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论尼采的哲学解释学思想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尼采看来,人的认识是由人的强力意志中心发射的对世界的透视,这种透视所 得的结果是“外观”;透视在本质上是评价和解释,是意义的置入,只是表达的不同价值主 体的“视界”;解释是通过语言完成的,语言作为隐喻预先就构成了人们解释的基本“视界 ”即“先见”,人们只能是在一定的语言“先见”的“视界”内实现对世界的解释;因此, 任何解释都只具有相对的意义。尼采的这些思想对哲学解释学的产生与发展具有极大的启发 意义,并由此使他自己在现代哲学解释学的发展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计算机操作系统教辅系统的研究与生成”的DOS内存及文件部分进行了技术说明,包括文件系统透视和内存透视两大部分,文件透视利用DOS的内部功能和汇编及C语言的技术手段实现了物理盘图的直接屏幕映象,在显示方式上对不同密度磁道进行了特殊处理,从而可用于文件及目录映象及磁盘检测,内存透视重点在于MCB信息的读取,同时完成了内存分配、释放、修改在不同算法支持下的操作。  相似文献   

3.
电视深度报道中记者的视觉运用,主要表现为“观察”与“透视”两个方面。电视深度观察的关键要素有事件过程、环境因素和细节因素。透视性观察的要素则为事实层次、心理层次和观念层次。观察和透视最终都是为建构深度报道的“意义脉络”服务。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视觉产生的生理与心理机制出发,对传统的“透而视之”的透视概念提出质疑,并从”简约眼”成像规律入手,分析绘画透视学中的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5.
从美术史的角度出发,论述了中国传统绘画透视法的产生、形成和发展,并就它的特点作了分析研究。认为中国传统绘画透视法在观察方法、表现方法上既遵循科学透视的法则和规律,又不被一般的法则和规律所约束;以大观小的运动透视法是中国传统绘画上高度艺术性的风格特征之一.  相似文献   

6.
从语言到透视,尼采对生命的解释变得更加深刻和完满。透视主义对生命的解释必须通过语言来实现,语言也必须通过透视主义来完成对生命的创造性实践。尼采的语言透视论以语言为形式重新解释生命实践及其价值,进而实现对整个生命世界的修辞化解释和感性化审美。语言透视是解释生命世界的最好方式,是体验生命存在的最佳路径,也是权力意志向周围世界发出自己声音的最强音符。作为生命解释方法的语言与透视,两者具有本质的相互融合性和内在的彼此一致性,并共同探寻一种艺术化、审美化、诗意化和能动性的多彩生命体验。  相似文献   

7.
论影像透视     
摄影中的透视规律探讨在摄影教学中一直不为学界重视.随着数码摄影的发展和后期制作的出现,透视规律在摄影中的作用日渐显现.本文从数学和物理的角度对几何透视、影调透视、色彩透视规律作了探讨.并且论述了它们对提高摄影作品表现力和影像后期合成效果的影响与作用.  相似文献   

8.
从透视看中西传统绘画审美观念的不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西方传统绘画有着不同的透视方法,中国画在其漫长的文化历史演变中形成了“散点透视”的审美观照方式,西方绘画通过自身的文化演变形成了“焦点透视”的观照方式。两种不同的透视观念来自于中西两民族不同的文化形态及审美意识。中国传统绘画的主流是文人画,而文人画注重表现及创作主体情感的抒发,注重“自娱”,强调感性。西方绘画由于偏重于写实主义及对科学的崇尚,所以表达方式倾向于理性化。中西传统绘画的作用也不尽相同,中国传统绘画是一种表现性绘画,而西方绘画是一种再现性方式。不同的透视观实际上反映出中西方审美心理结构的差异。  相似文献   

9.
“透视与制图”课是高校工业设计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本文在如何改进“透视与制图”课程传统教学内容以突出知识的实用性、丰富教学手段、完善考核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方面作了初步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10.
本文就中国山水画怎样超越透视“灭点”的方法作了论述,并根据前人作品进行了比较分析,特别对移动视点、远视距与俯视等作了剖析。这与中国人特殊的空间意识是分不开的,因此产生并导致其表现在绘画中,常以世外鸟瞰的高远之目,以心灵的眼睛游目周览,体现了以大观小、以远观近、以上观下之特有方法。也就是说,超越透视“灭点”的中国画是在时空流动中体现的。  相似文献   

11.
审美素养是人的综合素质的组成部分 ,属于文化范畴 ,是人的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因此 ,本着与时俱进的精神 ,为建设先进文化和“三个文明” ,提高审美素养是现代学校教育不可忽视的任务 ,其途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树立健康的审美观、培养审美能力、增强立美意识、发展形象思维。  相似文献   

12.
在《康德政治哲学讲稿》中,阿伦特探讨了康德《判断力批判》中的“审美主体”和“审美判断”。在审美主体层面,审美主体的多元性和可交流性是进行审美判断的基础。在审美判断层面,审美判断要求达到普遍认同,这种普遍认同借助于共通感,不借助于信仰,不借助于概念,也不借助于理性而形成认同。因此,在审美主体和审美判断的视域下,阿伦特探讨了审美、普遍认同与共同体建构之间的关系,形成了阿伦特政治哲学的美学转向。在当下的社会语境中,媒介技术的发展承担起了新型共同体建构的问题,康德-阿伦特的共同体与审美治理思想需要在媒介学的意义上得到延伸,形成康德-阿伦特共同体与审美治理思想的媒介学转向,重塑阿伦特政治哲学的当下意义,用于思考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多元一体的媒介治理格局。  相似文献   

13.
音乐审美教育的人学解读与思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音乐审美教育作为人的思维存在和精神价值的存在,成为具有全人类定义的培养人的活动.音乐审美教育的人学解读,就是以音乐审美教育中的人学问题为研究视角和路径,探讨音乐审美教育的人学本质和人学价值,澄清音乐审美教育本应具有的人学内涵,以期在理论上排除音乐审美教育面临着的"物化教育"、"奴化教育"的干扰和"知识教育"和"技能教育"的困惑.  相似文献   

14.
"和处"意识是人类在破除自我中心主义后以平等的"同情"意识与万事万物和谐共存的理想状态。王秀杰的《水鸟集》便是这种"和处"意识的艺术化、审美化呈现,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情感化的"和处"意识;体验化的"和处"意识;独特视角下的"和处"意识。通过对文本的体验化解读,力求对当下生态文明及和谐社会建设提供审美和艺术层面的思考和启迪。  相似文献   

15.
当前,休闲已日益成为现代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此,美学应投以必要的关怀,作出解读,给出评判,给予引导,这正是美学的当代使命。休闲不仅是个简单的时间概念和社会现象,更是一个美学概念和文化范畴。休闲具有不同的审美含蕴、结构层次和风格类型,其中审美自由是通达休闲美的前提条件,审美情趣是休闲美的核心意蕴,而审美体验则是连接审美自由与审美情趣的桥梁中介。三个要素之间相互沟通,有机关联,构成了较为完整的“休闲美系统”。  相似文献   

16.
儒家制度美学是一种以审美制度建构为关注核心、以审美功利主义为基调的美学视野。孔子依据仁学重构了具有审美乌托邦性质的礼乐文明,其中文艺审美具有根源性质。孟子进而从内在人性层面与外在国家政治层面,为儒家的审美乌托邦提供论证。荀子则以礼法一体的思路,使儒家制度美学具备了从知识话语向意识形态转化的可能。儒家审美乌托邦的实质是对周代礼乐文明的文化改制,儒家制度美学的实质即关于这一文化改制的思想布局与话语表达,是为实现儒家向往的好政治而对审美生活所做的规划。儒家制度美学有力地建构了古代中国审美文化图景,然而儒家思想的内在症结决定了审美乌托邦只能是一个关于政治、文化与审美的理想模型。  相似文献   

17.
秦东地区悠久的历史积淀了大批文化资源,主要通过旅游景区文化、古镇建筑文化和民俗风情文化的形式表现出来.随着陕西省东大门建设的推进,秦东地区特有的文化资源应以区域品牌的塑造为导向,实现文化的产业化和规模化发展,进而以文化的发展带动秦东地区农村事业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8.
文学创作从发生之初的实用性,到魏晋时期转向审美性,标志其走向成熟.站在现代的角度,就文学创作之目的进行更为细致的探究,认为文学创作的目的,其情感表达、苦闷宣泄、审美追求、形式创造、制造愉悦之过程,实则是漫无目的之目的.  相似文献   

19.
托马斯·阿奎那美学思想的哲学基础是亚里士多德的形式质料学说。阿奎那继承传统的美学思想,是中世纪美学思想的集大成者。因而,是后世美学不可或缺的思想渊源。通过马利坦的"新托马斯主义"和巴尔塔萨为代表的"神学美学",可以看出阿奎那美学思想在20世纪的影响和价值。  相似文献   

20.
从语言美学功能的角度谈日语流行语的语言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语言学功能的角度探讨日语流行语的语言功能,总结出了日语流行语的一些特点,认为语言的美学功能是日语流行语的语言功能的根源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