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利用断裂点理论,研究洛阳都市圈中心城市2003—2018年的经济辐射力,实证分析影响洛阳都市圈中心城市经济辐射力的关键因素.研究发现:洛阳都市圈中心城市具有一定的经济辐射力,但经济辐射不均衡;对洛阳经济辐射力的影响因素中:文化、旅游、教育、信息、客流差异对经济辐射力产生正向影响,商贸、金融、科技差异对经济辐射力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应采取以下主要措施,打好洛阳都市圈发展的"组合拳":支持副中心城市建设,做大做强洛阳;发挥中心城市的引领作用和协同发展功能;大力弘扬河洛文化,文旅融合发展,完善交通互联互通;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以科技创新引领先进制造业发展,建设洛阳大学城,做好金融服务,构建圈外圈内双循环,拉动消费升级.  相似文献   

2.
亚中心建设与甘肃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镇中心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源和空间载体,其空间布局、产业结构、经济辐射力和辐射范围直接影响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兰州市作为甘肃省的省会,也是全省最大的经济中心,应该起到全省区域经济发展“发动机”的作用。然而,近年来兰州市与甘肃省内最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差距达到7倍之高,居全国之首。本文重点分析了兰州市的工业产业结构,甘肃省及周边各大经济中心的辐射能力和范围;从区划形状、产业影响力、经济中心辐射范围等三个方面剖析了甘肃省区域经济差距扩大的原因;并提出了通过加强甘肃省省际边界地区经济亚中心的建设来带动甘肃省省际边界地区经济发展,进而促进甘肃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谈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心城市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心城市是区域发展的极核,是区内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更是知识中心,对城市腹地具有很强的集聚和辐射力。福厦泉中心城市是海峡西岸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托,必须以发展知识经济中心为着力点,搞好产业中心(硬中心)、知识中心(软中心)建设,更好地发挥表率带动、创新示范和功能服务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电子商务对于现代区域城市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从产业、技术、社会和经济四个辐射效应构建出电子商务对福建省九个地市发展辐射力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对2016年福建省九个地市电子商务辐射力进行测度与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福建省电子商务辐射效应大小依次是产业、技术、经济和社会效应,区域辐射力强弱状态呈现出明显的三个梯队.研究结果可为电子商务在福建省区域城市发展中的产业合理布局与持续全面健康发展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5.
针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状况,区域经济发展应选择中心城市辐射与梯度推进相结合,并以中心城市辐射为主的发展战略.河南及中西部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中心城市带动,郑州有成为"龙头"城市的基础得天独厚的区位、交通、资源等优势,经济实力较强,西部大开发为其提供了发展良机.增强郑州中心城市辐射作用,要有新的战略构想框架,争取在10~20年的时间内,确立国家区域中心城市地位.为此,郑州需在制度创新、城市空间布局和产业结构布局、对外开放及发展科教事业等方面加快发展,使其向周边地区的辐射不断增强.  相似文献   

6.
在2019年8月的中央财经委第五次会议上强调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新形势下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在发展中营造平衡。目前各地区以经济发展为核心目标所展开的城市首位度提升、强化中心城市作用的区域经济发展导向,究竟是会导致城中心城市形成对周边地区的虹吸效应,劣化区域的协调发展,还是会形成更强的龙头带动作用,扩大其辐射扩散范围,缩小地区内部的发展差距?研究针对性分析我国现阶段重要的空间形态——城市群,其中心城市首位度变化对区域整体经济增长及协调发展的影响。在理论层面,研究基于区域非均衡发展理论、城市最优规模倒U型模型对中心城市的集聚与扩散效应与区域协调发展的作用机制展开分析,构建形成中心城市首位度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理论框架,分别从中心城市在集聚效应下对区域协调发展的抑制作用、中心城市在扩散效应下对区域协调发展的推进作用、中心城市不同首位度水平作用机制三个方面对中心城市首位度与区域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的变化及其内部作用机理展开分析。在实证层面,研究以中国十九大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利用2006—2017年中国十九大城市群面板数据展开固定效应分析,并通过内生性检验对模型内生性...  相似文献   

7.
长三角城市金融辐射力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金融辐射力是理解城市金融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是往往难以进行定量的研究.经济地理理论中的威尔逊模型为解决金融辐射的问题提供了洞见.选取经调整后的外商直接投资和上海证券交易所的融资额作为度量长三角各城市外向融资总量指标,用它来计算金融阻力.影响城市接受金融辐射的能力有两个主要因素:一个是城市的位置,另一个是金融阻力,后者反映了地方政府吸引资金的能力和意愿.用剔除了地理因素影响的金融阻力因素来度量各中心城市接轨上海的能力以及各自的金融影响力,并计算出它们的辐射半径,可见,长三角主要城市已经形成了一个联系紧密的网络,各城市的区域相互重叠,金融资源频繁互动的格局已基本形成.  相似文献   

8.
构建中心城市辐射力评价指标,并运用层次分析法分析了武汉市的辐射力现状和制约因素,结果显示武汉市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优化程度、科技以及对外开放水平尚待提高。武汉市要加快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做好人才引进工作,发展现代物流业,以增强中心城市的辐射力。  相似文献   

9.
从中国城市经济的制度安排与绩效的角度对中国经济进行思考是一个解读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视角。这种思考可分为计划经济体制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两个时期。在不同经济发展时期 ,政府对城市的设立或布局政策差别很大。这与制度安排的选择和政府行为的定位有关。政府积累城市布局经验和教训的过程 ,也是学会管理城市和建设城市、掌握城市经济发展规律的过程。领导人的认识和政府政策的改变 ,决定了中心城市集聚和辐射作用的发挥 ,影响着区域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城市创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城市为中心的区域经济是国家经济实力的主要内容。通过分析城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指出城市创新的必要性,并从提高城市竞争能力、带动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城市创新的基本理论框架,并就促进城市创新行为提出了相应的措施与建议。  相似文献   

11.
《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的获批,标志着"大关中"的发展进入了新的战略推进阶段。选择城市主要外向服务部门从业人员数为指标,根据城市流强度计算公式,对关中-天水经济区城市群各中心城市城市流强度进行了测算与分析。结果表明:高城市流强度值中心城市西安是经济区集聚辐射中心;中城市流强度值中心城市天水、咸阳,是区域次级集聚辐射中心,为次级区域中心城市;低城市流强度值中心城市铜川、商洛、渭南、宝鸡、杨凌,是地方集聚和辐射中心。进而提出强化城市流的区域发展政策:建立合理的城市规模等级结构,增强城市间经济空间联系;明确城市功能与产业定位,强化城市间分工与协作;建立跨区域合作组织,促进区域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2.
创意产业由于成本低、污染低、能耗低、潜力巨大、受众群体大,普遍被认为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该产业也是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焦点,从中央到地方政府相继出台了有关发展创意产业的政策和措施,从政策、资金、土地等多方面予以扶持,但是大热之下,行业的隐忧也在显现,一些困境仍然难以破解。日本作为世界创意产业发达国家之一,在发展创意产业方面有其独到之处。通过分析和借鉴日本所采取的政策和成功经验,将有利于我国理顺对该产业的支持政策,促进其又快又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上合组织框架为成员国各方参与经济合作和投资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各成员国间的资源、经济互补性和地缘经济利益、投资环境的改善,有利于区域合作的发展。面对经贸合作政治意愿不足、发展战略有差异、世界经济低迷的现实,制度化安排为核心的强制性变迁必须成为中亚区域经贸合作的主导。借鉴欧亚经济共同体经济合作的经验,新疆区域经贸合作应从民族地方立法、地方合作论坛和中哈霍尔果斯口岸等方面寻求突破,在促进投资、海关便利化、推进能源合作等方面达成共识。  相似文献   

14.
在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模式中,为什么中国地方政府在市场化进程中扮演的角色呈现出如此大的差异?以中国区域间地方政府创新的差异性为切入点,对五届(2001-2010年)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的入围项目进行跨区域、跨类型、跨年度等维度的数据分析发现,行政改革与经济增长显著关联,同时,地方政府创新随着经济增长呈现出从政治改革向行政改革方向发展的趋势,但公共服务仍没有成为中国地方政府创新的焦点领域。这一发现的政策含义在于中央政府要自上而下地从制度和政策层面为地方政府创新提供公共服务和政治改革的激励机制和制度空间,自上而下地构建制度化分权机制,重视区域发展中地方政府创新的激励机制和制度空间的建构。  相似文献   

15.
绿色发展是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着重强调的发展模式,循环经济作为可行性强、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明显的发展途径,能有效缓解当前经济增长方式引致的资源能源约束强化、环境污染严重、气候压力加剧的问题,构建中央引领、地方推动、企业主导、公众参与的循环经济发展路径,对破除当前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构建生态友好型发展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针对中西部地区交通运输存在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现象,统计了2010~2019年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铁路网、高速公路网的密度,使用区位熵判别方法,对东部和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空间演变进行分析,对中西部地区交通运输和经济发展的协调度进行研究。研究发现,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东部与中西部地区区域间发展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平衡问题,中西部地区各省区市之间也存在一定程度的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现象,区际间经济的辐射、带动效益有待提升; 中西部地区应构建以铁路为支撑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利用“高铁+”新业态发展高铁经济,促进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聚集,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格局; 强化西部地区交通运输体系补短板,推动中部地区大通道大枢纽建设,主动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优化中欧、中亚班列组织运营模式和枢纽节点,打通微循环建立通达全球的寄递服务体系,构建全方位开放新格局和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  相似文献   

17.
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一国的政治与经济的关系。改革开放后,我国从历史经验和教训出发,在遵循"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指导原则的基础上,逐渐从纵向上下放中央权力于地方。我国的纵向地方分权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了重要的政治基础,由分权所导致的地方政府间竞争对我国经济的发展造成了重大的影响。文章通过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纵向地方分权基本情况的介绍,强调其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并试图为完善我国中央与地方间的纵向关系、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一些理论上的帮助。  相似文献   

18.
中央和地方政府利益关系的博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央政府利益和地方政府利益之间的博弈关系是研究政府行为的一个关键方面。这里拟运用博弈论的部分原理分析中央和地方政府利益建构,进而探讨协调中央政府利益和地方政府利益间博弈关系的主要对策,指出中央政府要作好宏观调控的定位;规范政府执政行为;加强监督加强政府官员的思想素质培训;充分利用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的博弈争取利益“双赢”。  相似文献   

19.
青藏高原具备发展特色经济的一定经济基础,发展特色经济是青藏高原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快速发展的切实需要。文章提出了青藏高原发展特色经济的基本思路、战略重点、特色产业的选择与定位等总体构想,以及积极争取国家政策资金支持、进行体制和科技创新、开发人力资源、加强地区经贸合作、加大对外开放等特色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