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家庭:世纪之交的回顾与前瞻王明美在20世纪行将过去、21世纪即将来临的世纪之交,对中国家庭在过去一个世纪中的巨大演进来一个回顾,对其在未来世纪中的发展趋势作一个预测,应该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一、20世纪:中国家庭发生巨大变革20世纪是中国社会发...  相似文献   

2.
一、20年改革回顾与反省回顾国有企业20年来的改革历程,尤其是90年代初转变改革思路之后,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是,如果从市场经济的原则看,中国的企业改革还未曾破题,道路还很长。首先,市场的竞争原则未能形成。具体表现是明显存在所有制歧视,非国有企业和国...  相似文献   

3.
中国近代社会历史条件决定了中国法律的近代化必须借助于外来法律,而外来法律有一个本土化的过程,不能机械照搬。从晚清政府到南京国民政府,本土化一直成为引进西法和修订中法的主要原则,并且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本土化也出现了一些失误,使法律本土化的进程缓慢而曲折。今天重新回顾这段历史,从法律近代化和本土化的得失成败中吸取经验教训,对当前的法制建设无疑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作者围绕这一主题,专访了中国政法大学郭成伟教授,下面是这次访谈的具体内容。  相似文献   

4.
探讨了全球化大背景下中西方文化和思想的不断交流和碰撞,中国美学在中西美学的对话中出现了一些学者所说的诸如美学的"失语症"、中国无美学以及中国美学如何走向世界等问题。分析了这些问题的实质在于中国美学的"西化"和"本土化"话语权问题上。实践存在论美学正是把中国传统美学和西方美学思想学术资源进行融合建构起中国美学的一种新理论,其在当下的背景下具有从理论层面和对话层面来解决上述问题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文化现代化是现代化中最艰难的文化转型.新中国60年来,历史的发展赋予中国文化现代化以鲜明的时代特征.思考新中国60年来文化现代化,从文化与经济政治、时代性与民族性、本土化与全球化、一元与多元、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等六对矛盾着手,辨证把握中国文化现代化的特征,有助于我们深化对中国文化现代化的规律性和艰巨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西化派”文化哲学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化派”是20世纪初叶中国的一个重要文化哲学派别,他的代表人物有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钱玄同、鲁迅等人。“西化派”对中西文化观念进行了比较,认为东西文化的差别是时代的差别,对中国封建社会进行了无情的抨击,主张用具有民主精神和科学精神的西方近代文化来取代和改造中国固有的封建文化,具有思想启蒙和思想解放的不朽功绩。“西化派”中的先进知识分子,有的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成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和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奠基人。  相似文献   

7.
随着中国对外交流的不断深入,英语在中国的拳土化这一历史进程是一个不容争辩的客观事实,并且它的研究前景十分广阔。本文对英语本土化的进程进行概述,并对英语在中国的本土化现象从语音、词汇、句法和语篇等四方面作以探讨,就英语本土化教育作以展望。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学派的构成要素和形成机制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当前中国学术西化(主要是元话语的西化)的现状,认为不单是浙江学派的建立,即使是中国本土学派的建立现在都为时太早.本土化的突破口在于中层理论.中层理论的建构是浙江学派建立的前提.  相似文献   

9.
随着新旧世纪交替的临近,在史学界悄然兴起一个新的“热点”,即为数不少的史学工作者将热切深邃的目光投向与世纪同行的20世纪中国史学。人们希冀通过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近一个世纪的中国史学所走过的风风雨雨、荣辱沉浮、艰难曲折之发展历程的认真回顾与思考,以使中...  相似文献   

10.
为了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20周年,湖北省社会科学院会同省委政研室和省政府研究室共同组织编写的《邓小平理论与湖北二十年实践》(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一书,系统地回顾和总结了湖北20年来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所走过的道路、取得的成就。这是一件很有意义和价值的事情,对于更好地研究邓小平理论,研究湖北、宣传湖北、发展湖北,具有现实意义。该书由中共湖北省委书记贾志杰和省长蒋祝平同志任编委会主任。全书理论联系实际,多层面、多视角地回顾和总结20年来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湖北省在经济、政治、文化、科教和社会…  相似文献   

11.
接受美学与中国古代文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接受美学与中国古代文论研究樊宝英20世纪60年代由德国学者尧斯和伊瑟尔创立的接受美学,主张从读者的视野来研究文学,给西方文学研究带来了新的生机,在不到20年时间里,东进西渐,迅速成为一种世界性的美学大潮。在面对涌进中国大门的西方当代接受美学,对它进行...  相似文献   

12.
瞿华兵 《天府新论》2014,(6):149-154
新时期以来的小说一直在进行着本土化的努力与探索,且发生了一系列的流变.总体来说,1980年代的文学思潮是向西的.和现实生活脱节,过分西化,对民族文化错误认知,是1980年代本土化创作的症结,成为其创作的瓶颈.1990年代,作家们开始反思1980年代以西方文学为标杆,一味向西方学习的行为,创作上开始回归本土.进入21世纪,文学本土化成为了作家一种有意识自觉的关学追求.新世纪的本土化创作显示出在全球化语境下中国知识分子民族文化意识的觉醒和对自我身份的确认.  相似文献   

13.
二十世纪中国西化与保守主义的文化思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化与保守主义是20世纪中国两大文化思潮。从文化选择的价值取向上看,前者侧重于介绍和输入西方文化,肯定西方文化的优越性,揭露中国固有文化的阴暗面,后者则侧重于维护中国固有文化,认同中国固有文化的价值,而揭露西方文化的弊端;在古今问题上,前者激烈地反传统,主张变革,后者则较多地肯定与赞赏传统;在中国文化的出路问题上,前者主张西方化,后者则主张东方化。本文试对西化与保守主义两大文化思潮的产生与发展进行历史的探讨,并对两大思潮与20世纪中国的文化选择进行方法论的思考。一在20世纪的中国,西化派虽没有形成自己…  相似文献   

14.
随着中国对外交流的不断深入,英语在中国的本土化这一历史进程是一个不容争辩的客观事实,并且它的研究前景十分广阔。本文对英语本土化的进程进行概述,并对英语在中国的本土化现象从语音、词汇、句法和语篇等四方面作以探讨,就英语本土化教育作以展望。  相似文献   

15.
一、鄂华创作的独特性在回顾与论述20世纪中国文学时,黄子平、陈平原、钱理群先生为这一时期的文学勾勒出大致的框架①,即认为这一时期的文学是:走向“世界文学”的中国文学;以“改造民族灵魂”为主题的文学;以“悲凉”为基本核心的现代美感特征;由文学语言结构表现出来的思维的现代化进程,以及由这一概念涉及的文学史研究的方法论问题。从内容与形式上看20世纪中国文学,这样的评价是中肯的,但从这一评价角度去看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一个作家鄂华,此人则是这一时期文学的“独一个”。因为无论从鄂华的作品看,还是从其追求看,…  相似文献   

16.
20年来,随着社会言论空间的不断扩大,我国大陆地区的中国哲学研究得到长足的发展,研究机构与人员不断增加,研究者的心态更加健康,视域更加宽广,研究方法与成果更加多样,出现了一些具有独创性的重大学术成果,作为新生代的中青年学者已经崛起。回顾一下,20年来...  相似文献   

17.
本世纪初以来,随着中西哲学的互动深入,从20年代末开始,特别是在30、40年代,中国哲学家的创作意识开始萌动,他们应和时代精神的召唤,贯通古今、融会中西、平章华梵,试图通过自己的创造性工作,为中国的民族救亡和社会现代化事业作出哲学上的辩护,涌现出一个包括不同思想倾向的颇具原创性和影响力的哲学家群体,形成了多元并存、百家争鸣的氛围。在世纪之交的今天,回顾中国哲学的百年历程,我们大概都会同意,这是20世纪中国哲学最活跃、最具创获的一个时期。按通常的理解,1919-1949年这个时段的哲学属于中国现代…  相似文献   

18.
庆祝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建院20周年同志们、朋友们:今天,全国社会科学院院长联席会暨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建院20周年纪念大会在这里隆重举行,我代表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对中国社会科学院王洛林副院长、各兄弟省区市社会科学院的领导及省内外来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对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建院20周年表示热烈的祝贺!1999年是我们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特殊意义的一年,我们将迎来建国50周年和澳门回归祖国。今天举行的全国社会科学院院长联席会议所确定的主题是“中国社会科学50年的回顾与前瞻”。在世纪之交,我们回顾新中国成…  相似文献   

19.
随着全球化、现代化、市场化、信息化的到来,在传统文化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共有精神家园受到了严峻挑战.当代中国人精神家园的守护,关键是要呵护文化建设的本土化.当前,中国文化建设的本土化存在着缺失的焦虑与危机,这与含糊理解文化本土化内涵、难以肃清“复古”和“西化”两种极端思维、难以摆脱文化“背反心理”以及盲目提出与“世界接轨”的想法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必须立足本土语境,在文化自觉中守护与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保持适中的张力,在文化交流中提升文化免疫力,在文化创新中提升文化竞争力,在文化自信中树立文化价值典范.这些实践路径既是呵护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本土化,也是守护当代中国人精神家园所必需的.  相似文献   

20.
中国现代主义诗歌及其研究的反思编者按新的世纪即将来临,在此之际对将要结束的20世纪学术研究进行必要的历史回顾和总结,应当成为处身世纪之交的人文科学工作者关注的问题。我刊开设《世纪中国文学研究的回顾与思考》栏目,力图推动学术界对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的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