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快乐论”是西方最重要的道德理论派别之一,它与“自我完善论”或“义务论”处于长期对峙之中。快乐论把求取“快乐”看作是一切行为的原动力和人生追求的最高目的。而快乐的反面是“痛苦”,痛苦是人人所不欲的,是应该避免的。人的一切行为既是为了求取快乐,又是为了避免痛苦,这是一个事情的两个方面,所以叫“趋乐避苦”。因此,“趋乐避苦”就是人生的最高目的。 快乐论的这种人生目的观(人生观)是基于这样一种人性论思想的:它把人看作是一种  相似文献   

2.
无论是亚当·斯密的经济人“利己心论”,还是边际效用学派的“追享避苦说”,抑或是“两种需要论”,都不能视为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动力。作者认为,“人的生存与发展的内在要求”才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动力;深化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3.
提出了一种两人有限零和对策新的解法-“避大不利法”,该方法可将混合策略纯化,也就是使无鞍点的两人有限零和对策问题也能求出纯策略解,从而使局中人能据此选择满意的纯策略。  相似文献   

4.
北京人民出版社《古代散文选注》上册注云:“苦秦,即‘苦于秦’,受秦统治之苦。”山西人民出版社《历代散文选》注云:“苦秦,以秦为苦,即在秦的统治下深感痛苦。”这两种解释,均值得商榷。按“苦”的本义是一种野菜,味苦,也叫“荼”。如《诗经·唐风·采苓》:“采苦采苦,首阳之下”《毛传》:“苦,苦菜也。”《毛诗正义》云:“此荼也。”引申为味道苦。如《诗经·邶风·谷风》:  相似文献   

5.
苦·患·患苦     
“苦”“患”是古今常用的两个多义词。“苦”本是一种植物的名称,《说文》:“苦,大苦,苓也。”(据段注本。)其味极苦,故引申为“痛苦”等义。“患”,《说文》:“忧也。”本义是“忧虑”,引申为“祸患”等义。而“痛苦”、“祸患”等都是人们所厌恶的事,因而在词义引申的过程中,“苦”“患”在古代曾以同义词的面貌出现,不仅可以互训,《广韵》:“苦,患也。”又:“患,苦也。”而且都具有“厌恨、憎恶”这一古义。它们的这一古义古代常用,今已消亡,今人往往失察,以致造成:一般辞书如新《辞海》、《古汉语常用字字典》都漏列了这一义项,新《辞源》“患”下有这一义项,“苦”下亦漏列;今人注释古书,为其常用义所拘,或者不予作注,或者注而有误。现就注释失误的各举一例。  相似文献   

6.
“善”同时是苏格拉底和伽达默尔各自的对话发生的动力和目的,对于“善”的不同理解和态度直接决定了二人不同的对话思想的发生结构。伽达默尔对苏格拉底的对话形式有着诸多继承和发挥,然而前者对于后者的对话思想结构进行了一种奠基性的超越,而且从伽达默尔的角度看,只有在前科学、前理论的生活世界中,以“善良意志”为前提的源始对话的基础上,苏格拉底式的以认识“善”为目的的对话才是可能的,“善的共同体”的实现也才是可能的。此外,二人对于“善”的不同认识也决定了两种对话各自所遵循的内在逻辑结构(形式逻辑与问答逻辑),进而决定着何种对话为一种源始的对话形式。  相似文献   

7.
刻苦与创造──论苦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苦吟”现象大量出现在唐宋时期,与近体诗的成熟以及诗人对声律的吟咏把玩有直接关系。苦吟是一种刻苦的创作状态,苦吟者普遍具有僻、痴的性格特征,其诗歌风格也自成一体。“推敲”即选择、创造,属于“妄想揣摩”而非“即景会心”,其本质是创造了“第二自然  相似文献   

8.
吴建生 《今日南国》2010,(17):59-59
语言可以求吉,同样,语言也可以避凶。求吉避凶是汉民族语言文化心理十分重要的两个方面。 在山西方言各类避讳词语中,谐音避凶是比较常见的一种。与谐音求吉相同,谐音避凶也是在同音词、近音词之间进行联想的基础上形成的。  相似文献   

9.
“善”是伦理学的首要概念。西田几多郎关于“善”的研究颇具新意,从与摩尔的比较来看:善可否定义?西田认为善是纯粹经验状态下意志的发展完成,也是知情意合一、主客相融下的人格实现;摩尔认为善不可定义,否则就是犯了“自然主义谬误”。善何以认知?西田认为通过“知的直观”可以认识善,这一点和摩尔非常相似,因为摩尔主张通过直觉来认识善;不过在西田将直观贯彻到底的同时,摩尔却将善事物的认知付诸了经验。善如何实践?西田通过人格的内在统一将个体善与社会善结合起来,以达到“完整善行”;摩尔则通过对快乐主义的改造,通过强调行为产生的效果来处理现实伦理问题。两者的不同集中体现为,西田的理论是一种基于先验直觉的意志论伦理学,而摩尔则是一种带有经验论色彩的直觉论伦理学。两者的比较对“善”的理解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至善论与中立性之争是自由与社群之争后西方政治哲学向纵深发展的一条重要线索,如何回应它们之间的争论成为一个重要话题。对此,威尔·金里卡明确否认它们之间争论的关键是“正当与善何者优先”的问题,并把出现这一问题的起因归咎于罗尔斯本人的误述。通过分析罗尔斯语境中正当优先性的两种含义及其与中立性的关系可以表明,金里卡的归因并不正确,他对罗尔斯的解释存在两个误解。尽管如此,在回答至善论与罗尔斯之间的真正分歧时,金里卡也试图反思中立性原则。此种反思从人们的根本利益在于过一种美好生活之判断出发,论证个人自主性的重要性进而强调社会性文化也应作为平等关心的一部分。金里卡的回应因此既坚持了国家中立性,也明确援引社会至善论,从而打破了中立性和至善论两种主张之间的截然对立,并显示出中立性走向与至善论和解的趋势。  相似文献   

11.
"时间"是20世纪以来的现代主义小说家们无法回避的主题之一,台湾作家苏伟贞的小说<日历日历挂在墙壁>在两种不同的时间意识下进行交叉叙述,从而展示了一个大家庭的悲欢离合.  相似文献   

12.
论社会技术在技术哲学中的重要地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社会技术"是技术大家庭中的一个重要成员,是人类改造社会的实践性知识体系;社会技术是社会科学发生作用的中间环节;社会技术与自然技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社会技术是技术哲学的一个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13.
本文构建了一个企业技术升级的路径选择模型,该模型很好地解释了企业行为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中的作用。同时,论证了处于工业化中后期的经济体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必要性,并分析了增长方式转变的制约因素。企业的技术选择行为决定经济增长方式,企业选择技术进步的方式由产品间技术距离决定,技术距离的临界值大小与成本和价格的变化速度有关。相同的临界值条件下,创新导致的技术进步成功可能性更大。笔者提出了促进创新主导的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2011年发生的日本地震和中国高铁事故,使人们经历了从自信到恐惧的心理震荡,促逼人们反思关于技术的态度:技术的乐观主义与技术的悲观主义两种对立态度,是自信和恐惧两种心理的认知基础;前者则奠基于人们对技术与社会关系的不同理解;技术的可控性,是解决自信和恐惧两种极端心理所必须解决的最终难题。  相似文献   

15.
技术、技术思想与技术观概念浅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技术的定义有三类 :较权威辞书中的定义、学术共同体的定义、某些哲学家思想家的自行定义。前一类有较强的世俗性 ,后二类有较强的哲理性。技术观是对技术的总体认识与评价 ,而技术思想是对技术的系统化、条理化的观念 ,是在一定的技术观指导下的理性认知过程的结晶 ,是概念与实践性的统一 ,是可以用语言、文字明确表达的理论形态。国家技术观会指导国家总体技术发展的方向、规模和速度 ,理论界个人的技术思想被国家领导人物接受 ,会影响国家技术观的形成  相似文献   

16.
论马尔库塞技术概念的本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尔库塞的技术概念的本质是社会批判.宏观上来看,这一结论来自于以下两位技术哲学家的论述:卡尔·米切姆和E.舒尔曼.米切姆把技术哲学分为工程学的技术哲学和人文主义的技术哲学,他把马尔库塞作为与他们不同的一种类别,归为技术的社会批判传统的一部分;舒尔曼把技术研究分为超越论者和实证论者两个类别,马尔库塞并不属于其中的任何一种,他也是把马尔库塞看成是社会批判的技术类型.微观上看,马尔库塞技术概念的"社会批判"本质的具体体现是人道主义或人文主义特征.马尔库塞技术本质的定性对当今的技术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关于技术创新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技术有两种:经验技术和科学技术。由于这两种技术的来源或形成的基础不同,它们之间存在着许多本质差异。即使现代科学与技术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也不能把二者混为一谈。现代技术是科学的应用,科学创新是技术创新的基础和前提。搞清楚经验技术和科学技术之间的区别以及科学创新与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对我们今天开展技术创新,争取早日在科学技术方面赶上西方国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本文在秉承技术过程论思想的基础上,针对当前技术社会中技术给人类所带来的各种问题的现实,就技术是一种什么样的过程的问题进行了思考。首先从对技术认识的历史梳理中发现问题并给出自己的理解——认为技术是一种社会活动过程;接着从技术与人类社会相始终、技术的活动性以及技术的社会性等三个方面着重分析了作为社会活动过程的技术,认为只有把技术当作一种社会活动过程来看待,才能更好地把握技术的本质和特性,才能更好地发挥社会的作用去积极解决技术所带来的各种问题;同时,这也为技术控制主义、技术的社会形成理论等提供认识论层面的前提与基础。  相似文献   

19.
人类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技术,也离不开指导人类技术实践活动的技术理性。技术实践是一个动态历史过程,因而技术理性也是动态发展的。技术理性的历史进路经历了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农业文明时期的技术理性和价值理性两者之间保持了某种程度的原始张力;近代工业文明以来,技术理性的膨胀与价值理性的缺失导致技术价值观的工具化倾向;从现代工业文明反思传统技术理性观的结果就是张扬技术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和谐,使技术成为追求多元价值的一项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20.
技术的预定目标与技术的后果总是存在不一致,这就产生了技术双重性论。尽管当代社会是建构在技术上的社会,并且技术带给人的方便和舒适使人陶醉在享受技术成果的喜悦中,但是,技术的负效应足以使人清醒和悔悟。随着技术的发展,一直有一些有识之士对技术提出批评和质疑。今天技术的双重性论效应已成为全世界的共识。尽管对技术的批判思想存有许多缺陷,但是其对技术文明的反思和觉醒具有深刻和长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