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不落夫家”习俗形成之前,布依族的婚俗是自由恋爱、自由缔结婚姻关系。由于文化接触而受汉族文化影响,布依族婚俗中吸收了许多与早期不同的婚姻观念,加入了说亲、定亲、接亲等过程,这些程序和观念与传统的自由恋爱和自由缔结婚姻关系的习俗发生冲突,产生了“不落夫家”习俗。“不落夫家”是对包办婚姻和早婚的反抗,在自由恋爱和自由缔结婚姻关系的时代是没有“不落夫家”习俗的。  相似文献   

2.
基于对滇东南X村壮族"不落夫家"婚俗的考察,以农民生活意义世界为切入点,从村庄社会基础的视角,对壮族"不落夫家"婚俗从"不落"到"坐家"的衔接机制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壮族社会"不落夫家"婚俗与早婚、传宗接代、夫妻感情磨合、人品和能力考验、社会舆论等构成的社会基础存在高度关联。它是壮族社会婚姻的筛选机制,对规制个人婚姻行为、建立稳定家庭和维系地方婚姻秩序彰显了乡土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3.
壮族婚姻制度受到族权的影响。其影响反映在换亲、转房婚、招赘婚、不落夫家等方面。要使壮族婚姻冲破族权的桎梏 ,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4.
仫佬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少的一个民族,其在婚姻家庭等方面的习惯法也有一定的特色,例如实行并不严格的民族内婚和严格的血缘团体外婚制,青年男女可以通过“走坡”的方式自由恋爱,但婚姻以包办为主,一般是由父母在“赶圩”时吃米粉谈亲事,盛行“送嫁十姊妹”和“走媳妇路”(不落夫家)习俗等。  相似文献   

5.
婚姻是关系到人类繁衍和社会延续的大事。湖南是多民族大省 ,民族地区的婚俗丰富而复杂。探讨其抢婚、不落夫家和舅霸姑婚 (还骨种婚 )三种婚姻形态的原始性特征 ,对发扬民族地区传统婚姻中的良风美俗和革除其中的陋习 ,建立具有民族特色和时代精神的新婚俗十分有益  相似文献   

6.
清代贵州民族地区普遍存在"不落夫家"的婚姻习俗,必然影响到其家庭中男女性别角色.这主要表现在生产劳动中的"男逸女劳"、生育习俗中的产翁制和夫妻年龄结构中的"老妻少夫"现象等,说明清代贵州民族地区女性在生产生活中居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7.
文章通过对2000多年前句町国时代壮族先民婚姻形态的考证,对桂滇边驮娘江流域30万壮族人中当前仍盛行的女娶男嫁婚姻展开广泛调查和深入研究,通过对壮族男娶女嫁婚姻起源的探索,以及对20世纪上半叶仍普遍存在的壮族女子走婚制(即不落夫家)的论述,来描绘壮族婚姻的千年变迁,勾勒出20世纪初壮族社会中三种婚姻形态并存的历史画面,并试图通过描绘壮族婚姻的千年变迁,衬托出人类婚姻史的模糊轮廓.  相似文献   

8.
布依族在一些较为偏远的地区仍然保持着"不落夫家"的婚姻习俗.这种习俗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是布依族社会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母权制社会的一种残留,是夫从妻居到妻从夫居的婚姻形式过渡的一种抗争,这种习俗还包含与体现了布依族人对"性"的看法,以及相关传统伦理思想,体现这个民族顾全大局、自觉维护家庭利益、男女间相互信任的品质.  相似文献   

9.
今天主要分布在云南边境地区和境外东南亚各国的阿卡人是历史上从哈尼族群体中分化出来的支系。国外学者多喜欢用阿卡人这个称谓来称呼这些群体,一些国家还把他们列为与哈尼族并列的单一民族。而我国和另外一些国家则把他们看成是哈尼族的支系。那么,他们与哈尼族到底是同一个民族还是两个不同的民族呢?作者认为,他们在文化习俗方面与哈尼族非常近似,如果要强调他们中的共同之处的话,把他们看成是同一个民族的两大支系也未尝不可。  相似文献   

10.
广西融水苗族的语言中缺失几个常用的亲属称谓词汇,对一些亲属的称谓与实际亲属关系不一致。从家庭婚姻形态发展和民族习俗分析,苗族可能在母系氏族社会出现“性伙伴进入母系家庭”,在父系氏族社会出现“婚姻联盟”。这些特殊的婚姻形态形成特殊的亲属关系,在苗语中沉淀下来,形成特殊的亲属称谓习惯并遗留至今。  相似文献   

11.
“不落夫家”是流行于我国桂西一带的少数民族婚俗。它的表现形式是:男女青年结婚,新娘不立即到婆家与丈夫居住,共同生活。而是回娘家居住,直至怀孕或生第一个孩子后,才到婆家长住。一般是婚礼之后,新娘已算男家的成员,每年大的节日,男家派出自家的女性,如母亲、奴隶姊妹或近亲到妻家激妻子回来,欢度节日,与丈夫同居,节日过后,妻子又回娘家住。此外春插秋收农忙也接妻子回来帮忙,农忙过后,妻子仍回娘家。妻子在“不落夫家”期间,社交活动仍与未嫁时一样,与男子对唱山歌,赶歌圩,行动仍是自由的。但也有些地区在参加公开社…  相似文献   

12.
“难题求婚”型故事作为一个以婚姻关系的建立过程为基本结构的故事类型,从传说的历史化角度看,必须与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婚俗历史相联系。通过考察,“难题求婚”型故事的文化本质主要是母系氏族社会晚期,婚姻做为一种社会关系的意义。“难题”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婚姻的内在价值,体现婚姻的文化、经济、社会属性  相似文献   

13.
在亚洲大陆先进文明的影响之下,日本在母系氏族社会的基础上建立国家,直接进入阶级社会,使其社会形态和婚姻形态发生变异。日本平安时代虽然仍实行“访妻婚”,但与原初形态的走访婚已相去甚远。与我国云南永宁纳西族的阿肖婚姻对比,就可发现两者虽然形式相似,但却存在本质差异。日本平安时代的访妻婚属于专偶制婚姻形态,但已发生变异,表现为:第一,独占但不同居;第二,父权制时代延续母系氏族社会婚禁规则,因此属于“变异的专偶制”。日本古代著名女作家紫式部的《源氏物语》为之提供了完整的“标本”与“化石”。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广西少数民族“不落夫家”这一传统婚俗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历史、现状和形成原因,并对其作出道德评价,认为这一婚俗尽管在历史上某些特定前提下曾有一定合理性,但它不具有正面、积极、普遍意义的道德教化功能,其负面影响占主流,在今天尤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相悖。因此应予改革。  相似文献   

15.
爱尼族是哈尼族的一个支系,在西双版纳一带。村寨大多数建在高山深谷间。 婚姻 当某个小伙子对某个女子产生好感却又羞于启齿时,他往往就采取隔山唱歌的形式,委婉地表达自己的心迹,如果她有意便会立即唱歌作答,并通过唱歌商定相会的日子、时辰。 爱尼男子在其恋爱期间,一般要在自家屋旁盖一间小房即恋爱房。每当月  相似文献   

16.
歌谣与族群记忆——黎族情歌的文化人类学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题从文化人类学的视角对黎族情歌进行了研究,认为在黎族婚恋仪式活动中,以"隆闺"为核心形成了一个阈限空间,"夜游"、玩"隆闺"与婚后的"不落夫家"等实际上是黎族人生命历程中转变仪式的一种中间状态:阈限阶段。与仪式直接相关联的"隆闺"情歌、"槟榔"情歌和"不落夫家"情歌的歌唱,不仅推动了仪式进程,同时也是仪式过程本身的阐释。而仪式与歌唱及其相关联的故事则以诗性叙事的方式达成和强化着族群的记忆。  相似文献   

17.
居住在祖国云南南部哀牢山区和无量山区的哈尼族,具有悠久的历史。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目前人口近一百万,支系和称谓庞杂。 哈尼族有丰富多彩、优美动人、富于生活哲理的民间文学。本文试就哈尼族神话传说故事与习俗作初步探索。 在哈尼族中,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各种习俗很多,而且每样习俗在举行祭祀活动时都有它  相似文献   

18.
黔桂边区瑶山一带的白裤瑶是瑶族的一个支系,以习穿白色齐膝短裤得名。他们长期保持“五不通婚”之习俗,即不号兄妹通婚,不与同姓通婚(同姓不同宗者除外),不与其它民族通婚,不与本民族的其它支系通婚(如青瑶、长袍瑶等),不与外地的白裤瑶通婚(近年虽有人同广西白裤瑶通婚,但为数极少)。“五不通婿”之习俗,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婚姻形态:即封闭的“同民族同支系同地异姓婚”和近亲的“姑舅表婚”。  相似文献   

19.
源于自然审美的哈尼族服饰生态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哈尼族服饰的总体特征是以黑色为基调,无论男女老少均以黑色或青蓝色为主,他们认为黑色是融于大山森林的色彩基调,是哈尼族生命的保护色。哈尼族的每一个支系就有一种衣着类型,但黑色与银饰形成统一的审美观,其审美图案主要是表示日月星晨、山川河流、自然花鸟和水族动物的影子,充分体现了哈尼族融于自然及其以自然为主体的审美意识,蕴含着深刻的服饰生态文化。  相似文献   

20.
清咸同年间,云南各族人民爆发了反清大起义。田政是其中的一位领袖,属自称“卡多”支系的哈尼族,镇沅直隶厅新抚司凹壁村(属今墨江团田公社凹壁生产队)人。据实地调查:田出身于一个贫苦农家,早年父亲就去世,其母不得不靠帮工度日。他亦从小帮工,对剥削阶级的为富不仁有所认识。稍长,他靠挑担运盐谋生,经常路见不平,毅然仗义相助,结交了不少朋友,在当地各族群众中颇有威信。此后,在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的残酷现实下,田政聚众反清起义,一直斗争到壮烈牺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