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50年代留给80年代的美学遗产,“实践美学”在90年代又面临着新的危机和挑战,以至于形成了大约4种不同的意见:第一种意见,可称之为“捍卫实践美学”.持此观点的人认为,“实践美学”并不像一些批评者所指责的那样,存在着所谓“注重群体而忽视个体”、“注重理性而忽视感性”、“注重历史的沿袭而忽视文化的突破”等一系列原则问题;也不像一些论者所倡言的那样,存在着整体超越的可能性;更不像有些学者所忧虑的那样,其命题本身即缺乏分析哲学的严格批判,因而是所谓过时了的“伪命题”.相反、他们认为“实践美学”有着极为广阔的发展前景.第二种意见,可称之为“改造实践美学”.持此观点的人认为,“实践美学”确有着巨大的理论价值和广阔的发展前景,但其价值和前景必须通过重要的修正与改造而重新获得.也就是  相似文献   

2.
邵鹏 《人文杂志》2007,23(1):27-30
民族国家等社会结合体是近现代历史哲学家构建理论体系的主要“历史单位”。随着人类历史由地域走向世界的历程,“历史单位”也随之不断演变。其中20世纪思辨历史哲学的代表文明形态史观把最基本的历史单位定义为“文化”或“文明”,产生了世界范围的影响。“文明”既总结了以往历史哲学关于历史单位的思考,又是人类“世界历史”形成的反映。唯物史观的社会有机体理论是囊括全部社会生活的总体性范畴,超越了文明形态史观的不科学性和唯心主义色彩。  相似文献   

3.
民族国家等社会结合体是近现代历史哲学家构建理论体系的主要“历史单位”。随着人类历史由地域走向世界的历程,“历史单位”也随之不断演变。其中,20世纪思辨历史哲学代表的文明形态史观把最基本的历史单位定义为“文化”或“文明”,产生了世界范围的影响,既总结了以往历史哲学关于历史单位的思考,又是人类“世界历史”形成的反映。唯物史观的社会有机体理论是囊括全部社会生活的总体性范畴,超越了文明形态史观的不科学性和唯心主义色彩。  相似文献   

4.
在马克思之前,思想家们从三种路向探讨了资本主义文明社会:一是论证资本主义文明社会的永恒合理性,二是主张返回到人类简单需要的原始状态,三是提出超越资本主义文明社会的未来社会的空想。马克思从人的物质生产劳动出发,提出了人类文明演变的思想。马克思认为资本具有二重性,资本打破了人对狭隘的人群共同体的依赖,但又迫使人依赖物化社会关系;资本为了逐利刺激生产力发展,却又无法驾驭生产力;资本通过缩短工人必要劳动时间榨取剩余价值,使社会有了大量自由时间;资本以殖民侵略和掠夺方式促使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在资本的统治下,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社会生活关系、政治关系和精神文化关系都扭曲了。资本的内在矛盾促使其走向解体,被社会主义的高级文明形态所代替。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推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使它们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相似文献   

5.
庄子“天人合一”思想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人关系是庄子哲学中的核心论题之一。庄子之天具有多重含义,既有自然之天的含义,也有本然、自然无为之义,还有必然性之义。庄子认为,人与万物本体都是自成一体、浑然不可分的;但是人在物化和纷争中丧失了本性,使心为形所役,被物化了;人们应当体认天道,最终超越现实,实现“逍遥游”,达到“天人合一”。庄子的“天人合一”思想对于我们今天仍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文化由古代向现代转型的过程中,一批闽籍学者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他们的学术、思想成果,反映了文化转型期中国人的现代构想、文化理想及其变动,揭示出中西方文化与中国现代化的多层错综关系,因而是十分值得研究的个案。  相似文献   

7.
“物化”或“异化”理论问题是当代哲学的一个中心论题,是东西方学者长期争论的一个共同热点。促使这种局面出现的契机是,1922年卢卡奇的《历史和阶级意识》的问世和十年后马克思青年时代的重要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正式出版。作为当代哲学史上第一本系统地论及“物化”或“异化”的著作,《历史和阶级意识》继承和发挥了马克思、黑格尔等人的“异化”理论,将“物化”(在卢卡奇那里,物化=异化)首次当作哲学的一个中  相似文献   

8.
技术与人性     
蒋阳  王莉 《兰州学刊》2004,(5):77-78,90
鲍德里亚的《物体系》认为资本主义技术文明“脱序”的根本原因在于 ,技术文明实践着“现实原则” ,而人的死亡本能不断驱使“快乐原则”与“现实原则”相冲突 ,要求回到文明的更原初状态中。鲍德里亚这一批判技术异化的心理分析路径既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又有认识的误区。人作为历史性的存在者 ,始终不断地通过技术性的活动进行自我创造和自我生成 ,人类的历史即是人类自我超越、自我异化的历史 ,文明史即是劳动史、异化史。人的本能也是一定历史的积淀 ,人与技术互相规定、说明 ,并不存在永恒不变的人性  相似文献   

9.
在近代前夕尤其是近代以降东西文化大交会中创生出来的汉字新语。一直是中、日、韩、德、意、美等多国、多领域学者为之倾心致力的研究对象。近年来的研究,更超越了传统语义学范围.获得了“历史文化语义学”的学术定位。2006年12月16~18日。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和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日文研)在武汉大学举办了“历史文化语义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海内外的60余位学者,从历史学、文化学、语义学等角度。对“自由与平等”“科学”“人民”“政党”“国会”“新闻”“哲学”等关键术语、概念进行了多维度的探讨,并对“历史文化语义学”的理论构建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通过对意识形态的批判,否定了哲学自身内在的规定性,以期实现由自由意识到实践力量的转化,从而充分肯定了实践力量的革命性。而“世界的哲学化同时也就是哲学的世界化”的命题,又内在地与马克思提出的“消灭哲学”与“实现哲学”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是以这种实践力量来“消灭哲学”使“哲学世界化”和“世界哲学化”来“实现哲学”。同时,马克思又强调必须把哲学同革命实践、无产阶级的斗争结合起来,以实现人的彻底解放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高度统一。马克思要求“消灭哲学”和“实现哲学”,其宗旨在于强调哲学不应满足于对世界是什么的理解与说明,而应当致力于现存世界的革命化和人的解放,这正是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超越历史上一切旧哲学的一次深刻变革,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变革的实质。  相似文献   

11.
许苏民 《江汉论坛》2005,(10):40-43
关于宋明理学与明清哲学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及宋元明清哲学的现代价值问题的讨论,是20世纪中国学术界的一件大事。肯定明清哲学具有启蒙性质,并将其看作是中国现代文化的活水源头的部分学者,借用西方近代文化与现代性的话语,努力发掘明清哲学中的新思想因素。而肯定宋明理学的理论价值与现代意义的部分学者,则强调宋明理学对现代中国道德意识培养与人格境界的提升所具有的正面价值。双方又都能言之成理,持之有故,而且都有自己的学术名家。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如何重新反思宋明理学与明清哲学之间的错综复杂的关系,准确把握宋元明清哲学的现代价值,仍然是一个有着广阔学术前景的话题。本组笔谈,既有吴根友教授就宋元明清哲学研究的范式及其方法诸问题作的深入思考,也有明清哲学研究知名专家许苏民、蒋国保二先生对“明清启蒙说”在学理与史料两方面做出更为新颖论证的作品,还有在宋明理学、明清哲学贯通研究中的新锐郭晓东、魏长宝、姚才刚、张丽华、陈敏荣等人对宋明学说的现代价值,“明清启蒙说”的学理困难等进行新的论证的文章。这些观点对于我进一步思考宋明理学与明清哲学的关系及宋元明清哲学的现代价值等,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吴根友 《江汉论坛》2005,2(10):36-39
关于宋明理学与明清哲学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及宋元明清哲学的现代价值问题的讨论,是20世纪中国学术界的一件大事。肯定明清哲学具有启蒙性质,并将其看作是中国现代文化的活水源头的部分学者,借用西方近代文化与现代性的话语,努力发掘明清哲学中的新思想因素。而肯定宋明理学的理论价值与现代意义的部分学者,则强调宋明理学对现代中国道德意识培养与人格境界的提升所具有的正面价值。双方又都能言之成理,持之有故,而且都有自己的学术名家。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如何重新反思宋明理学与明清哲学之间的错综复杂的关系,准确把握宋元明清哲学的现代价值,仍然是一个有着广阔学术前景的话题。本组笔谈,既有吴根友教授就宋元明清哲学研究的范式及其方法诸问题作的深入思考,也有明清哲学研究知名专家许苏民、蒋国保二先生对“明清启蒙说”在学理与史料两方面做出更为新颖论证的作品,还有在宋明理学、明清哲学贯通研究中的新锐郭晓东、魏长宝、姚才刚、张丽华、陈敏荣等人对宋明学说的现代价值,“明清启蒙说”的学理困难等进行新的论证的文章。这些观点对于我进一步思考宋明理学与明清哲学的关系及宋元明清哲学的现代价值等,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蒋国保 《江汉论坛》2005,(10):43-47
关于宋明理学与明清哲学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及宋元明清哲学的现代价值问题的讨论,是20世纪中国学术界的一件大事。肯定明清哲学具有启蒙性质,并将其看作是中国现代文化的活水源头的部分学者,借用西方近代文化与现代性的话语,努力发掘明清哲学中的新思想因素。而肯定宋明理学的理论价值与现代意义的部分学者,则强调宋明理学对现代中国道德意识培养与人格境界的提升所具有的正面价值。双方又都能言之成理,持之有故,而且都有自己的学术名家。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如何重新反思宋明理学与明清哲学之间的错综复杂的关系,准确把握宋元明清哲学的现代价值,仍然是一个有着广阔学术前景的话题。本组笔谈,既有吴根友教授就宋元明清哲学研究的范式及其方法诸问题作的深入思考,也有明清哲学研究知名专家许苏民、蒋国保二先生对“明清启蒙说”在学理与史料两方面做出更为新颖论证的作品,还有在宋明理学、明清哲学贯通研究中的新锐郭晓东、魏长宝、姚才刚、张丽华、陈敏荣等人对宋明学说的现代价值,“明清启蒙说”的学理困难等进行新的论证的文章。这些观点对于我进一步思考宋明理学与明清哲学的关系及宋元明清哲学的现代价值等,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对新文化运动全盘西化的误读,一定程度遮蔽了五四学者对文化现代化的早期探索史。从一个群体、一个命题和一个错位出发,反思了全体主义思维、单一的现代性、理论的时差等观点,指出新文化运动也是一种“被压抑的现代性”;从自信、世界、问题三种主体意识出发,指出五四学者在多元的世界文明观中,以现代化为本,以中或西为用,在实质上超越了“体用之争”;作为探索结果,“选择性的现代化”是基本立场,“双重创造说”是方法论,“第三样文明”是建设目标。可将新文化运动现代性特质申发为四方面:反思性而非盲目性、内敛性而非扩张性、对话性而非对抗性、人的而非物的,返回“文化”本身再解读以获得历史镜鉴。  相似文献   

15.
文化哲学作为现代西方主流哲学精神之中的一种基本理智运思方式,它体现了人作为具体历史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实现了哲学向人的生活世界的回归,它是哲学摆脱西方近代理性形而上学的困境、实现自我拯救与超越的有效途径。马克思实践哲学的内涵在于:实践是人的本质与存在方式,是对人自身和人与世界关系的再创造。马克思实践哲学的理论定位,使得马克思哲学具有强烈的文化哲学底蕴。  相似文献   

16.
美国超验主义文学尤其关注人与物的关系,作品中的非人类往往具有物质力和能动性,人类则深受其影响呈现出植物性、动物性和地质性,而人类和非人类之间以及非人类内部之间则存在跨物种同情。文学家们以自然书写的形式刻画了丰富、神秘而充满活力的自然物化世界,探索了新物质主义式的新型物人关系。他们不仅全面深入挖掘了物种之间的内在互动和相互影响,而且弱化了人类主体的物种优越性,超越了人类/非人类、主体/客体的界限,建构了一个生机勃勃的物化自然和新物质主义式的物化自我,与“人类中心主义”的“文明世界”展开了对话。  相似文献   

17.
杨耕 《天津社会科学》2024,(3):4-29+174
考察、分析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尤其是马克思对实践、社会存在、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方式、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社会形态等唯物主义历史观基本范畴的论述,概述、反思中国学者、苏联学者、东欧学者、西方学者对这些基本范畴的研究,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以下观点:实践是包括目的性设定的、对象化的历史活动,而限定中的超越是实践主体与客体的本质关系;社会存在是在人的实践活动中生成的“可感觉而又超感觉的物”,即“社会的物”;生产力表现为“主体生产力”与“客体生产力”“物质生产力”与“精神生产力”“个人生产力”与“社会生产力”的统一;生产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是人与物之间的关系,它直接决定生产关系,但它本身不属于生产关系;生产方式主要是指生产要素的技术组合方式与社会组合方式的统一,体现着生产力、所有制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是“建筑学的隐喻”,社会形态范畴的提出是以社会制度的划分为依据的,因而是经济结构、政治结构、观念结构的统一。  相似文献   

18.
玄华 《江淮论坛》2013,(5):104-109
“新子学”是发掘于“诸子学现象”又全面超越诸子学的全新事物。它是一种基于多元、开放、发展世界以面对他者而实现自我否定式发展为基本理念的新哲学。“新子学”也是重新梳理“子学”、“经学”,以改造整个中华学术文化的基本结构、实现其全面发展的学术文化工程:它是治疗当下学术文化“前现代、现代、后现代交错综合症”的良方,尚有广阔的开拓空间。  相似文献   

19.
由浙江大学主办、浙大人文社科处和浙大基督教与跨文化研究中心联合承办的“文明和谐与创新”国际论坛,4月17日至19日在杭州西子湖畔召开,来自中国、美国、英国、德国、法国、瑞士、意大利、埃及、土耳其、西班牙、日本15个国家和地区、代表了当今世界主要文明区和文化系的跨文化研究学者50余人出席了会议。论坛共收到论文37篇,在会上发表报告的有35人。会议围绕世界多元文化的和谐、合作与发展、世界文明间的历史关系与未来展望、中华文明的现代价值与自主创新等问题,展开了广泛交流与深入研讨,取得了若干重要的成果。这是一次高学术水准、…  相似文献   

20.
<正>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认真学习和研究毛泽东同志关于建设精神文明的思想,对于我们振兴中华,加速两个文明的建设,有着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毛泽东同志一贯重视精神文明的建设,并科学地分析了我国文明的发展史,预见了新中国文明时代的到来,为党和人民提出了建设新的精神文明的伟大历史任务。毛泽东同志说:“中国是世界文明发达的最早的国家之一,中国已有了将近四千年的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曾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直到明中期以前,我国的文化科学在世界范围仍处于先进之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