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我国债券市场刚性兑付被打破后,不断出现高评级债券违约事件。为此,监管部门积极发展多种评级,以期提高债券评级质量。通过理论建模与实证分析,研究了不同付费模式信用评级如何综合发挥校验作用。基于博弈模型的理论分析发现,不同付费模式评级发挥校验作用的机制在于投资者的反应:当投资者付费和发行人付费两种模式评级差值增大,投资者不以单一评级结果进行债券定价,而是根据评级差值调整债券价格。基于2011—2020年企业债评级数据的经验证据显示,随着评级差值增大,发行人付费评级机构会降低后续评级,且评级差值对单一信用评级与债券信用利差之间的负向关系具有抑制作用。进一步检验发现,发行人付费评级机构提供的偏正面的私有信息会降低债券信用利差,而以中债资信为代表的投资者付费评级机构提供的私有信息则不会显著影响债券信用利差,均体现出单一评级模式在定价方面的弊端。因此,监管部门应继续鼓励发展投资者付费评级模式,并鼓励机构投资者发展内部评级,以充分发挥多种评级模式的交叉校验作用。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我国债券违约事件频发,对债券市场的平稳运行造成威胁。以2020年11月永煤债券违约为外部冲击,从地区、行业、评级机构与承销商四个层面,基于2020年债券市场日度数据,利用事件研究法与双重差分模型分析了AAA级国有企业债券违约对债券市场影响的溢出效应。研究发现,永煤债券违约事件导致债券一级市场发行规模缩小与发行成本提升,并显著提高了二级债券市场存续债券的回报。从短期市场反应来看,违约事件造成的负面溢出效应(异常回报提升)同时存在于地区、行业、评级机构与承销商层面;从长期影响来看,违约事件导致的存续债券收益率提升的负面冲击仅在地区和行业间存在。异质性分析表明,违约事件对低承付能力地区、低市场竞争程度行业、由内资背景机构评级以及低声誉机构承销的债券负面影响更加显著。进一步检验发现,上述短期负面溢出效应在高等级(AAA)债券组中更加显著,并且评级机构的评价标准并没有受到该违约事件的影响,说明信用评级膨胀问题仍然严重。因此,监管部门应加强对债券市场的引导,从债券市场信息中介(评级机构与承销商等)角度采取措施来防范与降低债券违约风险。  相似文献   

3.
利用中国债券信用评级数据,从实证角度考察经济基本面如何影响债券信用评级及其信息价值。实证证据表明债券信用评级水平具有顺周期性,在经济上行期,信用评级机构高估信用评级的可能性更大。进一步地,债券信用评级的信息价值,即信用评级对债券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的影响力,均具有逆周期性。综合这两个层次的分析说明,债券评级水平的顺周期性部分地是由评级信息价值的逆周期性所驱动的。实证结论对于信用评级机构的周期性行为模式具有一定的启示,有助于监管部门在不同的时期制定不同的措施来强化对信用评级机构的监管。  相似文献   

4.
    
2016年债券市场的集中违约严重损害了债权人的权益,债权人开始对信用评级功能与独立性产生了严重质疑.以经营杠杆为视角,利用2008—2016年中国债券市场上市公司发债数据,研究成本粘性对发行主体信用评级的影响,以此检验信用评级机构的独立性.研究结果表明,企业成本粘性越大,主体信用评级越低,即成本粘性风险效应会被评级机构所关注.进一步分析发现,成本粘性降低信用评级的作用在风险高的企业中更显著.另外,成本粘性的风险也会被投资者所关注,即成本粘性通过信用评级影响债券信用利差.文章也进一步证实了成本粘性主要通过增大企业资产波动率与会计信息风险来降低信用评级,研究结论对债券市场的监管者、上市公司与债权人有着一定的借鉴与启示.监管部门、信用评级机构与债权人应积极对企业成本粘性行为进行监督,从而保护债权人利益;上市公司应该努力提高公司治理机制,减少管理层基于自利行为的成本管理行为.  相似文献   

5.
在信用债市场,很多企业难以获得AA级以上信用评级,无法顺利进行债券融资。这些处于发行条件边缘的企业有较强的粉饰报表的动机。本文以2010~2020年发行的公司债企业为研究样本,研究了债券发行前的公司盈利质量,以及评级机构对于盈利质量的甄别能力。实证研究发现:处于发行边缘的AA级发行人相比其他企业有更高的盈余管理水平;相比发行人付费评级,独立评级机构能够更有效地识别企业发行前的盈利质量;独立评级显著低于发行人付费评级,且评级差异越大,债券的信用利差越高。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应当关注企业债务发行前的会计报表粉饰行为,降低信用风险,同时鼓励独立信用评级机构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为了更直接地向投资者提示信用风险,中国证监会于2007年颁发的《公司债券发行试点办法》规定,企业在公开发行债券前必须先获得信用评级.随着信用评级对投资者投资决策影响力的提高,企业对获得较高信用评级有了更大的动力.企业要想获得更高的企业信用评级,就要降低自身的经营风险和违约风险,而内部控制和外部审计是降低风险的重要途径.因此,选取我国A股上市公司2014—2018年的数据,将内部控制和外部审计的经济后果研究扩展到信用评级市场,通过规范和实证研究发现内部控制质量与企业主体信用评级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并通过进一步研究发现,这一相关关系在非国有企业中显著,在国有企业中并不显著.运用逐步检验法和Bootstrap检验法检验审计意见在内部控制对企业信用评级影响中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内部控制质量对企业信用评级的部分影响是通过审计意见实现的,即审计意见在内部控制对企业信用评级的影响中起到部分中介效应.根据研究结果,从投资者控制风险、评级市场准确评级、企业优化自身治理、政策制定者积极监督四个方面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当前金融经济学普遍地认同利用信用评级对债券进行分类,并以此对债券进行定价的方法。本文对穆迪和标准普尔的债券的信用评级进行了检验,发现完全以信用评级来计算债券的即期收益率和债券的价格存在较大的误差。检验发现了影响债券价值的几个显著性经济因素:流动性、违约概率、息票率、回收率及发行时间。若在债券定价模型中考虑到这几个因素,则较大地减小了债券的定价误差,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公共信用等级分析是当前研究的一个热点,而债券信用评级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在我国仍处于起步阶段。首先研究了信用评级的用途及其重要性,介绍了信用评级的类型和国外信用评级的步骤。通过对信用评级的分析研究了信用评级中的要点,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当前在信用评级中通用的两种方法即统计方法和人工智能方法在信用评级中的研究现状,最近的研究表明与传统的统计方法相比,人工智能方法在信用评级中有更优异的表现。通过对信用评级方法的分析,得出了国外目前信用评级发展中的不足与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
地方政府信用评级是建立规范合理的中央和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及风险预警机制的重要一环,也是地方政府发行债券融资的前提。我国部分地方政府近年来的融资实践表明,良好的法律环境是政府信用评级制度的基础,相关制度的完善是准确评级的前提。因此,为确保信用评级的可靠性和正确性,必须加强信用评级的法律制度建设。其中,培育评级机构信誉资本、明确统一的监管部门、促使评级机构加强信息披露尤为重要。同时,还需对评级机构的市场准入、公司治理结构、利益冲突管理、评级的操作规则、信息发布规则、民事责任等方面的规范加以明确和细化。  相似文献   

10.
我国信用评级机构规制与监管问题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信用评级机构的自然垄断性、外部性、经营模式和准监管者地位四个方面入手,运用规制经济学的理论方法,分析我国信用评级机构的规制与监管的必要性.依据理论分析结果,结合我国信用评级机构的发展,提出相关的规制与监管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基于2010年1月—2020年12月间在沪深交易所发生过交易的已到期和未到期的公司债和企业债,利用面板回归模型研究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与债券信用利差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将带来两种不同的效应:一是通过提高市场流动性和增强市场套利动机,可降低债券信用利差;二是通过增大企业信用风险和资产抛售机制,可推升债券信用利差。二者的共同作用使得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与债券信用利差之间呈现出一种正U型关系,但在国企债、高信用评级债券样本以及市场化程度较高地区中,这种正U型的关系会被显著削弱。  相似文献   

12.
“一带一路”倡议和“走出去”战略加速了外汇衍生品市场的发展,而加强外汇衍生品监管是市场平稳运行的重要保障。在创新性地构建“企业层面外汇衍生品监管指数”的基础上,基于2007—2019年中国跨境投资企业数据,实证检验了外汇衍生品监管对企业信用评级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加强外汇衍生品监管能够有效提升企业信用评级,且主要通过减少企业违规行为、增强信息透明度和抑制管理者过度自信三种渠道提升信用评级。异质性分析表明,上述提升效果在国有企业中更大。进一步研究发现,加强外汇衍生品监管可以抑制企业信用评级的调整动机。因此,监管部门应优化衍生品监管法规,倡导套期保值原则,提高评级机构违规成本,提升衍生品交易信息透明度,进而促进外汇衍生品市场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3.
信用评级机构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一块重要内容,但是目前信用评级机构独立性不强是最主要的问题,原因来自三个方面:信用评级机构的形成和发展受制于行政力量、信用评级市场受控于美资以及发行人付费的模式存在不合理之处。针对上述原因,在构建信用评级机构独立性框架时,建议中央政府以上海为试点,整合国内信用评级市场、改变监管模式、遏制外国资本对中国市场的渗透,同时完善以中国人民银行为主体的信用数据库,强化信用评级机构的内部管理和自身竞争力的建设。  相似文献   

14.
基于两阶段动态博弈模型的信用评级轮流机制有效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了一个两阶段动态博弈模型,对《欧盟信用评级机构监管法规》最新立法草案中的"信用评级轮流机制"进行了理论分析。得出在此机制下,后进机构可以有效约束先行机构的行为。根据博弈模型均衡解,分析了影响评级真实有效性的因素,并给出了最优的政策选择和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社会信用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要完善我国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特别是商务诚信建设,建立健全中小企业的信用评级体系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中小企业作为市场经济中数量庞大且活跃的商业主体,其经营和发展长期以来因融资难问题而深受困扰,其主要原因在于银行与中小企业之间信息不对称。而信用评级机构则作为交易第三方通过信用信息评估以促进企业间交易和防范化解商业风险。但信用评级机构存在信息透明度低、信息披露不足,由此引发道德风险致使其公信力下降的问题。此外,信用评级机构的失信惩戒机制尚不健全。因此有必要健全中小企信用评级制度,包括增加机构信息透明度、建立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罚、完善信用评级监管立法等,来构建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商务信用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意义监管机构缺乏绿色债券发行的环保效应的定量分析,特别是间接溢出效果的定量分析,导致出现绿色债券评级无差别,发行效果差异却很大的情况,使得绿色债券环保效应评估不准确。设计/方法根据我国绿色债券市场数据特点,构建空间权重矩阵,建立面板数据空间杜宾模型,从节能减排的角度,测度绿色债券发行的环保效应的空间效应。结论/发现绿色债券的发行对于企业减少碳排放量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产生了显著的环保效应,其间接效应远大于其直接效应;揭示了一级市场环保效应显著,二级市场不显著的原因。对其原因的探讨,给出充分利用金融市场,提高绿色债券环保效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2014年以来,我国债券违约频发,违约数量和违约金额不断创出新高,在存量债券集中到期,金融去杠杆、打破刚兑的市场环境下,企业融资环境不断恶化,企业债券违约风险逐步加大.债券违约对债券投资机构及发行主体融资等有重大影响,探索如何构建完善我国债券投资管理体系、防范和化解债券投资风险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三大国际信用评级机构是国际金融领域的私人规制者。法律确信为三大评级机构的私人规制提供了法律基础。引入信用评级的美国金融规制首先为其提供了法律确信;随后,美国金融市场的全球扩张使得这三家源自美国的信用评级机构在国际金融市场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最终,信用评级也被纳入国际金融规制中,信用评级机构拥有了在国际金融市场中行使私人规制的权能。然而,作为国际金融市场中极为重要的私人规制者,评级在实践中错误频发。在目前国际债务风险累积的背景下,我国需要处理好国际信用评级机构的私人规制,适时推动评级领域的国际金融治理改革,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金融秩序。  相似文献   

19.
为防范政府债务风险,减少城投债信用违约事件的发生,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选取2014~2016年新发城投债中7年期公司债为样本,将政府财政及债券等个体因素相关指标作为自变量,以宏观因素指标作为控制变量,分析中国不同行政级别城投债信用利差的影响因素。研究认为,债券个体因素对县、市和省级城投债信用利差均有显著影响,宏观因素的影响随城投公司所属行政级别升高而升高;地方政府财政因素对各行政级别的影响方向相同,由于城投公司资质存在差异,政府财政因素对低行政级别信用利差的影响显著;不同行政级别下,各类因素对信用利差的影响略有不同,城投公司债券发行信用利差与评级情况和发行规模都呈负向关系,系数绝对值随行政级别的升高而降低,企业自身财务因素影响并不显著。地方政府应大力发展经济使城投公司融资成本降低,投资者在投资前利用多种指标估算债券发行信用利差,城投公司也要注意合理设计发债规模,使自身融资成本达到最低,监管机构加强对低行政级别城投公司债券发行的监管和宏观经济方面的政策引导,以此促进解决城投债问题和推动城投债公司合理发行债券。  相似文献   

20.
信用评级结果引用制度是适应信息社会、信用经济和政府职能社会化背景而出现的一种制度形式,是优化金融监管、提升监管绩效的必要制度安排,是完善金融市场结构、提高市场运行效率的重要手段.因诱发评级失灵、推波助澜金融危机废除信用评级结果引用制度是因噎废食之举.正确的做法应当是:树立规制信用评级结果引用行为的理念,制定规制信用评级结果引用行为的法律规范;确立“市场生产、主动评级、用者付费”模式保证信用评级结果信息这类公共产品的供给;适时制定统一、透明、动态的信用评级机构认可制度;针对结构性金融产品评级制定专门监管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