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东北地区的制度创新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是我国欠发达地区通过实施赶超战略缩小与东南沿海地区之间差距的又一重要举措。通过对制度创新初始条件的分析,可找准东北开发的切入点,将强制性制度变迁作为基本途径。东北地区的制度创新:1)中央政府的政策转换在体制变迁中起关键性作用;2)地方政府在体制变迁中具有特殊重要作用;3)培育真正意义上的微观主体是制度变迁的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2.
中国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变迁,经历了从家庭经营制、合作制、人民公社制到统分结合双层经营制的演变过程.这既有强制性变迁过程,也有诱致性变迁因素.进一步考察,不难发现,1978年以前的变迁是"由分到合"的"强制合作"过程;而改革开放后的转换则是兼顾统分、以市场化为取向.但中国农村历史发展和现实要求,共同催生了"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体制"的当代中国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诞生.中国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变迁形式既体现政治和社会的变革过程,也蕴含着一定的关联.从历史和逻辑的角度,理解和把握其中的变迁轨迹和各种形式之间的转换关联,将有助于进一步稳定和完善中国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相似文献   

3.
新时期以来,传媒在推动我国社会发展的进程中也经历着自身的体制变革。从制度变迁理论视角审视,传媒体制的变迁历程经历了"二元化"改革探索期、"市场化"改革发展期和"双轨制"改革深化期三个阶段。新时期我国传媒体制变迁的路径选择和体制变革包含了诱致性制度变迁与强制性制度变迁两种路径模式,只是在改革进程中各自发挥的作用不同;促使我国传媒体制改革的动力因素则为明晰产权的欲求、意识形态的作用和变迁主体的意愿。  相似文献   

4.
任何国家和地区要实现社会的和谐,都必须具备一套完善的政治机制,中国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已经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市场经济的利益主体越来越明确,其利益诉求也越来越具体,改革过程中的各种社会矛盾也日益尖锐.本文通过对中国现阶段多元变迁主体的形成及角色扮演进行研究,分析中央政府、地方政府、非政府组织、社会公众等各主体之间存在的相互博弈关系,提出了未来一个时期内中国和谐社会制度的实现机制应该是一种由中央政府和社会公众主导,非政府组织、地方政府作为润滑剂并与之相互协调、相互制衡的"双回路制度变迁模式".  相似文献   

5.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经验和教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术界》2002,(6)
黄少安在《山东社会科学》2 0 0 2年第 5期撰文《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经验和教训》指出 ,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已经经历了 2 0多年 ,取得了巨大成功 ,对它从理论上加以总结是很有价值的。作者认为 ,2 0多年来的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有以下基本经验 :以产权制度改革和产权关系调整为主线和核心 ;以旧制度最薄弱或新制度需求最强烈的环节———农业制度为突破口 ;允许旧体制外生长新体制 ,即新体制增量改革与旧体制存量改革并行 ,而且以前者促进后者 ;包括政府在内的多元主体联合创新体制 ,政府扮演重要角色 ;从制度变迁的规律和中国实际出发 ,选…  相似文献   

6.
转轨经济中的垄断行业体制改革是一个涉及众多利益主体的政治博弈过程。改革政策实施中不同层级主体的激励差异、组织运行规则和利益集团的影响活动成为影响改革绩效的内生因素。政治企业家改革可信性不足、改革实施行政体制的职权争夺以及产业利益集团的影响活动,都会使改革陷入僵持状态,出现政策失灵。强制性制度变迁需要遵循法治原则,确保政治企业家改革承诺可信性,构建有效的改革决策实施体制和不同利益主体平等参与的社会监督体制,实现内生型强制性制度变迁。  相似文献   

7.
中国改革所要解决的重大历史性课题,在于要把市场经济引入社会主义,使这种经济体制同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制度内在地结合起来,以更好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结合应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和社会主义基本文化制度的结合.同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要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一些具体制度结合在一起.  相似文献   

8.
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背景下,道路交通安全管理体制的变迁愈发受到学界关注。历史制度主义为探寻新中国道路交通安全管理体制的变迁逻辑和趋向提供了一个新视角。新中国成立以来,道路交通安全管理体制的发展历经“两方分管”“三方分管”“公安机关统一负责”三个阶段。在动力结构上,国家政治、经济、社会层面的宏观制度结构框定了体制变迁的基本方向,决策者的理性选择以及公安、交通等部门间的竞争决定着体制变迁的具体路径。变迁过程具有基于体制路径依赖的渐进式变迁逻辑和在“关键节点”对渐进变迁成果进行制度定型的演进逻辑。当前,道路交通安全管理体制呈现出协同治理的趋向,需要通过平衡利益关系、采取渐进策略、把握“关键节点”来克服阻力,从而推动体制的变革。  相似文献   

9.
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模式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国有企业体制变迁过程是在市场机制缺损的条件下由政府部门来推动的,由此便决定了国有企业的体制变迁是一种强制性制度变迁而非诱致性制度变迁。因此,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便成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紧迫任务,其中建立企业法人财产制度应成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0.
强制性制度变迁与自主性制度变迁是制度变迁的两种路径.体制转型有其内在的动力和阻力.在制度变迁过程中,那些从过去传承下来的知识和信念能对新制度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文章对中国和西方国家的历史制度变迁的轨迹作了比较.弱化血缘关系在制度变迁中的影响是中国经济体制转型不可或缺的一步;立法保护私有产权是中国经济体制转型中最基础的一个环节;中国经济体制转型的最佳路径是使得自上而下的转型驱动与源自信念边际修正的内生性制度变迁方向有机结合在一起.  相似文献   

11.
我国经济体制转型:基于国内外研究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经济体制经历了两次大的转型。总结国内外学术界对我国经济改革和体制转型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国外学者从西方的视角分析了我国经济改革取得成功的原因并对我国经济发展前景作了展望和预测,国内学者则对诸如计划经济体制何以建立及其利弊得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以及我国渐进式改革道路的合理性和缺陷等问题进行了探讨。但这些研究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如缺乏对我国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直接对比研究、没有把我国经济体制转型放在东西方经济制度变迁和政策调整的背景下进行考察、缺乏对我国经济体制转型的综合性研究等。  相似文献   

12.
论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的基本理论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马传栋 《文史哲》2002,(2):160-164
可持续发展实践需要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理论的指导。可持续发展经济学是研究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由不可持续发展向可持续发展状态转变,及维持其可持续发展动态平衡状态所需要的经济条件、经济机制及其综合收益的学科。可持续发展经济学是一门边缘性的理论经济学科,它的研究同生态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等学科既有密切联系,又有一定区别。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90年代初期,巴西在进口替代工业化战略失败后毫不犹豫地采取了激进主义转型方式,试图通过对过去计划经济的全盘否定来实现经济、社会的全新发展。但是,原有的非正式制度与新移植来的正式制度之间难以迅速融合,理想中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体制瞬间对接的梦想在真实生活中破灭,巴西内外部经济的失衡与失序愈来愈严重,并进而导致90年代末期巴西债务危机的发生。新世纪以来,巴西政府对激进主义改革进行渐进的修正,实现了巴西的"再次崛起"。本文通过回顾巴西20年的转型经历指出,激进与渐进相互交替才能共同推动改革的成功。中国的改革与转型也应当遵循这样的规律,某些领域该用激进主义方式来推动的绝不能犹豫,需要渐进主义手段实现改革目标的也绝不能急躁。  相似文献   

14.
权力寻租,是利用公共权力谋取私利的行为,是经济人趋利动机与权力滥用相结合的产物。在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由于双重体制的并存及制度的不完善,为权力寻租提供了生存的土壤和条件,并滋生了大量的腐败现象,给社会经济造成了巨大的危害。针对权力寻租产生的原因,转型经济中治理权力寻租的相应对策主要是:转变政府职能,建立有限政府、法治政府、服务型政府,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建立租金消散机制。  相似文献   

15.
广东省产学研合作政策支撑体系创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广东省产学研合作政策支撑体系滞后的问题,基于动态演化的视角,构建广东省产学研合作政策支撑体系。从广东省产学研合作政策体系的现状出发,结合广东省经济发展的特点,通过产学研合作主体一模式、行为一机制、环境一体制的互动演化,形成产学研合作政策支撑体系。产学研合作政策支撑体系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动态的创造性过程。广东省产学研合作的顺利推进,依赖于产学研合作框架中主体、行为与环境三大要素作用的有效发挥。广东省产学研合作政策支撑体系的构建有助于推进产学研合作政策的系统化、规范化和全面化,促进产学研合作的发展,最终推进广东经济转型、产业升级和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16.
普遍“扩招”之后的高等学校正在面临一场非常严峻的考验。高等教育必须面对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面对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面对经济全球一体化所引起的一系列的转变。转变观念、加强管理、提高质量是关系到高等学校生存与发展的根本问题。  相似文献   

17.
计划经济、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三种经济体制各有特点 ,各有利弊。但总的来看 ,市场经济优于计划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优于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社会保障系统的定性分析 ,指出由于社会保障的改革处于滞后状态 ,加上各地的很多不规范做法 ,使原来已有缺陷的社会保障系统更加不能适应需要。因此 ,我国的社会保障系统实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那么 ,我国的社会保障系统如何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呢 ?本文提出了六大思路 ,即把社会保障的覆盖面扩大到所有的劳动者 ,建立规范的社会保障属地管理等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现代化和市场经济进程的推进,我国的劳动管理体制也处在不断地演化之中。本文根据改革过程中各劳动治理主体功能的转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和完善、劳动力市场的市场化程度以及各项配套体制的完善性等,将我国劳动管理体制的演变划分为三个阶段。对于劳动管理体制演变过程中呈现出的特征和暴露出的问题进行了针对性分析,继而在新的经济政治形势下,对我国劳动管理体制的改革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行政管理改革30年呈现出一个过程三个阶段的特点。从总体上看,行政管理改革是一个连续的、既相互衔接又不断深化的过程;在这个连续的过程中,不同的时期行政管理改革的重点又有不同,形成了三个主要阶段。第一阶段行政管理改革旨在突破政治、经济一体化的中央高度集权的体制束缚,重点是"简政放权";第二阶段行政管理改革是为了适应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重点是转变政府职能;第三阶段行政管理改革是以建设服务型政府为目标,重点是推进政府管理模式的转变。中国30年行政管理改革,始终秉承一个目的、应对三个挑战,体现了一个方向和双重使命。一个方向是要实现政府管理从管制到服务的现代转型,建设服务型政府;双重使命表现为:行政管理改革既是一场管理革命,又是政府与市场关系、政府与公民关系、国内治理与全球治理关系的深刻调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