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第一次社会大分工,以往的教科书上都讲是畜牧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近百年来考古学和民族学研究证实,这种提法是不科学的。所谓“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并不是游牧与农业的分离,而是人类从攫取经济——采集和渔猎,向生产经济的发展过程。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下,有些部落,原来依靠采集为生向农业发展;而有些以渔猎为主的则向游牧经济发展。恩格斯指出:“游牧部落从其余野蛮人群中分离出来——这是第一次社会大分  相似文献   

2.
城市是一个历史范畴,它有自己的发生、发展的历史。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城市是人类社会实行社会大分工,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和商业成为人们经济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需要以后,才逐步形成的。在汉语中,城,是指用以作防御用的墙垣,市,原是指集中交易的场所,城市指的就是四周筑以墙垣用来保护交  相似文献   

3.
社团是社会体系中的一种组织形态、社会结构方式和社会成员集体活动载体。按现在的定义 ,社团是社会公民自愿组成 ,为实现会员共同意愿 ,按照其章程开展活动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社团的产生和发展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促进社会分工的结果。如人类早期历史上的几次重大的社会大分工 ,即游牧业和农业的分离 ,手工业同农业的分离和商人阶级的出现 ,特别是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离 ,被恩格斯称之为“从事单纯体力劳动的群众同管理劳动经营业务掌管国事以及后来从事艺术和科学的少数特权分子之间的大分工。”这些分工产生了士大夫阶层。士大夫阶…  相似文献   

4.
(一) 城市是社会生产发展的产物,是社会劳动分工的必然结果。 城市就是居民点。城市是依靠那些从农村经济分离出来的非农业经济部门:工业(包括手工业)、商业和交通运输业而成长起来的;它同样也是依靠非生产部门——行政部门、军事部门和科学文化部门等而成长起来的。 城市同乡村的分离,是由于社会劳动分工的结果。照例乡村居民的职业主要是农业(广义),而城市居民的职业,则是与工业、商业、运输业、行政部门、科学文化部门有关。其中,  相似文献   

5.
一 知识分子是一个历史范畴,它是生产方式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分工的必然结果。 原始社会后期,生产力虽然有所发展,但水平还是极其低下的。那时,只有根据性别、年龄和体力的自然分工,还没有社会分工,更没有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工。劳动者的劳动产品除维持自身生存之外,基本上没有剩余。后来,随着生产力的缓慢发展,渐次出现了畜牧业与农业、手工业与农牧业、商业与农业畜牧业手工业的社会大分工。三次社会大分工之后,生产力有了较为明显的发展。一个劳动者的劳动所获,除了养活自己外,还略有剩余。这不仅为剥削奠定了基础,而且给脑力劳动创造了前提,虽然就个别体力劳动者来说,剩余劳动产品数量极其有限;但从整个社会来看,体力劳动者群体的剩余产品的总和却相当可观,允许少数人从其中分离出来,专事文化、艺术和宗教等精神活  相似文献   

6.
目前,有些辞书、教材和论著把第一次社会大分工解释为:在原始社会发生的畜牧业和农业的分工。我认为此种说法很不确切,有进行澄清之必要。关于三次社会大分工的理论,恩格斯在《冢庭、私有制和国家起源》这部著作中作了系统全面的阐述。恩格斯详细地分析了三次社会大分工发生的历史时代、经济条件及其巨大的进步作用。在这些至今仍然闪耀着真理光辉的关于社会分工历史演变进程的思想中,就包含有对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的经典的定义式的说明。恩格斯指出:“游牧部落从其余的野蛮人群  相似文献   

7.
王虎学  万资姿 《学术研究》2012,(6):23-27,32
在研究分工问题时,不能仅仅从"一般范畴来考察"分工,还要从"一定的历史形式来考察"分工。实际上,马克思的分工思想中内在地交织着分工的"双重逻辑",即分工一般与分工特殊,前者是指一切社会形态所共有的分工或"单就劳动本身来说的分工",后者是资本主义社会形态所独有的分工或"一定历史形态的分工"。在分工思想史上,斯密仅仅局限于"分工特殊",并将其直接等同于"分工一般",进而混淆并否定了工场手工业分工与社会分工之间的界限;相反,马克思则明确区分了分工的两种形态,深刻揭示了工场手工业分工的资本主义性质,进而辩证地把握并揭示了分工的"双重逻辑"。  相似文献   

8.
关于第一次社会大分工,以往的政治、历史教科书上都讲是畜牧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近百年来考古学和民族学研究证实,这种提法是不科学的,也是违背马克思主义本意的。所谓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并不是游牧与农业的分离,而是人类从攫取经济——采集和渔猎,向生产经济的发展过程。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下,有些部落,  相似文献   

9.
一、中国产业结构转换过程与产业结构转换一般规律的比较  工业化过程中产业结构转换的一般规律。人类社会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社会产业结构大变动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机器体系对手工劳动的取代 ,过去从属于农业的手工业逐步独立出来并取代农业 ,成为社会经济活动中的主导产业 ;与此相应 ,随着机器生产所带来的生产率大规模提高和交换的扩大 ,过去从属于农业以及在工业化早期从属于工业的小商品流通业 ,也相继分离出来 ,成为社会经济活动中的独立产业。由于那时社会对经济发展的关注集中于获…  相似文献   

10.
<正> 恩格斯指出:“商品交换在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之前就开始了.”因此,要探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存在的根本原因,就有必要回顾一下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过程.人类社会,直到野蛮时代的初级阶段,人们通过采集和狩猎获取的物品也仅能养活自己.到了野蛮时代的高级阶段,畜牧业的驯养获得较大的发展.游牧部落有了较多的剩余物品,这就第一次使经常的交换成为可能.铁器的出现,给手工业和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技术条件,“随着生产分为农业和手工业这两大部门,便出现了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生产即商品生产,随之而来的是贸易,不仅  相似文献   

11.
王凯仁 《理论界》2020,(1):56-62
第三次产业革命带来数字信息产业的蓬勃发展,中小型软件与信息服务型企业的出现,使得脑力劳动在脑体分工基础上发生了再次分工,并催生了新的职业群体:"脑力工人"。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方法,分析"脑力工人"产生的原因,指出其在心理与身体机能、劳动技能以及自由时间等方面的片面化发展,以及在自我认同感缺失、社会角色缺位以及社交单一引发婚恋危机等方面的境遇,进而从企业、行业和社会三方面提出针对性建议。  相似文献   

12.
关于第一次社会大分工,以往的政治、历史教科书上都讲是畜牧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近百年来考古学和民族学研究证实,这种提法是不科学的,也是违背马克思主义本意的。所谓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并不是游牧与农业的分离,而是人类从攫取经济——采集和渔猎,向生产经济的发展过程。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下,有些部落,原来依靠采集为生的部落向农业发展;而有些以渔猎为主的部落则向游牧经济发展。恩格斯指出:“游牧部落从其余野蛮人群  相似文献   

13.
祝利民 《东岳论丛》2012,33(4):35-38
人的二重性的外化就类的层面来说,是通过物质劳动与精神劳动的分工来实现的,分工是人类展开和实现自身的契机.由于分工从本质上构成了现有的生产实践,它具备实现这一展现的历史担当.物质劳动与精神劳动的分工,进而表现为经济与政治、乡村与城市、市民社会与国家等一系列辩证关系的展开.分工的扬弃,意味着主体与客体、思维与存在之间隐性或公开的二元论视野也将被超越,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将被彻底解决,哲学因此得到真正的实现和完成.  相似文献   

14.
城市作为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科学文化中心,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缩影。当代城市发展的状况,标志着一个国家现代化的水平。城市是一个历史范畴,是生产力发展、社会劳动分工加深和生产关系改变的结果,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列宁指出,“城市是经济、政治和人民的精神生活的中心,是前进的主要动力”。(《列宁全集》19卷264页)城市通过聚集和分工,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形成了各时代的文明,同时又是人类历史的见证和文明进步  相似文献   

15.
关于文明起源问题的探索所回答的问题,应当是上古时代社会如何由野蛮时代进入文明时代以及进入文明时代的具体时间与标准,而不是对于自有人类出现以来文明因素逐渐增长情况的说明。断定由野蛮时代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准除了金属使用、城市兴起等“物”的因素之外,“人”的因素可能更为重要。文明时代的特征,不仅表现于“物”,而且表现于“人”——具有理性思维的人。从某种角度可以说,只有文明时代的“人”的出现,才意味着文明时代的降临。我们应当理出若干文明起源的线索,认识在那个“长时段”里面人的思维经过了怎样的发展过程而由原始思维转变为理性思维。上古先民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增长的智慧,是文明起源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的提法,自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这部著作中首次出现以后,一直为各种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教程广泛采用。但它的应有之义:“游牧部落从其余的野蛮人群中分离出来”,却越来越被人们所淡忘。我们的教科书和有影响的专家大都认为:所谓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特指农业和畜牧业的分工。勿庸置疑,本世纪以来的考古成果一再证明了农业文化的久远历史。于是,有如著名的英国学者柴尔德所说:“有许多权威学者,现在认为任在何处,耕种都比饲养家畜出现得早。另外有些,尤其是德国历史学派,则相信当某些人群正开始耕种植物时,旁的人群已在饲养牲畜了。还有很少一些人,则认为在耕种之前,普遍地有一个畜牧生活的阶段”。史学界的这一动向,不能不影响理论界对恩格斯关于第一次社会大分工规定的再认识。这恐怕是导致“农牧分工”论的一个重要缘由。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从农民日常生活的视角对城乡关系展开讨论.农民的日常生活一方面受制于城乡关系的总体力量所产生的支配性逻辑,但同时也包含着体现农民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行动者逻辑.面对城乡二元市场的总体格局及日常生活的市场遭遇,体现农民自主性的选择是进城务工和跟从性的农业投机:前者最重要的不是进入城市,而是进入一种职业分工体系;后者也不能简单视为盲目的市场行为,它具有促进地域内专业生产和地域间农业分工的潜在功能.这两种行动选择对政策选择的启示是,以现代农业分工体系提高农民的市场地位,进而改善城乡关系.  相似文献   

18.
论农业分工的有限性及其政策含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阐明三个命题为目的:(1)农业因其生命特性、季节特性、产品市场特性以及生产组织特性,导致了分工的有限性;(2)农业生产的迂回程度大大低于工业生产.农业必须通过购买机器从工业"进口"分工经济和迂回生产效果,才能实现部分的效率改进;(3)农业进口迂回经济的过程是资本替代劳动的过程,因此,农业的分工深化是一个不断排斥劳动的过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揭示农业分工深化和效率改善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19.
文明的发端什么是文明?目前一般均认为是指社会的进步状态。但文明并非从来就有的。人类是经过蒙昧时代、野蛮时代,才进入文明时代的。从蒙昧到野蛮,当然是历史的进步,但还不是文明。因此,研究文明应该从它的发端开始。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根据摩尔根的《古代社会》和马克思所作的摘要,描绘了一幅从蒙昧时代直到文明时代开端的发展图景,他说:“现在我们可以把摩尔根的分期法概括如下:蒙昧时代是以采集现成的天然产物为主的时期;人类的制造品主要是  相似文献   

20.
宋代的酒利与养兵问题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代的酒利与养兵问题初探钟立飞,宋燕辉人类酿酒历史源远流长,大约在进入农业社会后不久,便懂得了人工酿酒技术,在我国,殷商时代酿酒业就作为独立的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了。随着粮食生产的发展,酿酒技术的推广,规模的扩大以及产量的增加,酒,日渐在人们日常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