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如何在网络舆情治理过程中规避风险,是网络舆情治理研究亟需解决的问题。"以公共权力为主导"是当前我国网络舆情治理机制的主要特征。以公共权力运用的合法性、有效性和外部性三个维度检视当前的网络舆情治理实践,可以发现,我国网络舆情治理面临着合法性不足、治理效力不足和网络渠道阻塞三重风险。这主要源于网络舆情治理法规的完备性、治理主体间的协同性、治理主体行为的规范性等方面还有待提升。对此,应完善以公共权力为主导,多元主体协同的网络舆情治理体系,并将网络舆情治理纳入国家治理体系之中,以体系化力量应对网络舆情治理风险。 相似文献
2.
以北大为例,分析了新形势下高校日益成为舆论焦点、负面舆论大大增多、校园舆情更加复杂等舆论环境的变化趋势,针对高校如何应对舆论环境变化、营造健康的舆论环境提出了对策:高校要进一步畅通民意反映渠道,建立和完善民意表达机制;需从加强自身建设和搞好对外宣传两方面来塑造自身形象;优化社会舆论环境,发挥校园媒体优势,掌握舆论主动权,努力提供校园舆论发展的“参考系”;客观审视来自外界的负面舆论,积极回应舆论环境并与其良性互动;规范网络舆论行为,实施新闻发言人制度,构建和谐的校园舆论环境。 相似文献
3.
4.
《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6)
网络舆情事件源于现实社会的利益矛盾,因网民有目的参与而内隐了潜在价值目标,体现出特定的价值取向。由于参与主体关注点的转移,以及时间、情境变化乃至事件本身的演变,网民的态度和价值取向也会发生转变,从要求经济利益平等到追求实质公平。正视这种转向并分析其动因,将会为公共政策机构及决策者带来若干决策启示:一是积极回应主体的物质利益诉求,保障分配公平;二是着力构建社会公正价值体系,维护实质公平。 相似文献
5.
高光涵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5):94-101
防范和化解突发公共事件中的网络舆情风险是网络社会和风险社会双重时代背景下需要重视和回应的议题。伪信息扩散风险与非理性表达风险是主要的两类舆情风险,其社会效应、社会危害与可控性等风险属性存在差异。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风险治理实践包括组织建构回应治理需求、制度安排实现监督提质、媒体融入和技术嵌入推动治理效能,但产生了权力配置失衡的认同困境、双重价值需求的价值困境和阶层交织的对立困境等三重治理困境。基于此,包容性治理为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风险治理描绘了与治理诉求更适配的治理图景。应构建双向包容理念、多元主体参与、过程互动合作、引导回应方式以及成果利益共享的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包容性治理模式,通过制度设计、治理过程以及治理策略等三方面的具体路径实现包容性治理。 相似文献
6.
7.
加强高校网络舆情监控是维护校园稳定,建设和谐校园的重要途径。如何及时有效地进行网络舆情的引导与管理,控制不良网络舆情,维护校园稳定,是高校管理者重要而又迫切的研究课题。本文依据互联网的特点,探讨如何建立网络舆情的监控机制以及如何疏导舆情危机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
加强高校网络舆情监控是维护校园稳定,建设和谐校园的重要途径。如何及时有效地进行网络舆情的引导与管理,控制不良网络舆情,维护校园稳定,是高校管理者重要而又迫切的研究课题。本文依据互联网的特点,探讨如何建立网络舆情的监控机制以及如何疏导舆情危机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自媒体时代下,网络媒介越来越个体化,社情民意的传播迅速开放,公众通过自媒体传递出的带有自发性、倾向性甚至盲目性的言论,对政府管理提出了巨大挑战。本文深入研究自媒体环境下网络舆情特点及其影响,探讨自媒体时代网络舆情新特点,并从政府公共部门的角度出发,根据其面临的新挑战,从理念、技术等多个角度提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0.
探讨因媒体不当报道引发医药企业网络舆情危机的演变规律,为企业找寻适宜的对策,有助于提高医药企业危机应对能力。文章以“深圳康泰公司乙肝疫苗信任危机”为例,构建了医药企业负面网络舆情演化和响应策略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并采用Vensim PLE软件进行仿真。结果表明:医药企业负面网络舆情经过酝酿、爆发、衰退三个阶段,且呈现爆发时间短、热度高、负面情绪强的特点;医药企业应根据舆情演化阶段特征采取不同应对策略,三个阶段对应有效应急策略依次是提升舆情监测能力、端正担责态度、提高信息公开度和沟通能力、注意形象修复和注重人文关怀。其中,提高信息公开度和沟通能力对负面网络舆情热度的峰值均有明显的削弱效果,整体提升企业舆情应对能力是改善舆情、挽救医药行业信任危机的有力措施。 相似文献
11.
舆情热点事件的热源研究——基于人民网“舆情排行榜”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舆情热点事件的主体、根源、内容、结果与应对为维度,在将影响舆情热度的因子分为地位差异、多元冲突、不可预测、危害巨大和应对失当的基础上,以人民网“舆情热点事件舆情热度榜”数据为材料,分析热源因子在具体事件中的呈现。结果表明,热源因子是导致事件演变成舆情热点的重要原因,但不是每个事件都具备所有热源;事件舆情热度和热源因子数量并无直接相关性,事件成为舆情热点与其所含热源因子的强度有关;且不同类型事件热源因子有所差异。对热源因子的认知和分析,可为政府干预、引导舆情热点事件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2.
联想与戴尔为“邮件门”事件对垒的硝烟已经散尽,从风波乍起到群情汹汹到风平浪静,只是短短三五天时间。这两大IT巨头就“邮件门”事件而展开的一系列博弈,是一个非常精彩的公关案例,他们各自的处理方式也都有可圈可点之处。>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5月30日,《第一财经日报》刊登文章《联想在美遭黑手戴尔公关美政府客户信件曝光》,并就此征询联想和戴尔,新浪、搜狐、新华网等门户网站和IT网站迅速在显著位置转载。当天晚些时候,联想对媒体发布声明:“作为一家国际知名企业,应当尊重基本商业准则,尊重各个国家的政府和企业,公平竞争”。与此同… 相似文献
13.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不仅是公众感知社会风险的自我表达,也是公众风险应对行为的重要参照。突发事件发生后,网络舆情风险演化在不同阶段表现出不同规律:萌发期呈现出舆情风险突变规律式演化;扩散期呈现出舆情风险涟漪效应式演化;高涨期呈现出舆情风险共振规律式演化;消退期呈现出舆情风险耗散规律式演化。突发事件网络舆情风险演化的生成动因是固有因素、人为因素、环境因素和管理因素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包括社会隐性风险与舆情风险相叠加、公众感知风险增加舆情变换风险、网络环境失衡加速舆情风险扩散、公共管理风险导致舆情风险反复。为推进突发事件网络舆情风险防控工作有序开展,应强化舆情风险沟通理念与防控意识,完善舆情风险防控法律保障体系,构建舆情风险防控常态长效机制,提高舆情风险防控技术创新水平。 相似文献
14.
蒙丽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4):97-99
危机事件和突发事件有着内在关联。在高校危机事件的媒体应对中,应严格区分突发事件与危机事件,利用媒体及时传播突发事件真实信息,有效化解突发事件可能引发的信任危机;关注网络舆情,避免突发事件处理失当而引发校园网络群体事件危机;充分发挥高校新闻发言人的沟通引导作用,正面回应突发事件,及时化解由此可能引发的舆论危机。 相似文献
15.
物流外包的风险及应对策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陈丽平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大而全,小而全”的物流运作模式已逐渐被淘汰,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将物流外包出去,然而并不是所有物流外包的企业都取得了良好的业绩,说明了物流外包也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应该寻求避免风险的有效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6.
陈树生 《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3):96-98
政策性银行在其经营活动中同样存在着资产损失、甚至流动性风险的可能性。应从法律建设、资本结构、运行机制及外部监管等方面采取措施予以防范和化解,以维护我国金融体系的稳健运行和国民经济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伴随着互联网的全球化,人类正行走于一个高风险的社会。现代性展开的激烈变化正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特别是2009年,"网络群体性事件"由先前间隙性"上演"转呈集体性"井喷"的网络态势,不仅使得网络言论力量继续成为业界、学界关注的焦点,而且当下由网络群体性事件引起的网络舆情已然介入了现实并对现实,尤其是对政治领域运作形成了从未有过的压力。本文正是立足风险社会的视角,通过对近期频繁出现的网络群体性事件生成背景的考察,以及原因分析,在此基础上深化对由此引发的网络舆情的认识和理解,并提出规范与引导举措。同时指出能否将网络群体事件的治理纳入制度化框架,这既是发挥网络舆论与现实社会良性互动关系的关键,也是对治理者治理智慧的极大考验。 相似文献
18.
19.
雷晓艳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3(4)
以问题研究为取向,综合社会学、传播学等学科知识,从“风险社会”的视角考察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定义、成因和应对策略.研究表明:网络群体性事件是网络下社会风险经由网络行为主体的交互行动发生的、具有较多网民参与、推动或转化的有一定影响的非制度化事件.社会结构转型风险是网络群体性事件产生的现实根源;网络技术风险是诱发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潜在根源;群众利益诉求的制度风险是引发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直接动因.在当前社会历史条件下,要建立以舆情监控为先导、制度规制为主体、技术规制为手段的风险规避机制加以应对. 相似文献
20.
王霞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11,(4):172-175
为确保"三农"图书出版得到持续、健康地发展,需认真思考其使命、发展前景,分析完成服务的优势和劣势,制定切实有效的战略方案。于是,引入SWOT分析法对贵州"三农"图书出版现状进行分析,有利理清思路,积极应对,更好地服务"三农"。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