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唐五代太湖地区经济试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太湖,《禹贡》称震泽,《山海经》、《周礼》称具区。太湖地区是吴越文化的发源地。据记载,春秋时代吴国在太湖的东北及东边进行开发,我国的围湖造田历史,就是从此时开始。战国秦汉时期,太湖地区的开发进一步加速了。但是,太湖地区比较大规模的开发是在六朝时代,当时该地区的地主经济蓬勃发展,已成为东南的骄傲。隋朝统一中国后,于大业六年(公元610年)开凿了江南河,这是闻名的大运河的南段。它南起钱塘,经太湖的东部、北部、西北,自京口入长江。这样就把太湖沿岸的常、苏、湖三州和南面的杭州、睦州、西北的润州连成一片,构成以太湖为中心的经济区。同时,江南运河还把这个  相似文献   

2.
《禹贡》、“冀州”与夏文化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禹贡》的史料价值探索《禹贡》、“冀州”与夏文化的关系,应先从《禹贡》的史料价值说起。欲穷其渊,必先求其津。以现今传世的古代典籍而论,记载夏史较详的,当推《尚书》中的《禹贡》为最早。在《左传》、《国语》、《楚辞》、《史记》等文献中,虽然也保存着某些有关夏史的资料,但其制作时代都略晚或晚于《禹贡》,因此,欲探求夏史,《禹贡》就成了一篇不容忽视的文献资料。然而人们能够正确看待和了解它的史料价值,能够真正使用它去探索夏史,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坎坷之途。  相似文献   

3.
《地员》与《禹贡》的土壤学知识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管子·地员》和《尚书·禹贡》都包含着丰富的土壤学知识。《禹贡》对九州的土壤进行考察后,将其分为三等九级。《地员》主要对中原地区的土壤进行了划分,范围比《禹贡》小,但是比《禹贡》详细、科学。不同的分类反映了古人在不同历史时期对土壤的认识水平,《地员》的认识要高于《禹贡》。  相似文献   

4.
中国历史地理学的诞生发展与燕京大学有着密切联系,顾颉刚长期执教燕京大学是历史地理学在此扎根的重要前提。顾颉刚与燕大的结缘是待遇、人际纠葛、燕大中国化等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燕大执教期间,顾颉刚的古史辨伪逐渐转移到以沿革地理手段对《尚书.禹贡》的地理研究之上,由此直接促生了禹贡学会和《禹贡》半月刊。同时,在国难当头的时局下,顾颉刚的学术事业出现了"以文字参加抗日"的价值新取向。禹贡学会及《禹贡》半月刊是"国故整理"、"民众教育"与"边疆开发"等主题的融汇。  相似文献   

5.
黄文弼与顾颉刚是北京大学哲学门同学。毕业后,两人先后留在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工作。黄文弼参加西北科学考察团,从事新疆考古。黄文弼的工作促使顾颉刚开始关注并介绍中国的西北考察成果。顾颉刚之后创办《禹贡》半月刊、禹贡学会,以推动边疆研究。黄文弼在《禹贡》上发表过数篇文章,也是禹贡学会的重要成员。他们数十年的交谊,是中国早期边疆研究的历史见证。  相似文献   

6.
著名的历史地理学家顾颉刚先生等创办和编辑的《禹贡半月刊》,在推动我国历史地理、民族史、边疆研究以及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培养人才等方面,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认真研究他们的办刊思想,对今天我们搞好编辑出版和学术研究工作,仍然具有现实意义。《禹贡半月刊》(以下简称半月刊)是禹贡学会的会刊。禹贡学会由顾颉刚、谭其骧两  相似文献   

7.
对于《禹贡》这篇文字,如果全盘否定它,那是不公允的,因为在它的制作素材中,确实保存了一些夏代的史影。如果全面肯定它,那也是同样的不合理,这是由于《禹贡》除了包函有大禹以后的夏代社会状况外,还包函有夏代以后的某些社会状况,而且还掺杂着后世的地理概念、语言风格和思想色彩。所以我们必须用历史唯物主义原则为指导,实事求是地对其加以研究,从中弃其糟粕,而取其精华。  相似文献   

8.
碣石考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碣石是历史上有名的地方,特别是毛主席的诗作《北戴河》中又有“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的名句,碣石问题就更被现代人所注意。碣石究竟在哪里?很早就说法不一,而且久经争论未获解决。最早《山海经》和《禹贡》都讲了碣石。《山海经》说:“碣石之山,绳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这是指黄河支流上源的一座山。《禹贡》中有两个碣石,一是在常山:“太行恒山,至于碣  相似文献   

9.
张耀天 《船山学刊》2013,(4):124-126
宋至近代,学者多对《尚书。禹贡》的地理学价值进行分析,但针对《禹贡》文字背后所体现的先秦初民理性思维,并未有太多表述。本文尝试从堪舆学的角度,对《禹贡》中的“导山导水”、“天然生物”及“山水和谐”的基本观念进行分析,对这一时期的人文、经济生活展开论述,论证该文献在中国堪舆思想史中的地位,并深度解析彼时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0.
地方志也叫地方史,是一个地方历史与现状、社会与自然的真实记录。早在两千八百年前的周朝,我国就有“四方之志”的编写(见《周礼·春官》)。到了战国,《越绝》、《禹贡》、《山海经》等地方、区域志相继问世。如《越绝》记载了越国地方的历史沿革、山川、人物、物产和掌故。《禹贡》主要记述了黄河流域的山岭、河流、薮泽、土壤、物产、贡赋、交通。  相似文献   

11.
岳红琴 《晋阳学刊》2006,3(5):90-93
五服制是《禹贡》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在分析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根据夏商周三代文明具有传承性的特点,可以看出《禹贡》五服制有一定的史实依据,它反映了夏王朝与周边与国、部落及部落联盟之间政治、经济、军事等关系,并且这些关系具有原始性、不稳定性、非对等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12.
王建革 《社会科学》2012,(1):142-151
明清时期形成于太湖地区东部的湖田,其稻作生态以水环境为中心。由于水环境丰富,存在着一系列的水生条件下的稻作与植物多样性。为了防水灾,人们种植了早稻,再生稻与双季稻也有一套相应的丰水环境下的栽培技术。由于水草和水生植物在产生和物种上的丰富多样,稻作施肥与积肥环境非常好,这些都有利于农业提高复种指数,种植双季稻。清代人口增加,栽桑养蚕兴起,与稻作相结合,形成了桑基稻田的农业生态系统。这些生态系统的特色,都使湖田地区的稻作生态与太湖东部的其它地区显出不同,这种不同对明清时期江南有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尚书·禹贡》是我国最早的地理著作.记述我国上古时期的地理区划、山川、土壤、植被、物产、交通、贡赋等内容.虽然总共只有1192个字,却是包括自然、人文两方面知识的综合的地理作品.真可说是言简意赅、博大精深.因为是经书中的一篇,历来为学界所重视.唐宋以来以至近代,研究《禹贡》的不下数十家.新中国成立以后,辛树帜、顾颉刚、李长傅、刘起釪诸先生都有专著或专文问世,寖寖乎已成一专门之学.由于《禹贡》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再加上时代久远,地理环境、名物制度变化很大,虽然有了这么多的研究成果,还不能说所有的问题都已经解决了.随着我国自然和人文科学的发展,《禹贡》中不少令人困惑不解的问题,完全有可能得到新的更为合理的解释.最近有机会读了金景芳、吕绍纲二位先生合著的《〈尚书·虞夏书〉新解》中《禹贡》篇.获益良多.感到是近年来研究《禹贡》的诸著作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对研究上古史或者研究历史地理的同志  相似文献   

14.
传世典籍多见“太一”一词,1993年出土的郭店楚简中更有珍贵的道家佚文《太一生水》篇.那么,“太一”一词到底何时开始出现?它有什么内涵?后来又有何演变?考察典籍可知,“太一”出现的时间在春秋末期或战国早期,是老子开创的哲学概念,其最初的意义为:物体形之大者和时间之最初者,为万物之终极起源.首论“太一”思想的《太一生水》赋予了“太一”至上性和绝对性,“太一”因此而被后世附会为神名,后又因神名而附会为星名.而将“太一”作为避兵祈福神始于西汉早期汉文帝时期.  相似文献   

15.
战国秦汉时期 ,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先秦道家哲学在很大程度上被庸俗化 ,主要表现为其中某些比喻、寓言被附会成养生术或者宗教巫术。道家哲学的庸俗化造成大量巫术的产生 ,它们不仅促成了东汉以后早期道教的形成 ,而且最终成为道教的重要构成部分。道家哲学之所以被庸俗化 ,与该哲学的自身特点及此间的非理性主义文化之间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6.
《〈禹贡〉"九州"的考古学研究》将考古学上龙山至夏商时期的有关资料,拿来与《禹贡》"九州"部分的各州区划与风土物产相对比,得出"九州篇的蓝本很可能出自商朝史官之手,是商人对夏代的追记……九州篇蓝本的出现不迟于西周初年"的结论。该文发表后在学术界引起巨大反响,一些人誉之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新篇章",也得到不少著名学者的首肯与赞赏。但检视该文的主要观点与方法可以看出,作者混淆了考古学上的人文地理区系与历史上的行政区划、文化交流上的密切关系与行政统治上的从属关系两对概念之间的本质区别,方法上也多有牵强附会与主观臆断之处,尤其是将考古发现中的某些物事不作论证就直接比附、指实为文献记载中的物事。因此该文没有证成《禹贡》"九州篇"蓝本成书于西周之前的观点,反而彰显了考古学古史研究目前情况下存在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7.
《文心雕龙·总术篇》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黄侃《文心雕龙札记·总术》云:“此篇乃总会《神思》以至《附会》之旨,而丁宁郑重以言之,非别有所谓总术也。”我们认为,此说对《文心雕龙·总术篇》的研究,至少产生了两个重大影响:其一,自此以后,《文心雕龙》研究者普遍认为《总术》乃《神思》至《附会》即通常所谓创作论的总结。如范文澜《文心雕龙注·总术》谓:“本篇以总术为名,盖总括《神思》以下诸篇之义。”这显然与黄侃同旨。又如杨明照《文心雕龙校注拾遗·总术》亦谓“本篇统摄神思至附会所论为文之术”。其他各家也普遍认为《总术》乃创作论的总论或总结。其二,黄侃以为《总术》只是对《神思》至《附会》所论问题作一总的强调,而没有提出其他的所谓“总术”,但因其“说犹未莹”(刘永济《文心雕龙校释·总术》),而后来的研究者更以为《总术》确无特殊的重要意义,因此《总术篇》在《文心雕龙》研究中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对这两点都有必要重新研究,以求正确认识“总术”论在《文心雕龙》中的重要地位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18.
黄鸣 《学术研究》2002,2(9):124-130
上博楚简《诗论》代表了先秦儒家文学教化思想向两汉经学化儒家文学思想过渡的一环。虽然《诗论》注重诗的教化作用 ,体现了儒家功利主义文学观 ,但相对于后世《诗序》、《诗谱》来说 ,它对诗义的阐释比较客观、对诗的情感把握较为真切 ;只是到汉代以后 ,《诗经》才被更多地附会上了历史教化色彩  相似文献   

19.
《尚书·禹贡》之岛夷,《汉书·地理志》之东鯷,究竟在什么地方?胡渭《禹贡锥指》以为二者皆指日本;林惠祥等则主台湾说。以后,周维衍再次提出岛夷、东鯷皆台湾古称之说。其实,《禹贡》所载并非“岛夷”,只是唐人刻石经,把鸟夷刻成“島夷”,而贻误后人。清代考据家对此早有论证。解放前,童书业亦有《“鸟夷”说》解放后,胡厚宣在《甲骨文商族鸟图腾的遗迹》中,指出应以鸟夷为是。至于东鯷,胡渭之说不误。有人指为台湾,却未必恰当。现试为鸟夷、东鯷补证,以就教于学术界。岛夷本是鸟夷《尚书·禹贡》载,冀州“盛夷皮服”,扬州“岛夷卉服”。关于扬州岛夷,书说: “淮海惟扬州。彭蠡既猪,阳鸟攸居。……岛夷卉服。……锡贡。沿于江、海,达于淮、泗。”《史记·五帝本纪》称东方夷人为“鸟夷”(第43页);《夏本纪》冀州下作鸟夷(第52  相似文献   

20.
略谈地方志     
<正> 地方志是我们伟大祖国浩如烟海的文化遗产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地方志卷帙众多,内容丰富,材料具体,历史悠久。认真研究我国的地方志,发掘整理地方志资料,吸取前人编纂地方志的经验,对于研究我国历史,继续编写地方志是很有意义的。 我国地方志的由来 我国的地方志,最早可追溯到战国时期成书的《禹贡》。《禹贡》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全国性区域志。到西汉末,班固写成的《汉书·地理志》,所记全国的行政区划,物产、贡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