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新文人画作为一种新的艺术实践形式,既是对传统文人画的继承,又是对传统文人画的扬弃。新文人画在创作题材、表现技法和审美旨趣三个方面展开了对传统文人画的现代性转换。通过对新文人画对传统文人画的现代性转换的认识,可以加深我们对新文人画的理解与体认。  相似文献   

2.
绘画作为中国的传统艺术体现了中国人对美的理解与追求,文人画是绘画中一个重要的风格流派。文人画是文人创作的画,这些文人都有较高的文化素养与独特的精神追求,不同于院体画与风俗画的画家,他们不注重所画物体的外形,只重视主观情感的表达,这就使文人画具有了特殊的美学内涵。我国古代文人画家利用各种美学原理,表现他们对"美"的独到见解,在画作中构建了文人画的美学特质。  相似文献   

3.
与谢芜村是日本江户时代著名俳句诗人与文人画之大成者,精深的中国文学和艺术修养,使其俳句既有"含蓄蕴藉"、"韵外之致"的中国古代诗学特征,还充满了"诗情画意"。其文人画多以中国古代人物和山水为题材,讲究笔墨之趣,脱略形似,重视神韵和意境的营造,尤其在模仿、吸收和借鉴中国诗歌与文人画精髓的基础上,与谢芜村将俳句与绘画合二为一,互为表里,构筑了其独特的艺术世界。  相似文献   

4.
墨与色作为绘画的艺术语言,在当代文人画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墨色的复杂变化中体现无限丰富的色彩,并在色彩的有限使用中,衬托墨象的简淡,是文人画对于墨与色的妙用,形成了文人画独特的绘画语言。随着社会科技与人文的发展,当代文人画在保留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并有所发展与创新,最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5.
董其昌通过“北宗论”建立起一套系统的文人画理论,在绘画形式上董其昌提出了“笔墨精妙论”,总结了中国文人画的表现形式.在审美境界上以淡为宗,反映了中国封建后期普遍的审美情趣.董其昌处在晚明复古主义与浪漫主义两种相对的艺术思潮之中,他一方面顺应了中国艺术向主体内心发展的趋势,信仰禅宗,强调“丘壑内营”“淡由天骨”;另一方面,他又推崇古人,讲求节制,从而坚守了中国传统文人清高、淡泊的审美格调.他一方面赋予笔墨线条以独立的审美地位,给予八大、石涛以艺术形式上的启迪,另一方面又没有因为笔墨形式语言的独立而走向八大、石涛等人的以情造物.他是中国文人画理论的集大成者,是中国古典和谐美艺术的杰出代表,同时又是近代具有崇高特质的艺术在形式语言上的先驱.  相似文献   

6.
赵孟頫是元代初期著名的画家、书法家.他提倡古意,有的美术评论家认为他是复古派.纵观赵孟頫的一生,他的艺术理论和主张是借复古以倡创新,在理论上和技法上继承和发展了北宋的文人画,发挥了承上启下、扭转一代画风的作用,使得中国画的"文人画"性质明晰起来,为后世的文人画蔚为大观开辟了道路.  相似文献   

7.
王学仲的山水画作品将写生引入对传统山水画的改良中,把大自然的复杂性、丰富性、天然性融入自己的画面,以此来继承"师造化"的现实主义优秀传统,以写生为手段与自然景物沟通并以笔墨的形式传达山水画的气韵与意趣,从"目识手记"的写实写生逐渐转变为"目识心记"写意写生,并从中发掘新的图式和笔墨技法。王学仲将写生引入对传统山水画的改良中,把大自然的复杂性、丰富性、天然性融入自己的画面,以此来继承"师造化"的现实主义优秀传统,以写生为手段与自然景物沟通并以笔墨的形式传达山水画的气韵与意趣,从"目识手记"的写实写生逐渐转变为"目识心记"写意写生,并从中发掘新的图式和笔墨技法。同时在艺术思想上,王学仲提出"艺必己出"为传统文人画转向现代文人画的基础,"扬我国风,励我民魂。求我时尚,写我怀抱"为其所追求的现代文人画终极艺术理想,他在现代文人山水画领域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探索与创新,最终形成了"重、拙、奇、旷"的艺术风格,取得了历史性的成绩。"重、拙、奇、旷"是王学仲在脱离传统并逐步形成个人风格后美术界对其艺术特征的总结,并且这也是王学仲由技法方面反映其个人所追求的写意山水的一种表现。那么,"重、拙、奇、旷"四种特征的指向是什么?笔者认为是墨色之"重"、笔法之"拙"、构图之"奇"以及气势之"旷"。  相似文献   

8.
以文艺创作"三环论"为基础,第一次运用创作者心境"内容"的概念,对中国文人画意境与创作者心境之间的密切联系进行探讨和论证.弄清文人画意境与创作者心境之间的联系,对文人画艺术的赏析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文人画以浑然整全的境界为最高审美理想,这不是形式上的浑然不分,它由中国传统哲学中的浑朴思想转来,以艺术的形式来注释中国哲学中的"无分别境界",是传统文人画追求真性理想的一种表现形式,反映出文人画重视体验、反对技巧至上的创作倾向。本文以黄公望的浑厚华滋绘画境界为对象,分析其内在的理论含义。  相似文献   

10.
「目曰J碑L翻、口,IJ.L曰曰书,户~争」2.、广心~口~』d」二2‘沪F丫.幽/J尹/月产叼J、、、刁研孙产M一、“雅化”追求的基本元素1.书法化的线条中国文人画是一种综合型艺术,除了作为主体的绘画之外,它还要将文学、书法及篆刻艺术综合于一身,走的是一条“雅化”的艺术之路;  相似文献   

11.
文人画作为中国古典绘画发展至今最主要的艺术形式,在我国绘画领域中有着独特的地位。文人画,在苏轼看来是“士夫画”,指中国古代社会中文人、士大夫的绘画,是一种不同于民间和宫廷画院的绘画派别。文人画是融诗、书、画、印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有着文人的气质、情趣及文化追求。所以讨论文人绘画到底产生于何时,怎样发展壮大成为社会一种普遍认同的思潮,绝不是讨论某一个画家的水平与风格的简单问题。从以往来看,文人画与文人这一阶层的独特身份有着密切的关系,要研究文人画的产生与发展,必须回到文人及文人画家本身,解读剖析文人画背后文人阶层的兴起,与文人阶层政治地位的高下对文人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从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绘画艺术两方面分析中国古代艺术的抒情性特征,可以看出写意是中国艺术的核心,注重内心世界的表现是中国历代艺术审美观念的最大特点;书法创作要求把线条、内容、字体、造型、神采以及内在情感联系起来,传统文人画追求写意传神、追求神似;中国古代艺术的美学追求是在中国传统哲学、伦理思想的影响下,经过长期艺术实践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相似文献   

13.
"文人画"是中国古代文明在绘画中的综合体现,而明清时代是中国文人画史上值得关注的一个重要阶段,他的重要性可以大致归纳为两方面:一是中国文人画三大画科中最晚成熟的画科——文人写意花鸟画在元代水墨山水画艺术成就的影响下最终得以形成,徐渭、八大山人的出现把文人画中的"写意精神"表现的淋漓尽致;二是在中国文人画史中具有辉煌历...  相似文献   

14.
"逸"作为审美范畴由唐代提出,但真正将其发挥到极致的,是历史上的宋元时期。"逸"在宋代的"神逸之争"中因文人画的出现而获得了更高的地位,元代四大家又将高扬主体情志之"逸"的内涵发展到了极致,可见宋元美学对"逸"的推崇。"逸"的升腾标志着主体意识的逐渐觉醒,对理学的思想统治是一种异己的、破坏性的力量。但对"逸"过度推崇,以贬损、否定客体来高扬主体,以与客观现实相背谬、相抗衡来舒张自我主观世界,则有一定的消极作用和影响,甚至将"逸"引向狂怪、幽僻的歧路。  相似文献   

15.
汪曾祺自20世纪80年代初再次登上文坛,就以其小说淡雅平和的独特风格引起文坛的瞩目。作者受传统文化熏陶,其小说中蕴含着中国文人画的艺术手法和艺术精神,其代表作《受戒》便鲜明地体现了中国文人画的简约、淡雅和玄远之风。汪曾祺对于中国传统精神的呈现,是对中国传统文脉的继承,亦是对民族精神复兴的守望。  相似文献   

16.
笔墨功夫一直是衡量中国文人画品级的重要标准,然而大多数画论都停留在表面形态描述上,实质上,中国艺术史上,一直隐含着一种"潜视角"即音乐性视角,来实践与研究笔墨。中国文人画内契音乐的抽象、抒情两重品格,落实于艺术史,北宋中期文人画开始分有音乐精神,其节奏、旋律、和声、音乐化空间、情本体五个层面背后,深潜着音乐的形式韵律及精神境界。文人画寓刚健于婀娜的张力节奏、推挽开合的"龙脉"旋律、"融洽中仍是分明"的水墨和声,由此显明文人画是一个风、气韵律流行的乐化空间,其经由画面的音乐性,扣发本源性生命时间,通达"情本体"深层,最终分有音乐的最高境界:生动在深静的景深里。  相似文献   

17.
北宋新的士风的形成,各个文人集团的逐步形成,诗文革新运动的发展,蜀学、洛学两派对于文道关系的观念之争等因素对文人画思想的发展产生了积极而重要的影响.北宋绘画思想的重大转变首要表现在苏轼提出了影响深远的"士人画"说,使文人画思想的重心发生了转向;其次表现在黄休复提出了绘画的"逸品"观,确立了文人画思想的核心价值观.这一切的变化反映出北宋时期中国绘画艺术思想发展的新态势,对后代绘画思想与艺术的发展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重建文人画”首先要对文人画的历史源流进行梳理.文人画的美学话语起源远比现有的艺术史或绘画史立论要早得多,它起源于仰韶文明陶器绘画中的“象其物宜”的主体性;文人画以线条为重要的手段,进而提倡“书画同源”,将书法与绘画结合起来,形成诗文书画为总体的特性.文人画的美学观念集中于所谓的笔墨,文人画主张笔与墨结合,意在笔先。  相似文献   

19.
传统文人画发展至封建社会末期,原本鲜活的人文精神已经僵化成为一种衰败的模式,严重制约和阻碍了中国画艺术的发展。长达十年的"文化大革命"狂风暴雨的反复冲击,传统文人画体制最终被拆解。中国画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得到明确,以写实为基础搭建了中国画新的技法系统和评判标准,大型画、人物画、工笔画等有了新发展,新艺术思想的进入成为可能。"文革"对于中国画在破坏的同时有错位推动,从某种意义上说也补习了中国画的大众化基础实践课程,客观上为改革开放后现代艺术思想的进入做了酝酿。  相似文献   

20.
中国历史上的文人画兴起于宋元之间,那是对儒家思想控制下的写实为主体的传统绘画的背叛和革新。老庄哲学影响下的两晋绘画突出了虚静和空灵之美,南朝佛教禅宗传入并介入绘画,使失意的士大夫和落魄文人思想意识和艺术表现上有了进一步的超脱。王维成为崇尚自然和写意的文人画之事实上的领先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