨在厘清巴文化的视觉符号脉络、对巴文化的视觉符号做探源性理论推导、补充现阶段的巴文化研究,为今后的巴文化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助推力。  相似文献   

5.
"三峡考古发现与巴文化研究学术研讨会"将重庆这一区域文化的研究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与会专家就巴文化形成的生态环境及历史条件,巴族的起源、发展与壮大,三峡新石器时代文化与渊源,巴文化考古学特征,巴人的遗迹等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和交流。从而形成诸多共识:巴文化起源于清江流域,巴文化与蜀文化、楚文化、吴越文化有紧密的渊源关系,巴文化具有浓厚地域特色及博大精深的内涵,是历史长期积淀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一古代巴人以独特的生活方式和强烈的民族意识,创造了自己的文化。如今,人们研究楚文化离不开巴文化,研究蜀文化也离不开巴文化,说明巴人的文化原型形成较早,并有鲜明的个性和影响力。巴国的历史是短暂的,而巴人作为一个民族团体其影响却十分深远,这使我们研究巴文化时,不得不从其文化原型入手进行深入的探索。所谓文化原型,是指“人类依据不同生态环境创造的文化特征,在原始积累和功能实现中  相似文献   

7.
三峡考古与巴文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三峡考古中发现的巴文化遗存、遗物资料 ,论述了三峡考古与巴文化研究的关系 ,并强调加强二者结合的研究 ,以及考古学在巴文化研究中的地位等。  相似文献   

8.
巴人早期南迁,后进入了湘、鄂、渝、黔边区地带,在当地考古文物中,可以看出早期的巴文化发展的脉络。土家族文化是古代巴文化的承接,从土家族文化所反映的一些特征来看,它体现了古代巴人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方面的主要面貌,也是古代巴人族源、文化发展演变的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9.
指出了在古代巴、楚两个民族交错杂居的长江三峡地区 ,不宜用“巴楚文化”来作为这一地区的地域文化名称。因巴文化和楚文化各有特点 ,虽有一些相互影响或部分融合现象 ,但尚不构成一种新的文化 ,故仍不宜随意命名。同时 ,对“三峡地区是楚文化的摇篮”的提法 ,也认为不妥。对有的学者还用“巴楚文化”这一词汇来涵盖从古到今的地域文化 ,更觉不宜  相似文献   

10.
处于祖国西南山地的巴文化,是中华文化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文化的发展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巴人先民是中华民族的源头之一;巴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巴文字是中华文字的重要源头之一;巴人及其后裔在中华民族的统一和独立中做出过杰出贡献。研究巴文化及其在中国文化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对于我国和谐社会及其和谐文化的构建,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一、问题的提出在半个世纪的巴史研究中,巴的字、音、义是一个重点。的确,巴的字、音、义的明确有助于解决巴史研究中的诸如图腾物、族称、族源等问题,当然对汉藏语系民族的研究也是很有价值的。多年来,一些学者经过研究提出了自己对巴族之巴意义的见解,归纳起来,大致有这样几种:“巴为坝”[1]、“巴为石或石穴”[2]“巴为白”[3]、“巴为鱼”[4],加上历史上的“巴为蛇”[5]、“巴为河流”[6]、“巴为植物”[7]等说法,可谓是众说纷法,莫衷一是。如何认识巴族的含义,我以为应将其放入大的文化语境中从语源学、历史语言学、比较语…  相似文献   

12.
论早期巴文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首先提出了对巴文化起源地的观点,认为巴文化的起源就是居住在巫山、巫溪境内的原大溪文化的居民.其次阐述巴文化的形成阶段,并论证它就是由峡江内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发展而来.再次提出了巴文化的扩张阶段,是由峡内分别向东、向西扩张,并且提出了早期巴文化向东发展的路家河类型和向西发展的中坝子类型.最后解释了巴文化为什么会向不同方向扩张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运用三峡库区地下文物抢救工作中发掘出来的最新考古资料进行研究,提出在晚期巴文化中还存在一种新的文化类型,即"李家坝类型".这种文化类型主要分布在四川盆地的三峡地区,年代主要为西周晚期春秋早期至西汉早期.该类型是在继承早期巴文化的基础上又增添了许多新的文化因素,并在东边楚文化的影响下所形成.因此,其主要特征是由早期巴文化因素、新的晚期巴文化因素、楚文化因素等这三组文化因素所共同构成.  相似文献   

14.
在三峡旅游地众多的文化类型中,三峡地区的巴文化是三峡文化发生与发展的根基。而处于三峡腹心地带的忠县,是古代巴文化发展、建树的历史重地,在古代巴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在三峡巴文化旅游开发中,应以忠县为主要根据地进行开发。  相似文献   

15.
夏商以来,我国西南地区曾出现几个“巴国”:有“孟涂所处”之“巴”;“廪君”之“巴”;“宗姬”之“巴”;江州之“巴”及“枳巴”等。其中以“廪君”巴和“宗姬”巴较为著名。近年来,学术界尤其是考古学界对夏商时期巴文化遗存的发现与研究,更引人注目。本文拟在此基础上,对“早期巴文化”与“廪君”巴之间的关系,试陈管见。一、鄂西川东的“早期巴文化”遗存考古工作者已找到同中原二里头文化时代相当的多处早期巴文化遗址。这些遗址的分布从湖北宜都(枝城)、宜昌、秭归等县的长江沿岸到四川巫山、忠县以至嘉陵江流域。考古工作者在鄂西先后调查和发掘了宜都毛溪套遗址、红花套遗址、向家沱遗址、秭归  相似文献   

16.
三峡地区是亚洲人类诞生的发源地,新石器时代,这里有着著名的城背溪文化、大溪文化、哨棚嘴文化;夏商周时期,这里是巴文化的主要分布区域;战国以后的历朝历代,这里又是兵家必争的主要地区.因此,对三峡历史文化的演变与发展,自古以来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重要课题.随着近些年来考古发掘工作的深入,一批批新材料的问世,不仅为我们的研究拓宽了视野,而且也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极为重要的第一手资料.从而也不得不使我们对过去三峡历史文化的一些传统观念及模糊不清的疑难问题重新来进行修正和改写,从而能让一些研究者、广大人民群众对三峡历史文化有一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中巴建交后60年里,积极开展了一些文化交流与合作,但由于条件所限,其深度和广度明显不够。随着中巴关系的日益深入,我国对巴开展文化外交不仅愈显需要,而且可以多渠道、多层次同时推进。除官方文化交流之外,社会力量、在巴华人和在巴中资企业都具备开展文化外交的载体作用,并具有各自独特优势。在我国政府有关部门指导下,对巴开展多层次文化外交,对于巩固中巴"全天候友谊",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8.
巴文化的主体性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尤其是在众说纷纭的时期,解决这一个问题有它更重要的价值,能够为巴文化的深入研究提供一条通达的道路。目前对巴文化的生体性有以下几种说法,1、周源说;2、楚源说;3、土源说。我们先不盲目倾同其中的任何一说,而是立足于古代文化遗物和现实生活中的实例,进行有比较的、有继承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巴蜀文化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由分立发展到舍一发展、互补互融的长过程.巴文化与蜀文化同根同源、同质同体,两者相互最高的文化认同是巴蜀文化共同体形成的基础;巴与蜀的互补结构及其差异性发展是巴蜀文化共同发展的动力;巴与蜀的特色整合是川渝文化合作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0.
廪君巴从清江流域兴起与发展,后来向四周扩散,特别是发展到四川境内外,从而有了“巴蜀文化”的共称。自考古学兴起,在长江三峡与清江流域里,发现了以夹砂褐色陶器为特点的文化遗址,时间可早到夏商时期;器物类别以釜、罐为其大宗。许多学者认为这就是早期的巴文化。笔者认为对廪君族系文化与巴文化应区别对待,以还原历史阶段的不同。廪君族系的历史融合与发展,在清江与长江三峡地区是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并成为我们今天研究土家族这个民族的文化根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