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结合湖北省品牌专业汽车营销专业的建设及人才培养实践,对汽车营销专业的专业建设规划与设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教学团队与师资建设、教学资源与实践保障、专业创新发展与产教融合等方面常见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改进措施,提出深化产教融合与职业教育体系的人才培养建设与改革的建议,对高职院校专业建设机制研究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2.
视觉传达设计是在平面设计基础上,为满足社会发展需求而出现的新兴学科。在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形势下,紧跟现代信息技术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产生的新经济形态的最新趋势,视觉传达设计专业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卓越工匠价值塑造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根据江苏省数字创意产业人才需求,为服务区域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面向数字文化创意产业、AR人工智能等高端岗位群,培养能以数字赋能进行视觉传达设计、研究、创作、实践、传播和服务的“精操作+懂工艺+会管理+善协作+能创新”的高素质复合型智慧工匠人才,视觉传达设计成为众多高职院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关注的重点。为此,本文将基于产教融合机制,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对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设计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汉语言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对专业人才的职业素养与岗位工作能力、解决就业问题等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在新时期的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的背景下,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是协调产业需求、人才供给的重要举措之一。基于此,本文主要针对现阶段部分应用型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情况,在产教融合背景下,分析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面临的困境,将“校企协作,工学结合”等产教融合理念融入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中,探究其人才培养的路径,以期为国家与社会培育出高素质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  相似文献   

4.
在高职院校已步入产教融合的背景下,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彰显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有效途径。随着《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的印发,对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目标给予了明确规定。如何构建一支德能兼备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则成为了高职院校工作中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5.
深化产教融合,实现校企协同育人是家政学专业教育改革的重点之一。对家政学专业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模式存在的问题进行整理及分析的基础上,针对性地提出融合机制:深入开展校企协同育人合作,促进家政学专业课程改革;强化“双师型”师资队伍培育,落实校企协同育人成效;加强政-校-企三方的通力合作,解决校企协同育人落地问题,企业主动提供人才培养多元资源,经费投入稳定、物质保障等,真正做到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的融合。  相似文献   

6.
在跨境电商人才培养难以满足行业需求、跨境电商课程设置不合理、师资队伍严重缺乏和高职院校开设跨境电商教学的各专业在教学中专业特色过于明显导致缺乏综合等问题背景下,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通过产教深度融合,将应用英语、国际贸易、电子商务等三个专业进行"3E融合",在跨境电商的课程体系构建与教学教学内容调整、教学运行与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效果评价机制设计、师资培养与校企合作等方面,以企业真实的跨境电商项目操作为载体,进行了跨境电商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产教融合背景下,分析了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从四个参与主体(政府、高职院校、企业、“双师型”教师)角度出发,提出了构建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四位一体”的新型培养模式;并探讨了“四位一体”培养模式的核心内容。在“四位一体”的培养模式当中,政府的积极引导、高职院校的激励促进、企业的技能支持、“双师型”教师的主动参与,都将发挥主体作用,从而为“双师型”教师培养过程中存在的诸如政府引导不畅、教师积极性不高、校企合作的形式主义等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8.
实践教学是高等教育培养目标实现的重要方法和手段,是决定高等教育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伴随着高校扩招,我国高校教育普及率不断增加,随之带来的问题就是高校毕业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要解决就业难的问题,以创业为导向的专业实践教学方法受到广泛关注.笔者从当下热门流行的电子商务专业入手,提出以创业为导向的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结合电子商务专业的特点以及创业实践,对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模式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9.
从目前的实际情况上看,很多高职生在毕业后都面临着就业难的问题,之所以出现这一现状,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学生的就业能力偏低,在毕业后可以选择的岗位较少,无法满足岗位需求等,使得高职生很难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基于此,本文将站在学徒制的视角下,对高职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路径进行解析,希望对相关工作的开展起到参考效用。  相似文献   

10.
在新工科产教融合的背景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面临着许多新的机遇和挑战。当今世界,数字经济已成为工业转型的关键要素,经济的快速发展与产业结构的转型调整,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呈现出融合发展新的趋势。随着新兴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企业对人才需求也发生了改变,面向数字经济的新工科专业产教融合模式已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以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为例,探讨新工科专业产教融合模式和实践,将社会需求和产教融合理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  相似文献   

11.
各大高校积极响应国家创新创业的号召,采取各种措施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以提高自身创新创业能力。创新创业工作室是一个大学生提升创新创业能力的平台,学生能通过工作室加强专业的学习,触摸行业动态,熟悉业务流程等。本文从工作室的软件和硬件出发,从高职防雷专业学生的角度阐述了工作室的构建方法,可为创新创业工作室成功创办指引了方向。  相似文献   

12.
利用产教融合平台的职场实际环境中锻造自身成长,通过校企合作共同设计课程思政因素的育人措施,开辟万号大学精英班职场发展广阔路径,在服务、营销、抗压、合作、劳动等方面更具有职业成长的影响力。扩展了产教融合项目中课程思政建设育人成功影响力的行业案例,满足了不断发展的信息通信行业对新时代技能人才的职业岗位需要,进一步凸显课程思政在人才培养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职业教育是我国技术技能型人才培育的主要阵地,在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党的二十大报告就明确提出要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推进产教融合,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本文从教育发展和社会发展的角度分析1+X证书制度实施价值所在,并结合当前1+X证书制度进展现状,基于产教融合视角,创新大数据与会计专业推进书证融通机制,分层分类培养个性化、特色化、职业化的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社会适应性,提升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高质量发展的主题,对我国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和创新创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实现高质量就业创业目标,优化公共人力资源服务是重要支撑.在完成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改革后,国家进一步明确了公共人力资源服务的社会属性,主要包括技能培训服务,搭建用工平台服务,创新创业服务等方面.本文结合湖南省资兴市公共人力资源服...  相似文献   

15.
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立德树人”已成为教育教学活动的根本目标。对于高等职业院校而言,在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不仅应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同时还应提高对课程思政工作的重视和关注,从而为“立德树人”教育教学目标的顺利达成提供有效保障。高等职业院校财经商贸类专业应根据当前的教育形势来对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加以优化和完善,在逐步构建协同育人课程思政建设体系的同时,为国家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培养更多符合要求的综合型人才。  相似文献   

16.
探索提高高职院校药学类专业学生实习和就业质量的方法,从学校、学生两个方面分析影响实习和就业质量的因素,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通过努力,提高学生的实习效果,促进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  相似文献   

17.
吕海燕 《人才瞭望》2017,(20):126-128
科技的发展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打破了传统物流行业的发展模式和人力资源的知识结构."机器换人"的浪潮席卷广东,物流行业不但不能幸免,而且首当其冲,因此对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从事物流业的要求是既能动脑又能动手.在物流行业"机器换人"的大背景下,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就业能力提升问题被提到了议事日程,解决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知识与企业需求脱节的瓶颈受到全社会的关注.  相似文献   

18.
专创融合是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关键举措,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有效途径,因此对于专创融合有效模式的探索成为了各高校关注的重要问题。文章以新疆政法学院为例,通过查阅整理该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和相关资料,从创新创业相关课程开设情况、就业指导类课程开设情况以及授课教师情况三个方面出发,对该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现状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面向该校学生开展问卷调查,针对性地探究适用于该校的专创融合模式,最终从完善配套设施、强化师资力量以及加大校外合作三个角度,提出切合该校实际的专创融合模式建议。  相似文献   

19.
20.
在国家职业教育招生改革的关键期,在大学生就业压力日渐增大的背景下,单招学生增多给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带来难题。本文结合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的实际情况,围绕高职院校单招学生这一群体,对其职业能力培养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系列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