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才兴国”作为一个响亮的口号,真正提出来是改革开放以后。而作为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邓小平应为提出“人才兴国”战略的第一人。这从他对待像陈景润等一大批知识分子的生活关注态度上,就可以清楚地看出这一点。当别人还在为什么“白专红专”争论,说“陈景润走白专道路”的时候,邓小平就说:“什么白专道路,总比占着茅坑不拉屎强。”  相似文献   

2.
<正>乡村振兴是推动乡村经济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关键举措。当前我国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产业振兴方面仍然面临发展活力不够、特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有待增强等挑战。一、创新创业人才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意义现实国情决定了实现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不能走“资源依赖型”模式,只能走“人才支撑型”道路。创新创业人才是推动我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人才的成长和发展是个循序渐进、不断积累、不断实践、不断升华的结果,那么,人才成长和发展的源头在哪里呢? 笔者认为——在师范教育。 不信,您将会看到:21世纪国际竞争的特点不是硝烟弥漫的战火,而是以科学技术和经济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激烈竞争。而科学技术的竞争,实质是人才和民族素质的较量。万里同志说:“没有教育就没有人才”。学校教育是优化民族素质的土壤、孕育人才的摇篮。任何一个国家要优化民族的思想、文化和身体的素质,都必须依靠教育事业,而教育事业,教师为本。这就决定了,谁能训练出一支优良的教师队伍,谁就能办出一流的教育事业,谁就能在21世纪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也明确指出:“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师范教育是培养中小学教师的工作母机。”培养大批优秀教师关键在于办好师范教育。所以说,“国家要发展,教育要先行;教育要发展,师范教育要先行。”这  相似文献   

4.
谁拥有人才谁便拥有未来──国外人才观念概览及启示李永臣在国外把人力视为世界最重要的战略资源。特别是许多发达国家视人有为“国宝”、“人对就是人财”、“人才就是资本”、“财从才来”的“人才第一”意识牢固深重。美国一位钢铁大王说,如果你把我的钢铁公司没收了...  相似文献   

5.
闻硕 《人才瞭望》2013,(7):86-87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大到一个国家,小至一个单位,谁拥有人才,谁就拥有了未来。全国"两会"期间,人才培养成为代表关注的话题,有代表认为,人才成长周期、科技研发周期、庄稼成长周期都是有规律的,不能急功近利。  相似文献   

6.
人才是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最重要的资源。即将到来的二十一世纪,是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世纪。随着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在高新技术日新月异的情况下,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突出地表现为人才、智力资源的开发和使用。谁拥有人才优势,谁就拥有发展的优势,就会在世界范围的竞争中处于主动的地位。历史的经验、现实的要求已经告诉我们,未来的发展将继续告诉我们,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在已经有了正确的理论和路线的指导,有了党的坚强领导的情况下,在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国民素质的普遍提高和人才资源的有效…  相似文献   

7.
政以才治、业以人兴。无论是建设全面小康社会,还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都离不开人才这一“第一资源”做支撑,谁拥有了人才,谁就能在激烈的竞争角逐中把握主动、赢得优势。从去年年末至今年上半年,全国、全省、全市人才工作会议相继召开,一时间,人才工作被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人才的春天正在向我们大步走来。在县域经济领域,人才问题一直是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如何做大“人才”文章,为第一要务配好第一资源,真正使人才资源开发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动力源,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现实课题。  相似文献   

8.
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外在表现为经济力量、国防力量和科学技术的竞争,内在则表现为人才的竞争.人才的竞争也就是人才素质的竞争,谁能在人才素质竞争上取得优势,谁就能掌握国际竞争的主动权.随着"人才素质培养体系"的提出,各高校也纷纷把这一体系当作重点,提高综合素质也成了检验高校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标准.但从现状分析中不难看出,大部分高校仍是以"努力提高学生成绩"为教育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9.
郭恒强 《人才瞭望》2016,(6):103-104
“国以才兴、事以才立、政以才治”,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是推动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最重要、最宝贵的资源。一个城市、地区乃至国家综合实力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谁拥有了人才谁就掌握了发展的主动权。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一系列重要讲话和批示中,对人才工作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论断,对人才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在新形势下如何做好人才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智力支持,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同时,人社部门作为政府人才工作综合管理部门,应如何发挥牵头抓总作用,也是一个值的深入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首次鲜明提出的科学发展现已经成为国家发展的新路标。“十一五”时期,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时期。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人才强国战略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战略,作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举措的“十一五”人才规划如何体现科学发展观?笔者以为要坚持三个原则、重点研究五个问题。  相似文献   

11.
让人才进入市场,是中国改革开放大潮的必然要求。而人才市场的建立,又把生产力要素中最活跃、最重要的因素——人的才能,淋漓尽致地“解放”了出来。 今年9月,人事部副部长张汉夫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说,中国沈阳、中国北方(在天津)、中国上海三个人才市场将先后开业。 在现阶段的中国,对于普通劳动力来说,主要的问题是“安置”,由于我国人口压力大,各级政府面临的安置压力将明显大于劳动力需求,然而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我国人才的匮乏,有些专业甚至可以说是十分匱乏,因此,如何对人才这一“短缺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促进其合理流动,就显得格外重要。 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之间的人才之争将会达到白热化的程度,谁掌握了最优秀的人才,谁就能在未来的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优胜劣汰的激烈竞争,必然会逼迫人们更加珍视人才,并把人才的吸纳、引进、用好、留住、视作关系企业生死存亡的重要  相似文献   

12.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是经济增长、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当前,世界各国面临人才供给不足的严峻局面;加入WTO后,我国面临的人才竞争也更加激烈,表现出“国内竞争国际化、国际竞争国内化”的特点。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上,经济欠发达地区如何找准自己的位置,更加有效地实施人才战略呢?不拘一格引进智力,实现人才的柔性流动,走借“脑”发展之路,则不失为一种较为现实有效的途径。他山之石———上海、浙江的基本做法所谓“人才柔性流动”,是指打破传统的国籍、户籍、档案、身份等干部人事制度中的束缚,在不改变…  相似文献   

13.
高等院校人才强校之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今和未来的国际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资源已经成为影响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知识创新的决定力量。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人才建设,把人才问题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揭示了人才与国家富强、民族昌盛的内在联系,体现了党中央依靠人才执政兴国和治国强国的坚定信念,同时,也赋予了高  相似文献   

14.
国以人兴,政以才治。以提高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整体素质和能力水平为目的的继续教育,是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内容。大力发展继续教育,更新继续教育观念,开拓继续教育领域,提高继续教育水平,进而提高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就是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最好的贯彻落实。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掌握先进科学技术的专业技术人才是推动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决定性力量。纵观我国的发展史,从两弹一星、低温超导研究等领先国际水平的先进成果,到高新技术产业化推动生产力跨越式发展,专业技术人才始终是我国先进生产力的积极开拓者;从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精神文明  相似文献   

15.
一、育人和用人一体化是人才开发的基础 所谓“育人和用人一体化”,第一层意思指的是在人事管理中,培养人才要与使用人才相结合,如果对人员“先培训,不使用”,就不能使人力转化为人才,也就不能真正做到人才开发。第二层意思是,使用人才时不能忘了对人才的教育培养,也就是即使挑选了好马,但是不让它吃草,这匹好马终究会死去,好马成不了“好人才”。因此,育人和用人两者是相辅相承、有机联系的,这不能割裂开来。一体化就是整体化。育人要想到用人,用人必须考虑育人。当然,一体化并非是合二为一,育人和用人各有各的功效,谁也代替不了谁。 所谓“人才开发”,指的是把人才潜在的能量充分地加以开掘出来,并加以发展和发挥,使之服务于社会  相似文献   

16.
江泽民同志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的讲话中指出:“实施科技兴国的战略任务,关键是人才”,“目前我国科技人才的数量和整体水平,还不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加速培养优秀科技人才,是一项紧迫的战略任务”。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市  相似文献   

17.
时下,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和建立,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上,已悄悄拉开了人才争夺战的序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再次成为国人的共识。“人才是财神,得人才者富,失人才者贫”,“要发财,靠人才”,“谁拥有了人才,谁就拥有了财富,谁就拥有称霸世界的实力”,成为一些有识之士的响亮口号。“抢市场,抢项目,抢人才”的“三抢”鼓点已重重敲在中国无数有志之士的心头。《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显著栏目中的广告招聘大战,社会上各界的“重奖冲击波”也不断把当代中国人才争夺战推向高潮。对此,日前一位人才研究专家告诉笔者,1994年,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中国,这赤字,那赤字,人才“赤字”是最大的赤字。这重要,那重要,人才的作用最重要。山东省副省长张瑞风更一语道破天机:“人才是经济发展的排头兵”。他把该省提前7年实现全省经济第二个翻番的原  相似文献   

18.
当今和未来的世界竞争,从根本上说是人才的竞争。这种人才竞争是全面的,包括领导人才在内的各个方面各个层次的人才,都面临着各种竞争和斗争的检验与考验。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政党、一个国家,能不能不断培养出优秀的领导人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这个政党、这个国家的兴衰存亡。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能不能巩固和发展下去,中国能不能在未来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强盛不衰,关键就要看我们党能不能不断培养造就一大批高素质的领导人才。如果这个问题解决得不好,我们就难以在新世纪里经受住各种风险的考验,难以实现党和国家既定的奋斗…  相似文献   

19.
当今之世最炙手可热的是人才,谁要发展,谁就必须重视人才。科教兴国需要高素质的人才,科技创新更要靠精英人才,这已是越来越多的人的共识。 无论是从知识经济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看,还是从国际激烈的人才竞争看,我国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在数量和质量上差距很大。每万名劳动力中从事研究和开发活动的科学家和工程师,日本是79.6人,美国是74.3人,法国是56.9人,加拿大是47.1人,意大利是31.2人,韩国是41,8人,新加坡是41.9·人,而我国仅6.8人。还有我国人才结构不合理,高层次复合型人才、高新技…  相似文献   

20.
一、“以人为本”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和意义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资源相对匮乏的国家。这种特殊的国情,一方面决定了我们在资源和环境方面面临着比西方发达国家更大的挑战.决定了中国的工业化只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决定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切实转入依靠科技进步的轨道上来;另一方面.大力培养具有现代科技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各类人才,使我国从人口大国转变成人力资源强国,完全有可能使数量巨大的人口包袱转变成潜力巨大的人口财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