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诸科取额调整是五代科举制度的一个重要变化,宋元之际的马端临认为其原因为乱世士人"能文"少而"贴诵"多。据《新唐书·选举志》所言"有司选士之法"决定于"士之进取之方"和"上之好恶、所以育材养士、招来奖进之意",以此检讨马氏之说,其说值得商榷:诸科额数调整虽然受士人科举趋向的影响,但起决定作用的是君主的意志;五代主持国子监刻印经书和知贡举皆为文臣,后唐刻印经书及后晋调整诸科取额,此二事作为尊经崇儒的举措,二者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文臣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诸科取额受铨选的员阙制约,其调整表明选官中身份和权力的国家取向,推动武人政治的士人化。这表明五代文臣对诸科取额调整起到了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2.
宋朝的文武区分和文臣统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宋朝对官员的文武区分比前朝严格,以重文轻武,以文制武,防范和猜忌武将为传统国策。 据《宋史》卷158 《选举志》说:“太祖设官分职,多袭五代之制,稍损益之。凡入仕有贡举、奏荫、摄署、流外、从军五等。……其后典选之职分为四,文选曰审官东院,曰流内铨,武选曰审官西院,曰三班院。元丰定制,而后铨注之法悉归选部,以审官东院为尚书左选,流内铨为侍郎左选,审官西院为尚书右选,三班院为侍郎右选。”这段文字介绍了宋时文武官员的入仕之途和负责大部分文武官员铨注的机构演变。 事实上,宋朝文武官员入仕之途颇为驳杂,而非上述的“贡举”至“从军”五等所能概括。对文官来说,自然是科举入仕最为荣耀。据《永乐大典》卷14624《吏部条法》载,武臣有“武举出身”,“军班出身”,“武艺出身” 等等。宋朝虽设武举,而武举并非是武将的主要来源。洪适甚至说:“武举人以文墨进,杂于卒伍,非便也。”有的武举人“既第  相似文献   

3.
中华书局1974年版点校本《明史·艺文志》"经部·三礼类"著录:"孙攀古《周礼释评》六卷."(第2358页)此为"孙攀《古周礼释评》六卷"之误. 此书在不少明清书目都见著录,如:朱睦(桴)《授经图》卷二○:"《古周礼释评》六卷.孙攀."徐乾学《传是楼书目》卷一:"《古周礼释评》六卷.明孙攀.二本."黄虞稷《千顷堂书目》卷二:"孙攀《古周礼释评》六卷.字士龙,宣城人.折衷俞廷椿、王次点、吴澄、柯尚迁诸本,别为考订."朱彝尊《经义考》卷一二八:"孙氏攀《古周礼释评》六卷.存."《四库全书总目》卷二三:"《古周礼释评》六卷[河南巡抚采进本].明孙攀撰.攀字士龙,宣城人."然也有误作"孙攀古"者,如光绪《重修安徽通志》卷三三六:"《周礼释评》六卷,孙攀古著."这与点校本《明史》犯了同样的错误.  相似文献   

4.
唐朝实行科举制度,许多士人都通过进士、明经等科的考试,取得出身资格,再通过吏部的考试而得到官职。每年经过州县初试合格送到中央参加科举考试的,杜佑在《通典·选举六》中说,“开元天宝之中,一岁贡举,凡有数千”。开元时每年录取的明经、进士,在一百人上下,故赵匡在《举选议》中说:“大率二十人中方收一人,故没齿而不登科者甚众”。(《通典·选举五》)这些是就整个科举的情况而言。  相似文献   

5.
中国考试制度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历史上,不少考试方法逐渐改进,有些一直沿用至今。而在这些方法中最重要的一种便是糊名考试法,笔者曾撰短文《考试糊名之始》①,考证出吏部书判考试糊名始于唐武则天光宅元年(685)至天册元年(695)之间,很可能不晚于永昌元年(689);科举考试糊名也始于唐代而非通常所说的宋代,然仅一度实行,且限于制科考试。最近,杨希义同志发表《唐代科举与铨选制度中的糊名暗考》②一文(以下简称《暗考》),也认为唐代制举对策考试已实行糊名暗考,但却推断说制策考试在唐太宗贞观年间、吏部试判在贞观永徽之际已实行糊名之制。糊名考试这一重要的制度究竟始于何时,很值得作进一步的探讨。这里再作论析,以求其实。  相似文献   

6.
王学军 《船山学刊》2013,(1):104-109
《诗经》是周代礼乐制度的产物,先秦两汉时期《诗》义阐释体系的建立和解体均与礼制兴衰密切相关。《诗经》文本的形成源于周礼之兴,在编辑、结集的过程中,周王室大师等乐官对《诗》义加以系统整合和重新解释,于作者意义之外首次重建《诗》义阐释体系。春秋末至秦末,周礼衰败,乐官流散,《诗经》入乐传唱和《诗》义传播工作停滞,周王室大师等乐官建立的《诗》义阐释体系解体。伴随汉礼之兴,汉儒重建《诗》义阐释体系,在儒家义理框架下,《毛序》视《诗经》为历史文献,常在具体的历史文化背景下解读主旨、训释字词,以从整体上把握诗旨,使超越个别篇章的系统化解读成为可能、由于《诗》义阐释体系的两次重建,先秦两汉时期出现了层垒形成的《诗》的三重释义:先秦作者之义、周王室大师之义与汉儒诠释之义。周王室大师之义与汉儒诠释之义形成对先秦作者之义的双重遮蔽:  相似文献   

7.
《周礼》中的农民土地分配问题李雪山《周礼》又名《周官》,是研究先秦史非常重要的一部著作。它不仅信而有征,而且主要反映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些制度,书中土地制度方面的史料较多,故本文以《周礼》中的材料为主,结合考古资料和其它文献资料,试对《周礼》中的土地...  相似文献   

8.
南楚巫文化与屈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巫必须对“巫”的内涵作出历史的科学的界定, 《说文》卷九·巫部说“巫”:“巫,祝也。”《说文》卷一示部说“祝”:一曰从兑省。《易》曰:兑为巫。“释”兑为“说”。段注:“说者,今之悦字。”王筠《说文句读》:“按《易》:兑,悦也,巫所以悦神也。”我国上古举行祭祀仪式必须由巫对神进行祝赞,故《说文》卷一示部说:“祀,祭主赞词眷。”上古巫师多由学识渊博,口才良好的人担任。《周礼》“凡有神仕者”郑注指“男巫有学问才智者也。”刘师培先生《文学出于巫祝之官说》云:“古代祠祀之官,惟祝与巫。……盖古代文词,恒施祈祝,故巫祝之职,文词特工。”他又在《文章学史序》里说,“巫必善词”而“祝必工文”,“盖为巫者。能以口舌擅长,而为巫者多少女,故并取象于兑也。”  相似文献   

9.
王符论职官考核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考核制度是人事管理的重要环节 ,是督促官吏忠于职守的有效措施 ,是知人善任的基本途径。历代有见识的政治家、思想家往往非常关注职官的考核问题。王符是东汉后期的进步思想家。其著《潜夫论》中论述的官吏考绩问题 ,提出了很多益人心智、发人深省的见解 ,在我国自先秦至两汉 ,尚无出其右者。本文就王符的职官考核思想作一探讨。一、知贤之近途 ,莫急于考功  东汉末年 ,外戚、宦官擅权 ,吏治腐败 ,阀阅取士 ,察举不实 ,选贡非贤 ,考绩制度名存实废。处于社会下层的布衣文士王符对东汉后期的政治昏暗深恶痛绝。他在《潜夫论·实贡》(以下…  相似文献   

10.
《水浒》祖本探考——兼论施耐庵为郭勋门客之托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水浒》究竟成书于哪一朝代?著者为谁?这是多年来聚讼纷纭的一桩学术公案。郑振铎在《水浒全传·校勘记》中说:明嘉靖年间武定侯郭勋刻的《忠义水浒传》二十卷本(残本)“为仅存之《水浒》最早本”,这是不错的。但它是否就是《水浒》的祖本?更进一步,它是根据已经流传的抄本付刊的,还是由郭勋指使人编著成书,并出资付刻的呢? 根据我的研究,郭刻本就是《水浒》最早的刻本,它其实就是郭勋的门客执笔的;成书不早于嘉靖十一二年,即十六世纪三十年代初。  相似文献   

11.
唐代茶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是茶树原产地,也是世界上饮用茶叶最早的国家。相传已有几千年的历史。茶在古代称“荼”,又名槚、蔎、茗、(艹舛)、?芦等等。到了唐代,才将“荼”字改成“茶”字。古籍中有关茶事的记载,最早见于《周礼·地官》:掌荼,“掌以时聚茶,以供丧事”;《晏子春秋》卷六亦云:婴相齐景公时,“食脱粟之食,炙三弋五  相似文献   

12.
《周礼》是一部关于国家官制设置的专书,虽为战国作品,但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西周奴隶时代的各种规章制度。《周礼》关于国家赋税有许多具体规定。《周礼》的赋税思想,主要体现在它有关赋役的各种规定中,本文试就此作一探讨。 一、重视赋役的征发和管理  相似文献   

13.
刘修明副研究员的《从崩溃到中兴》,已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向社会和学术界推出。这是一部以东汉开国皇帝刘秀为中心,与西汉王朝崩溃到东汉王朝勃兴的几十年风云际会的史作。 文以载道,见于全书五个章节、洋洋近30万字。作者以历史发展的走向,纵横稗阖,写出了两汉交替时期的大  相似文献   

14.
两汉是我国训诂学的黄金时代,不但出现了一大批高水平的传注,而且产生了四部高质量的训诂专著——《尔雅》、《方言》、《说文解字》、《释名》。这四部训诂专著对后世均产生了很大影响,分别成为语义学、方言学、文字学、字族学的开山奠基之作,一直受到历代人的推崇。  相似文献   

15.
唐代科举和铨选制度中的糊名暗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举和铨选是唐代选官制度中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而糊名暗考则是在这两个选官制度中先后施行过的考试方法。鉴于学界有些前贤对唐代这两种选官制度中实行过的糊名暗考法的论述偶有疏误,故略论于后。唐代的科举考试有常举和制举两种形式。常举在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63年)以前先后由考功郎中和考功员外郎主持,开元二十四年以后改由礼部侍郎主持,终唐之世,再无变化。报考常举的,既有中央园子监下属的国子六学及弘文、崇文馆毕业的生徒,也有从州县荐举而来的乡贡。由于常举的考试形式种类较多,录取的手续也较为繁  相似文献   

16.
魏爽 《北方论丛》2015,(1):86-90
汉代人才选拔模式形成的过程中,灾害因素不容忽视。察举选官制度的实施和完善,在一定程度上与自然灾害相关。因灾选官是灾害天谴说与汉代政治合一的必然结果,是帝王在面对灾害危机时所采取的一种荒政措施。两汉时期荒政思想的发展以及统治者对荒政的重视,汉代以“天人感应”理论为代表的灾害思想是因灾选贤任能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17.
恩荫,又称作门荫、任子、荫子、恩补、荫补等,作为选举制度的一种,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官僚享有的一项制度化的特权。恩荫制度初起于两汉,延绵至清末,“然未有如宋代之滥者”。关于宋代的恩荫制度,国内尚未见专文论述。日本宋史专家梅原郁先生在日本京都大学一九八○年的《东方学报》  相似文献   

18.
《周礼》的作者、写作年代及历史意义新探孙景坛(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副教授南京210001)《周礼》是中国上古唯一一部关于政治、经济等社会制度的文献,对汉、唐以来的制度建设有重要影响,后被列入儒家经典。但是,关于《周礼》一书的作者、写作年代及历史意义,理论...  相似文献   

19.
<正> 《论语·颜渊》载孔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短短一句话,却一直众说纷纭。最先解释“无讼”的是《礼记·大学》。它在引用了孔子那句话之后说:“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郑玄注云:“情扰实也,无实者多虚诞之辞,圣人之听讼与人同耳,必使民无实者不敢尽其辞,大畏其心志,使诚其意不敢讼。”按照这种解释,无讼就是借助于法庭的威严使无实者畏而不敢讼。《周礼·秋官·大司寇》则云:“以两造禁民讼,入束矢于朝,然后听之。以两剂禁民狱,入钧金三日乃致于朝,后听之。”郑注云:  相似文献   

20.
《论语》自战国初期成书以后,研习者众,汉文帝时曾立为传记博士。两汉之世以《论语》名家者颇多,《汉书.艺文志》述其流脉,著录相关研究著作。自汉历魏晋六朝而隋唐,其学不辍,然未有“《论语》学”之名目。“《论语》学”作为一个专有名词最早出现于南宋周必大《文忠集》,卷三《籍溪胡先生宪墓表》云:“原仲(胡宪之字)自言少从其从叔文定公传《论语》学,时时为予诵说,以为治道之要也。”此处“《论语》学”仅是泛言习读《论语》以为进学之一途。汉唐史志著录《论语》研究著作皆附列于六艺之后,未置为单独一类。南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