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4 毫秒
1.
为了正确认识和公正评价当代美中两国的人权状况和人权本质,有必要对当代美中两国的人权观作一番比较研究.通过分析两国人权观的理论基础以及在生存权、发展权和经济社会文化权利以及人权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等具体人权主张上的差异,揭示了美国所谓"人权高于主权”和"人道干涉无国界”在理论上的荒谬性、实践上的有害性和违背<联合国宪章>的特性.阐明了以"新天赋人权论”为基础的当代美国人权观的本质是从历史唯心主义和抽象的人性出发,为霸权和强权政治服务的、逆历史、反科学、反人道的人权观,其特点是霸道性、伪善性和欺骗性;与之相比较,当代中国人权观是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和人的社会本质理论基础之上的、进步的、科学的马克思主义人权观,其特点是人民性、民主性和真实性.指出新干涉主义的美国对外人权新战略的实质,就是按照美国的价值观和利益对世界加以改造和组织,妄图建立起由美国主导的"一统天下”,从长远的发展趋势来看,它必然是一种衰落和衰败的人权观,越来越受到发展中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的抵制和反对;而当代中国的人权理论具有无限的生命力,它不但正确地指引了当代中国人权实践,而且在当前国际人权斗争中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在人权的特性、内容、享有主体以及与主权的关系等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观坚持人权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经济社会文化权利与政治权利的统一、个人人权与集体人权的统一、人权与主权的统一。与西方传统人权观相比,这一人权观充分彰显出自身的特点,更具科学性和实践性。现阶段对其进行深入研究,有利于推动符合我国国情的人权事业顺利发展,巩固社会主义制度,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中西方关于人权普遍性与特殊性之争的背后隐含着一个错误观念,即以人权观统摄人权保障观,这也是国内外人权领域惯常的研究方法。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权利类型的增多,人权观已不能独立承担人权从应有状态到法定状态,再到实有状态的转化使命。人权保障观具有不同于人权观的独特的研究视阈和价值指向,应分立于人权观的研究视阈,以更好地从实践层面对权利运行予以思想指导。对人权保障观的正确定位要正视其与人权观的差异之处,但也不能割裂二者间的内在关联。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合理建构人权保障观的研究维度,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保障观进行科学解读,加快推进中国人权事业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4.
邓小平人权思想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邓小平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人权观 ,主张用阶级分析的观点看人权问题 ,针对中国属于第三世界国家 ,结合当今复杂的国际环境 ,提出了“主权重于人权、生存权”和“发展权是首要的人权”等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权思想。邓小平人权思想的各个组成部分是相互联系、彼此补充的有机整体 ,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的继承和发展。邓小平关于人权问题的论述 ,是我们在人权问题上抵御西方世界人权攻势 ,反对西方大国推行霸权主义的强大思想武器。  相似文献   

5.
自1920陈独秀转向马克思主义之后,在人权观上也表现出与此前完全不同的旨趣.他批判自由主义人权观,提出通过阶级战争建立人民政权以实现人民的权利,指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解决女权问题,阐发了无产阶级的民族自决权观点,同时侧重诉求劳农阶级的权利,尤其是第二代人权.这些主张表明,"五四"后期陈独秀的人权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三代人权论"谈起,指出人权学说有一个发生、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人权"虽然是一个近代西方的概念,但是人权作为一种实存和理念无论在古代希腊和古代中国即已存在.中西人权观具有共同的特点,即都是建立在人性论、"自然论"基础之上,都反对君权专制和暴政.不过,中西人权观也有明显的区别,即西方人权观是与民主政治相结合的,而中国的人权观是与"王道"相结合的;西方人权观的核心是"人",而中国人权观的核心是"民";西方人权观与法制相结合,中国的人权观与人治相结合.具有现代性的第三代人权观则强调"人类人1权",它既吸收了中西人权观的合理因素,又超越了传统的中西人权观.  相似文献   

7.
人权观在中国是人权理念历史演进的承载,它不同于西方,有着自身独特的表达方式。和谐社会的内涵与人权理念的价值诉求相契合,要求将人权价值诉诸实践,是人权观在现时代的表达。和谐社会的构建主体包括政府主体与社会主体,两方面主体都在构建过程中体现出人权观对自身的塑造。和谐社会自身又包括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和谐,两方面内容同样承载着人权观的表达。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文化主张“性善论”,倡导“民本”和“仁政”思想,强调平等与和平。孙中山先生提出了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但是,由于中国在历史上缺乏作为法律权利主体的个人和集团,缺乏对人权概念的现实要求,以及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和谐”,中国传统文化中没有人权概念。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利于人权健康发展的意识和思想,如“和谐”观念、“仁政”和“民本”思想以及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中的人权思想,应该加以坚持。同时,从发展人权的角度看,应从平衡权利和义务、弘扬法治精神和提倡现实主义方面对中国传统文化加以创新  相似文献   

9.
近10多年来,西方资产阶级和国内坚持资产阶级自由化的人常常打着人权的旗号,攻击社会主义“不重视人权”,“中国的领导人不讲人权”,“现在中国人连许多起码应该有的权利都没有得到”。对于这些不顾客观事实的攻击和诬蔑,我们应当给予驳斥,以便澄清是非。此外,社会上也有一些人对社会主义人权缺乏正确的认识。因此,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立场和方法分析人权问题,特别是社会主义人权问题,对于抵制人权问题上的错误观点,澄清模糊认识,树立正确的人权观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人权观教育是人权教育高度发展的集成体,其价值包括:人权教育是为了人本身的教育;人权教育对于关于人应该普遍享有的权利作深刻探讨;人权教育必须尊重人权的教育等方面内容。找寻马克思主义人权观教育的价值进而推动其全面的开展是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1.
中国哲学要自己讲,讲自己,就是要突破“洋魂西话”对“中魂汉话”的遮蔽,化“洋魂西话”为“中魂汉话”。自己讲,讲自己,不是排斥西方哲学,而是“知己”,知己是为了更好地知彼。知己知彼,才能平等地交流、对话。在中国哲学语境下,中国哲学是指人对宇宙、社会、人生之道的道的体贴和名字体系。惟依此规定发现中国哲学创新的三条游戏规则,即核心话题的转变,诠释文本的转换,人文语境的变化,才能建构当代中国的哲学形式——和合学。和合学的和生、和处、和立、和达、和爱五大原理,是人类共同面临的五大冲突和危机的化解之道。  相似文献   

12.
高校德育审美探索是当前高校德育改革的趋势.中国"天人合一"传统美学思想以"和谐"为核心,在人生境界上强调物我交融,在人际关系上强调以"和"为贵.以"天人合一"的中国古代美学思想为依据进行德育审美探索,通过审美主体的内化和外化以实现道德人格.  相似文献   

13.
离开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历史背景,中国绘画将不成其为中国绘画;无视中国绘画固有的创造法则,对中国绘画的任何触摸和探讨,无异于缘木求鱼,徒劳无益。如果说西方绘画的哲学源头是"本体论",那么,中国绘画的哲学源头则是"和谐论"。"本体论"催生了西方绘画的"摹仿论","和谐论"催生了中国绘画的经典论题"意象论"。正是通过"意象",中国绘画的形象创造才实现了物我在主观与客观、感性与理性、形与神等诸多方面的完美和谐。  相似文献   

14.
张岱年认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和主要表现。作为中华民族精神,自强不息的历史内涵,主要表现在政治生活、个人生活及生活态度上;厚德载物的历史内涵,主要表现在国家民族关系、文化价值观、人际关系及治国之道上。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历史价值主要表现为:促进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铸就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优良品格;推动中国社会的绵延不断的变革。  相似文献   

15.
人文精神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学界广为关注的论题。学者们对于人文精神存在三类不同理解方式:或者从西方思想中的人文主义来界定它的内涵;或者把人文精神归结为中国古代的人文传统;或者立足于人类来理解。文章认为,对于人文精神的理解,应当以中文语境的意义为基础,综合把握西方文化中的基本观点,立足于个人与人类的自由。  相似文献   

16.
中国的人文精神和西方的人文精神都立足于“以人为本” ,但其内涵和外延均有较大的差异。西方文化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中国文化在其早期就显示出非宗教性的品格特征———浓厚的人文精神。所以 ,由中西文化所形成的中西人格取向、道德价值观迥然不同。历史赋予我们当代人的使命是通过改造传统文化来发展现代化 ,而不是用现代化来嫁接传统文化 ,这是我们搞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立足点和出发点  相似文献   

17.
在反封建的基础上,现代西方社会形成了自由主义、主体主义、个体主义的资产阶级核心价值观;在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影响、作用下,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和”精神、集体主义、实事求是,已成为现代中国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若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成功,现代化就有了一个“中国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就会得到全世界的尊重、认可。  相似文献   

18.
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看,天、地、人之间并不是各自独立、相互对立的系统,而是彼此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它们同处于一个充满生机的生命洪流中,是生生不息、一气贯通的。从人际关系看,中国文化主张群我和谐、人我和谐,并形成了一整套规范人际关系的伦理体系。从人的身与心的关系看,表现为对人的生命价值的尊重,肯定身是心的基础,在承认身心统一、神形不离思想的基础上,强调人的修身和正心,重视道德修养。  相似文献   

19.
从现代广告语言出发,探讨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指出中西文化的主要差异在于哲学观上的天人合一与天人二分、价值观上的整体观念与个人主义、思维方式上的综合直觉与分析逻辑以及伦理道德观上的宗族观念等级意识与个人本位平等意识之间的对立.  相似文献   

20.
文化价值管理论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化价值管理理论是对传统管理理论模式的全面超越和扬弃 ,这种以突现人的主体性为核心的管理理论的“哥白尼式革命”与康德的“哥白尼式革命”有着异曲同工之趣。重视人的主体性 ,主张“目的人”思想放弃“工具人”思想 ,成为西方传统管理理论走出自身困境的最优选择。我国企业管理中人的主体性和目的性的发挥应充分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中浓厚的人文精神 ,结合西方传统科学管理中先进的理性管理理念 ,形成全面体现人本管理的现代文化价值管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