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民生问题归根到底是人的问题,为民众谋求幸福与尊严,实现社会公正与和谐,一直是人类文明的不懈追求;幸福是当代中国民生思想与实践的需求目标满足状况的晴雨表;尊严是当代中国民生思想与实践的主体意识觉醒;公正是当代中国民生思想与实践的制度安排诉求;和谐是当代中国民生思想与实践的社会秩序的理想状态;幸福与尊严、公正与和谐是人类社会发展、文明进步的必然选择,是当代中国民生思想与实践的内在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2.
没有社会的公正便没有社会的和谐。当可以支配社会资源的社会公共权力没有得到有效的规范和严格监督时,社会公正便难以保障,不公正现象随之而来:腐败是最大的社会不公正;以利益集团化为主要表现的社会结构性不公正;收入分配的不公正导致明显的地区差异、城乡差异、群体差异;人为造成的制度安排上的不公正使得户籍问题、教育资源分配问题凸显。上述问题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着力点,构建公正社会是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种方向。  相似文献   

3.
现代市场经济社会是一个尊重人权和保障权利的社会。权利结构的分化必然引发社会的分化,而权利的和谐必将促进社会的和谐。正义的社会要求社会制度安排保障权利的公正和谐,权利的公正和谐成为社会和谐的实质。在改革进程中,权利结构的分化整合及其制度建构,正在成为当代中国和谐社会建设的中心议题,我们正在走向一个在权利与责任对等基础上实现权利和谐的社会制度建设时代。  相似文献   

4.
史文媛 《河北学刊》2008,28(1):129-133
社会公正是衡量社会政策完善与否的首要标准,也是完善社会政策的核心内容与基本价值取向。社会公正是社会政策的核心价值和基本理念依据,社会政策是实现社会公正的载体和主要手段。社会公正与社会政策密不可分,二者相互作用、互为支撑,构成现代社会良性运行的社会机制和有效途径。完善以社会公正为目标的社会政策体系,既要以社会公正为核心,循序渐进地推进社会政策体系的整体建设,又要以对社会公正影响较大的问题作为中国现阶段社会政策改革创新的重点或突破口。  相似文献   

5.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制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制度安排是社会状态函数的一个关键性变量。因此,相应的制度安排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之所在。而和谐的制度安排应立足于其根本的“基础设施”——政府、市场、社会自身及其关系的和谐,然后构建其对策性的制度安排:合理的利益协调机制,利益沟通与谈判的机制、有序的社会流动机制、表达与参与机制、以社会公平、正义为核心的价值评价机制。  相似文献   

6.
吴忠民 《东岳论丛》2005,26(1):22-35
为了保证社会分层结构的公正,为了防止、限制不公正社会分层结构的出现,就必须进行相应的宏观层面上的制度安排和政策制定。制度安排和政策制定的价值取向应当是公正。根据平等、自由和社会合作的理念依据,社会阶层界域中公正的基本规则应当包括相互开放和平等进入、各个阶层得到有所差别的并且是恰如其分的回报(分配)以及互惠互利这样三项重要的内容。在现实社会中,往往存在着不少对于社会分层中的公正规则而言是不利的因素。这些不利的因素主要包括:精英社会的误区;较高位置阶层之间边界的模糊;水平分化与垂直分化之间的不平衡;阶层内个体人完整性的损害。  相似文献   

7.
农民问题与社会和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如何解决农民问题是中国走向社会和谐的关键。鉴于在农民问题上还存在着诸多不和谐因素,因此,政府在农民问题上的制度安排、城市对农民的政策与心态调整、农民文化技术素质的提高和心理素质的适应是构建和谐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8.
社会公正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实现社会公正既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也是促进社会和谐的根本条件之一.实现农村社会的公正是构建和谐新农村的必然.马克思社会公正思想是实现农村社会公正的思想源泉.构建和谐新农村的根本是以人(农民)为本,核心内容是平等自由,关键是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9.
转型中的中国社会救助制度之发展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王思斌 《文史哲》2007,(1):121-126
随着中国社会的快速转型,中国的社会救助制度取得了新的进展。具体表现为城市贫困救助制度、农村社会救助制度和流动人口救助制度的建立与发展。但同时,城乡社会救助的任务也越来越突出,而与社会救助相关的财政支付制度、政策实施系统以及救助对象方面存在的问题,阻碍了社会救助工作的有效开展。  相似文献   

10.
社会公正:现代政治文明的首要价值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资源的相对稀缺决定了社会生活的冲突的背景,也使得社会公正成为社会生活的必需品。社会差别与不平等是每一个社会不可避免的事实,社会公正的目的不是要消灭社会差别,而是通过良好的制度安排合理地调节社会成员的权利和义务。保障社会公正是政治结构的首要责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目的,在于建构一个较之以往更加公正的社会。  相似文献   

11.
和谐社会应该是一个实现社会公正的社会,中国自古以来是“不患寡.而患不均”.社会公正是现代社会的制度设计与制度安排的基本依据,是社会安全运行和健康发展的基本前提。只有遵循社会公正的规则.才能使社会各个阶层之间实现良性的互动.才能形成有效的、持续的整合与合作;才能使绝大多数社会成员都受益,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才能充分激发各个阶层及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潜能。  相似文献   

12.
论制度性弱势群体及其保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宇光 《学术界》2006,2(6):164-168
制度性弱势群体是指在制度安排中处于相对不利的地位、生存与发展处境需要依靠政府给予特殊保护以改变其“弱势”状况的人群。弱势群体问题根源于我国社会转型期背离正义原则的制度偏失。解决制度性弱势群体问题,是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题中之义。从合乎正义的制度安排秩序出发,实现制度公正与制度倾斜的有机结合,为保护弱势群体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3.
制度是人们实践和交往活动的产物 ,是整合和调控社会关系的规范体系 ,制度的首要价值是公正。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 ,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制度缺环和制度真空 ,导致了严重的社会不公正现象 ,影响了社会稳定和持续和谐发展。因此 ,我们必须从坚持社会主义理念、转换社会运行机制的战略高度 ,注重制度的理性设计 ,加强制度建设 ,推进制度创新 ,维护社会公正。这是事关现代化事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成败的一个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4.
构建和谐社会与公共政策设计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和谐社会的建设与解决社会公共问题的公共政策有紧密的关联.虽然制度安排和机制设立带有刚性特征,但优善政策则有灵活和创新的特点.要促进社会走向和谐,致力于解决社会中不和谐问题的公共政策活动,在设计中就需要认真考虑有限竞争的政策背景和情境,需要坚持以合作共享作为政策价值导向,需要创造出论辩协商的政策过程环节.  相似文献   

15.
制度公正属于经济转型制度分析的价值理性范畴。在经济转型实践中,政府介入制度安排会影响到制度公正,即制度的实质公正与运行公正。结合制度公正的两个层面,对中国经验的判断是,政府的目标函数与偏好,直接影响制度的实质合理性和公正性程度;同时,政府权力运作规范和约束的有效性,决定着制度的运行公正程度。从政策导向上看,必须从经济增长型政府转变为社会公正(制度公正)型政府,做到以权利———义务的合理配置为内容的制度实质公正以及在宪政秩序内有效地约束政府权力的制度运行公正。  相似文献   

16.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出现了一些新的复杂的阶段性特征和社会问题,对中国经济社会的和谐稳定与未来发展具有关键性的影响。关于如何建构和谐社会,最重要的是恰当地理解社会和谐的基础条件,准确地判断一个阶段的社会和谐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本文认为,社会和谐的本质是社会整合以及在整合基础上形成的社会秩序,社会结构、社会制度和社会行动(者)三个维度的整合则是社会整合与秩序的前提。目前,中国社会和谐的结构、制度和行动整合在取得一定进展的同时还存在重大缺陷,面临重大挑战,社会和谐的实现还是一个很长的建设过程。  相似文献   

17.
吴文平 《北方论丛》2006,(4):136-140
目前我国正处在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经济结构和社会制度转型时期,农民问题始终是关键性问题。由于相关的法律制度的不完善及国家政策的不适当,造成了对农民利益的侵害。如何维护农民阶层的合法权益,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探究我国农民弱势阶层合法权益保护的途径和方法,则是需要从社会法的角度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和谐社会呼唤机会公平的制度安排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和谐社会要求社会公平。这种公平是指机会公平,而非结果公平;和谐是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动态的概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和谐要求是以经济发展为前提的机会公平。经济学意义上的和谐是可以度量的,即基尼系数,按照这一标准,中国社会目前的不和谐已经超过国际警戒线。中国社会现今不和谐主要表现为三大矛盾: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的矛盾,经济发达地区与经济欠发达地区之间的矛盾,以及经济增长与就业率下降的矛盾。种种不和谐均来源于制度安排的缺失。要实现和谐社会目标,必须标本兼治,从完善制度入手,提供保证机会公平的科学的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19.
邢贺超 《理论界》2015,(2):24-29
追求公平正义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也是实现中国梦的内在要求。当前我国社会的许多问题都根源于资源分配的不公正,罗尔斯提出的以"两个原则"为核心的正义理论,很好地回答了社会基本物品的公正分配问题,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公平正义的社会是历代中国人的梦想,但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观念自身的局限、缺少制度安排等原因,一直未能付诸实践。当前,通过完善和保障制度正义、利用公共政策着力解决现实中的不公正问题,几千年来的公平正义中国梦具备了实现的基础。然而,唯有通过持续、深入的改革,才能逐步解决当前社会的不公正问题,从根本上推动公平正义中国梦的实现。  相似文献   

20.
利益均衡:和谐社会建构的基本途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现代社会本质是一个合作的体系,社会的和谐有赖于外在社会秩序的"良序化"与内在心灵秩序的"和谐化".现代社会利益多元化使得利益结构的均衡成为了社会秩序和谐的基础.目前,在我国要防止贫富差距加大以实现利益均衡、维护社会秩序和谐稳定,就必须依靠公正的公共政策安排,合理解决平等与效率问题,提升政策公平性,减少并消除"社会排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