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正> 学术界对《西游记》主题的评论,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着全书前后“主题矛盾”,或“主题转化”等说法。对于这个问题,只要把《西游记》放在明代社会新思潮中来认识,可以看出:《西游记》是一部以情反理的长篇小说,它的主题思想是统一的。一、关于《西游记》成书的年代,苏兴力主为嘉靖二十一年左右吴承恩壮年之作。这个时代,距朱明立朝近二百年,属明代中后叶时期。朱明立朝,极力推行束缚人们思想的程朱理  相似文献   

2.
小说的角色地位意识和结构线索意识 ,在长篇小说的创作学层面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西游记》调整此前各雏形作品的人物地位而确立孙悟空为主角 ,并依次确立其他次角配角 ;又以主角孙悟空结构全书或曰以孙悟空保护唐僧取经这一主干事件笼罩全书 ,形成有机鲜明的结构线索。这是《西游记》之前的《三国演义》、《水浒传》所未曾有的 ,以长篇小说《西游记》始有角色地位意识和结构线索意识 ,是范式意义。  相似文献   

3.
《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名号有一个美猴王-孙悟空-弼马温-齐天大圣-孙行者-斗战胜佛的变化,亦可称之为心与魔之间相交的变化。二者相交反映着孙悟空的心路历程,即求心-束心-放心-收心-正心的过程,而这也正是小说的主旨。且心魔相交之说在《西游记》主旨探求过程中始终是一条重要支脉而延绵不断,这与晚明大行其道的心学思潮有着紧密关联。  相似文献   

4.
《坛经》是禅宗的重要经典,记载了唐朝六祖惠能多年宏法的经历.成书于明中叶的《西游记》通过孙悟空学道、唐僧取经贯穿的一连串故事,形象地展示了《坛经》的“自心即佛”的顿悟佛法.可以说,在构思、情节与人物言行上,《西游记》有很多是取材于或说灵感发源于《坛经》的.对此,分别进行了深入分析.相较于《坛经》的纯说佛理,《西游记》可以说是一部形象化的《坛经》.  相似文献   

5.
一、《西游记》和《红楼梦》中都写到两块顽石 ,《红楼梦》是从《西游记》的描写中演化出来的。曹雪芹把孙悟空的血液大量注入到贾宝玉血管里去。孙悟空和贾宝玉在强或弱之点上 ,基本是相似的。他们反抗、斗争 ,有似石头 ;他们又一齐归于佛 ,在宗教的牢宠下无能为力。吴承恩和曹雪芹都是石头的歌颂者 ,孙悟空和贾宝玉的被塑造 ,便是明证。二、《西游记》写到的人间国度及地方行政区域凡十余 ,大都是吴承恩凭空结撰的。似西梁女国、车迟国据平话《西游记》、杂剧《西游记》而扩大渲染的是少数。三、散见于明代其他小说、戏曲中片断的、不同于吴承恩《西游记》的孙悟空故事主要有 :1 孙悟空有儿有女 ;2 孙悟空的金箍棒系得自南海龙王敖钦处 ,名“如意棍” ;3 孙悟空一个筋斗打八万四千里。四、《西游记》以邵雍象数学宇宙发生论开头。  相似文献   

6.
关于《西游记》的作者和主要精神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认为吴承恩确实不像是百四本小说《西游记》的作者,其书原本可能出自端王朱观时期的鲁王府。《西游记》的写定者主观上想通过塑造孙悟空等艺术形象来宣扬“三教合一”化了的心学,但孙悟空在客观上成了有个性、有理想、有能力的人性美的象征,全书不自觉的赞颂了一种与明代中后期的文化思潮相合拍的追求个性和自由的精神。  相似文献   

7.
作为中国古典文学中最杰出的代表之一,《西游记》和其他三部小说即《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一起被誉为"四大名著"。《西游记》塑造最为成功的是孙悟空的形象。本文从三个方面来论及这一光辉灿烂的文学形象:孙悟空形象的产生及发展,思想性格特征,审美特质及审美内涵,说明孙悟空形象的塑造,代表着中国古典幻想小说人物形象描绘的最高水平。  相似文献   

8.
《西游记》《南游记》与顺昌民间大圣信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大圣信仰”产生的生态环境及其与《西游记》的关系,结合阂北山区“猴神崇拜”和顺昌大量的“通天大圣”碑刻遗存,认为大约于元末至明中叶,顺昌就形成了“大圣崇拜”。杨景贤《西游记》杂剧和早于百回本《西游记》的余象斗《南游记》中分别描绘了“通天大圣”、“齐天大圣”与华光的关系,说明顺昌“大圣文化”遗存是《西游记》成书过程中元杂剧、平话阶段的实物佐证。在此基础上,对大圣文化与顺昌文化产业提出了思考。  相似文献   

9.
孙悟空是《西游记》作者倾注了全部心血,热情讴歌的英雄人物。因此,弄清孙悟空典型形象的寓意,对解开《西游记》创作原旨之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有人会问:孙悟空行不更名,坐不改姓,是位堂堂正正讨魔伐怪的英雄,还有什么寓意可言?其实不然,自《西游记》问世以来,有两大疑案一直困扰着对孙悟空作出公正评价:一  相似文献   

10.
《西游记》以幻化的形式,充分揭露时政腐败,反对昏君统治,批判宗教,歌颂敢于反抗、敢于斗争和蔑视一切困难的斗争精神。从《西游记》故事与形象(特别是孙悟空形象)的演变过程,从吴承恩的出身、经历及主导思想的形成方面,从明代中晚期的社会现实特点上,都可以印证上述阅读《西游记》后得出的关于其思想蕴涵的结论  相似文献   

11.
毛泽东从早年到晚年多次阅读《西游记》及有关文章时 ,发表了各种评论、感想 ,并在自己的文章、诗歌中多次涉及。本文分别从《西游记》主题思想、孙悟空及其他艺术形象两方面 ,引述了毛泽东的见解 ,并作适当评论。  相似文献   

12.
《西游记》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敢于蔑视皇权、冲破社会等级、爱憎分明、疾恶如仇的孙悟空形象,蕴含着深刻的反腐败意蕴。今天,当我们重凄《西游记》的时候,在为其高超的艺术性、深邃的思想性口义服的同时,更为其鲜明的抗争性和反腐败特色而折服。  相似文献   

13.
文一凡 《今日南国》2010,(17):40-41
《西游记》早已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名著之一了,也许很多人都会问,西游记和理财会有什么关系?请听我细细道来。 其实,西游记不仅仅阐述了师徒4A降妖除魔,普度众生,力求寻得真经的故事,更多的是发人深省且意味深长的寓意。我们可以把唐僧师徒4人看作是一个公司,唐僧是总经理,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是他的下属。每个下属都各有特色,孙悟空能力强,猪八戒人缘好,沙和尚勤勤恳恳。  相似文献   

14.
《可乐》2007,(11)
克隆技术鼻祖——孙悟空在《西游记》中,人们最崇拜的人要数孙悟空。他有神出鬼没的七十二变,更神奇的是,他只要从身上拔出毫毛,放在嘴边一吹,就可以变出无数个跟自己一模一样的小猴子,可以说是当之无愧的克隆技术鼻祖。  相似文献   

15.
消解精神是《西游记》自由精神的重要表现,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上解构既定观念,形式上采用玩世性的游戏笔墨。所谓既定观念,主要包括构成《西游记》思想基础的儒道佛等观念;所谓玩世性的游戏笔墨,因其玩世的不严肃性,而具有了消解意义,主要包括具有戏谑、幽默、闹剧和童话特征的形式。这种消解精神,主要源自《西游记》写“心”的特征和人物如孙悟空市民式的浪漫与自信。  相似文献   

16.
小说《西游记》以取经作为全书的线索,将孙悟空神奇浪漫的传奇人生和唐僧师徒壮丽辉煌的取经事业作为故事情节,奇幻的情节通过不凡的线索串联起来,唐僧在书中成为使情节和线索相契合的关键。情节和线索之间并不是各自独立的,而是彼此影响,不可分割的关系。情节和线索是小说结构中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同对小说的主题具有揭示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体现人物性格,二者之间又相互影响:线索贯穿于情节并推动情节发展。  相似文献   

17.
盱眙的蠙城、淮水、泗水、大圣禅寺、龟山寺(龟山)等众多地名、盱眙山景观与《西游记》描写的地望有极其紧密的关联,盱眙神话、传说中的人物与《西游记》的内容亦有相当贴近的联系,由此入手,探讨了盱眙淮泗与《西游记》的直接联系,并通过巫支祁神话传说与孙悟空、淮泗神话对《西游记》故事叙述的影响,阐述淮泗神话的流传对《西游记》成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西游记》主题思想新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试图对《西游记》的主题提出一种看法。《西游记》的主题是什么?自《西游记》问世以来,学人作过种种探讨,提出过种种说法。过去悟一子、悟玄道人者流,把《西游记》看成是阐明理法之书,于是有所谓“劝学”、“谈禅”、“讲道”之类的说法。解放以来,又提出过“农民  相似文献   

19.
从杨景贤的杂剧《西游记》到小说《西游记》孙悟空形象的世俗性由强变弱。表现在:(一)出身,(二)性格。转变的原因:(一)时代背景,(二)文人心态,(三)载体不同。  相似文献   

20.
对于《西游记》需用文学接受理论来认识其双重价值;认为该著主题是反映农民起义斗争,这种观点本身,就是误入农民起义的史学理论的泥沼所致;探索《西游记》的主题,不应仅仅局限在对主人公行为的解释上,作家设置孙悟空传奇经历这条线索,是为了展示封建统治阶级体系的罪恶;《西游记》的思想价值在于它对观实社会黑暗秩序的抨击和否定,而不是理想的预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