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81年北京出版社出版的《编辑杂谈》,收集了茅盾、臧克家、叶圣陶、孙犁等编辑家和近30名编辑学者谈编辑出版工作的规律及编辑实践的经验的文章,现在重温一下先辈提供的编辑理论与实践的宝贵财富,以此对比今天编辑出版业的发展,可见编辑学理论发展之一斑。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一位编辑同志谈自己所从事的“编辑”职业究竟算哪一行,哪一家时,另一位编辑答道:“社会分工,不能用植物分类学的方法,编辑就是编辑,如果硬要追问属于哪一家,恐怕只能算是‘杂家’了”。在当时认为编辑就是“杂家”,这对编辑工作的认识也算是一个层次。…  相似文献   

2.
一本填补叶圣陶研究空白的专著──评徐登明著《编辑出版家叶圣陶》李明泉对作为文学家、教育家、语言学家的叶圣陶,学术文化界研究成果甚丰,而对作为编辑出版家的叶圣陶,却较少有人论及或论述不够。徐登明在1991年夏准备撰写研究生学位论文时异常敏锐地捕捉到了这...  相似文献   

3.
<正>人们常常把编辑称之为“为他人作嫁衣裳”的人,我国著名作家萧乾把文学编辑也喻之为“文学保姆”.说法虽然不同,但它的基本意思都是说,编辑像一支蜡烛,是燃烧自己、照亮他人的人.一个作家的出名,靠的是作品,而一部作品的问世,编辑在其中究竟付出了多少心血,局外人是很难知道的.正如王蒙同志所说:“在我国当代文学艰难行进与无限风景之中,贯注了许多编辑家的心血,黄伊同志是这样的编辑,这样的作家的良师益友之一.”王立道同志最近的新作《烛照篇——黄伊和当代作家》(青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9月出版)一书,就是献给黄伊这位卓越的编辑家的一支颂歌.黄伊从50年代初开始进入中国青年出版社,后又进入人民文学出版社,从事文学编辑数十年,编辑出版过上百部文学作品,如《红日》、《红旗谱》、《创业史》、《李自成》、《朝阳花》、《烈火金钢》、《军队的女儿》、《大地》、《围城》、《历史的回声》、《革命烈士诗抄》、《红旗飘飘》等曾影响一代人的文学名著,都是由他编辑出版或策划组稿的.他为新中国文学事业的发展与繁荣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是一位享誉出版界的很受人  相似文献   

4.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子书籍也正以制作快、传播广、资源省的优势发展着,冲击着传统的纸质书籍的编辑、出版和流通的渠道和市场。年鉴的编辑、出版和流通也面临着这一变革。近年来,上海的年鉴编写部门纷纷把触角伸向电子书籍的领域。从上海综合年鉴的编辑情况看,《上海年鉴》编辑部在编辑出版纸质版年鉴的同时率先出版《上海年鉴》电子版。《静安年鉴》、《长宁年鉴》、《黄浦年鉴》、《宝山年鉴》等编辑部相继编辑出版了电子版。从2004年起,卢湾区地方志办公室在编辑《卢湾年鉴》纸质版的同时,编辑出版了电子版年鉴。我们在吸取《上…  相似文献   

5.
叶圣陶是“文学研究会”的主要成员,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卓有成就的作家,其主要贡献在短篇小说方面。他从文学要“为人生”的观点出发,自1919年开始创作白话小说起,到1928年的10年间,他发表的短篇小说约70篇,先后编为5个集子出版。这就是《隔膜》(1922)、《火灾》(1923)、《线下》(1925)、《城中》(1926)、《未厌集》(1928)。在《叶圣陶选集·自序》中,他曾经这样写道:“小说里的人物差不多全是知识分子跟  相似文献   

6.
叶圣陶小说《友谊》简论阎奇男《友谊》,是叶圣陶先生的最后一篇短篇小说,也是解放后他唯一的一篇小说。它真实地再出了我国五十年代欣欣向荣的社会面貌,蒸蒸日上的教育状况,朝气蓬勃的学校生活。在改革开放进入市场经济的今天很值得一读,它对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7.
著名作家巴金有着几十年的编辑生涯,曾编辑出版过许多丛书和期刊。他以编辑活动为纽带,不断追求人生理想:精心从事编辑活动,力争把好书介绍给勤奋的读者,并让贫寒的读者有书读;同时,还积极发现和培养作者,是一位尽职尽责的编辑家。  相似文献   

8.
历史的尘埃曾经封没过这样一位作家——他著译等身,门类齐全,新诗、短篇、中长篇、散文、杂文、话剧、翻译,给后人留下了一千万字的文学财富;他编辑经历长达三十八年,先后编辑过《新奉化》、《申报·自由谈》、《鲁迅风》、《文艺报》及印尼文的《民主日报》等十四种报刊,主编或编辑过四种丛书,并为第一套二十卷本《鲁迅全集》倾注全副心力;他还写有大量文艺评沦,著有我国在四十年代到五十年代最有影响的文学理论专著《文学读本》和《文学论稿》,并在文艺理论领域里提出过许多震慑人心的见解;他还是一位杰出的社会活动家、外交家、“大众情人”、印尼史学家。他就是堪与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为侪的我国杰出的无产阶级文学勇将王任叔(巴人)。  相似文献   

9.
茅盾同志于1932年年底写完《子夜》原稿,交给开明书店出版,由叶圣陶同志经手编辑,然后发排。一个多月时间,初版本即问世,封面由叶圣陶题写篆体“子夜”二字,扉页上由叶圣陶题写楷书“子夜”二字。初版三千册,不到一月就告售罄,轰动文化界,瞿秋白称《子夜》是“中国第一部写实主义的成功的长篇小说。”那么,谁是《子夜》第一个知音呢?当为叶圣陶。叶老有一短文,抄录如下:  相似文献   

10.
叶圣陶是我国新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作家。他在小说、散文、童话创作等方面,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长篇小说《倪焕之》是他对我国新文学运动的重要贡献之一。《倪焕之》的主要成就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主要人物倪焕之和他的“同志”、小学校长蒋冰如,在乡镇试验所谓新教育的过程——他们的幻想、奋斗和最  相似文献   

11.
<正>2014年11月15日,由全国编辑出版高等教育学会、全国出版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主办,河南大学传媒研究所、河南大学编辑出版研究中心以及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承办,《中国编辑》杂志社和《河南大学学报》编辑部协办的"数字时代出版产业发展暨2014年全国编辑出版高教学会年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编辑思想初探李文杰毛泽东同志对编辑出版工作一片热忱,对办报、办刊、出书的酸甜苦辣很有体会,既有丰富的编辑实践,又有精辟的论断。这些经验及论述,构成他的编辑思想,成为毛泽东思想的组成部分。笔者在毛泽东思想哺育下成长,在编辑岗位工作几十年,根据自己...  相似文献   

13.
探索者的足迹——《高等教育工作论稿》读后侯书良在中国新时期高等教育学领域中,田建国是一位孜孜不倦的探索者。如果说《创造教育学》、《高等教育学》的出版代表了田建国“第一次创业”的足迹,那么,可以说由山东教育出版社编辑出版的56万字《高等教育工作论稿》的...  相似文献   

14.
高原 《南方论刊》2022,(9):15-17+34
党史和文献工作是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党史文献编辑工作。延安整风时期,中共中央组织编辑出版了一批重要党史文献集,尤其是在毛泽东的主持下编辑出版了《六大以来》。基于此对党史文献编辑工作的历史演进、方法运用和存在价值进行较为系统的分析,可以为今天党史文献的学习和研究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5.
开拓者理性思考的结晶——李荣生著《编辑学探索与思考》读后吴世灯编辑工作在中国,如果从孔子编“六经”算起,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就是从成立专门编辑出版机构算起,也有一百多年了。但是,把编辑作为一门学科来研究,才有十多年的历史。究其原因,从根本上说,是...  相似文献   

16.
为了把握编辑学的神髓──陶同《编辑思维学》补缀小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把握编辑学的神髓──陶同《编辑思维学》补缀小议赵航1967年,日本出版学会会长清水英夫在世界上首倡应创立出版学。按他的解释,第一位的是要研究编辑现象。1972年,以其专著《现代出版学》的出版,再次呼吁。然而,就在清水这部充满着开拓热情的论文集中,...  相似文献   

17.
卫三畏与中美文化交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世纪初,随着中美关系的发展,许多美国基督新教传教士梯航来华,卫三畏就是其中著名的一位。他在中国40多年,不仅恪守教职传播福音,而且积极参与美国对华外交。同时还担负文化交流的使命,他编辑出版《简易中文教程》、《汉语拼音字典》,还著有《中国总论》、《中国商务指南》等有关中国方方面面的资料,向西方介绍中国的传统文化,勤于汉学研究,被称为美国“汉学之父”,对中美文化交流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叶圣陶是以小说创作的杰出成就而赢得声誉的。然而叶圣陶在创作上本是多面手,并富有驾驭各种艺术样式的才能。且说叶圣陶的散文创作,他曾结集出版过《剑鞘》(1924)、《脚步集》(1931)、《未厌居习作》(1935)和《西川集》(1945)等多本集子,此外还有散见于各报刊的政论、杂文、小品、随笔和信札等数百篇。尽管郁达夫在1935年编选《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时曾收录叶圣陶散文5篇(入选篇目仅次于周作人、鲁迅和朱自清),而阿英在同年出版的《现代十六家小品》中,如同郁达夫一样,也对叶圣陶的散文作品予以高度评价。然而,1949年以来的新文学史家和新文学选京,在谈及中国现代散文时,往往只提到《五月卅一日急雨中》等极少数几篇叶圣陶散文作品,致使一般读者难以窥见  相似文献   

19.
1孟子有言:“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在介绍和评说《兵家法思想通论》(张少瑜:《兵家法思想通论〉,人民出版社2006年11月出版。以下简称《通论》。凡引自该书只注页码)之前,得先说说它的作者张少瑜。他不是专职的法律史教师或研究者,而是一位编辑。  相似文献   

20.
《文学杂志》是1933年4月在北京创刊的北平“左联”的机关刊物。它的编辑和出版,自始至终得到鲁迅的热情关怀、支持和帮助。现收入《鲁迅书信集》下卷“附录”中的鲁迅致王志之的一封残简(以下简称残简),就是鲁迅指导《文学杂志》编辑工作的一个生动例证。包子衍同志在《关于〈鲁迅书信集〉中几封书信写怍时间的考订》(载《破与立》1977年第6期)一文中对残简内容作了不少考证,但他没有注意到残简其实是为《文学杂志》的编辑出版工作而写的,以至误认为残简写于1934年5月22日。王志之,曾用名王思远,当时是北平“左联”成员,《文学杂志》编者之一。残简最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