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国汉学家宇文所安依循中国人的思想模式对盛唐诗歌进行了全新的研究。首先,他从时间、地域及诗歌自身发展三个方面进行分类,重写了八世纪盛唐的文学发展史;其次,从作者所处的社会地位及当时的审美标准对作者进行了重新评定;最后运用细读法对文本进行了重新解读。  相似文献   

2.
唐代文人忧国忧民思想呈现出明显的时代特质。政治清明的盛唐 ,文人积极用世 ,兼济天下 ,展示出昂扬的精神风貌 ;中唐则朝纲不振 ,国势趋衰 ,文人的作品多表现为对权贵的鞭挞以及对民瘼的同情 ;到了晚唐吟唱的则是一曲曲挽悼的哀歌。这种内容与形式的兼备 ,因而产生出历久不衰的文学精品  相似文献   

3.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的强大王朝,其文人、士大夫风气,亦为历代文人所称道。其实,唐代士风并非都是盛唐气象,亦有其阶段性变迁的特点。大致而论,盛唐前,士风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盛衰转折期,则以低沉、悲凉心态为主;中唐一度崛起,士风回升,无条国势已去;晚唐士风则以矛盾、颓废心态为主调,哀婉地吟唱着唐王朝的挽歌。任何王朝,其士风转变与国势变迁互为因果,士风既是国势强弱的“晴雨表”,又是王朝兴衰的“催化剂”。唐亦然。  相似文献   

4.
孟浩然生活于盛唐。相对于此时期文人们对仕途的普遍热衷,孟浩然的终身未仕显得有些特异。关于其未仕的原因,前人多有探讨,本文再试从文人个性心理特征形成历程的角度探究一下这个问题,以期理顺由孟浩然到李白身上所体现的盛唐文人体认个体,张扬个性的心理特征  相似文献   

5.
唐代立国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初唐诗坛都笼罩在齐梁诗风之下.7世纪下半叶开始,作为下层文人集团代表的"初唐四杰"和陈子昂相继踏上诗坛.随着诗人们社会生活基础的巨大变化,开始了有唐一代批判宫廷文学中齐梁遗风的自觉意识.在唐诗发展史上"初唐四杰"和陈子昂无论是从理论实践上,都为初唐诗的革新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然而无论是"四杰"还是陈子昂从其理论、实践、地位与影响均不具备彻底荡除当时诗坛上六朝形式主义诗风的能力,他们的影响也很有限,不足以改变当时诗坛的状貌.盛唐诗人所继承初唐诗歌革新的优良成果,并不是直接来自"初唐四杰"和陈子昂,而初、盛唐间近30年的诗歌史正是这样一个承上启下的渐变过程.  相似文献   

6.
元朝初期科举久未施行,文人在有距离的旁观中对于科举的兴废进行理性反思。他们从文学发展、经学传播、理学研习、铨选制度的得失以及个人身心健康等方面探讨科举的流弊,明确提出“科举累人”说。深入分析“科举累人”观念可以见出:一方面元初文人也看到科举的优点,体认到其存在的科学性、合理性,对之并非完全否定;另一方面,“科举累人”观却能够一定程度上摆脱宋元易代之际文人自身政治归属的影响,反映出当时文人主张文统与道统合流的发展愿景。从本质上说,元初文人的这一愿景与自中唐以来逐渐形成并最终占据主流地位的“文道合一”的文艺思潮是相契合的。  相似文献   

7.
论中唐时期江南地区的诗酒文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唐江南地区的文士频繁举行诗酒文会,既反映了江南文化传统的深厚,又说明盛唐以后江南对文士吸引力的提高,同时也是社会转折时期文人心理的写照。中唐江南诗会,在创作艺术上有颇多创新,体现了盛唐以后诗歌创作的新倾向。  相似文献   

8.
文章主要探讨晚唐社会政治博弈整体系统中的一个侧面即方镇坐大及与中央博弈问题。晚唐方镇问题源于盛唐中唐,它由安史之乱引发但也是中央皇权主动调整统治方式的一种举措。文章把方镇坐大及与中央博弈的行为归纳为4种形式并从程度上逐一进行了分析。认为晚唐方镇问题在形式上与盛唐中唐相同但程度较轻。文中还研究了方镇之所以能够坐大及与中央博弈的原因是节度使权力(尤其军权财权和人事权)过度膨胀和少受制约。言及节度使人事权时,又重点探讨了晚唐文人与方镇及节度使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对学界关于晚唐方镇问题的不同观点也做了辨析。  相似文献   

9.
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五十多年中 ,文史界对唐代史、文特别是唐诗的研究 ,可谓盛极一时。其论著之多 ,成就之大 ,都远非其他时代所可比。只是在唐诗研究中 ,主要集中在盛唐 ;以大历、元和为中心的中唐五六十年 ,诗人和诗作在数量上虽超过盛唐 ,而研究方面 ,除个别作者外 ,却比较近于冷落。其原因 ,一般认为不在量而在质 ,也就是说在艺术品质上 ,中唐不能与盛唐相比。但是从另一角度 ,也即从诗歌发展史的角度来看 ,中唐却完全不容忽视。随着中唐的政治、社会、文化的变迁 ,诗歌从内容到形式 ,都起了不小的变化 ,而且在艺术的追求上颇有异彩纷呈之…  相似文献   

10.
唐代任侠风气构成了一种重要的文学一文化现象,并在创作本体与主体两个文化层面上影响了文学创作。任侠风气中表现出的对于勇武豪爽、建功立业、自由享乐等人生理想的追求,参与了文人人格理想、生活理想和审美理想的构建。他们将侠作为一种审美意象,寄托自己的理想、抒发建功立业的抱负和怀才不遇的愤懑,形成颇具时代文化精神的审美情趣,并由此带来了初盛唐诗歌创作的勃兴、咏侠诗风的高涨和中晚唐豪侠小说创作的繁荣。为唐代文学赋予了新的文学内涵和文化精神,使侠文化在唐代得到了总结提高和发展创变,完成了中国侠由史家立传到文人歌咏的过渡,在中国侠文化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文化地位。  相似文献   

11.
从艺术发生学的角度详细考察了咏侠诗在唐代艺术流变的轨迹及其与初唐诗风转变、盛唐风骨以及"意境"理论的互动关系。作为一种具有外向性特征的"咏志"文学,咏侠诗与社会文化形态和美学思潮演变有着密切的关系。从初盛唐咏侠诗中作为现实描摹对象的"侠少年"到晚唐咏侠诗中作为理想投射客体的"侠客"的转换,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演变轨迹。这种转变的深层原因是文人的社会处境和社会地位的变化,是文人的自我社会定位的变化。这可以从一个侧面透视出在唐代文化形态的转型及其在审美理想、审美趣味和艺术风格方面所产生的巨大位移。  相似文献   

12.
唐太宗作为出色的军事家和政治家,开创了中国封建社会极盛的局面;在文学上,他又以特有的个人风度,从治国思想、文化视野和诗歌创作等方面对唐初诗歌走向产生了重大影响。虽然距盛唐还有一百多年,但唐太宗依然拥有着盛唐开创者和盛唐气象开拓人的双重身份,一手酝酿出有唐一代蓬勃自信的昂扬心态。  相似文献   

13.
“初唐四杰”作为社会变革时期下层文人的代表,影响他们从事诗歌创作活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本文主要从选官制度由豪门垄断到寒士参预的变化;文人队伍从官廷台阁到市井沙塞的变化;皇帝对文学的爱好和倡导三个方面,分析时代发展的特点对“四杰”步入诗坛的影响,旨在为进一步研究“四杰”及其诗歌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中唐古文运动是中国古代散文史上一次自发的文学革 新运动。其深刻的思想渊源是通 过建立新的儒学体系来修复失坠的中央集权,以重新确立封建大一统的权威性和社会思想秩 序;通过对佛教道教的深层批判来争夺儒学在思想界的绝对地位的。它也是当时文人在政治 斗争失利的情况下转而向思想界、文学界表达政治理想和国家思想统一愿望的表现方式和斗 争工具。  相似文献   

15.
唐代诗歌中以七言绝句所拥有的读者为最多。唐人七绝的高手甚多,成就最为突出的是李白、王昌龄、李益、刘禹锡、杜牧、李商隐。处于中唐的刘禹锡,其七绝创作在题材和表现方法方面,对盛唐李白、王昌龄等既有继承,更有突破,形成独特风貌,从而也确立了很高的历史地位。本文从文学发展史的角度对刘禹锡在七绝方面的贡献作了全面的论述。  相似文献   

16.
方外十友是初唐后期的一个文人群体,其得名时间大致在武后光宅元年(684年)至垂拱元年(685年),此后交游虽然还在继续,但已非全部.陈子昂辞官归蜀后,这一群体基本上不复存在.方外十友之所以能形成,一在于他们的思想情趣和人格追求比较一致,二在于他们彼此之间有深刻的理解,三在于他们的文艺才能和好尚相同和趋近.方外十友对盛唐文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描写神仙生活,二是表现幽独情怀,三是抒发真挚友情.盛唐文学的内容和风格,与方外十友的影响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7.
安史之乱的爆发,不仅是盛唐和中唐政治经济的分水岭,也是诗歌的分水岭,中唐的诗歌展现了完全不同于盛唐诗歌的 风貌,先是经历了以大历诗风为代表的过渡期,随着渴望中兴的改革观念的崛起,诗歌也寻找到了自己的新方向,出现了以怪 奇为特征的韩孟诗派和以尚实为特征的元白诗派,这些诗派的产生有着这个特定时代文化土壤的影响,可以通过文化的另一 个视角——服饰,在中唐出现的特色为出发点,探求另一种中唐文化的代表——中唐时期的韩孟、元白诗歌流派,所能够产生 和发展壮大的文化风尚原因,能对这两个诗派有一个比较深入的理解,进而了解中唐的时代特色与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18.
在文化视角的观照下,探讨了宇文所安翻译思想有关中国诗歌的“中国性”和“世界性”协调问题、诗歌的可译性、译者的文学经纪人和文化代言人地位和文学翻译的接受效果等。宇文所安的译文既重视再现中国文学语域和风格的多样性,又倾向于透明性和本土性,有利于中国文学和文化在当代美国的传播。  相似文献   

19.
从初唐至中唐,是早期文人词创作的阶段。与之相应,词体兴起于初盛唐,中晚唐时期进一步发展成熟。从词的产生、发展过程看,民间创作固有不可忽视的开创之功,但早期文人的创作对于这一新兴诗体在文学史上地位的确立,也发挥了积极的推进作用。然而在词学界,早期文人词的贡献影响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恰当的评价,在词发展史上的地位也未得到适当的关注,早期文人词研究近乎处于一个缺失的状态。对此,笔者认为主要有最初朝廷不重视、社会观念轻视、唐诗宋词成就卓著、诗词分界不明、敦煌曲子词被发现等五个方面原因所致。  相似文献   

20.
贬谪是封建统治者对罹罪官员的惩罚,是中国封建社会所特有的文化现象,贬谪文学是政治制度的产物。唐贬谪文学是唐代士人人格的一面镜子,唐代的贬谪文人促进了唐贬谪文学和文化的繁荣,丰富了唐诗的内容;贬谪文人通过对贬谪地的山川、风物、人情的抒写、宦海沉浮的叙述,表达自身政治的失落、人生的悲惨、迁谪的痛楚,以此来表现贬谪文学的主题,其创作手法丰富多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