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许德 《江汉论坛》2008,3(5):101-104
20世纪初中国原创侦探小说曾风行一时,它们在借鉴西方侦探小说的模式的基础上,在探案手段、方式,侦探形象的塑造以及叙事的技巧等方面,更多地体现出中国传统的文化观念、伦理意识及审美趣味,表现出既有别于西方侦探小说,也不同于传统侠义公案小说的一种新的创作风貌,为20世纪中国侦探小说创作模式的形成作出了有益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一朵奇葩--略论"反侦探小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任翔 《东南学术》2002,(6):135-140
后现代主义(postmodermnism)作为一种当代世界性的文化现象已日益引起各国学者的关注.而作为后现代主义文学现象之一的"反侦探小说"便是这一景观中的一道风景,它早已在世界文坛上存在并被西方读者所认可.囿于仍将这类小说归于"俗文学"的传统二分法文学观,它在中国尚未引起应有的注意.本文通过回顾、分析这一次文类(subgenre)在西方和中国的演变过程,得出这样的结论:反侦探小说基本上以传统侦探小说形式出现,却又在颠覆与反叛其原有的叙事模式上获得了质的升华--即体现后现代主义文学特点之一的本体意识的觉醒.  相似文献   

3.
晚清时期西方侦探小说翻译中《福尔摩斯探案》颇受青睐,研究者将霍桑探案的作者程小青比作沟通中西侦探小说的桥梁人物。但福尔摩斯探案的翻译与霍桑探案的创作之间并非直线移植关系,期间福尔摩斯探案的接受经历了非常艰辛的接受历程。本文通过该译本在特殊历史时期的接受状况探析其对中国近代侦探小说叙事模式转变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从语言顺应论考察程小青不同时期侦探小说译作的翻译语言选择策略。为了实现译作跨文化交际的功能,译者应当顺应具体的交际语境、语言语境及交际对象,选择相应的翻译语言。可以看出程小青早期侦探小说的文言文译作顺应了中国的文化传统和译作的接受条件,因此被知识阶层所接受和赏识。他的中后期侦探小说白话文译作顺应了译入语的变革和译本传播的需要,在当时的中国大受欢迎并广为流传,为西方侦探小说在中国的传播和中国侦探小说的诞生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后新时期批评话语中,受鲍德里亚超美学关键词"仿真"术语影响而产生的"仿真叙事"概念影响甚广.与"仿真"在西方语境中消费社会"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话语功能不同,汉语批评语境中"仿真叙事"术语的基本目标与功能在于"去现实主义化",即解构"现实"、"本质"和"真实"等20世纪中国现实主义文论基本观念.作为西方后现代主义文论在中国的话语个案,"仿真叙事"这个术语呈现了中国当代语境与西方后现代文论在文化交往和诗学对话过程中流传、模仿、挪用与重构等复杂的话语关系.  相似文献   

6.
传奇是中国古代小说的传统叙事模式,也是中外小说"异构同质"的叙事传统。中国现代小说叙事在中外交汇、古今争斗背景下发生、形成,从晚清到"五四"的整体发端,始终没有摆脱传奇叙事传统的背景影响,既"承袭"中国小说传奇叙事的传统,又与西方小说传奇叙事模式相整合,在"传统与发展"的意义上完成了"现代"转型。  相似文献   

7.
侦探小说是当代中国流行的通俗文学品种。侦探小说的发展与中国当代后工业城市的社会背景、社会心理、平民思潮及当代中国的民主法制建设等密切相关。关于侦探小说兴起的时代背景与社会心理基础的研究对认识中国当代社会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8.
文学领域的道德叙事转向,仅从社会外部把握是不够的;文学内部秩序的变动,同样可引发道德叙事的审美移位与价值变迁.近些年来,伴随当代中国作家的"文学性"追求,以及对西方美学思想经验的移植,我们的文学产生不少耐人寻味的问题,如引进西方后现代的"道德悬置",却滋生反道德与道德虚无主义;高度倡扬"生命写作",却因缺乏对生命的批判而导致生命叙事的粗鄙化;在失去苦难的"革命"与阶级论讲述以后,因为文化传统习性的推波助澜,"苦乐叙事"大行其道,等等.  相似文献   

9.
西方文化与近代小说的变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西方文化的输入对中国近代文学产生了巨大影响。不仅影响了文学观念,也促进了文学创作的变革。近代小说文体的变革主要表现在:小说类型扩大,出现了政治小说、侦探小说、科学小说等;叙事模式出现了限制叙事、第一人称叙事和倒叙等;长篇章回小说体制的冲破;汲取西方小说艺术技巧;环境描写的加强。这一切都为传统型小说向现代型小说过渡奠定了基础,并推动中国小说在近代化进程中跨出新的一步  相似文献   

10.
在80年代的西方、传统、现代和大众交织的文化格局中,"先锋"的命名指向的是一种生活范式的变化.传统中国与现代中国、现实主义叙事与现代主义叙事之间的复杂矛盾,构造,了"先锋"这个概念及其特殊的历史性内涵.在中国,先锋艺术也绝不会仅仅是"艺术实验"、"叙事游戏"或者"文体探索",先锋总是承担着重要的文化使命.  相似文献   

11.
本文探讨中西叙事概念,提出"脱卸"与"转换"在中国与西方叙事理论中都是表征情节转变的概念,中国评点家称为"脱卸",西方理论家称为"转换".西方文论没有脱卸一词,可以借用中国的脱卸概念,中国文论没有突转一词,也可以借用西方的突转概念,它们在中西叙事理论中是可以通用的.  相似文献   

12.
中西叙事文学都有适合于自己文学经验的创作方法和叙事技巧,并有一套与自己叙事理论相适应的叙事概念.西方叙事概念的建立和发展比较完善,中国叙事概念则有很大一部分隐藏在明清小说评点中,需要进行清理.本文认为,"一线穿"与"整一性"在中国与西方叙事理论中,都是属于情节发展线索的概念,中国通常称之为"脉络的一线穿",西方则称之为"情节的整一性",它们是由各自的文化所生成的.  相似文献   

13.
王瑛 《学术界》2013,(4):89-95,286
叙事学本土化应该正确处理叙事学之西方与中国的关系,即它包含着对西方叙事学和中国传统叙事思想的双重凝视和反思,前者是后者的理论背景之一,民族经验是建构中国叙事学的根基。叙事学本土化的最后完成,还需要经过多重"化合"的步骤,比如中国叙事学的范畴研究;中国传统叙事理论的时间历程,包括源起和发展过程的变化;以及中国叙事理论的独特个性的研究等。而中国传统叙事思想的独特品格的把握要求我们必须能够准确掌握和描述民族叙事传统的全貌。  相似文献   

14.
《江西社会科学》2018,(3):240-246
德国康士坦茨学派提出的"接受美学"理论将读者在阅读中的接受效果作为文学创作的推动力,认为文学作品的价值体现在读者的接受意识。这对于一直以"作者为中心"的西方文艺理论来说是一个新起点,同时也为当代电影叙事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接受美学提出的期待视野、审美距离、召唤结构等核心理论对中国当代电影叙事策略影响深远,从中国新锐导演在近期电影作品中构建的"陌生化"叙事结构,可以看出接受美学对电影作品在叙事结构的构建、视角的多元化等方面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新世纪以来,长篇小说创作呈现出重构宏大叙事、追求史诗品格的倾向。结合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从宏大叙事的重新审视与认知、史诗性内涵的重新诠释与追求、中国经验的想象与阐释等方面,论述了长篇小说重构宏大叙事的迫切性与必要性,以及在重构中对传统宏大叙事的丰富、发展和创新。认为这种回归与超越,既彰显了作为文学遗产的宏大叙事在当下仍具有的强大生命力,又展示了中国当代长篇小说积极建构不同于西方的现代民族叙事伦理的不懈探索。  相似文献   

16.
在西方当代美学的发展中,美学提问从"艺术是什么"向"某物为何是艺术品"的转变是一个重要事件,因为这意味着传统的"艺术品本体论"向"艺术品资格"问题的转向.随着"艺术品资格"问题的提出,西方当代美学转而开始关注艺术品与其具体文化语境的关系,这便是诺埃尔·卡罗尔、斯蒂芬·戴维斯等人所称的"语境论"转向,西方当代美学对作者"意图"及"历史叙事"等的兴趣都与这一转向关系密切.而阿瑟·丹托的艺术界理论和乔治·迪基的艺术体制理论在这一转变中则扮演了一个关键的角色.  相似文献   

17.
"家国叙事"是中国电影的民族叙事传统,承袭中国文化中"家国一体化"的理念,在不同时代中呈现出迥异的风貌。中国电影诞生初期,形成民族寓言下的"家国同构"理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家国叙事"发展为政治图景下"国显家隐"的范式。在改革开放解放思想浪潮中,家国题材电影形成历史反思与诗意的人性化"家显国隐"书写模式。在新世纪互联网语境以及资本市场的影响下,家国题材电影生发出新形式,并不断更新其美学风格与具象叙事手段,激发出当代电影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18.
叙事学勃兴与中国叙事传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与其他民族的文学一样,中国文学也有一个由"诗歌中心"向"叙事中心"转移的过程,明清小说虽然占领了文坛的中心位置,但当时的理论批评领域还未来得及发生相应的战略转移。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的叙事学勃兴,特别是那些立足于中国自身叙事传统的研究,实际上是肩负着一种历史使命,这就是因应"叙事中心"业已存在的文学现实,促成由"诗歌中心"向"叙事中心"的理论位移。由于百年来西方叙事处于向中国叙事"放送"影响的位置,西方的叙事观念,包括其模式套路、衡量尺度与价值标准等悄然弥漫于中国文坛,许多人浸润甚深却还浑然不觉。因此,建构一种更具"世界文学"意味的叙事理论与叙事学,让中国叙事艺术在其中获得应有的位置,应属目前叙事学研究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9.
全球化时代世界多元文化交织与变奏的过程,自始至终贯穿着中国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西方文化的碰撞与交融。审视三者发展演绎的内在规律可以发现,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对接与契合,马克思主义与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选择与扬弃,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差异与互补,马克思主义、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会通与融合,既是当代中国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西方文化的现实呈现与当代选择,也是一场世界多元文化的"文化自觉"运动。  相似文献   

20.
在文学全球化进程中,当代美国华裔文学逐渐打破了族裔写作的局限性,呈现出多元文化发展的态势,并以积极姿态审视和剖析西方文明给当代人带来的精神创伤.华裔作家以中关双重文化视角,继承并发展了T.S.艾略特开创的“荒原叙事”模式,以中国传统文化哲思与智慧来诊断西方当代精神荒原形成的原因,并以主人翁精神为拯救当代美国社会的精神荒原开列良方.汤婷婷《第五和平书》和谭恩关《拯救溺水鱼》是当代美国华裔文学中“荒原叙事”的代表性作品.两作立足于美国社会,以中国文化智慧来解析美国当代社会精神荒原产生的原因,揭示了由此而产生的当代美国人精神创伤的实质,以普世态度为西方精神荒原尝试寻找救赎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