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后,我国“三农”工作的重心正逐渐由脱贫攻坚转向乡村振兴.与中国减贫和乡村发展丰富的实践创新和取得的伟大成就相比,具有原创性的理论研究还较为不足,难以为乡村振兴战略落地实施提供足够支撑.基于中国实践总结经验,探究不同时期贫困和乡村发展的变化特征与一般规律,发展具有中国特色原创性理论,既有助于增进国际主流学界对贫困和乡村转型问题的理解,也有助于为当前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重塑城乡关系、健全乡村治理体系、提高农业供给质量和效益等重要问题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2.
许建丽 《办公室业务》2022,(18):151-153
乡村档案管理是乡村振兴工作的重要部分,关系到乡村发展的质量与效果,是脱贫攻坚的重要依据。为解决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档案管理问题,本文对档案管理进行研究,提出相关解决策略,以便为工作人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杨晓燕 《办公室业务》2022,(14):121-123
本文以云南省图书馆开展公共文化服务,为做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推进乡村振兴工作的有效衔接,从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层面切实帮扶永胜县翠湖村推进乡村文化振兴工作。笔者实地调研后提出具体措施和建议,为帮扶工作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4.
代正光 《领导科学》2021,(2):107-110
随着脱贫攻坚的全面收官与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从以解决绝对贫困为主要任务的精准扶贫向以缓解相对贫困为主要任务的乡村振兴转变显得越来越重要而紧迫。相对贫困的县域即"贫困县",在转变过程中面临着从生存能力到发展能力的任务转换、从静态缩减到动态扩大的对象变化、从政府主导到多元参与的方式转变、从点状扶持到块状服务的政策取向等政策性困境,转变的迫切需求与现实惯性之间的矛盾使"贫困县"易陷入转型之痛、资源之困、策略之变、方式之难等实践性困境。因此,"贫困县"在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过渡阶段,须从目标、策略、标准、结构、制度五个层面建立起缓解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以克服"贫困县"在继续开展深度扶贫和推动乡村振兴中所面临的挑战和困境。  相似文献   

5.
李维艳 《领导科学》2020,(7):128-128
做好农村发展党员工作是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固本之策,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乡村振兴的根本保障。《摆脱贫困》(习近平著,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是习近平总书记第一部个人专著,该书紧紧围绕如何脱贫致富、加快发展这一主题,提出了一系列的制度、理念、观点和方法,深刻回答了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具有极强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为在新形势下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6.
通过“农业立法—农村治理—农民纠纷解决”的法治框架观察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衔接过程发现,目前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衔接中存在着缺乏涉农立法规范、基层治理能力无法应对复杂农村环境、多发农民矛盾冲突急需纠纷解决渠道与协调机制等问题。对此,应从“发展目标+保障底线”两大维度提供规范资源,以“内部法治思维+外部责任化”重塑乡村治理体系的压力与驱动机制,通过“矛调软性机制+智慧司法平台”建设综合提升乡村治理水平。  相似文献   

7.
当前,我国涉藏地区脱贫攻坚目标如期实现,群众收入与消费水平稳步提高,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持续改善;产业扶贫"造血"取得一定成效;融资难的问题基本得到解决;绿水青山筑起脱贫致富之路。但同时,涉藏地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现乡村振兴任务艰巨,如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偏低,地区间差异明显;农村金融机制创新不足,协同发展困难较多;生态环境脆弱,农业产业化进程较慢。涉藏地区乡村振兴应以城乡融合发展为依托,推动政府与市场的协同;坚持以人为本,激发内生发展能力;把握绿色发展方向,推进产业扶贫与现代产业体系的有效衔接;重视生态保护,实现地区绿色发展;健全农村金融市场,注重西藏与涉藏地区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8.
王连花 《领导科学》2022,(10):139-142
全面消除农村贫困、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党治国理政的一项特别重要的工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际,绝对贫困已然全面消除,展望未来,应建立健全农村相对贫困治理的长效机制,实现常态化治理;促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精准衔接,实现渐进性治理;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实现包容性治理;加强世界贫困治理领域的务实合作,实现全球化治理。  相似文献   

9.
当前,我国扶贫工作重心转向相对贫困治理阶段,扶贫工作方式由集中作战调整为常态推进,减贫战略和工作体系进入平稳转型阶段。后扶贫阶段的相对贫困已经转变为多维度贫困、发展型贫困,并具有长期性、脆弱性、动态性等新特征,为此,应全面厘清我国相对贫困治理的历史逻辑、制度逻辑以及现实逻辑,着重从巩固脱贫成果、增强发展韧性、强化扶贫产业功能以及注重发展的平衡性等方面综合施策,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实现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相似文献   

10.
目前,脱贫攻坚工作已经进入了攻坚拔寨的关键期,我们在响鼓重锤,攻克贫中之贫、困中之困的硬骨头时,也要防止已脱贫人口返贫,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成果保卫战,这对确保2020年全面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发展壮大产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等方面详细论述了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主要路径。  相似文献   

11.
高莹 《科学咨询》2023,(3):81-83
随着我国经济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目前,我国农村已经摆脱绝对贫困的限制,乡村振兴已经开始进入下一阶段,即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为实现推动乡村全面振兴这一目标,我国需要在互联网和大数据的基础上,建设数字乡村。现阶段,建设数字乡村、推动乡村振兴是我国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方式,能为乡村发展提供有效动力。我国在建设数字乡村这一过程中存在诸多机遇和挑战。相关人员和有关部门要及时发现建设数字乡村这一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解决这些问题。基于此,首先,本文阐述了数字乡村推动乡村振兴面临的机遇;其次,本文分析了数字乡村推动乡村振兴面临的挑战;最后,本文对建设数字乡村的优化路径进行了有效探究。  相似文献   

12.
脱贫攻坚是新时代农村基层治理的重要创新举措。脱贫攻坚有效破解了乡村多元主体协同共治机制缺失、自我发展内生动力不足、长效发展机制不足等农村基层治理难题。脱贫攻坚的创新实践推动了农村基层治理机制、治理模式、治理队伍的现代化。脱贫攻坚有效解决了贫困农户的权利匮乏问题,推动了农村基层依法治理的有效落实,健全了农村基层矛盾纠纷化解机制。  相似文献   

13.
传统统计数据在乡村振兴发展水平评价中存在数据滞后、更新缓慢等问题,大数据技术有助于解决这些问题。在构建大数据优化乡村振兴发展水平评价的理论逻辑基础上,使用爬虫技术从互联网获取33个乡村称号的47381个微观数据,并运用分词技术对多源异构数据进行统一格式的处理和存储。在实证分析中将指标体系拓展为标签体系,对2020年中国省级乡村振兴发展水平进行评估。研究发现,大数据技术通过拓展乡村大数据源、使用新算法等,能够提升乡村振兴发展水平评价的质量和效率。  相似文献   

14.
党的二十大郑重宣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扎实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阶段,产业振兴作为带动人口最多与可持续性最强的益贫模式,应以自然条件、产业基础、要素禀赋最为良好的脱贫平原地区为“牛鼻子”,强化顶层设计的系统性、长期性与有效性,提升益贫产业的结构效应、扩散效应与带动效应。本文通过对四川省脱贫平原地区产业扶贫到产业振兴分区衔接进行现实考察,将发展现状、主要障碍与衔接路径进行系统梳理,提出了针对性的结论建议:应细化体制机制、强化分类治理、创新衔接方式、提高帮扶效应,加快实现产业振兴的内生可持续发展,筑牢乡村振兴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底气。  相似文献   

15.
数字化治理是我国乡村振兴进程中农户实现可持续脱贫的重要路径,是农村地区基层治理的重要发展方向。数字科技可以为农户提供发展平台与机会,促进农村地区市场经济的发展,体现了政治价值与技术理性的协同增效。未来,应充分合理地利用数字化治理,搭建贫困治理的数字化运作共享框架,完善农户可持续脱贫的数字化治理机制,塑造“生产—服务—市场”的惠农支农政策体系,巩固脱贫成果。  相似文献   

16.
驻村第一书记的领导能力主要包括群众凝聚力、办事说服力、攻坚战斗力、自身公信力,而个人综合素质、领导决策水平、领导方法与艺术、形象印象评价是影响其领导能力的重要因素。在推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工作有效衔接的开局之年,有序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需要以科学选拔机制挑选德才兼备的驻村第一书记、以创新发展机制提升驻村第一书记的领导能力、以健全的培训成长机制提升驻村第一书记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17.
<正>产业是稳定脱贫成果和持续增收的关键之举,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持久动力。如何下好产业发展“关键棋”?洪雅县在“联”字上发力,紧紧牵住产业振兴“牛鼻子”,创新探索“脱贫户+新型经营主体”合作经营、入股分红模式,推动市场主体与脱贫户利益联结、抱团发展,走出一条以产业发展为引领,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18.
本文构建了刻画乡村农户贫困状态的特征因子的提取算法和分析框架,旨在实现和帮助完善家庭农场的持续发展,尤其是由贫困农户组成或参与的家庭农场在发展需要的融资方面的乡村信用评估,推动有效地制订对应政策和落地方案,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防止返贫。本文的最大亮点是以“分类与回归树”(CART)分析和“吉布斯抽样”(Gibbs Sampling)的人工智能算法为工具,对乡村农户贫困状态的特征因子提取建立了对应的框架和分析流程。基于国内某地区乡村建档立卡数据库的31,116个样本,实证研究筛选出12个刻画乡村农户贫困状态高度关联的特征因子,并进一步对特征因子的有效性进行了ROC曲线和AUC测试。结果表明以特征因子分析框架为基础,建设配套的乡村信用评估体系是支持乡村振兴的可持续性最佳解决途径之一,除了能够为乡村贫困户获得持续工作的基本技能或生产环境的改善提升上得到持续性的融资支持提供评估依据和数据支持,也能为乡村和城镇“传帮带”等生产和商务平台的建立提供可持续的基础性数据和信用分析的动态支持。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40年来,农业农村的发展虽然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但城乡发展依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同地区的乡村发展也不平衡。因而,乡村振兴战略对于农业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乡村治理既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石。在乡村振兴战略下推进实现乡村善治,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善治治理体系,既能够为破解农村治理困境提供新思路和改革取向,也可以通过塑造具有新素质、新思想、新文化、新境界的新型农民,为区域乡村振兴提供强大的内生动力与活力。  相似文献   

20.
段亭聿 《经营与管理》2022,(10):136-142
健康扶贫从主体间关系看,它是一个复杂的多元主体协同关系网络,具有主体地位平等独立、行动互动关联、利益平衡发展特性;从政策工具看,它着重人员培养与机制完善,侧重目标规划与督察评估,偏向市场塑造与政社合作,形成供给型为主、环境型为辅、需求型为补的政策工具组合。科学认知健康扶贫的基本属性和政策实践,能为促进其常态化与制度化、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衔接推动乡村振兴和健康中国战略,实现共同富裕目标提供系统性经验借鉴和发展性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