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1,(2)
中国山之多、之奇、之险、之秀、之美,在世界上应数第一。东西南北,春夏秋冬,皆有多少令人陶醉的山景。若没有那么多的山,恐怕象李白、杜甫、苏东坡、陆游等等大文豪的诗文就会缺乏某种艺术美感;若没有那么多的山,恐怕象历史上那么多英雄俊杰的形象,也会失去某种光泽。难怪,人们一想到古往今来的无数伟人,就自然而然地联想到许多巍峨的高山。在那些历代动人的诗章中,昆仑、泰山、庐山、华山……成了顶天立地的风流人物的象征。在毛泽东的革命生涯中,从韶山到井冈山到六盘山,然后再到庐山,与山结下了不 相似文献
3.
朱恩彬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1,(3)
在五十年代末和六十年代初,关于美学问题的讨论曾有过一段热潮。当时读了一些文章,特别是读了朱光潜先生的一些文章,有点不同的看法,想写点什么,但是,那时的讨论已是强弩之末,临近尾声了,因此,也就无心执笔。近几年研究美学的热潮,在中国的大地上再度掀起,“美学”的专门刊物出现了好几种。关于“共同美”的讨论,引起许多人的兴趣。去年四月号《文艺报》上发表了《略论“共同美”》一文,读了之后,颇觉与朱光潜先生的说法雷同,涉及到美学中一些带根本性质的问题,这又勾起我发表一点门外谈的欲望,于是写了这篇不成其文章的文章。 相似文献
4.
殷光熹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1):72-78
本文从屈原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个人实际出发 ,以屈原的作品和有关材料为依据 ,从人生哲学的视角 ,对屈原生死观中的特殊内涵、表现特征和价值意义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刘丽红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学报》2009,(3)
在中国生态美学看来,宇宙间存在的自然万物是和谐统一的,和谐的自然界是组成完美自然生态系统并使之富有生命力的重要元素。这种生态意识和互补融合的生态审美理想,在王维的诗歌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相似文献
6.
“以自然之为美”——李贽文艺思想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志雄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82,(1)
本文从文艺与客观生活、主观精神、社会道德三方面的关系,对我国明代思想家李贽的文艺思想进行了评述。认为李贽的文艺思想带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倾向和反封建的性质,在我国审美理论的历史发展中开辟了一个新的阶段,并为其后的文艺创作奠定了现实主义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戴彩红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2):76-78,84
以许渊冲的英译诗《声声慢》为研究对象,对该英译诗所体现的“三美原则”和“化之”之艺术进行探析。认为这首英译诗充分发挥了译语的优势,将原语婉约含蓄的美升华为译语直白而准确的美,将原语静态实物描写的美升华为译语动态、通感的美,同时具有语音音律关的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赏析英译诗也需要审美的眼睛,以矫正对诗词翻译的偏见。 相似文献
8.
陈增福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5(4):17-21
本文着眼于艾青关于诗的具体言论,从四个方面阐论了艾青文体论的核心概念——诗的散文美:即新诗与韵文无关;新诗的语言根本是在于表达形象的;新诗的音韵与语言形象表达的关系;"散文美"与"诗的散文美"的关系。文章最后总结出艾青的"诗的散文美"的具体含义。 相似文献
9.
孟二冬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4)
李贺有《秋凉诗寄正字十二兄》诗一首。“正字十二兄”为何人?古代注家向无考。岑仲勉先生亦谓“名未详”.钱仲联先生在《李贺年谱会笺》中曾这样推测:“唐人计算兄弟行次,往往合同族或同曾祖兄弟排行以计,贺家自不例外。《新唐书·世系表》郑王亮后裔有‘正字佩’,如贺果出大郑王后,则此正字佩,未知即是十二兄否?”唐代名李佩者,有二人:一乃盛王琦(玄宗第十一字)之子,于天宝末年封武都郡王、殿中监同正员。二乃靖恭太子琬之子,琬卒于安禄山起兵之时,后佩任鸿胪卿。故此二李佩均与“正字十二兄”无涉。钱先生所说的“正字佩”,是据《新唐书 相似文献
10.
11.
翟恒兴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5,18(6):152-154
徐岱先生的《美学新概念──21世纪的人文思考》是上个世纪末人文文化衰落大背景下的美学精品。该书以一种回到生活本身、感悟生命意义、培育生活意义的“批判现实主义”风格,梳理和发掘西方美学思想成果,阐述和揭示美学的独特品格、深刻内涵,指陈和预见未来美学的发展方向、建设方案。对古典和现代美学的分析充满反思与批判,对当代和未来美学的论述不乏前瞻性和现代性的真知灼见。书中不少问题已超出美学的范围,指向整个人文学科。一、《美学新概念》:在美学领域的新突破立足于“精神世界”的逻辑范式,徐岱先生以绵密严谨的逻辑思辨、层层… 相似文献
12.
李俏梅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1):129-138
如何书写城市及城市生活,是现代诗学中一个富有挑战性的话题。自波德莱尔以来,城市几乎都是作为“地狱”和“罪恶的渊薮”得到书写的,黄灿然提出将城市作为“自然”同时作为“世界”来书写,以破除城市书写中的成规。黄灿然本人的诗歌写作很好地实践了他的诗学主张。他的诗作在叙事性、感性和抽象性之间建立了自身的张力系统,构建出一个爱者与智者眼中的城市世界,在继承波德莱尔遗产的同时为城市书写提供了新的典范。黄灿然是一位在城市诗的理论思考和写作实践上都做出了重要贡献的诗人,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13.
苏文清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103-106
运用生态文艺的批评方法分析了徐鲁的“小拇指童话诗”,扩大了童话诗的阐释空间,揭示了其中深刻的思想内涵。徐鲁的“小拇指童话诗”是一种间性文本,即具有儿童诗与成人诗、童话诗与生态诗的间性特征的文本,仅仅从儿童文学的角度去解读是不够的。从生态文艺学的角度看,徐鲁以感恩自然的心态和更为贴近自然的感性视角描绘了人类诗意地栖居的唯美画面;其将地球看作一个活物、一个有机的生命整体的思想,与盖娅假说异质同构;其“小拇指童话诗”对大地的倾听,对自然的言说,是天、地、神、人4重整体的和谐共振,是生态文艺理论的成功实践。· 相似文献
14.
陆耀东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5)
沈祖棻先生、程千帆先生是我在武汉大学中文系学习时敬重的老师。他们最初写新诗,是在20年代末,开始产生较大影响,是30年代前期。当时,南京国立中央大学、金陵大学等校的几位青年诗人汪铭竹、程千帆、孙望、常任侠、艾珂、滕刚、章铁昭、绛燕等先生于1934年9月组织了土星笔会,创办了司人刊物新诗半月刊《诗帆》。这杂志共出版了17期(第3卷6期稿件和程先生的新诗集《三问》书稿交印刷厂付印时,正值战火波及而下落不明)。它既无创刊弁言,也无休刊致语,但从“土星笔会”的取名,也可推知其诗风。大家知道,法国象征派前驱魏尔伦的第一本诗集名为《土星人诗集》,在卷首诗中引述了古时智者的说法:每人在 相似文献
15.
谭光辉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2):230-233
莽汉主义自诞生以来便受到诸多评论家和文学界人士的批评和责难。但它的存在和巨大影响却是当代诗歌史上一个不可忽略的事实。通过对其文化根源和审美特征的分析 ,旨在为其存在的合理性找到较为确切的理由 ,并希望能为诗歌的发展找到新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16.
陆耀东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92,(5)
沈祖棻先生、程千帆先生是我在武汉大学中文系学习时敬重的老师亲畛跣葱率?是在20年代末,开始产生较大影响,是30年代前期。当时,南京国立中央大学、金陵大学等校的几位青年诗人汪铭竹、程千帆、孙望、常任侠、艾珂、滕刚、章铁昭、绛燕等先生于1934年9月组织了土星笔会,创办了同人刊物新诗半月刊《诗帆》。这杂志共出版了17期(第3卷6期稿件和程先生的新诗集《三问》书稿交印刷厂付印时,正值战火波及而下落不明)。它既无创刊弁言,也无休刊致语,但从“土星笔会”的取名,也可推知其诗风。大家知道,法国象征派前驱魏尔伦的第一本诗集名为《土星人诗集》,在卷首诗中引述了古时智者的说法:每人在 相似文献
17.
蔡锺翔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4,(2)
在李贽的哲学和美学思想中,“自然”既是人格美的标准,也是艺术美的标准,人格理想和审美理想是相通的。崇尚自然真诚,追求思想自由,是李贽人生哲学的要义;“以自然之为美”是李贽文艺理论的核心。李贽的文艺自然论具有时代的特色:一、以自然反对礼教、反对道学;二、突破以平淡中和为自然的传统观点;三、以情性自然为出发点。他的自然论是较前人更为彻底的自然论。 相似文献
18.
戴家峰 《中华儿女(海外版)》2014,(1):24-27
自然之美,以其独到的方式蕴于细节之间。遗憾的是,这些寻常、但动人的细节却往往被那些不太敏感的心灵忽视。我所钟爱的田园蔬果、河塘菱藕就生长在这种很容易被遗忘角落里。刚开始的时候,我对它们的习性一无所知,它们只是我家居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普通菜肴而已,但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菜篮子中的时蔬与果实渐渐以一种极为平凡的姿态进入我的眼... 相似文献
19.
戴家峰 《中华儿女(海外版)》2014,(12):48-49
自然之美,以其独到的方式蕴于细节之间。遗憾的是,这些寻常、但动人的细节却往往被那些不太敏感的心灵忽视。我所钟爱的田园蔬果、河塘菱藕就生长在这种很容易被遗忘角落里。刚开始的时候,我对它们的习性一无所知,它们只是我家居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普通菜肴而已,但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菜篮子中的时蔬与果实渐渐以一种极为平凡的姿态进入我的眼帘,融入了我的生命,成为我这一时期的最爱,甚至是绘画表现的核心。 相似文献
20.
中西自然诗的比较研究——陶渊明、华兹华斯自然诗特色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彤 《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
以中国古代山水田园诗派的鼻祖陶渊明和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为代表,比较分析中西自然诗在主题、题材、审美心理、语言形式以及意境追求等方面的差异,认为西方自然诗多为有我之境,中国古代自然诗多为无我之境,表现出中西自然诗在审美价值取向上的文化差异。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