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识别市场情绪对企业融资行为的影响是公司金融领域的重要话题,但直接测度个股情绪,并分析其如何影响上市公司定向增发行为的实证研究较为匮乏。本文采用“隔夜收益法”度量我国上市公司的个股情绪,以股票日开盘价和收盘价的截面特征变化直接衡量单只股票的情绪值,并细致区分高涨与低迷情绪、强烈与缓和情绪,考察其对上市公司定向增发过程中的增发时机、增发规模和大股东利益输送行为产生的影响。结果发现:上市公司存在利用个股情绪选择增发时机和增发规模的行为,且个股情绪越强烈,上市公司越倾向于进行定向增发和提高增发规模;上市公司大股东存在利用个股情绪调整增发中认购比例的利益输送行为,且个股情绪乐观时大股东倾向于向外部投资者增发股票、悲观时则倾向于向内部投资者增发股票;高价股、小市值和非国有特征的上市公司利用个股情绪选择增发时机、增发规模的行为更为明显,高价股和非国有特征的上市公司利用个股情绪进行利益输送的行为更为明显。本研究对于识别个股情绪在上市公司定向增发过程中的独特作用,及规范企业融资行为和制定投资策略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章卫东 《管理世界》2008,(4):179-180
本文认为,向控股股东及关联股东定向增发新股的宣告效应要好于向非关联股东定向增发新股的宣告效应,上市公司定向增发新股时控股股东及关联股东认购发行的定向增发新股的数量越多,宣告定向增发新股的效应越好。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宁波建工为例,分析了上市公司定向增发融资行为中,大股东掏空的惯用手段,进而从内外部治理角度提出规范定向增发行为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4.
刘超  宋鑫  郭利锋 《管理学报》2022,19(2):299-307
以2007~2019年实施定向增发的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从多元化经营视角分析定向增发企业业绩下滑的原因。研究发现,定向增发后,企业多元化经营程度显著加深,且这一趋势在民营企业中表现更明显;定向增发企业在融资后的多元化经营行为会显著提高企业财务风险,并导致其全要素生产率下降。进一步研究还发现,大股东机会主义动机和管理层过度自信,是企业加深多元化经营的主要原因;定向增发企业通过多元化经营,更倾向于涉入非相关行业和产业政策所扶持的行业。  相似文献   

5.
贺薇 《经营管理者》2011,(1):40-41,24
股权分置改革完成以后,解决了全流通问题,定向增发成为中国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的主要工具。股改后的定向增发使并购方与上市公司的利益一致,驱使控股股东向公司注入优质资产,形成做大做强上市公司的推动力,极可能给上市公司带来短期财务业绩提高效果。基于以上理论分析,本文提出了定向增发后上市公司短期财务绩效会出现提高现象的研究假设,并在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基础上,采用描述统计法对2006年实行定向增发的上市公司样本后续短期财务绩效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相关的财务指标呈现稳步上升的趋势,且通过T检验高度显著,从而验证了本文的研究假设。  相似文献   

6.
针对定向增发新股存在价格溢出现象,本文首次引入双边随机边界模型探究定向增发高抑价的形成机理,发展了一个新的定向增发抑价分解模型,将定向增发抑价分解为一级市场折价效应和二级市场溢价效应,并对2007-2017年度内已完成定向增发新股的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定向增发新股的发行价格与二级市场交易价格均被高估,存在价格泡沫;折价效应与溢价效应均对定向增发抑价施加了显著的影响,但溢价效应是导致定向增发高抑价的主导因素;溢价效应对定向增发高抑价的影响程度在国有企业、大股东全认购、牛市以及信息透明度较低的子样本中更显著。基于中国本土文化拓展了抑价分解理论,结论更符合中国股市实情,为定向增发抑价现象的后续研究提供了理论指导与方法支撑。  相似文献   

7.
中国资本市场在聚集社会闲置资金、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及社会进步众多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股权分置改革以来,资本市场涌现上市公司定向增发融资新股的热潮.本文对此做了概述,并对未来研究趋势提出了方向.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2007年8月至2011年12月期间增发股票或发行债券的非金融类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借助描述统计和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上市公司融资工具选择的因素。结果显示上市公司债务融资倾向与公司规模、盈利能力显著正相关,与非负债税盾、成长性、资产负债率显著负相关,与资产担保价值正相关但不显著。同时,分析表明股权集中度会影响公司融资工具的选择,而管理层持股比例和公司融资工具选择的关系不显著。  相似文献   

9.
上市公司定向增发中的利益输送行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将2006-2007年深沪两市公司定向增发样本分成三组:仅针对大股东及关联方发行组、仅针对机构投资者发行组以及混合发行组进行比较研究,发现仅针对大股东和关联方发行组存在通过刻意打压定价基准日股价、提高折价幅度等手段以达到降低增发价格、向大股东及关联方输送利益的目的.通过对比样本公司定向增发前后关联交易量,我们还发现,样本公司关联交易总规模、平均单笔交易规模都在定向增发后呈现显著上升趋势,进一步验证了上市公司在定向增发后通过关联交易进行财富转移的可能.  相似文献   

10.
上市公司定向增发是其重要的财务决策,往往涉及公司治理的好坏,历来受到网络舆论的关注.本文利用股吧中针对上市公司定向增发的评论这一个特定数据作为网络舆论的替代变量,研究在网络时代网络舆论对于公司内部以及外部的治理机制的影响,特别是在我国法律保护不健全的现实环境下,网络舆论在保护中小投资者权益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实证结果表明,遭到网络舆论反对的增发公司,其定向增发公告后的股票超额收益率显著为负,其后该定向增发预案通过相关部门审核的概率也显著下降.换句话说,网络舆论会先后触发两层外部治理机制——资本市场的惩戒和监管部门的严格审查.与之形成对比的是,没有证据表明网络负面舆论会触发内部治理机制——网络负面舆论对于定向增发预案通过股东大会的概率不产生显著影响.本文进一步发现,网络负面舆论越高的公司,增发实施之后,公司业绩下降的概率也越大,这表明网络舆论并非是空穴来风或是毫无根据,而是能够在事前发掘出定向增发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上市公司进行股权再融资方式主要有两种:增发和配股。如何对这两种方式进行合理选择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焦点。本文运用信息不对称理论在Myers和Majluf(1984)模型框架下,采用Wu和Wang(2002)模型对上市公司正确选择配股或增发方式进行股权再融资进行了理论分析,得出中国市场的修正模型,并对此进行实证检验。理论分析的结果表明:在中国,增发方式是上市公司管理者的首选方式,但从外部流通股股东和提高市场效率来说,应该提倡采用配股方式;实证检验结果支持理论分析的结论。因此,在中国避免提倡采用增发方式。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北京银行定向增发为例,通过研究在定向增发过程中存在的利益输送和利益协同现象,得出定向增发具有"两面性"的这一普遍结论。北京银行在定向增发过程中,存在大股东赚取差价和通过盈余管理低价发行的利益输送行为,当然增发本身也为北京银行的发展带来了利益协同效应。本文以期通过对定向增发的研究,对加强国家对增发过程中利益输送的监管作用和发挥利益协同效应做微薄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以上市公司作为行为主体的股票增发和以控股股东作为行为主体的掏空与支持行为之间是否存在相关关系,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话题。本文选取2004-2008年间中国民营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对增发前后上市公司业绩变化、控股股东掏空与支持行为变化以及上市公司业绩变化与控股股东行为变化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控股股东的支持与掏空行为和上市公司实施增发行为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控股股东会倾向于在增发之前运用支持手段促进上市公司增发得以顺利实施,而在增发成功之后倾向于实施掏空行为,并且控股股东的这种支持与掏空行为对上市公司业绩有着显著影响。本文的研究丰富了控股股东掏空和支持行为与上市公司业绩之间关系的文献,并从上市公司增发的角度对掏空与支持行为并存的现象给出了解释。  相似文献   

14.
王志彬  周子剑 《管理世界》2008,(12):182-183
本文通过理论上对上市公司向集团公司及其关联企业定向增发新股实现集团公司整体上市的研究,发现集团公司整体上市可以降低集团公司及其关联企业与上市公司的关联交易、减少集团公司内部的同业竞争、巩固大股东的控制权,从而提高整体上市后的上市公司的业绩,本文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验证了上述理论研究的结论。  相似文献   

15.
承销增发新股中承销商是否存在交易操纵行为是涉及到市场信息效率的关键问题.从国内发行核准制度和无市商的电子交易机制出发,流通市场承销商与策略交易者的博弈行为研究表明,纯操作均衡是唯一的均衡,即承销商始终选择流通市场交易操纵行为,此时流通市场净指令流的信息失效,增发公告后流通市场信息缺乏效率.同时,本文也通过首日流通市场中收盘价和交易量回归,以考察承销商是否存在增发实施前的交易操纵行为.实证表明,增发首日交易量与承销商信誉无关,且难以用公开信息预测,预示承销商交易操纵行为;另外,收盘价与交易量无关,交易量没有信号效应,这与纯操纵均衡相符.本文从实证角度验证了模型结论.结论表明现行发行核准制驱使承销商操纵增发前流通市场交易价格,这要求监管当局修正或者重新设计股票发行制度.  相似文献   

16.
盈余管理、公司治理与可转债绩效滑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择可转债融资为切入点,以2000年至2008年为研究期间,以中国发行可转债的上市公司为初始样本,采用PSM方法对初始样本进行配对以控制样本自选择问题,对再融资后的绩效进行实证检验,进一步探讨引致可转债再融资后绩效下滑的原因。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总体而言,发行可转债的公司绩效显著差于配对公司;在可转债转股高峰期,发行可转债的公司通过盈余管理向上调整当年利润,即存在基于转股目的的盈余管理行为;虽然发行前盈余管理反转是可转债发行后绩效下滑更多的原因之一,但是公司治理却能够有效地制约盈余管理反转效应对可转债发行后绩效滑坡的影响;在保持对可转债发行前和转股高峰期的盈余管理予以重点监控外,加强公司治理的建设更是防止发行后业绩下滑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7.
定向增发的定价问题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本文从定价基准日、投资者身份、资产注入和信息不对称角度分析其对定向增发定价的影响,以及在定向增发中是否存在大股东的利益输送行为,并基于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的视角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8.
赵立力  谭德庆  郭田德 《管理评论》2008,20(10):8-12,35
从展望理论的角度对股票市场增发将带来负效应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给出了上市公司在宣布增发后又终止增发或弃增改配后.股票价格无法回升到公告前水平的理论证明。投资者对股市所释出的信息会做出自己的主观价值评价.他们做出的评价是损失还是赢得将影响到股市的增发效应.增发的负效应就来自于投资者对增发这一信息做出了将导致损失的主观价值评价.而终止增发或弃增改配后股票价格无法回升到公告前水平的原因在于投资者对于同等强度的利好和利空消息给予了不同权重的主观价值评价。  相似文献   

19.
增发新股,作为上市公司再融资的一种重要方式,时下已被运用的淋漓尽致。 据全景网络统计,去年以来提出增发方案的上市公司达到了133家,而今年前五个月已完成增发的就达到了19家。上市公司增发圈钱不受欢迎,投资者用脚投票,已是不争的  相似文献   

20.
王娜娜 《经营管理者》2009,(23):140-140
本文从定向增发定价机制的特点入手,研究定向增发定价效率,从中分析定价效率低下是现有定价机制缺陷下各参与主体博弈的必然结果,并且在文章最后提出定向增发效率优化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