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如何评价五四时期的陈独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独秀(1880——1942)是中国近代、现代史上著名人物之一,在辛亥革命时期他开始登上中国历史舞台,一九一五年九月由于他创办((新青年》杂志,树起了“民主与科学”的大旗,从而揭开了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序幕,使他声名大振,成为中国很有影响的新文化启蒙运动思想家和先驱者之一,从五四运动前夕到中国共产党成立这个通常被称为“五四时期”  相似文献   

2.
“五四”新文化运动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历史阶段。以《新青年》杂志为核心的中国最初的无产阶级知识分子和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坚持民主革命立场的先进分子,高举民主与科学两大旗帜,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正是这班新人...  相似文献   

3.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精神实质,是传播“科学”与“民主”的思想。它唤醒了中国人的现代意识。胡适正是运用“科学”与“民主”的思想武器,给传统思想学术界以极大的冲击,对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当时,人们把他称作为中国现代的孔夫子或“现代的伏尔泰”。并且或多或少都从他那里得到过新思想的启蒙和思维方式的启迪。毛泽东同志在同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的谈话中,提及自己“五四”时代的思想状态时,就曾直率地承认过这一点。他说: 《新青年》是有名的新文化运动的杂志,由陈独秀主编。我还在师范学校做学生的时候,我就开始读这一本杂志。我特别喜欢胡适、陈独秀的文章,他们代替了梁启超、康有为做了我的崇拜人物。(《西行漫记》)  相似文献   

4.
步入近代社会以来,伴随列强入侵中国,东西方文化也发生了激烈冲突,到五四时期更出现了几个持不同文化观的知识分子群体。“全盘西化派”主张抛弃传统,使中国文化脱胎换骨;“中体西用派”试图弘扬东方学术,复兴中国传统文化;“《新青年》派”则通过“洋为中用,古为今用”,来致力于创造“第三新文明”。他们的研究方法,以不同角度开启了东西方文化比较研究的先河。  相似文献   

5.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傅斯年和他主持的《新潮》杂志成为新文化运动的积极倡导者,和《新青年》杂志相应和,成绩斐然。  相似文献   

6.
1915年9月15日,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1916年第2卷起更名为《新青年》),拉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通过《新青年》,陈独秀宣传“科学”与“民主”,发起“文学革命”,并进而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为组建中国共产党和推动中国革命做出了卓越贡献。  相似文献   

7.
由进步知识分子发动的,以青年学生为主体的“五四”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已经八十周年了。以陈独秀1915年创办的《青年杂志》(后改为《新青年》为标志的“新文化运动”,是“五四”运动的思想启蒙和舆论准备。“民主与科学”、“打倒孔家店”是新文化运动中两个最有震撼力的口号。“民主与科学”同好*理性的光辉,是近现代中国一面水不栩色的思想解放的旗帜。“打倒孔家店”是洋溢合革命激情的彻底的反封建口号,在当时的进步意义是不容*征的。但八十年后再回首,我觉如有必要对立进行反思,使激情升华为理智,这对中华民族更加顺利地跨…  相似文献   

8.
学术信息     
近代中国三次社会转型与红学批判范式的转换赵建忠在《文艺研究》2006年第2期撰文指出红学批判范式的转换与近代中国三次社会转型密切相关。第一次社会转型为推翻清王朝以后直至“五四”运动时期,具体到《红楼梦》研究方面,蔡元培持民族主义思想从事红学索隐,“反满”就是当时的“舆论热点”;胡适以《红楼梦》为载体传播他的“科学方法”,而当时的“科学与民主”,也就是“五四”时期的“舆论热点”。蔡元培为索隐派,胡适为考证派。第二次社会转型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具体到《红楼梦》研究方面,则是“社会历史批评派”红学因与主流意识…  相似文献   

9.
“科学和民主”,原是西方的“新学”。作为口号是一九一五年陈独秀在《新青年》创刊号上正式提出来的。那时,提倡“科学”,就是学习、宣传西方资产阶级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提倡“民主”,就是积极地从事反帝反封建的民主爱国活动。这个口号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伟大旗帜,代表着五四精神。  相似文献   

10.
鲁迅与《新青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九一八年五月,鲁迅在《新青年》上发表了《狂人日记》。从此,他加入《新青年》阵营的战斗行列,投入了新文化战线上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洪流。在所向披靡的战斗中,成为中国文化革命最伟大的旗手和主将。《新青年》杂志,是鲁迅五四时期向敌人冲锋陷阵的第一个思想阵地。鲁迅与《新青年》的关系,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光辉的一页。  相似文献   

11.
研究中国新文学史,个性主义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正确认识和评价这个问题,有助于我们准确地把握新文学的发展过程,而且可以从中总结出值得重视的历史经验。 1 “五四”时期,个性主义表现为要求个性解放、人格独立,这种思想的产生与易卜生的社会问题剧有直接关系。胡适发表在《新青年》的《易卜生专号》上的著名  相似文献   

12.
<正> 一、关于“五四”新文化启蒙运动的再认识和再评价问题今年是“五四”运动的七十周年,也是中国新时期第二个十年的第一年。对“五四”运动的再认识和再评价,已受到国内外许多学术理论界人士的注意,并已出现多种多样的意见。人们把“五四”运动区别为新文化启蒙运动和爱国政治运动,这有利于再认识和再评价的深化。而弄清两者之间的关系,更是科学的再认识再评价的前提。“五四”前后的新文化启蒙运动,开始的时间较先,高潮时期是以本世纪前期《新青年》出版前后那段时间作为主要标志。这个新文化启蒙运动虽然是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但它不但受到共产主义思想的影响,而且其主要精神和共产主义理想是相通的;它的精神,根据当时的科学和民主两大旗帜,和自由、平等等口号的提出,可以用如下的公式来加以表述:  相似文献   

13.
《新青年》民主诉求之特色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新青年》是五四时期宣示民主精义的主要阵地。《新青年》的民主诉求,是中西文化相激相荡的产物,是中国社会现代转型处在艰难困顿关口应运而兴的。由那一时代历史条件所铸就,其民主诉求是外铄的、激进的、批判的、观念突进的和精英式的。这些特征对中国此后大半个世纪的历史过程发生重大影响,其优长与缺失,至今仍或隐或显地呈现,使人们有必要正视、解析,以作出取舍、扬抑  相似文献   

14.
民主是五四时期两大中心口号之一,它与科学一起构成五四运动的两面旗帜。五四启蒙思想家大力宣传民主与科学,反对封建主义和蒙昧主义,使民主思想在中华大地风靡一时。但是,它只是时代精神灵光的闪现,中国并没有因此而走上真正民主的道路,这和当时民主宣传中存在的种种局限性不无关系。本文拟从陈独秀着手,就五四时期民主宣传的局限性,略陈管见。一、五四思想家片面强调个性自由、个性解放,激烈反对传统文化,极易致使国家观念淡化,导致个人利己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的盛行。五四思想家宣传民主的一个主要方式便是猛烈抨击传统文化,大…  相似文献   

15.
五四时期,《资本论》在中国的传播实现了前所未有的成功,从而进入了中国政治思想文化的中心,有力助推了中国革命的新民主主义转向。五四时期《资本论》传播力建构的成功,得益于五四精英多元互补的翻译赞助策略。通过赞助推出简明的阐释性文本强化《资本论》学理的易解性,在《新青年》等报刊刊文介绍、评论与节译强化传播广度,筹划马克思主义研究会等社团的译介与研究活动、演讲、授课及与进步力量积极互动强化传播深度和力度,五四精英有力赞助了《资本论》的中国传播。五四时期《资本论》传播力建构的翻译赞助之道对当前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著作的国际传播力建构极具现实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6.
由北大学生傅斯年、罗家伦发起创办的《新潮》月刊,是北大建校以来学生创办的第一个综合性刊物,也是“五四”新旧思潮交战中应运而生的新文化刊物。它始于1919年1月,止于1922年3月,共出版了3卷12期。《新潮》自创刊起就致力于提倡白话文学,翻译西洋文学,介绍西洋现代思潮,批评中国社会、学术上的各种问题,为文学革命呐喊助威,为思想革命鸣锣开道,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阵地。本文试图从思想革命的角度去探讨该杂志对新文化运动所作出的努力与贡献。新文化运动是伴随着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封建宗法制度、封建…  相似文献   

17.
陈衡哲是被五四新文学史忽略的一位作家,她的被遗忘来自于她的创作与五四的复杂距离,由陈衡哲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的新诗三首可窥全豹:其中既有与五四精神的和谐共振也有异动,而正是后者才真正彰显了陈衡哲作为“这一个”的独到价值。  相似文献   

18.
如果说中国古典文学以和谐宁静为其美学特征的话,那么,“五四”新文学则始终充满着冲突和躁动.这种审美精神和情绪的转折,又深深地植根于这个时代的精神和情绪的变异之中.“五四”新文学从它产生之日起,便注定了它是叛逆的,这不仅是因为它是“五四”文学革命的产物,秉承着“五四”文学革命的精神和情绪,而且也是因为这个时代便是叛逆的.“五四”作为一个时代,无疑标志着一种新的文化思想——人的发现与解放——的普遍觉醒.1915年创刊的《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在创刊号便对青年提出了“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隐退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六点希望,高张起科学和民主的大旗,开始  相似文献   

19.
作为实验性色彩颇浓的独特文本,短篇小说集《故事新编》产生于五四以后波谲云诡的历史大转折时期,在“共时”与“历时”相互交错的叙事策略中,在貌似“油滑”、不乏后现代基调的拼贴性语言丛林的背后,鲁迅先生以一个启蒙思想家、现实与文化双重批判者的身份,对两千多年来一直居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心地位的儒家道德规范、政治伦理进行了急风暴雨式的解构与批判.继而,又以多元并蓄的开阔视界,对秦汉以降一直处于边缘地位的、蕴涵着与现代西方自由、民主与科学基因遥相呼应的墨家文化进行了重新审视和倡导,并从中洗磨出了新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20.
2015年4月19日,"五四百年论坛启动仪式暨《新青年》创刊百年学术研讨会"在山东师范大学国际交流中心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专家、青年学者等40余人参加研讨会。为了进一步弘扬"五四"精神,促进"五四"文化的研究与普及,时值《新青年》创刊百年之际,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