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接受美学是文学研究领域中兴起的一种新的方法论,由于它着重探讨读者能动的接受活动在文学传播中的地位与作用,因此又称为“接受理论”或“接受研究”。本文主要是以接受美学理论对电视受众参与的必然性及其参与特点作一番探讨。 相似文献
3.
4.
信息传播的对象是广大受众,受众不是无欲无求的信息接受符号,而是有感情的人,编辑的责任就在于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在策划报道方案、选题切入视角、编辑制作等方面,潜移默化地影响受众的视听神经,借助媒介平台,将健康的生活理念、高尚的道德情操、高雅的人生境界传达给受众,引发受众对生命尊严与人生价值的理性思考,从而提升受众的接受品位和审美情趣,达到有效传播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钟华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5(1):95-99
20世纪70年代末首都机场大型壁画的落成,标志着中国公共艺术的兴起。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公共艺术从最初的探索阶段发展到现在的初具规模。多元开放的90年代,公共艺术的发展达到高峰。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行,让人们看到被激发的公共艺术将推动中国当代文化社会的民主进程;让公共艺术贴近民众,促进艺术多元化;让更多更好的公共艺术走进街道、社区普惠于民众。公共艺术的精品化,不仅能成为一个时代的标志和象征,还必将会为城市留下宝贵遗产。 相似文献
6.
曹继春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6(5):104-106
艺术虚构是艺术创作的基本手法,同时也体现在艺术接受活动中。无论从艺术接受的本质、特征上看,还是在艺 术接受的活动过程中,都始终离不开艺术虚构。艺术虚构存在于艺术活动的整个过程当中。 相似文献
7.
彭修银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5)
艺术接受者通过对艺术符号的真正理解,不仅理解到各艺术符号所构成的天地,而且直接进入到这种艺术作品整体营建的天地,从而使情感获得整顿、调和、宣泄,使人格超然物外。也就是说,达到净化的境界。净化是艺术多元价值得以实现的更高境界,也是艺术接受真正开始的一个重要的步骤。艺术人生使艺术本身的自由与人的自由都获得了充分的发挥。艺术人生意味着用艺术的眼睛审视世界,用艺术的心灵品悟世界,用艺术的头脑辨别世界,简言之,人乃艺术的人,世界乃艺术的世界。它不是把现实世界等同于艺术世界,也非消解世界的冲突与对抗,而是使现实世界的诸对象都打上艺术的烙印,使不和谐、冲突与对抗在艺术的韵律中逐渐消解。 相似文献
8.
杨晓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54(6):150-153
当代公共艺术存在于公民社会的文化背景中,以兼容性为基本内核,是融合了社会文化和艺术语言的集合体。新的文化内涵衍生出区别于传统审美角度的的方式和意义,这也决定着公共艺术的审美方式将由瞬间的情节体验向"即时性"的过程体验过渡,其审美意义的文化构成形态也发生着由"仪式化"和谐向追求"戏剧性"冲突的嬗变。发掘当代公共艺术潜在审美价值,旨在为公共艺术的创作者和观赏者提供多维的审美视角,一个新的艺术"观看"的方式,并试图对当代公共艺术的发展趋势进行合乎当代文化语境的诠释。 相似文献
9.
从空间、城市文化上讲,旅游城市地铁站公共艺术的主体和接受者是城市公民和旅游者,反映他们的文化和艺术追求是旅游城市地铁站公共艺术的城域性的基本界限;另外,公共艺术的城市文化差异性是旅游城市地铁站公共艺术的城域性的概念核心.把握它是形成城市特色的最重要的条件,也是形成旅游文化核心竞争力的驱动力.只有全面把握概念的意义,才能使旅游城市地铁站公共艺术具有更强的识别性,满足旅游文化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
社会学视角下的公共艺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成璐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2(4):92-98
当代意义上的“公共艺术”的产生与西方的后现代主义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它最重要的特征乃在于它的“公共性”。其中关于“公共空间”的权力问题尤其受到公众的关注。它包括行政权力、资本权力、专家权力和公民权力。在我国,要保证公共艺术健康、有序地发展,建立完善的公共艺术制度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1.
12.
在当代审美文化多元共生的语境中,各种艺术文本呈现出的全面低幼化、粗鄙化、欲望化和平面化表征促使我们开始将反思和批判的目光对准长期高居神坛的艺术受众.考察当代书写文本的受众——读者、视觉文本的受众——观众和大众审美文化的受众——消费者的内在景观与审美症候,揭示当代审美文化的堕落趋向和其广大接受者的精神病变之间的互为因果的关系,可以引起学界将关注的重心由审美文化的制作转向受众研究. 相似文献
13.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Z2)
本文首先对当前阶段公共艺术与城市文化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了全面的深入分析,指出城市文化是公共艺术得以有效发展的物质基础,而城市文化的发展则会对公共艺术的发展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最后分别从公共艺术对城市文化的现代传承与发展与城市文化的自觉构建两个方面的内容探索了公共艺术在城市文化塑造中的作用,旨在充分利用公共艺术在城市文化塑造中的优势,推动城市文化建设与城市发展。 相似文献
14.
刘伟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2,28(12):51-53
本文从公共艺术的公共性、表现形态、进步意义等方面阐述了公共艺术的内涵和外延,肯定了公共艺术对于城市建设与发展的重要意义.对公共艺术的公共性认识和理解是公共艺术创作的基础,倡导以积极进步的人文精神、艺术精神和民主意识来设计当代城市公共艺术. 相似文献
15.
随着城市文化建设的发展,社会对城市公共艺术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加大.几年间,中国各大专业院校相继开办艺术设计类专业,但是在人才培养上却一直沿用传统的美院教学模式,培养出的学生已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而多学科的综合类院校则具备独特的资源优势和学科特色,通过进行具体培养模式的研究,可以实现公共艺术人才培养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6.
赵鹏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4):37-46
平台融媒体化使艺术接受的方式呈现出新的态势,为艺术接受方式带来三个转向:一是由“在场性”向“在线性”转变,人们逐渐摆脱时空、经济等条件的限制,转而进行“云欣赏”“云体验”“云消费”;二是由“单向体验”向“沉浸体验”转变,艺术接受者接受艺术作品不再是单向理解,而是转向多模态的沉浸式互动体验;三是由“精英性”向“大众性”转变,艺术作品逐渐向大众普及,艺术接受方式的壁垒也逐渐被打破。平台融媒体化在为上述转向带来便捷的同时,其技术层面也存在内容难溯源、难识别,版权难确权等问题,并伴生出现低俗化、表面化、商业化等现象,使艺术创作、艺术接受、艺术消费面临一定的发展挑战。未来要充分认识融媒体对于艺术接受的双刃剑性质,努力发挥融媒体的积极作用,利用区块链技术构建融媒体互信机制,严把作品内容质量关,在充分发挥艺术接受大众化、便捷化等优势的同时,逐步提高审美质量和水平。 相似文献
17.
孙丹昱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5,(7)
现代公共艺术的缘起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在我国,公共艺术概念是伴随着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及全民文化素质的提高、文化艺术的普及而产生的。其演进经历了当代的工业化、城市化、世俗化、民主化、多元化、商业化等过程。公共艺术的发展是城市文化和市民人格素养的具体体现及形象化的标志。 相似文献
18.
赵洋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2):55-59
加强泉州城市公共艺术建设是建设"和谐大泉州"、改善投资环境、弘扬侨乡文化、增强城市竞争力的需要。目前,泉州城市公共艺术建设主要存在政策支持不够、资金渠道不畅、高校资源缺位、历史文化融入不够等问题。加强泉州城市公共艺术建设,应完善泉州城市公共艺术建设的政策与管理,采用政府与企业共建的"公共艺术百分比政策"解决资金问题,建立以高校资源为依托的城市公共艺术活动的长效机制,通过多种方式提高公众认识,在汲取国外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创新。比如泉州市东海片区市民广场的公共艺术空间建设,应该通过体现时代特征、活化公共建筑、注重时空脉络、融入地域特色来表现其品格。 相似文献
19.
高校校园公共艺术是校园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校园文化的载体。好的校园公共艺术不仅可以提升校园文化气质,体现校园文化精神,还可以塑造人文艺术氛围,建立师生文化认同感。本文从几个代表性的大学着手对其校内公共艺术进行调研,分析总结大学校园内公共艺术所存在的问题,并概括出校园公共艺术建设和发展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20.
从接受美学看巴金作品的艺术魅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光成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23(11):111-115
接受美学强调作品的价值主要取决于读者的接受意识。巴金作品潜移默化地培养和塑造着读者 ,作品揭示的复杂的心理层面 :叛逆心理、憧憬心理和补偿心理及自省心理等得到了读者的认同 ;且强调读者的看法也影响着巴金的创作。作者与读者有着割不断的血脉联系 ,这正是巴金的人格魅力与作品艺术魅力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