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工业系统与生态系统协调度所隐含的问题不仅在于数量大小,而且还存在质量高低等问题。引入协调优度指标,从工业系统与生态系统的协调性、工业系统与生态系统的同优性两个维度的有机耦合的意义上构造实证分析方法,并以2003-2011年中国省省份域面板数据为样本的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协调发展优度的总体平均水平还不高;中部地区协调发展优度整体上处于领先水平,西部地区次之,东部地区居后,该地区表现为典型的两极分化特征;协调发展优度的总体平均水平在下降;协调发展优度差异程度在扩大;西部地区协调发展优度提升势头明显好于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中部地区又好于东部地区,东部地区则出现了大面积的较大幅度下滑趋势。 相似文献
2.
我国“高等教育-经济”复合系统协调度发展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高等教育-经济"复合系统定义和结构特性的基础上,根据哈肯协同学的役使原理和协调度定义,建立了"高等教育-经济"系统协调度模型,应用此模型进行了实际案例研究和仿真运算,运用1996~2000年数据分析出我国"高等教育-经济"系统协调度具有低起点、高增长的特点。提出实施"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是促进"高等教育-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的重要前提和保证。 相似文献
3.
石峰 《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4(4)
科技创新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基于中国30个行政区域的静态面板数据,运用因子分析法对中国省域创新系统的协调度进行测度与评价,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省域创新系统的协调度总体上表现出明显的东部高于中部、中部高于西部的空间差异格局;但各省域创新系统也呈现出各自的比较优势. 相似文献
4.
我国区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基于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绳周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4):53-56
运用1980—2004年间相应经济指标的面板数据对我国东、中、西部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中西部地区更多的依靠信贷规模扩张来推动经济增长,而东部地区更多的依赖于金融效率的提升。 相似文献
5.
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经济增长影响的区域差异分析——基于东、中、西部地区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黎翠梅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3(3)
在比较分析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农村金融发展差距的基础上,运用面板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及误差修正模型,就三大地区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显示, 东部和中部地区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之间具有长期和短期的均衡关系,农村金融发展影响农村经济的增长,而西部地区这一关系并不成立. 相似文献
6.
探讨京津冀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复合系统协同发展问题,运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建立了协同发展效度模型,采用2000-2012年统计数据,对其协同效度、发展效度和综合效度进行评价.结果显示,京津冀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复合系统协同发展效度较低,子系统间系统协同发展能力未能达到最优.要实现京津冀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系统协同发展,需要从内外环境因素共同着手解决,构建和完善区域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和服务体系,实现区域经济生态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统领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是当下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重要途径。本文依据新发展理念构建了城乡复合系统模型及城乡复合系统指标体系,以西部省区为对象,实证分析了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研究表明:2005—2018年,西部省区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但发展水平不一,呈现出省际之间发展不平衡趋势;西部省区城乡关系由失调衰退类向融合发展类过渡,呈现出高质量融合发展状态;西部省区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速度呈放缓趋势,由追求发展速度向追求发展质量转变;西部省区城市发展系统内部发展更加协调,乡村发展存在短板。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西部省区乡村发展和实现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的政策建议,以期促进西部省区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8.
张立新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84-89
以日照和威海两市为例,使用耦合协调度评价模型对其2000~2011年期间高等教育与经济两大系统的耦合协调状况进行评价分析后发现:两市两大系统之间都经历了从失调向协调的发展过程,但耦合协调度指标变化的平稳性存在差异。结合实际情况进一步分析可得到如下结论:构建满足经济发展需求的高等教育体系是两个系统耦合协调的前提,发展适度超前的高等教育是两个系统持续耦合和协调的关键,但新兴城市两大系统之间从极度失调转向初步协调至少需要经历5~6年的磨合期。为促进两大系统更好地耦合协调,新兴城市应以调研和规划为先导,建立以高层次优质高等教育为引领、以应用型高等教育为主体的高等教育体系,构建政府、企业和高校之间的有效交流与合作机制。 相似文献
9.
随着社会的进步,能源与经济发展、生态环境等问题越来越密切相关。本文从复杂系统的角度出发,建立了基于生态理论的我国能源经济复杂系统协调发展模型,该模型涵盖了可持续发展及循环经济的理念,并对我国二十年来的能源经济复杂系统协调度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在我国的能源经济复杂系统走向有序化的进程中,环境保护问题出现了波动和倒退,这为后续政策的制定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基于系统协调理论的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综合系统,农业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基于系统协调原理,从可持续发展的本质出发,分析了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系统的概念、内涵、系统组成和作用机理,研究了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系统中诸子系统协调发展问题,并对河北省农业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了实证研究,经验证,其结果是可信的。最后提出实现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系统协调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高质量发展是实现现代化的根本途径,而数字经济是驱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基于2013—2020年中国的省级面板数据,通过熵值法测度数字经济与高质量发展水平,并根据数字经济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机理,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二者的耦合协调度。研究结果显示:中国数字经济与高质量发展水平整体上呈现上升趋势,但是区域之间存在明显差距,东部地区领先于其他地区,东北地区位于全国末端;耦合协调度从失调阶段逐步转向协调阶段,其中东部地区耦合协调度领先于其他地区。因此,要持续优化数字经济布局和发展模式,将数字经济纳入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打造经济示范区、建立资源共享机制,充分发挥东部地区的辐射作用,以提升数字经济与高质量发展的协调水平,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相似文献
12.
中国碳排放区域划分与减排路径——基于多指标面板数据的聚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碳减排路径是指在保证经济发展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减少碳排放。在进行碳排放区域划分时,要综合考虑碳排放、能源、人口、经济等因素。本文结合我国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的碳排放特点,区分生产和生活两大部门,选取与碳排放量直接相关的四大相对指标,基于1995—2010年省级数据,构建多指标面板数据的聚类分析方法,将30个省市划分为能源重型化、能源较重型化、高能源强度和较高能源强度四个碳排放区域。结果表明,为了实现区域碳减排,各地区应制定"共同但有区别"的碳减排政策。 相似文献
13.
成渝地区是我国西部经济基础较好、经济实力较强的区域,在积极推进西部地区乃至全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文章基于成渝城市群2008—2019年16个地级以上城市的GDP、产业结构、高等教育等数据,研究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对区域人口流动的影响。实证研究发现:成渝地区GDP对区域人口流动的影响大致呈现U型特征,即GDP增长较为缓慢时GDP增长对净人口流入有抑制作用,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GDP增长则对净人口流入有促进作用;成渝地区产业结构对区域人口流动的影响较为显著,而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对区域人口流动的吸引力并不显著;城市地位、交通物流、工资水平的不均衡等对区域人口流动的拉力差距大。为切实解决这些现实问题,提出四点政策性建议:减小或消除核心城市和次级城市在经济发展政策上的差异;精准发力,持续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建立高等教育共享机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劳动力资源配置。 相似文献
14.
基于2002—2011年的省际面板数据,对中国城镇居民乳制品消费影响因素的地区间差异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表明:收入水平、消费习惯、乳制品价格对东、中、西部地区城镇居民乳制品消费均有显著的影响,且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性;城镇化水平仅对中部地区城镇居民乳制品消费有显著的影响;肉禽价格对各地区城镇居民的乳制品消费没有影响,而蛋价格的上涨会促进东部和中部地区城镇居民乳制品消费;年龄在14岁以下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仅对西部地区城镇居民乳制品消费有影响,65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仅对东部地区城镇居民乳制品消费有影响;资源禀赋对各地区城镇居民乳制品消费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5.
中国入境旅游与服务业发展关系的区域差异——基于东、中、西部面板数据的检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面板数据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以及误差修正模型等现代计量经济学方法,对中国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入境旅游与服务业发展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入境旅游与服务业发展的关系具有地区差异性。长期而言,东部地区入境旅游是服务业发展的原因,中,西部地区服务业发展是入境旅游的原因;短期而言,东,中部地区入境旅游是服务业发展的原因;中,西部地区服务业发展是入境旅游的原因。本文的最后还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区域发展的主题是经济 ,核心是人才。在经济欠发达地区 ,抢占人才制高点是形成区域经济中心的基本战略。就区域发展的人才制高点、人才制高点的形式和实质、以及如何制定抢占人才制高点的战略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论证。 相似文献
17.
从实证分析来看,我国保险业发展对经济增长有推动作用.但是地区差异大,东部地区保险业发展对地区经济增长的贡献要大于西部地区.因此,在积极发展东部地区保险业的同时,应该大力发展西部保险业,促进我国保险业协调发展,进而推动我国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8.
分别构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与区域科技创新指标体系,利用因子分析法计算出2014—2018年我国各省区市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区域科技创新综合得分,并借助耦合协调度模型计算出两大体系的耦合协调度.研究结果表明:各省区市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均稳步提升,但地区差距依然显著;两大体系的耦合协调度逐年上升,但整体水平普遍偏低,提升空间仍然很大,属于良好协调以上(含)的地区仅占9.68%,而属于濒临失调以下(含)等非平衡状态的省市比重却高达70.97%;耦合协调度由高到低的空间分布格局依次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 相似文献
19.
创新网络形成后,区域内各创新主体的R&D支出与其他主体的行为息息相关,其R&D支出的总和在宏观上表现为区域R&D支出的核心内容。以此为背景,基于现有研究成果,构建数学模型,采用面板数据模型对2000~2009年的30个省市样本数据进行检验,研究区域R&D支出的外部环境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在创新网络背景下,市场规模、市场结构、开放度以及技术引进等因素与区域R&D支出水平正相关,且相关程度依次递减;政府投入负向影响区域R&D支出,但影响的显著性水平并不高。研究成果对实现区域资源优化配置,提高区域创新绩效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分析了辽西五市在辽宁省对外开放水平中的现状,认为它们同省内部分城市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对影响辽西五市经济增长的对外开放度指标进行了检验,发现出口对经济增长具有正向促进作用,但进口及利用外国直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正向作用却不明显。提升该地区对外开放及经济发展水平应从密切地区间合作、优化投资环境、促进外贸结构升级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