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2014年,教育部就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要求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n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自此全国各地大、中、小、幼学校纷纷掀起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热潮,随之进行了相关传统文化进校园研究,本文是基于现阶段的基础研究,对高职院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进行归纳、总结、对比、分析和研究现状进行文献综述,通过梳理,可帮助相关研究人员了解该研究领域国内的最新动态,以便更好地把握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
牛晓艳 《人才瞭望》2016,(6):234-235
在高职院校通过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引导学生领悟优秀传统文化精华、感受传统文化魅力、接受传统文化洗礼,从而提升高职学生文化素质、培养职业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基于此,从理论助力、活动引导、实践感悟三方面介绍传统文化教育开展路径,指出通过“实施传统文化教育,实现文化素质提升”的理念,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高职院校浓郁、厚重,让高职学生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中得到滋养。  相似文献   

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国家、对学校、对学生都具有独特的意义,高职院校作为社会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十分有必要了解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认知,结合自身实际探析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路径。  相似文献   

4.
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是我国每个公民的责任和义务。在幼儿园教育教学过程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加强孩子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接触和了解,能让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继承和发展。本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幼儿园美育环境创设中的意义以及实践研究进行了简单的阐述,希望能够为相关工作者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病理学是联系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重要桥梁学科,在医学教育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为有效地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病理学思政教学中,本文从挖掘中华传统文化融入病理学思政教学的融合点、可行性案例的列举及“混合式”多元教学体系的形成等方面进行了探索。浅析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病理学思政教学中的意义,“融合性”成效性评价准则已经初现雏形。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病理学思政教学中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方案。  相似文献   

6.
当今时代各种思潮层出不穷、复杂多变,高职院校有责任也有义务承担起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优秀传统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政课第二课堂有效结合,通过课程体系化设计,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项目化教学手段,综合运用多种新型现代化媒介平台,可以促进学生学习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性。高职院校在积极践行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的实现路径中应坚持本源、与时俱进、革旧图新,方能培养出具有扎实专业技能同时又具备人文情怀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实现学生的全面持续综合发展。  相似文献   

7.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具有深刻的现代价值,是培养大学生的民族性格与国民性的必然途径。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如何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不仅能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也让其能够充分融入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去。  相似文献   

8.
《才智.人事人才》2019,(16):198-199
在教育教学改革工作不断创新与完善的大背景下,我国高职院校音乐教学的内容和形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越来越多的音乐类型融入到高职院校音乐教学当中来。其中,传统音乐文化与高职院校音乐教学的融合便是一个非常主流的发展趋势。传统音乐承载着我国五千年历史发展长河中的音乐文化精髓,将传统音乐文化融入到高职音乐教学对于提升高职学生的综合素养和专业能力,拓展高职学生的认知与眼界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本文将就传统音乐文化在高职教育中传播的方法和途径进行深入的分析与探究。  相似文献   

9.
高校作为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的重要阵地,承担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伟大责任。对于艺术设计而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和渗透是决定艺术设计专业大学生专业水平以及未来发展的主要因素。在艺术设计中融入传统文化,让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通过艺术设计在当今社会中落地生根,体现更大的价值,是每一位艺术设计工作者的任务与使命。本文将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嵌入艺术设计教育的价值与路径进行深入的分析与探究。  相似文献   

10.
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是高校内涵式发展的必然要求,对培养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大学生具有重要意义,在构建校园文化中筑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增加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提升文化底蕴,坚定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1.
随着社会发展和民族文化复兴,高职声乐教学已经难以满足当前社会要求,将传统音乐文化融入高职声乐教学中,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提高高职院校学生音乐鉴赏水平,提高教学质量。同时还能够促进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文化自信。当前,高职音乐教师不断探索将传统文化融入音乐教学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还是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需要不断改进教学方式和方法,探索新的融合路径。  相似文献   

12.
高职的文化建设,需要找准定位,把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结合起来,走高等职教特色之路,高职院校要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不断增强高职的文化软实力,充分发挥文化育人的作用,全面提高师生的文化素养,推动高职教育的内涵式发展。  相似文献   

13.
随着教育改革工作的不断推进,高校思政工作应积极挖掘各学科思政教育内容,发挥育人功能,将教育效果有效增强,依照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将更多内容融入思政教育中,为我国社会发展与人才建设贡献更多力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有着无限魅力与历史内涵,有着较高教育价值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能够丰富高校思政教育内容,拓宽学生文化视野,而且有利于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性,塑造学生正确的价值理念。基于此,本文通过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重要作用,解析当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育教学难点,针对性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融入策略,以此帮助高校学生塑造崇高理想,实现高质量人才培养。  相似文献   

1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积淀下来智慧的结晶,对中国现代社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本人从自己所从教的职业院校为着眼点,整合教学资源,进行多模态教学,开展教学实践活动,力求探讨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大学语文课程的融入路径。  相似文献   

15.
新时代来临,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素养成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目标,虽已取得一定的成绩,但实效性还是不够。因时而化,溯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探索心理健康教育与传统文化的内在逻辑,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心理健康素养培育中的时代价值。本文建议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通过研究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心理学资源,探索实施融汇新途径,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社团推广、课程教学、校园活动、环境营造中,为传统文化赋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一套具有实践操作性和普适性的实践模式,对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素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中医不只是一门治疗疾病的技术,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中医不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医蕴含着深邃的哲学智慧、深厚的人文底蕴,系统的健康养生理论和方法,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本文从“天人合一”的生命智慧、中医的辩证思维、中医的人文精神和中医的养生理念等四个方面论述中医丰富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7.
以中华民族的传统历史文化作为高职院校生的思政教学素材,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和健康的价值观,增强学生的意志力,砥砺其品质。本文将围绕"传统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政课有机融合策略"这一话题,分析了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的必要性、现存的教学问题,基于此,提出几点行之有效的教学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18.
本文在分析高校融入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视角刍议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方法,通过深化提高优秀传统文化弘扬重要性认识,切实改善高校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现状,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到大学校园文化实施战略中;加强精神文化建设,增强大学生传统文化底蕴;充分利用物质文化载体,营造浓厚的传统文化教育氛围。  相似文献   

19.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历史发展过程中沉淀下来的精粹。我们每一位中华儿女肩上都应该承担起传承与保护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任。高职院校作为为社会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重要阵地,其更要坚守责任,积极主动承担起传承伟业,竭尽所能去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在实际教育教学工作中融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扬与保护内容,让高职院校学生更好地了解我国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将这份文化精粹传承下去。本文将以非物质文化遗产——"铁板浮雕"传习与现代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有效融合进行深入的分析与探究。  相似文献   

20.
西安市红色文化资源是宝贵的精神“富矿”,是开展高职思政教育实践的重要载体。将西安市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职院校思政教育有利于增强高职思政教育实践教学的实效性、促进西安红色文化资源的传承、丰富和发展高职思政教育的内容。本文通过调查西安市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职思政教育的现状和问题,提出了融入对策:社会层面要做好挖掘、保护、宣传西安市红色文化资源的基础工作;院校层面要抓好课堂、实践、宣传和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