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范蠡所居陶地考张守德,李近山太史公在《史记》的《越王勾践世家》和《货殖列传》中,都具体地记述范蠡性越灭吴,浮海适齐后“止于陶”,“卒老死于陶”。但陶在今何地,其说不一,需要我们再加探讨。对陶的解释有二,一是释陶为陶山。如《抬地志》所载:“陶山在济州平...  相似文献   

2.
<正> 西施的名字,可以说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但是,历史上的西施与传统的恋爱故事并不相干,她的一生充满了悲苦和不幸,最后,以被处死刑结束了宝贵的青春,并非跟随范蠡驾轻舟泛五湖而去。可叹的是人们颠倒了这一史实。试看新版《辞海》(第1832页)的释文: [西施]一作先施。春秋末年越国苧罗(今浙江诸暨南)人。由越王勾践献给吴王夫差,成为夫差最宠爱的妃子。传说吴亡后,与范蠡偕入五湖。见《吴越春秋》、《越绝书》等。明梁辰鱼据此故事编为传奇《浣纱记》。看来《辞海》似乎有所依据,其实纯是传说。查今本《吴越春秋》、《越绝书》也没有西施去从的记载,此两书的逸文中有所记载,但却是绝然相反的,而且都不是最早的记载。  相似文献   

3.
试论范蠡的经济思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试论范蠡的经济思想吕世忠范蠡字少伯,本楚国宛三户人,春秋末战国初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实业家。他出身低微,特立独行,惟与文种相识,遂成至交,后一起弃楚归越。范蠡前半生苦身戮力,与越王勾践深谋二十余年,完成灭吴大业;后半生到齐国从事生产和商贸活动,富甲...  相似文献   

4.
根据历史记载,我国最早抓市场预测的人,要推春秋后期的计然了。计然是范蠡的老师。越王勾践困于会稽卧薪尝胆时,重用范蠡、计然。计然运用他的经济循环学说预测市场,认为物价势必随天时和气候的变化而变化,提出“旱则资舟,水则资车,物之理也”,即在水灾盛行时,不必做船的生意,而要大量收购车子,因为  相似文献   

5.
“卧薪尝胆”这一成语,旧说出自春秋时越王勾践发愤复国的典故。如翦伯赞主编之《中国史纲要》说:“越王勾践战败以后,不忘会稽之耻,卧薪尝胆,‘十年生聚而十年教训’,越的国力渐渐恢复起来。”林汉达编的《东周列国故事新编》也说:“  相似文献   

6.
古中国记有铸金人之像的,有见于春秋末期勾践为记念范蠡所立金像。“越王乃使良工铸金像范蠡之形.置之坐侧,相夕论政”《吴越春秋》卷十《勾践伐吴外传》。后来秦始皇聚六国兵器于咸阳,仿翁仲形,铸有十二金人;西汉霍去病北征匈奴,夺得祭天金人,也皆是铸像,但这些铸像,盖为他人形像而传,仅都是为某种需要所铸,并未普及民间。中国史有为己树碑立传,且遍及全国,令黎民百姓顶礼膜拜者,当始自唐明皇李隆基。据宋乐史的《太平寰宇记》称.“开元年中天下铸圣像,郡皆一,而潘独二;力士以其本乡,故自铸其一也”(卷一百六十一《茂…  相似文献   

7.
春秋后期,吴、越国家关系演变导致吴、越分界处的演变.阖闾伐越前的两国边界为檇李(今嘉兴)一线;夫差伐越时将两国边界推进到钱塘江边;其后,因勾践采取韬晦之策,吴王夫差不断封还越人土地,以致勾践伐吴前吴、越两国边界又恢复至檇李一线.秦统一中国后,在原属春秋时的吴、越之地建会稽郡.东汉顺帝永建四年(129年),从会稽郡中析出吴郡.二郡以夫差伐越时的战时边界--钱塘江为界."吴郡"存在350多年,对这一地区的吴、越文化的交融,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8.
范蠡,字少伯,春秋时期楚国宛(今河南南阳)人。他曾在越国居官20余年,辅佐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奋发图强,终于灭吴复国,官拜上大夫。灭吴后,范合急流勇退,弃官从商,在商海中度过了下半生。他先到齐国经商治产,致资数十万,尽散于亲友邻居。后转移到中原交通抠纽定陶,号陶朱公。父子耕畜,待时转物,从事农、牧、商结合的综合经营,由于他经营有方,所以又致资巨万,成为当时赫赫有名的大富翁。后世商人尊他为祖先,顶礼膜拜,并把商业称之为’胸朱事业”。范蠡之所以能够在经商治产中大获成功,与他的商业经营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一读《江汉论坛》今年第一期陈振裕同志的《勾践铜剑和楚越关系》一文,有点拙见,写出来请教。越王勾践铜剑,是一九六五年十二月在湖北省江陵县发掘望山一号楚墓时发现的随葬品。陈振裕同志在文中认为望山一号楚墓的“入葬年代当在楚威王时期或楚怀王前期,即楚灭越之前”。我以为,这里所说的入葬年代是有些问题的。查《史记·越王勾践世家》:“楚成王兴兵而伐之,大败越,……北破齐于徐州。而越以此散,  相似文献   

10.
春秋晚期,苏南、浙北的吴、越二国突然崛起,称雄一时。以致在战国时期,人们都把吴王阖闾、越王勾践,与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并列为“五霸”。(或称“五伯”。伯者,长也,谓为诸候之长。“霸”是“伯”的同音假借字。)例如《荀子·王霸篇》说:“虽在僻陋之国、威动天下,五伯是也。……齐桓、晋文、楚庄、吴阖闾、  相似文献   

11.
越国和吴国一样,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东南沿海的一个古国。它是由越族建立的国家,当春秋中晚期吴国已十分强大时,它仍然“披草莱而邑焉”。因此,虽有周敬王二十四年(公元前496年)的槜李之捷,但由于国力不如吴国,当吴王夫差“悉发精兵击越”,致有夫椒之败和会稽之耻,为了振兴越国,勾践迁都会稽并“苦身焦思,终灭强吴,北观兵中国,以尊周室,号称霸主”,成为百越历史上一件十分引人注目的大事。浙江是越国立国之地,在这块土地上,越王勾践“苦身焦思”,进行卓有成效的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也就在这块土地上,越王勾践率领千军万马与吴国发生过许多次规模巨大的战争。但是由于年代久远,文献记载疏略,再加自然面貌改变诸因素,使许多史迹湮没。笔者在现场踏勘的基础上,拾掇旧乘,草成此文,拟对吴越槜李之战的有关史迹作点评述和探索。  相似文献   

12.
先秦黄老之学源流述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白奚 《中州学刊》2003,(1):134-141
本文对先秦黄老之学进行了系统地考察 ,认为盛行于战国中后期的黄老之学同范蠡的思想有密切的联系 ,范蠡之学受之于其师计然 ,计然很可能就是班固记述的老子弟子文子 ,这样 ,范蠡的思想通过师承计然而与老子的思想相接续。范蠡助越王勾践灭吴成功之后 ,便泛海北上来到齐国定居 ,从而把老子思想由南方传到了北方 ,并最终导致了齐国稷下黄老之学的产生。黄老之学的学术特征应确定为“道法结合、兼采百家” ,道论以及与其相关的若干形而上的思想理论 ,是黄老之学的哲学基础 ,基于人性理论的法治主张则是黄老之学的主体内容。黄老之学吸收了百家之长 ,在理论上较之其他学派具有明显的优势 ,因而能够最终“压倒百家” ,引领战国学术思想的发展大趋势。  相似文献   

13.
陈海红 《浙江社会科学》2023,(4):119-127+160
作为区域性的文化符号,春秋越剑凝聚了千百年来越人深厚的人文历史与丰富的生活意涵。在与外部世界的冲突和合中,越人不断于锻打中求坚韧、于淬火中求刚劲、于磨砺中求锋利、于明灭中求华美,将自己对于生活的理解、人生的期盼灌注到以越王勾践剑为标识的精神源头之上。这一区域性的越人铸剑之路,体现着于继承中求创新、于规则处求自由、于平淡处求高明、于琐碎处求超越的形上生命追求,孕育出了千千万万个自觉为“越人”的浙江人。在迈进民族历史新时代的历程中,我们需要继续挖掘、弘扬沉潜在越王剑中的越人精神,以塑造更加富于创造性的浙江品格。  相似文献   

14.
(一)福州是闽越汉三族的结合作福建在周朝称“七闽”,最古的名称叫做“闽”,其先民。闽族大致分布在闽江下游,临水而居,文化发展相对缓慢。但是,闽族生活的地方北山面海,气候优越,四季如春,有着生息繁衍的好环境。又因闽地处东南沿海,历史上有几个较为安定的时期,因而战国后期越族,晋朝和五代时期中原汉族大量南迁入闽。越族人的八闽当从战国中期开始。据《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记载,在周显王三十五年(公元前334年)楚灭越,“而越以此散,诸族子争立,或为王,或为君,滨于海上……”。到了秦末,勾践的后高无话,带越国王…  相似文献   

15.
吴国前期,即吴太伯至吴王阖闾前后一段历史,可以说是“文献无征”。只有《史记·吴太伯世家》开始有一点记载,东汉赵晔的《吴越春秋》中《吴太伯传》稍详。此外如《春秋左氏传》、《国语·吴语》以及《越绝书》等仅写吴王阖闾、夫差和越王允常、勾践间的斗争事实,而无先吴史事。 本世纪五十年代,我来到福建师范学院。偶与福建文管会秘书韩阅书同志谈福建省文物普查的情况。说到在福建华安县汰内乡汰溪仙字潭上有一段摩崖石刻,像画又像字,历来认为是仙人的笔迹,故称仙篆,地名取为仙字潭。《漳州府志》记载说此刻石韩愈曾看过,韩文公翻译说是:“诏还视文鲤鱼天公卑杀人牛壬癸神书急急。”,不知何据?也不知何意?直至1935年,广东  相似文献   

16.
关于楚灭越的年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考古研究有两个问题牵涉到楚灭越的年代,使战国史上这一争论已久的课题重新受到学术界的注意。一个问题是楚国范围内越王剑的屡次发现。早在三十年代末,湖南长沙就出过越王剑,后来在湖北江陵,河南淮阳等地又陆续发现多柄。特别是江陵望山一号墓所出越王勾践剑,珍贵逾常。不少学者认为这么多越王兵器在楚墓中出现,应为越国被楚吞灭的结果。因此,楚灭越的年代可作为估计这些墓葬时代的上限。另一个问题是河北平山的中山王墓。其一号墓出土中山王鼎,铭文间一段,释者多读为:“昔者吴人并粤(越),粤人修教备  相似文献   

17.
台湾学者所编《中文大辞典》(第十八册)“江北”词条下云:“长江以北也。”且引《国语·吴语》:“吴王起师于江北,越王军于江南”为例证,谓《国语》中“江”指长江实误。三国吴韦昭注曰:“江,松江,去吴五十里。”此段文字记载的是越未胜吴后再次灭吴之事,其“江”非指长江。《国语·越语下》有关于此事相应的较详记载,云:“(越  相似文献   

18.
清华简《越公其事》记载越王勾践困栖会稽时的兵力为"八千",但是包括《国语·越语上》在内的多种传世文献则一律作"五千"。本文分析了《越公其事》"八千"及《越语上》"五千"的语境资料,从传世古书的文本因袭情况及《越语上》内证的角度考察,传世古书作"五千"应是可信的。文章从字形混讹及《越公其事》的文献特点两个方面,对"八""五"异文关系的产生原因做了探索。"八""五"混讹之说缺陷明显;《越公其事》是语类文献,记事具有故事化的特点,这应是产生"八千""五千"异文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史记·货殖列传》记载范蠡佐越王勾践报吴辱之后,去之湖上的事说: “乃乘扁舟,浮于江湖,变名易姓,适齐为鸱夷子皮;之陶,为朱公。朱公以陶为天下之中,诸侯四通,货物所交易也,乃治产积居,与时逐,而不责于人。故善治生者,能择人而任时。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对这条材料,细加思绎,觉得有两个问题应予考虑。一、“与时逐,而不责于人”和“善治生者,能择人而任时”,都提到时与人,它们的关系怎样?《史记》旧注“不责于人”释为“择人而与,人不负之,故云不责于人也”,不甚明确。这所择而不负的人竟究是谁?有人说是共事的伙伴,有人说是交易的对象,不管是哪个都是有责于人。所以这样的解释,难得妥贴。二、依文意看,“故善  相似文献   

20.
模仿与从众:时尚流行的心理机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模仿与从众:时尚流行的心理机制周晓虹“东施效颦”,在中国是一句妇孺皆知的成语。我们现在关于时尚流行的心理机制的探讨就从这句成语开始。几乎每一个中国人都能十分熟练地说出这句成语的由来。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末年,当越国苎罗人西施尚未被越王勾践献给吴王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