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759年清代统一新疆后,为加强对这个多民族地区的统辖,针对回疆特有的民族、宗教与文化制定了单行法规--<钦定回疆则例>.作为清代少数民族立法的重要成果,<钦定回疆则例>在维护国家的统一,促进新疆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回疆则例》是清朝统一新疆后为有效辖制回疆地区而制定颁行的一部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宗教、司法管辖诸方面的重要的民族法规。作为清朝少数民族法制建设的主要成果之一和少数民族法律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回疆则例》以“因俗以治”为立法原则,在体例、内容、性质方面具有突出的特点,在清朝统治新疆前期为边疆稳定、国家统一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王曾翼的<回疆杂咏>三十首以"褰帷宣圣德,问俗采欢谣"为旨归,留下了竹枝词的南方写作惯例与新疆民俗内容的整合轨迹.南方意象与回部词汇不断被整合,自身的南方阅历经常被用来解释新疆民俗,充分展示了王曾翼为南北方文化融合所做的努力.同时,<回疆杂咏>精工雄健的风格,也表现出南方文化讲求精致的思维习惯与北方粗犷雄伟地域风格的结合.  相似文献   

4.
清朝政府在调节新疆婚姻规范方面,虽然规定禁止汉、蒙、维等之间互相通婚,但却认可了“回疆”少数民族婚姻习俗,并赋予其法律效力。民国政府建立后,加快了对现代婚姻的立法,客观上促进了新疆婚俗的改良。集中体现在对婚龄的限制方面。清至民国,新疆婚姻立法的重大变迁,以及对“回疆”百姓婚姻的影响,客观上反应了时代的进步性与区域独特性。  相似文献   

5.
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后,清政府在回疆派驻官员管理并驻扎大量官兵。为解决部分行政和军事费用,回疆屯田事业在参赞大臣悉心经营管理下迅速蓬勃发展起来。一方面屯田的收入满足了军需和行政费用,另一方面屯田活动还加强了回疆各族人民之间的相互协作,密切了不同地区间经济和文化的交流。  相似文献   

6.
"乌什事变",是清政府收复新疆初期发生的影响力最为深远的历史事件,它不仅暴露了清政府经营与管理新疆事务的诸多问题,其后的善后措施更是奠定了清政府治理回疆的基本模式。但是,传统的新疆史料对此不仅记载较为简略,而且存在着诸多细节性的错误。乾隆朝满文寄信档等稀见史料中,存有这一段历史的线索,可资从中探讨"乌什事变"的起因、过程以及善后措施,回溯"乌什事变"之真相。  相似文献   

7.
清代"回疆协办大臣"奏折有联名会奏和单衔具奏两种。一般而言,八旗"回疆协办大臣"与维吾尔"回疆协办大臣"联名会奏言事范围不同,八旗"回疆协办大臣"言事范围仅限于本城和属城,维吾尔"回疆协办大臣"言事范围则限于本地维吾尔人事务和临近藩属事务。奏折的言事范围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是权力分配,故八旗、维吾尔"回疆协办大臣"与参赞大臣会衔联名具奏言事的范围与其本职权限基本一致。其单衔具奏,分为循例具奏和秘密参奏两种。当回疆参赞大臣携印"出差",其协办大臣暂用旧储办事大臣印信办事,此间单衔具奏言事仅限本城与属城"寻常日行事件",重要事件与参赞大臣会商联名具奏。乾隆四十四年,经西成奏请,准许回疆协办大臣专折密奏,有利于回疆协办大臣监督牵制正办大臣。清代新疆大臣公事奏折准许驿传递送。嘉庆以后,为免徒劳驿站,又规定了一些细节问题,如循例奏折先后规定五折发递、临城转递,紧要事件、参奏仍准专折驰递。  相似文献   

8.
伯克制度是清朝政府统一回疆前该地区旧有的行政制度,自清朝政府对回疆实施统治之后,便对该项制度进行改革,将其纳入清朝地方职官体系,并在当地确立了驻扎大臣与伯克相结合的管理模式。回疆各地的驻扎大臣一般不对当地民众进行直接管理,而是通过伯克施行对民政事务的间接控制。伯克通常在本地驻扎大臣的监管下行使其职责,成为清朝政府与回疆民间社会之间互动的中介。因此,清朝政府十分重视通过法律的手段对伯克进行管理,以明确伯克权责、规范伯克行为、打击伯克犯罪。这种惩防并举的做法对清朝政府在回疆建立稳固、有效的统治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王有德《林则徐〈回疆竹枝词〉释义》一文(见本刊1982年第3期,以下简称《释义》),对林则徐流放新疆期间写的《回疆竹枝词》二十四首,作了一些解释,为我们解读这组竹枝词提供了不少方便。但是,我感到《释义》也存在着一些误释的地方,现在我就竹枝词的某些部分,试作一些诠释,请王有德同志及有关专家和读者指生。  相似文献   

10.
清朝在统一回疆后,在因地制宜、因俗施治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一整套有别于内地的司法监察制度。该制度在运行初期,对于防止司法腐败,维护当地司法秩序的正常进行,无疑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但随着清王朝统治的日趋腐败,回疆独特的司法监察制度最终淹没于历史洪流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