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电子图书是数字化时代图书馆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电子图书系统是电子图书的应用平台。本文对电子图书和电子图书系统的概念进行了介绍 ,分析了二者的关系。同时根据作者的实际工作经验 ,概要介绍了以数字化内容制作者模型为基本框架 ,由清华大学图书馆和超星公司合作开发的电子图书系统。  相似文献   

2.
<正>互联网技术的普及推动着现代图书馆为读者提供电子阅读服务,而且还愈来愈注重利用信息技术为读者提供更多的信息资源服务。在电子图书阅读的新形势下,图书馆逐步从传统的图书借阅功能转向以信息与知识检索、搜集、传播、发布等多功能的读者服务。然而,电子图书阅读在图书馆读者服务中的有机融入还面临一系列的困境,如何破解瓶颈实现新时代图书馆读者服务的全面发展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3.
对于网上信息资源的扩充来说 ,版权问题一直是制约其快速发展的瓶颈。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调查显示 ,32 .6 %的被调查者经常查阅网上电子书籍 ,38.9%的被调查者认为目前网上的电子图书不能满足需要。日前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发布了其研发完成的数字版权管理系统 ,可望打通海量数字资源的版权瓶颈。通过该系统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国家中心将同每一个著作权人就其作品的网上使用权和使用费用达成协议 ,在将合法获得的数字资源进行加密后提供给用户。由于不同用户在使用该资源时所获得的许可证不同 ,因此杜绝了网上资源无限复…  相似文献   

4.
电子图书的利用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电子图书在图书出版业引发了一场全新的革命,同时使传统图书馆的图书收藏方式和使用面临挑战。文章从电子图书的特点出发,阐述了国内外电子图书的的发展状况,列举和分析了目前获取和利用电子图书的各种方式,同时对未来电子图书的发展目标提出了看法。  相似文献   

5.
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子图书是否将取代纸质图书的地位?纸质图书面对电子图书的挑战应如何应对?作者基于对这些问题的理性思考,对电子图书与纸质图书的优劣进行了比较分析,提出了未来图书事业的发展,将是纸质图书与电子图书共存共荣,和谐发展的格局。  相似文献   

6.
信息载体及传递媒介正在快速改变着以印刷型文献为主的图书馆现状,图书馆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图书馆,取而代之的将是电子图书馆。电子图书馆以组织电子化信息及其技术并提供有效服务为特征,几乎图书馆的所有载体信息均能以电子化的信息获得。通过网络组织读者访问外界电子化图书馆和文献信息数据库系统,如电子期刊、电子图书、声像资料、多媒体资料等;用计算机系统管理图书、期刊等为读者服务;图书馆和校园网连接到办公室、实验室以至家庭,以便很方便的共享资源[1]。一、高校图书馆的馆藏服务新理念信息资源是电子图书馆进行信息服务的物质基…  相似文献   

7.
网络环境下大学图书馆馆员的角色转换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现代通讯技术的发展和网络化图书馆的建设,给大学图书馆工作带来了许多新变化、新特征。大学图书馆员要适应这种新的工作环境,就应实现角色的转换,从"社会精神财富的保管者"、"文献信息的传递者"等转换为"信息专家"、"信息资源的建设者"、"信息资源的组织者"等多重角色。  相似文献   

8.
随着互联网和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图书馆在信息资源的、采集、分类、整理、加工和传输等各个环节,实现数字化转型发展是必然趋势。数字图书馆是一个集合了文化、技术、经济和法律为一体的综合性信息资源服务平台,它能给用户提供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的信息资源服务,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从法律属性的角度来看,数字图书馆同时具有“公益性”和“营利性”两种法律属性,前者是其主体法律属性,后者是其从属法律属性。由于数字图书馆具有更加复杂的法律属性,导致其面临的知识产权风险更加多元化,无论是在信息资源采集、信息资源数字化、信息资源传播还是信息资源检索服务等多个方面,都面临着一系列知识产权风险问题。因此,有必要针对性地修改和完善《公共图书馆法》《著作权法》和信息网络传播立法,完善数字图书馆知识产权保护的立法体系。  相似文献   

9.
互联网是信息资源获取和利用的最强有力的技术工具,包含电子邮件、WWW网、网上专题讨论、远程登录、信息查询工具和文件传输协议等6个方面,每一种技术各有其使用的方法和技巧,所提供的信息资源也各不相同.文章就每种技术作了简介.并对其应用中的优缺点、作了阐述.认为首选的应该是WWW网和E-Mail两种形式的结合.  相似文献   

10.
网格是构筑在互联网上的一组新型技术.网格技术的应用,将使数字图书馆所拥有的数据库资源组织成一个循环互动的知识网络,与外界信息资源链接,消除信息孤岛,实现计算资源、存储资源、通信资源、软件资源、信息资源、知识资源的全面共享.从而促进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高校图书馆数字信息资源建设的现状、存在问题、建设内容、模式等问题的分析,对高校图书馆数字信息资源建设体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探讨;并作了一个应用实例:贵州大学图书馆数字信息资源建设的规划。  相似文献   

12.
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馆藏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网络环境下 ,图书馆要想生存和发展 ,必须对馆馆藏建设进行调整。网络环境对图书馆藏建设具有重要影响 ,并具有新的特点 :即文献载体和类型、文献收集途径和获得方式、文献收藏方针和策略等三方面均有变化 ;网络环境下馆藏建设的策略是 :重视数据库建设 ;增大电子文献入藏比例 ;建立具有本馆藏书特色的文献信息资源及剔旧策略 ;并应注意一些其他问题。  相似文献   

13.
数字图书馆工程与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结合高校图书馆的具体情况,详细论述了如何从馆藏资源数字化、文献采购电子化、建设网络数据库3个方面来建设数字资源.提出在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中,要注意找准定位,遵照统一的标准规范,妥善处理知识产权等几方面的问题,并提出因馆制宜、采用和完善已有的标准规范和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满足版权人的要求等相应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4.
海量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带来的资源过载和资源迷航的问题。首先总结了数字化学习资源推荐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常用的推荐技术及应用,在分析谷歌搜索推出的知识图谱与图书情报学的区别的基础上,结合知识图谱在教学领域的应用和发展情况,并以网络教育平台为例提出了基于知识图谱的数字化学习资源推荐的流程,对知识图谱推荐的特点进行分析。基于知识图谱的推荐的方法能够构成知识点的体系结构,推荐有效和相关联资源,解决网络学习中知识碎片化和学习导航的问题,并且可视化地呈现和学习资源的推荐对提高学习兴趣有很大帮助。  相似文献   

15.
本文在说明数字图书馆、知识产权的基础上 ,分析了数字图书馆建设中所面临的信息资源数字化与复制权、信息资源传播与传输权、数据库的版权、网上资源下载、链接权等有关知识产权方面的问题 ,提出必须维护著作人权益 ,合理使用数字资源。  相似文献   

16.
数字图书馆在网络信息传播中的出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数字图书馆在其文献资源数字化、网络传播和信息服务过程中,如果不注意现行法律的规定,则可能会发生侵犯著作权的法律问题。事实上,依照目前的法律规定,并不利于图书馆在数字环境中的生存。为此,数字图书馆的基本出路在于:1、法律应当明确数字图书馆的公益性地位;2、积极与出版社合作取得授权;3、充分利用著作权法中的合理使用和法定许可的原则;4、健全数字图书馆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  相似文献   

17.
数字城市建设中的技术理性问题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数字城市建设是目前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在建设过程中由于对数字城市建设定位以及战略意义的认识不足,导致技术理性主导数字城市化建设工作的现象突出,带来较大的社会影响.在对技术理性僭越的批判的同时,数字城市建设应当重视人文文化建设,建立人文理念,重视培育市场需求与环境建设,稳步渐进,讲求实效,在应用中求发展,注重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8.
论高校档案信息数字化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校档案信息数字化是随着学校计算机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型档案信息数字形态,它能把分散于不同载体、不同地理位置的信息资源以数字化形式存贮,提高利用效率,实现资源共享。  相似文献   

19.
从长尾理论对数字资源和读者服务的启示着手,介绍了数字资源的种类和扩展的途径,以及对数字资源的推介方法,如:应用widget软件、网页上构建rss、网络资源导航、馆藏专题服务等,最后指出建立读者信息库,向读者推送信息是深化读者服务、提高文献使用效益的必需途径。  相似文献   

20.
胡以鲁《国语学草创》在中国语言学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目前学界对胡以鲁《国语学草创》的研究存在版本考证混乱的问题。今利用线上线下多种考证途径,最后得出结论:(1)该书首印于1913年,但当时并没有正式出版发行,而是线装自印本;(2)1923年由商务印书馆正式出版发行;(3)除了前两个版本以外,还有商务印书馆1926年再版以及1933年第三版。以《国语学草创》版权页的信息作为考证的基点,厘清该书的版本信息有助于准确了解胡以鲁的生平事迹和《国语学草创》的成书背景,对文献研究和辞书编纂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另外,就语言学史研究而言,进一步保证了信息引用和注释的准确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