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3 毫秒
1.
白裤瑶婚姻习惯法作为一项地方性知识,已经被民众普遍接受并成为其生活准则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婚约、结婚、离婚等方面描述了传统婚姻习惯法,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习惯法与国家法冲突的具体表现及原因,并从观念层面、立法层面及司法层面提出建议,以期实现白裤瑶婚姻习惯法与国家法之融合。  相似文献   

2.
新疆少数民族婚姻习俗及伊斯兰习惯法与国家现行婚姻法之间存在着基本原则、婚姻成立的实质要件和形式要件等方面的冲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让国家制定法与伊斯兰习惯法对接,充分协调好国家现行婚姻法律制度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补充条例与伊斯兰习惯法的关系,减少或消除二者之间的冲突。  相似文献   

3.
黔东南雷山县三村苗族习惯法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雷山县是全国最集中的苗族聚居县之一,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历史背景,当地较好地保留了苗族习惯法文化。从三个典型苗族村寨的田野调查资料看,其习惯法主要表现为榔规、禁忌和村规民约等形式,其中榔规、禁忌是传统习惯法的表现形式,由于国家现在实行村民自治制度,因此很多苗族习惯法又以村规民约的形式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4.
何红霞 《民族论坛》2012,(14):96-98
维吾尔族婚姻习惯法在维吾尔族习惯法中占很重要地位,其内容也最为丰富。本文以维吾尔族婚姻习惯法为对象,对维吾尔族妇女婚姻生活历程及其变迁进行了论述,展示了现代维吾尔族妇女婚姻家庭生活的基本状况,分析了维吾尔族妇女婚姻家庭生活的变迁动因。  相似文献   

5.
综合人类学、民族学的视角,运用参与观察和深入访谈的田野调查方法,对老挝苗族新年上的跨国婚姻现象进行调查,描述其缔结方式、婚姻程序及成本,认为老挝苗族与美国苗族的跨国婚姻呈上升趋势,跨国婚姻增强了苗族的族群认同,促进了苗族自身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王晓慧 《西藏研究》2023,(5):141-150+163-164
从西藏372件藏族离婚类纠纷裁判文书可知,藏族婚姻习惯法重规则执行、大家族利益,国家法在离婚自由、尊重婚前个人财产、彩礼或嫁妆以及未成年子女抚养、共同财产分割方面,更重男女个体平等,强调保护未成年人和核心家庭利益。推进藏族婚姻习惯法融入国家法,应完善法院调解和传统调解衔接联动的婚姻纠纷解决机制、改革婚姻审判程序,建立符合藏族婚姻特点的修复模式、加强法律教育作用,提高藏族现代婚姻家庭意识。  相似文献   

7.
贵州省台江县是全国最集中的苗族聚居县之一.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历史背景,台江县较好地保留了传统的苗族习惯法文化.其中保留得最好,能够形成完整系统的就是当地的婚姻制度.历史上传承下来的结婚限制规则和结婚形式等制度与国家法并存,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回族习惯法探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回族习惯法是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自然形成的、被回族穆斯林共同遵守的行为规则的总和。伊斯兰教经典对回族习惯法的形成起了主导作用,同时又吸收了汉族习惯法中的某些成份,使回族习惯法内容十分广泛,涉及婚姻、财产继承、丧葬、饮食、服饰等方面。如何正确对待回族习惯法、协调好国家制定法与其之间的关系,直接影响到回族地区生活发展和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9.
苗族传统婚姻道德浅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苗族是一个古老民族,在其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灿烂文化,婚姻道德是这种灿烂文化的一个方面。本文试对苗族传统婚姻道德,婚姻道德与其他社会风俗的关系,婚姻道德的成因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0.
在历史上流传下来的贵州苗族原始习惯法规范及20世纪90年代以后苗族各村订立的村规民约中,内容涉及苗族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有关水利方面,规定有原沟取水、轮班用水、新开田地用水等规则及纠纷调解机制.有关火灾防范方面的习惯法规则方面,防火、救火及失火处理等方面的规范比较完备.  相似文献   

11.
解析伊斯兰法中的婚姻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婚姻制度是伊斯兰法的核心内容之一.其很多规定体现出了伊斯兰法相比于同时期其他法系相关制度具有的独特性和优越性.因此,本文通过对伊斯兰法婚姻制度所体现和倡导的婚姻自主、夫妻平等;反对独身禁欲;严禁近亲、同性婚姻等婚姻观进行必要的梳理、展示和分析,以期人们能够从价值合理性的视角认识、了解和关注伊斯兰婚姻制度.  相似文献   

12.
受少数民族习惯法等因素的影响,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仍存在大量的事实婚姻,在现实中带来很多危害,本文拟就少数民族地区事实婚姻的效力问题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现实调查资料为基础,通过今昔对比,分析探究壮族民间法的遗存与变迁。作者认为,民间法有效保障了壮族社区的稳定和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的和谐运作。如果能因势利导,更好地改造和利用民间法这一本土性资源以弥补国家调控手段的不足,我们就能够进一步构筑平安新农村的法治秩序,保证社会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凉山彝区本土司法实践现状——以越西县的调查分析为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马林英  张利平 《民族学刊》2011,2(6):52-59,102
通过对越西县彝族本土司法实践的实证考察,发现彝族习惯法长期在当地应用于司法实践的事实。这一事实显示习惯法使用的实际权威在彝族社会诸多时候会超出国家法的权限,因此主张国家法应当主动关注并实际承认习惯法的存在,认可或为其保留一定的合法地位和空间。这样,既有利于当地国家法的有效实施,又能满足保护文化和维持村寨秩序的现实需求。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的一个典型水族村寨——恒丰乡塘党寨——的田野调查,描述了水族习惯法的表现形式、维护机制及其变迁。文章认为,水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权力的深入、长期的“送法下乡”活动以及宗教信仰等文化背景的深刻变化,是水族习惯法发生变迁的主要原因。研究这些变迁及其原因,对于理解和认识少数民族地区乃至整个农村的法治建设,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习惯法是一个具有确定含义的法律概念,少数民族权利是支撑习惯法的核心内容,国家现行立法对少数民族习惯法持支持态度。习惯法作为乡村治理的一种本土法治资源,是传统乡土社会构建和稳定社会秩序的纽带,也是乡村社会治理最常见的一种表现形式。在乡村治理中必须坚持习惯法的基本法则,凸显习惯法在乡村矛盾纠纷处理中的基本功能,彰显习惯法在乡村社会治理中的法治功能。必须依据《民法总则》订立和修改习惯法,制定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新型村规民约,国家法的施行应当与习惯法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17.
瑶族崇拜社王,有较悠久的"做社"(祭社)历史."做社"是一种民间宗教仪式,同时也是宣讲习惯法的一种方式.广西金秀郎庞瑶族在20世纪50年代停止举行"做社",至80年代末恢复.本文以田野调查为基础,通过对"做社"活动的描述,讨论现代化进程中瑶族习惯法的保留与变迁,分析现代化对瑶族习惯法的具体影响,探讨现代化变迁中瑶族习惯法的历史命运.  相似文献   

18.
冉翚 《民族学刊》2011,2(2):14-20,84
通过考察,发现川滇毗邻藏区传统习惯法并未随着社会经济的变迁而淡化,相反对国家法的执行依然发挥着不容忽视的影响力。由此可以看出,习惯法将以其特有的方式长期存在,并与国家法形成长期的互动,理性看待现阶段国家法在民族乡村的有限性并注意引入民间习惯法的一些好的做法,使民间习惯法与国家法进行相互塑造与互动,以达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将是国家法在民族地区乡村取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瑶族石牌制与农村社区管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石牌制是瑶族历史上形成的一种法律制度和社会组织,同时也是一种社区管理制度,它在管理农村社区中具有政治功能、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石牌制仍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和可能性,通过引导还可以为现代农村社区管理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